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精选好句31句)

2023-06-05 02:03:15

陶渊明的诗小学10首

1、《劝农》:《劝农》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潜的诗作。此诗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共分六章:第一章写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第二章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

2、为何想到死就会“中心焦”呢?因为死是自己永远的消亡,而自己永远的消亡指的是将自己和所有的事物都永恒地隔绝开。此外,在《杂诗·其三》中说: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4、在世人眼中,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隐者之一。人们羡慕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更钦佩他淡泊名利、欲隐则隐的旷达。他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成为了如今人们描绘人间仙境的原型,也寄托着现代人对平静无忧的生活的向往。

5、陶渊明好酒在中国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到宋代,苏东坡还以他为榜样,吟出“甚欲学陶翁,移家酒中住”之类的妙句。读陶诗,确实处处洋溢着一泓酒的清香:“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是他喜欢的人生状态;“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喝酒时不太讲究菜肴,从菜园子里摘几根黄瓜、拔几棵大葱就可以佐酒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但喝着喝着,他患上酒精依赖症了,一天不喝就“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这种不良嗜好不但耽误了农活,搞坏了身体,而且还要浪费家里本已不多的口粮——“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诗人将粮食都做了酒,他的儿子们吃什么呢?

6、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7、为什么会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呢,诗人接下来说:

8、译文: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9、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曩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10、可以说,陶渊明的诗基本上都源于这样的孤独的生活,但是这些流露出孤独感的作品又可以分为两类:以因无法与社会调和而生的孤独感为主的作品和以感叹人生无常的孤独感为主的作品。

11、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12、当5个儿子都成了不喜文墨的庄稼汉,我能体验到陶渊明的失望。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今天,有人从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是他喝酒太多影响了孩子的智力。这种说法没有必然性。首先,陶渊明的父亲陶逸也是个酒中仙,但他的智力并没因此受到影响。其次,他的“懒惰故无匹”的大儿子出生时,陶渊明29岁,这时他应该还没有染上严重的酒瘾。第中国古代的酒没有现在的酒精含量高。像魏晋时期的阮氏家族可以对着大酒缸豪饮,宋代的武松可以一口气喝下18碗酒,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13、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14、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15、头上是明月,脚边是矮矮的灌木丛,由于山路狭窄,路旁草木上的露水沾湿了他的裤脚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劳作一天的辛苦。

16、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17、译文: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1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19、此刻,我不知道诗人的儿子们在干什么。他们是在摹仿着父亲游目骋怀,还是觉得这个老头子吟诗的样子相当有趣?我更不知道诗人的妻子在干什么,她是在厨房里为六个男人的晚餐忙碌,还是提着烫好的酒壶等着诗人的抒情早点结束?

20、另外,从“拙生失其方”这一句诗来看,诗人过着贫困生活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无可奈何。这就会演变成“不管怎样,且酌一杯”的心情——这就是最后两句“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的意思。

21、陶渊明总是让人联想到菊花。他的诗也符合菊花淡然的风格。这首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22、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23、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普通的农事,但在意境的构建上颇具匠心。“月”与“露”是当时诗人乐于描写的景象组合。“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这些诗句,无丝毫粉饰,随口而出,就营造了一种醇美的意境。这正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平淡、醇美。

24、。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

2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6、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27、陶渊明(4-5世纪)是生活在东晋中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人。在他中年以后,社会越发动荡不安,是一个野心家暗中筹谋,充斥着虚伪的时代。陶渊明天性喜好闲适,尤其厌恶当时充斥着虚伪和诡谋的社会,也常常感到人生的无常。

28、他阐释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

29、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

3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然。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0个常用成语(精选好句52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