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精选好句97句)

2023-06-08 02:19:35

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1、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2、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3、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4、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5、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6、同理,“此在”的存在方式也摆脱了主观唯心论的唯我论的困境。因为“此在”的存在是“与他人共在”(Being-with-Others),“他人”是“此在”的自我的另一半,他人的存在对于“此在”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问题。海德格尔强调本真的“此在”是自我,这只是为了说明如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保持个人的自我独立性与独特性,丝毫也没有否认他人存在的意思。

7、通过历史语境的考虑,我们不仅知道其他哲学家投身于纳粹事业,而且明白他们这样做乃是出于迥异且互不相容的原因。

8、对于尼采而言,他认为,这种“贞洁”的道德是反人性的。相比于妓女,尼采更鄙视处女,更准确的说,他鄙视人类那种“变态”的对“处女”的崇拜情结。与此同时,他也反对对妓女的歧视,尽管他不反对卖淫活动本身。准确的说,以“处女”和“妓女”的道德链条(一个位于顶端,一个位于底层)来理解女性,是一种男性的、形而上学的视角,一种“变态”的视角。

9、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把《红楼梦》称为人类又一部《圣经》。如果说西方《圣经》的伟大在于它使无家可归的人类发现了大写的“你”的存在的话,那么《红楼梦》的伟大则在于它使无家可归的人类最终发现了大写的“她”的身影;如果说西方《圣经》中来自神谕的最高启示是告诉我们要“爱你的邻人”的话,那么《红楼梦》中来自神谕的最高启示则是告诉我们要“爱你的女人”。虽然二者都把人类之爱奉若神明,实际上二者对爱的理解却是如此的不同。前者将爱主要诉诸人类的社会性,后者则将爱主要诉诸人类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之统其直溯“天人合一”这一潜伏千年的中华文化的大传统。而《红楼梦》的叙事起始于上古文明的“女娲补天”,后者不正是这种“天人合一”传统的最初的真正原型吗?

10、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1、长期以来,在由西方人所创立的心理学里,情感问题似乎一直被视为从属于与身无涉的纯“心理”问题。然而,即使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的西方哲学里,这一观点能否成立也是值得认真推敲的。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指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已将“情”视为亦心亦身的东西,“从一方面看来,灵魂好像应该被认为是可以脱离躯体而独立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它也好像是不能脱离躯体的,因为在感情中,它是如此不可分地和躯体联在一起;感情显得是物质化了的思维或概念”以“愤怒”为例,“按照一个观点,例如‘愤怒’就会被认作渴望报复或类似的东西;按照另一观点,愤怒就会被当作人的心血上升或热度上升;前者就是对愤怒的理性的观点,后者则是对它的物质的观点”

12、海德格尔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对存在的误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学家们把存在者和存在等同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和存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13、(47)(48)(49)(50)〔清〕焦循:《易学三书·易章句》,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第313页,第6页,第553页。

14、(86)(88)(91)〔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03页,第278页,第278页。

15、(5)《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56页。

16、“情深而文明”(109),这种至情论的大行其道必然迎来明清之际“唯情主义”文学大潮的扑面而来、滚滚而动。如果说,《西厢记》开启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爱情愿景,其矛头直指千古以来的固若金汤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那么,《牡丹亭》则以“人鬼情未了”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天下奇缘,使我们见证了汤显祖所谓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一情的生死相通。即使在冯梦龙“三言”这种一脱“才子佳人”窠臼的市井文学里,也让你一睹男女爱情如何在一个“天下尽市道之交也”(110)的社会语境下魅力之无穷。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他为我们描写了杜十娘这一竭其一生换来赎身之资的青楼女子如何以决绝之姿怒弃负心郎,让人们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他为我们讲述了在人蛇名下一场百折千难的男女之恋,并且在一个女人被妖魔化为“尤物”的社会中,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海”)的礼教统治下,这种男女之恋如何注定落得好梦难圆的下场;与这种下场相反,在《卖油郎独占花魁》里,他为我们叙写了一个身世低微的卖油郎,如何以自己一往而深的脉脉之情、恻隐之心,在一个极其势利的风月场上,战胜了势在必得的情敌,赢得了千金难求的一代花魁的芳心,为人间谱写出了回肠荡气的爱情篇章。

17、《存在与时间》这个书名中还隐藏了一个意思,就是名词和动词。……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去存在”,是在时间之中的存在。用希腊语来说,存在不是ousia、实体,而是physis、涌现。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则是,存在不是现成存在(Vorhandensein),而是此在。此在的此(Da),既是发动之处境,也是具体的实行。也就是说,存在不是哲学研究的终点,而是展开哲学活动的开端,这既是我们理解生活的开端,也是揭示真理的开端。这就为我们理解形式显示提供了背景。

18、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的方法论也会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别。相信大家都很受益海德格尔,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到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以及主张,海德格尔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把探究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19、(105)〔明〕王夫之:《周易外传》,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20、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21、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有所作为,与其他事物“遭遇”,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形成了“世界”的概念。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正是在这种存在方式中,其他事物才显示出来,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物,彼此联系的存在物。“世界”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之在”,没有独立于人的存在物。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像“事物”、“整体”、“空间”、“联系”这些概念,都是人在行动中,与人的存在有关的显现物。他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称作“烦忙”(concern),把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称为“打交道”。他列举了“烦忙”和“打交道”的十二种方式:“不得不做某事,放弃某事随它去,承担某事,贯彻某事,查看某事,询问某事,重视某事,讨论某事,决定某事。”(5)

2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既不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也不是传统存在论层次上的,毋宁说,哲学乃是一种抵制着理论化倾向的“理论”。它反对理论,反对的是在绝对、客观意义上的理论;而真正的理论,也就是思想本身,则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环节,并且是最高的环节。

23、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24、(59)王财贵主编:《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

25、一旦我们发现了情所内蕴的身的维度,就必须审视身体欲望了。在哲学史上,创立了唯意志主义并把欲望置于哲学中心地位的叔本华无疑是提出“身本论”的第一人。他写道:“身体对于我们是直接的客体,也就是这样一种表象:由于这表象自身连同它直接认识到的变化是走在因果律的运用之前的,从而得以对因果律的运用提供最初的张本,它就成为主体在认识时的出发点了。”(41)为此,他还指出,我们正是通过牙齿、食道发现了饥饿的欲望,正是通过生殖器发现了性的欲望。然而,由于深受康德主体性哲学的影响,叔本华的欲望仅仅停留于自我的欲望,并未上升到交互主体的欲望。正是这种唯我的欲望,使叔本华基于“欲壑难填”最终流于禁欲主义,并导致尼采从唯我的欲望出发对“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的无上鼓倡。

26、沉沦态指“此在”的存在被他一直存在着的状态所决定,沉沦在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的既定状态之中。沉沦态主要由“心态”所揭示。心态是由业已形成的生活条件和状况所形成的持续的情绪,比如,在好的环境中兴高采烈,在坏的环境中垂头丧气,在顺利的条件下心平气和,在不顺利的条件下心烦意乱。心态的非本真状态是“恐惧”(dread),恐惧揭示的是逃离现实的态度,在现实的压力下孤独、沮丧、忧心忡忡,闷闷不乐,即使好的心境也不过是如释重负之感。揭示沉沦态的本真的心态是“焦虑”(anxiety),焦虑源于这样的生活态度:把生活看做不可推卸的重担,并因此而想方设法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即使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仍有“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的压力。

27、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28、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

29、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30、……在海德格尔看来,神学是一种人生实存论。信仰是神学的源头,而神学的任务则是将信仰以特定的概念机制和语言表达出来,这意味着,神学乃是对宗教之体验、实行要素的概念把握。在这个意义上,神学——作为某种哲学——是此在的某种存在方式,是某种伴随性的理解(begleitenderNachvollzug)。神学是关于最高存在者(神)的哲学,它以诠释学的方式展开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可以被看作一个神学家。

31、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

32、在这场复兴男女之情的“绝地反击”中,明季李贽是如此,清季戴震、焦循亦不遑多让,毫不逊色。从一种“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非理学“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戴震宣称“日月者,成象之男女也;山川者,成形之男女也;阴阳者,气化之男女也;言阴阳于一人之身,血气之男女也”使自己别开生面地走向“唯男女说”,并给中国哲学重新打上极富“性感”的理论特色。这不仅决定了他像李贽那样确立了“人之伦类肇自男女夫妇”(100)的伦理学,还使他提出了“父子之伦,恩之尽也;昆弟之伦,洽之尽也;君臣之伦,恩比父子,然而敬之尽也;朋友之伦,洽比昆弟,然而谊之尽也;夫妇一伦,恩若父子,洽若昆弟,敬若君臣,谊若朋友,然而辨之尽也”(101)的观点。这种极为完备、不容置喙的男女之情的推出,既使中国古老而至极的“咸”之道得以真正显豁,又令长期以来人所公推的“孝悌为本”的情的学说不能不黯然失色。人们看到,这种将情最终追本溯源于男女之情的主张同样也可见之于焦循的学说。也就是说,焦循通过《易》的旁通卦所发现的“旁通之情”,既是人我“互欲”之情,又不失为更为根本的男女“互欲”之情。按焦循自己的表述,后者之所以成立,实源自所谓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定人道,制嫁娶”(102)这一先民的活动。虽然这种“造端于夫妇”之情“固无他高妙也”(103),但是在这种“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的卑之无甚高论里,我们不是恰恰可以读出“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的那种不可致诘的极致性的东西吗(104)?

33、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34、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4)

35、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36、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叫思想?》

37、这种新的叙事,也就是两个世界的垂直颠倒,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也广泛存在。但如此理解海德格尔却有欠深思熟虑。海德格尔强调前理论的原初的生活经验,这让他看起来是强调生活,而批判理论。这的确是对的,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不错,但是不够”。那么,海德格尔对生活的强调,与其它生活哲学家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38、第一点说明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也不像其他事物那样,有一个事先预定的本质决定他的存在;相反,一切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选择、他的努力。中国人常说的“盖棺论定”也是这个意思。海德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强调,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当然,一个人也可以一成不变地度过一生,但他这样生活,并不表示他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本质,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成不变的存在方式。归根到底,他的存在决定了他的本质。海德格尔所说的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既包括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与他人交往,还包括人的内在生活。下面将要谈到的“在世之在”、“与他人共在”以及在时间中显示的各种存在状态,都是“此在”的存在。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对所有这些存在方式的描述来把握人的本质的。

39、“存在在世间”这个复合表达,正如我们所创造的那样,表明它代表一种统一的现象。这一原始资料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海德格尔,19第78页)。

40、他有什么特殊见解呢?首先,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都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譬如,我们常说“马”与“马的具体存在”是不同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马”,则答案是“从具体的马”抽象出“马”。这是没有问题的思考方式,对待我们所见的万物也确实有其效用。但是,以此去探讨“存在本身”,则结果只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根本不足以显示它的真相。

41、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42、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根据律》

43、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44、海德格尔再三强调,“在世之在”以及“与他人共在”都是人的存在和显现的过程。“过程”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被揭示的;可以说,时间性是更普遍、更深刻的显示存在的方式。极而言之,人可以不烦忙于事物,不烦神于他人,但却不能不打发时间。广而言之,人如何打发时间,他也就如何生活,如何存在。《存在与时间》的主题是:存在的意义在于时间,海德格尔是通过对“此在”的各种存在状态的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

45、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46、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47、本来,《周易》作为教人如何“趋利避害”的一部书,因其“虎视眈眈,其欲逐逐”(42)的主张,也是一部旨在追逐欲望、实现欲望的大著述。另一方面,《周易》又不吝笔墨地谈情,具有鲜明的以情为宗的文化特征。所谓“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利贞者,性情也”“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3)情伪相感而利害生”(44)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45)等等,无一不是对情的光大发明。

48、关于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说:“‘现象学’一词是对科学的哲学的称呼。”(1)科学的哲学不同于哲学科学,后者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而科学的哲学不向科学提供什么,它让现象在科学这一过程中显现自身,“科学的”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哲学是对本质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49、在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这种“情”的身心一体性质更是得到高度肯定。这是因为,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的基本机制就是此在的“去在”(Zusein),即“在世界中存在”。而“情绪”(Stimmung)的现身则是组建“此在”的“去在”的最原始方式之一。这意味着,不仅“此之存在在其‘它存在着’之中以情绪方式展开了”而且这种“去存在”的情绪以其亦内亦外、亦灵亦肉的方式而存在:“情绪袭来。它既不是从‘外’也不是从‘内’到来的,而是作为在世的方式从这个在世本身中升起来的。……情绪一向已经把在世界之中作为整体展开了,……有情绪并非首先关系到灵魂上的东西,它本身也绝不是一种在内的状态。”(6)一言以蔽之,海氏的情的存在亦为一种身心一体之存在。

50、如果说海德格尔关于情的身心一体的论述由于停留于所谓“存在论”的分析,尚给人留下一种方枘圆凿的嫌疑的话,那么,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推出则使情的身心一体思想表露无遗。梅洛庞蒂认为,一种“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相互交织的现象学逻辑决定了,那种看似内在的“情”恰恰内外如一地体现在外在的“情绪动作”之中。故他宣称,我们应在“情绪动作”中寻找我们自己心意表达,即“语言的最初形态”,“人就是通过情绪动作把符合人的世界重迭在给出的世界上”从而得出,“愤怒”不是“藏在动作后面的一个心理事实”,而是“我在动作中看出愤怒,动作并没有使我想到愤怒,动作就是愤怒本身”

51、Stolorow,R. D. 200 Trauma and Human Existence: Autobiographical, Psychoanalytic,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52、作者简介丨张再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53、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关系的论述,可用下图表示:

54、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55、特别重要的是,因为对我们的存在的不明确的理解是我们这种存在(存活)的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可以通过研究对存在的理解(和缺乏理解)来研究我们自己这种存在。因此,海德格尔(1927)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现象学方法,因为它旨在阐明我们对存在的理解的基本结构。海德格尔(1927)的现象学方法试图把我们未提及的一种理解带入主题显性之光中,(这一理解是)关于我们对自己是可解的。

56、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57、海德格尔的这些行为,虽然与他的种族主义情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同他的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因为他的哲学思想中一个最为核心的因素,便是宣称存在与时间的密不可分,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无法剔除的时间维度。作为一种“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人的戏剧性不只是出现在历史中,它本身就是历史。“历史性”是海德格尔创造的一个术语,用以描述人生在世的固有历史特征。然而,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种纯粹的生存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就变得彼此远离,或者说变成了一种无足轻重的“理论哲学”。但这种结论却非常适合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因为在他的哲学中,克服“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者在传统哲学上的划分,已转化为一个有计划的理论目标。所以,海德格尔总是不断地告诫我们,在慎重地面对世界时,“此在”就已经是哲学性的了,而“思”本身也已是实践性的了。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海德格尔1933年校长就职演说开始,他的哲学本身就经历了重要的转变:这一哲学不再是一种原来的“第一哲学”,而是变成为一种真正的世界观。至此以后,人们就越发难以为海德格尔那种假定的纯粹性或“哲学自足”加以辩护,相反,这些思想却逐渐与某些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的考虑融合起来了。

58、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59、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60、海德格尔曾被胡塞尔看做最合适的接班人。胡塞尔说:“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但他后来对《存在与时间》大失所望,批评海德格尔走向了“人类学研究”。但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是惟一的科学的哲学方法,他不承认自己的学说是“存在主义”。

61、与此同时,在郭店竹简中,这种情又是以“身心一体”为其实质和内容的。故竹简中提出“形于中,发于色,其荡也固矣”“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君子执志必有夫皇皇之心,出言必有夫简简之信,宾客之礼必有夫齐齐之容,祭祀之礼必有夫齐齐之敬,居丧必有夫恋恋之哀,君子身以为主心”“‘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等等。而竹简中的“喜斯陶,陶斯奋,奋斯咏,咏斯摇,摇斯舞。舞,喜之终也。愠斯忧,忧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踊,愠之终也”则更是以一种意象剪辑的“蒙太奇”的方式,让内在的喜忧之情一步步地最终体现在“手舞足蹈”的外在的身体行为动作上。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竹简这部大写的“情书”之中“身心”这一会意字成为一字千金的核心字。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竹简中提出“乐,礼之深泽也”“有知礼而不知乐者,无知乐而不知礼者”从而明确坚持“乐”之优先论。这是因为“乐(yuè)者,乐也”而后一“乐”显然既指心之精神之乐,又指身之生理之乐,由此才有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40)之说,故“乐”比“礼”更为透彻、更为深入地体现了“身心一体”的原则,也即“情”的原则。

62、魏玛政体垮台后,有些教授已经站队了。与他们发表的不计其数的小册子和演说相比较,海德格尔的演说具有极端的哲学口吻与劳神苦思的强调;它是其袖珍型的表达杰作和撰述杰作。就其哲学标准来衡量,企划与自始至终具有一个罕见的暧昧性,因为它努力将生存论范畴与存在论范畴从属于历史契机,一边这些范畴创造出如此幻象,即其哲学内涵对政治情境具有先天的适用性。

63、(97)(98)《李贽文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第718页。

64、1916年4月,享有盛名的现象学哲学创始人胡塞尔来到弗莱堡大学担任哲学讲座教授。这使海德格尔得以有和胡塞尔直接交流的机会,这对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相互的学术交流中,他们两人都得到了思想的发展,以至于胡塞尔说出了“现象学,这就是海德格尔和我”的话。

65、(4)《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42页。

66、借此,海德格尔就提出了生活存在论。前面曾经指出,在生活与存在之间是有着对立的,一个是最最具体的东西,一个是最为普遍的东西,然而,通过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已经明确,生活本身就通往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指出,我们要挖掘出生活的存在特征。既不能停留于体验生活而放弃对生活的理解,也不能执迷于对生活的理解而遗忘了生活本身,而是在生活与理论的辩证运动之中把握生活。这就是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或者说生活存在论的要义。

67、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68、……哲学是对生活的观看和理解,是对生活的理解性观看。这种观看不是走马观花的看,而是本质直观,是对形式之物的洞见。所以理论和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在“生活”和“理解生活”之间有一种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不是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诠释学意义上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先有生活,再有对生活的理解,还是相反?应该说,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对象,所以不是先有生活,然后理解生活。准确的说,“理解生活”也是生活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生活包括了“理解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和理论之间有一个诠释学循环。

69、(87)(89)金永译解:《周易》,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页,第199页。

70、(4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7页。

71、人怎么可能“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需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

72、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73、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影响力最大最广的应该首推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 1889~1976)。他生于德国乡下的天主教家庭,先读神学,后来改习哲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教书。这原本十分平凡的学习生活,转折于他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一时洛阳纸贵,也让海德格尔声名鹊起,他一方面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同时把握了西方哲学的核心理念,又推展当代存在主义的人生议题,显示了他丰富的思想潜力。

74、哲学给予人生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哲学给人生指引大致的方向,但无法规定人生的所有具体内容;第人生的具体实行,又必须不断返回到哲学这个开端,充实着对这个开端的理解和领悟。

75、这里的“天”象征着明亮、敞开,“地”象征着隐匿和关闭,“神”是神秘之域,“人”是生存之域。存在就是发生在所有这些遮蔽和除蔽的领域的一切。

76、……最普遍的概念是什么,是存在。因为它无所不在,比如这张桌子,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表述转换,“这张存在着的桌子”。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混合了形式的成分在里面的,比如桌子,就混合了“存在”。在这里,桌子是质料,存在则是形式。所以,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的普遍性就在于它隐藏在任何地方。那么,是不是这样就把存在作为最高概念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普遍化方法,的确如此,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存在已经是普遍化的终点了。但如果把存在作为形式显示的哲学概念,那么,结果就不同了,这时候,存在恰恰是开端。海德格尔的任务在于,把存在开展出来、实现出来。所以他发现了时间。时间是存在之开展的视野。要把一个东西开展出来,就像让一颗种子生长起来,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时间的含义。

77、……最为费解的是“行为之拥有的当下存在”。在这个表述中,关键词又是“拥有”和“存在”。要知道,这两个词是相对的。一般来说,“拥有”表示的是一种所属关系,“谁”拥有“什么”。而“存在”则表示某种范畴关系,人是动物,“什么”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谱系中,两种关系一纵一横,共同建构出整个范畴体系的秩序框架(Ordnungszusammenhang)。但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拥有”和“存在”显然有所不同。此处的“拥有”是行为之“拥有”,也就是某种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的“如何”,恰恰体现为行为的关联意义,而这种关联意义,又构成行为之具体实行的开端和本原,是形式显示中的“形式要素”。在此,形式或者形式的东西,意味着某种决定性的东西,尽管是空洞的,但它不是任意的,而是规定着方向,是指示着的、约束着的。形式要素乃是规定之开端,具有开端特征。并且,对这个形式开端的理解越深刻,对它的展开和具体化也就越丰富。但是,仅仅有这个开端是不够的,开端仅仅是某种潜能,但这种潜能尚且是非本真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行,才能进入本真之中。而这种实行,指的就是“当下存在”。此处的存在当然应该理解为“去存在”,在每一次“去存在”之中,“行为之拥有”不断得到通达、居有和保持,从而,“拥有”变成“存在”,“非本真”变成“本真”。在此,海德格尔并不是说,要把关注的焦点从关联意义转移到实行意义上,相反,他的意思是,只有在具体的实行之中,关联意义才能得到保持,而不变成理论化的关联意义。这似乎与我们的常识有所不同,一般人认为,“保持”就是死死地抓住某个东西不放手,海德格尔却认为,保持是在不断的更新和实行之中才能实现的。通达和居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保持,因为人对于已经拥有了的东西,总是害怕失去(海德格尔说,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啊!),结果就死死抓住,最终东西就成了现成的东西(前面所讲的柏拉图的真理学说,不就是如此吗?),而这恰恰是沉沦。

78、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79、(51)(52)(53)〔清〕焦循:《易学三书·易章句》,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520页,第344页,第349页。

80、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年)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纳粹运动兴起后,他参加了纳粹党,并于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因为他与纳粹的这段牵连,1945—1951年期间,法国占领军当局禁止他授课。海德格尔对于他与纳粹的关系,似乎也没有多少反省,他在1952年出版的《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还说,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运动的内在真理与伟大之处”。海德格尔与纳粹之间的联系,在西方哲学界和新闻界多次成为热门话题。我们认为,尽管海德格尔参与纳粹运动是他的历史污点,但不能因此说他的哲学就是纳粹思想的反映。后来的反纳粹的存在主义者也能从海德格尔的著作中受到启发和鼓舞。这些事实表明,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往往要比他在某一阶段的政治观点有更深远的意义。海德格尔后期讲授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及莱布尼茨、尼采等人的著作,研究语言、艺术(诗)以及技术等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讲稿之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年)、《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年讲稿)、《真理的本质》(1943年)、《林中路》(1953年)、《演讲与论文集年》(1954年)、《走向语言之途》(1959年)、《技术与转向》(1962年),还有一些从他的观点研究哲学史的著作,对赫拉克利特、康德、尼采的研究最为精彩。《海德格尔全集》现已出版65卷,尚未编完。

81、我们知道,海德格尔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命题,他说,尼采尽管反形而上学,但尼采还是一个形而上学家,尽管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这个命题在尼采研究者那里鲜有知音。不可否认的是,尼采把柏拉图主义颠倒过来了,尼采是一个生活哲学家,但是,海德格尔说,尼采仍然是一个形而上学家。也就是说,只要坚持两个世界理论,无论是片面强调理念世界,还是片面强调生活世界,在海德格尔那里,都是形而上学。而后面这种,片面强调生活,这种倾向更为危险,因为它是一种隐秘的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生活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那里,尼采就是这种形上学的代表。其次,如果海德格尔能够被刻画为生活哲学家,那么,他一定不是这种意义上的生活哲学家。

82、(15)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0页。

83、晚年尼采认为,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一种索取。他绝不是说,爱是单方面的付出,毋宁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本身,而不是接受这种“付出”的人究竟得到了什么……

84、如果说海德格尔的“贵无”思想在西方“崇有”的哲学传统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话,他在东方却可以找到异域远古的知音。

85、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老中医的那种“视其外应,以知内藏”(9)之说的现代表述。耐人寻味的是,中医不仅如同梅洛-庞蒂为我们推出了生命的身心一体、表里如一的“藏象”说,而且如同梅洛-庞蒂把这种身心一体、表里如一视为“情”的真正法则。由此就有了“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10)这一中医的情的学说。而所谓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则以一种内外相应的方式,为我们说明了不同的情如何因身而异地得以显豁,得以勘破。

86、(39)〔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41页。

87、1939和1940年,发表哲学著作《情绪理论大纲》和《想象力的现象心理学》。

88、海德格尔(1927)将这种“让自己理解的面向存在” (第78页) 的人的存在的称为存活,其尚未被主题化的结构称为存活性或存活方式。

89、存在是最普遍的本质共性、一般的形而上学概念,那可并不就等于说:它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90、在中国思想史上,这种被视为“天地万物之真机”的男女之至情,虽有司马迁所谓“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92)这一千古不灭之论,但随着佛学、理学“祛身化”思潮的风靡而日益湮没无闻,直到后理学身道重新崛起时,它才在中国思想史中以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在众多大易精神复兴者那里再次得以复明。在这方面,被理学家视为“异端之尤”的李贽所做的贡献尤值得一提。一方面,李贽提出,“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吾究物始,而见夫妇之为造端也”,“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李贽如《周易·序卦传》所描述那样,主张“夫妇,人之始也。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言夫妇则五常可知”在《初潭集》中主张始于夫妇终于君臣的伦理叙事秩序。这些主张是对长期持之甚坚的后儒五伦观的彻底颠覆。另一方面,正如《周易》从男女之伦走向男女之情那样,李贽亦以其对男女之情的前无古人的积极鼓倡而成为大易思想的忠实传人。故他宣称的“缊化物,天下亦只是一个情”(95)若无此一点情,便是禽兽”他对为道学家所侧目的卓文君私奔之举做出的“归凤求凰,安可诬也”(97)正获身,非失身”(98)的惊世点评,他将表达男女自发之爱的《拜月》《西厢》视为文学的“化工”之巅峰的观点,以及他本人对“女观音”梅澹然那种“生死如山不动尘”的心心相许之情,无不表明他不愧为中国古代以《易》为宗的一代“情圣”。

91、海德格尔经常讲“现象学诠释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有别于胡塞尔的关键在于,他发明了形式显示的方法。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何谓形式显示……

92、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费赫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海德格尔的神学起源》。他指出,海德格尔曾在写给洛维特的一封信中写到,他不是一个哲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个基督教神学家。这意味着,从神学起源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并非一个完全错误的视角。值得指出的是,海德格尔的神学起源与他对诠释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恰恰是克服和综合两种基督教传统的结果,一方面是天主教对存在论的强调(布赖格、布伦塔诺),另一方面是新教对主体经验亦即此在的重视(路德、保罗、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对于后期海德格尔而言,他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并且提出了神学的另一种样式,亦即非对象化地对诸神的道说。这意味着,要抛弃形而上学的语言,挖掘出原始的神学经验,从而确认神学的本质和使命。

93、内容提要:近代德国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风格。他一生都把“存在”问题作为自己沉思的主题,而对“无”的哲学思考更使他的哲学学说显出非同一般的哲学视角。文章将从他的有无之辩谈起,会通中西学问,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相互阐释,在挖掘这两大哲学体系中所深蕴的思想宝藏的同时,力图寻找出中西哲学的对话机制。

94、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存在本身,让它自己呈现出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人这种存在者可以称为“此在”,其特色是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此在若是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实存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其而彰显出来。

95、海德格尔的存在性分析展现了哲学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研究目的与治疗目的的统一。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他阐明了我们存在的两个构成特征,这两个特征在传统形而上学和我们的日常常识中都被掩盖了:它的背景嵌入性和它的有限性。作者表明,在帮助我们重新整合存活脆弱性的这两个基本维度的同时,海德格尔也帮助我们过上了更真实的生活。

96、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按键精灵论坛的抖音经典说说(不要让我等他久.我先去月亮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