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资料(精选好句76句)
谭嗣同简介资料
1、谭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2、博学、敏感、浪漫、豪爽,描述谭嗣同时,“迷妹”张维欣总能说出很长一串形容词。
3、作为旁证,有郭沫若提供的触目惊心的案例,他在其1929年完成的自传《反正前后》中就提到当时的状况:“说到成都学界的空气,那更是在―味绝望的状态之下。成都除分散中学、成都府中学、华阳县中学等官立的中学之外,有不少的私立的中学校。官立中学已经是人情的世界,私立中学更用不着说了,‘学堂大门开,有钱就识进来’,因而卖文凭的风气成了公然的秘密。在地方上连小学都只住得一两年的人,只要把中学五年的学费缴足,或者再缴纳些甚么手续费,便可以立地得到一张中学学业文凭。这样的文凭,它的效用却是非常的宏大。一个中学肄业生在当时是等于一名举人,有这样一张文凭,可以拿回家去贴报条,诓惑乡民,增长新地主的候补资格。而在省城也更可以飞扬。有这样一张中学文凭,可以投考本省的高等学堂、政法学堂、高等师范,京沪各地的官、公立学校,更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法官考试,乃至东西洋留学生的考送。”(谭嗣同简介资料)。
4、“他让我觉得很感动,就是跟我年纪相仿的人,他的人生追求是改变当时中国那样一种局面,把眼光投射的是整个社会。”张维欣说。
5、此外,康有为还指示弟子梁启超撰出两份所谓谭嗣同狱中绝笔血书,把谭嗣同按照自己的政治目的打扮成保皇派的义士偶像。(注)康有为本意是给自己的保皇党壮声威,但实际效果却是让号召暴力反清的革命派获得了一个舍生忘死、慨然赴死的精神偶像,给留日学生中的反清思潮添油加柴。当然,康党伪造绝笔血书的行为也在几十年后被同为维新派的王照抖了出来,王照在《复江栩云兼谢丁文江书》里提到自己亲历的梁启超等人的作伪行为:“如制造谭复生血书一事,余所居仅与隔一纸桐扇,夜中梁与唐才常、毕永年三人谋之,余属耳闻之甚悉,然佯为睡熟,不管他。”(注)
6、在这一段话里,以谭嗣同为代表的那一代晚清乡绅知识分子的前瞻和落伍就典型地展现出来。前瞻在于,他们已经敏锐意识到包括制钱在内的各项产业乃是中国复兴之本,但由于清廷里多是些只图自己利禄的冗官而无这些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各种迫切需要改良改进的项目全部陷入停滞。但就在中国停滞之时,列强却在专业化的现代体制下高速发展。而且他意识到中国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才是中国落后的核心因素。(注)而这部分恰恰是最难改变的。这种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都构成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焦虑和痛苦。
7、然后又回到现实层面,认为清廷是历代王朝之中残害民众最为暴烈者:
8、许知远:回到当时在上海,他们在四马路上聚会,他们一面谈格物致知,谈物理,谈数学,一面开始谈佛学。这个佛学内在有什么力量,您能理解吗?
9、其中,“讲谭”介绍谭先生的成就和故居,“论谭”讨论谭先生及其亲友、生平事与思想,“扯谭”则是聊他们的各类轶闻趣事。
10、廉泉,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清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三日生,与沈子肃同龄,无锡城内水獭桥人。5岁入学读书,后江阴南菁书院学习。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
11、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12、谭继洵、谭嗣同的时代距今已过去一百多年了,很多人好奇,浏阳梅花巷谭氏如今发展得如何?
13、从14代谭忠开始,他的后代子孙就一直沿袭新宁伯,直到明朝灭亡。
14、1897年(28岁),维新运动兴起,毕永年考取拔贡,与唐才常、谭嗣同结为好友,常讲救国之策。三人都重视会党的力量,毕永年还亲自加入了哥老会,被封为“龙头”。谭嗣同非常欣赏他:“纵二千年,横十八省,可与深谈,惟见君耳。”
15、作者怀着对先烈的虔敬和对学术的赤诚,踏访了甘肃、陕西、湖北、上海、江苏南京及湖南浏阳、长沙等谭嗣同去过的几乎所有地方,走访谭嗣同及其师友的后人,获得了不少宝贵的一手资料。
16、他们称呼谭嗣同为“我们的复生”,平时生活中,他们会分享关于他的好玩的事情,聊聊诗词,探讨跟他有关甚至没关的世界观的看法。
17、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18、与唐才常同年拔贡的毕永年,亦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早期革命党的重要骨干。他在戊戌变法期间主笔过武汉的《汉报》。变法失败后有过许多著作,其中《诡谋直纪》(内容存疑)是揭露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历史资料。但因与唐的政见有所不同,对革命形势的判断不够坚决,曾两次负气出家,最后病逝。
19、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20、一时间康党人心惶惶,许多人欲离开湖南保全性命。
21、带着弟妹子侄迁居到浏阳的谭逢琪住到了梅花巷丹桂坊,他弟弟谭琳迁至浏东七都桥头市,谭琅迁浏东七都磨盘岭,谭玓迁浏东七都五斗坝,谭茂宁之子梧,则迁浏西之南山冲。刚来到浏阳,谭家人都是“外地人”,虽然家中较为丰裕,但立足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22、时务报馆亦位于福州路,由人脉极广的出版家汪康年负责经营,由满腹新知、文思敏捷的梁启超负责总撰稿。借助上海这片新天地所独有的信息资源、印刷技术和销售渠道,振聋发聩的维新思想得以进入广大士绅阶层的视野和心灵。《时务报》风靡一时,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回应和支持。
23、全书三十余万言,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这一历史伟人的必备之书。
24、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25、毕永年和唐才常是丁酉年同年考中湖南丁酉拔贡的贡生。拔贡是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乾隆年后12年一次,经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毕永年和唐才常是湖南维新运动时期南学会的会员,也是谭嗣同的好友,早年就加入哥老会,对会党比较熟悉,毕永年后来成为唐才常联络会党的重要帮手。
26、谭嗣同对出版人才的爱惜,也是他关于出版人才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前文所及之吴铁樵,英年早逝,谭嗣同悲痛不已,多所悼惜。在同为难得人才梁启超的去就上,谭嗣同不避好友汪康年的不满,表达了不同看法:“筱村先生邀卓如往西湖读书,此事嗣同极以为然,何也?嗣同常虑卓如揽事太多,又兼两馆主笔,内外夹攻,实于身命有碍,能往西湖清养,可保不致如铁樵之超然竟去。即仍兼主笔,亦自无妨,然而却止宜小住数月,或归而再往,不宜久住……”护惜之情溢于言表。
27、本书将谭嗣同文献史料系日排比,钩稽考订,堪称一部了解和研究谭嗣同的必备之书。书中对谭嗣同的时代背景、生命历程、家世交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梳、辨析、考订,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史实错误,还厘清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彗星”其思想的形成理路和发展轨迹,从而在年谱之外具有了思想评传的价值。
28、投稿邮箱:478131616@qq.com
29、李天纲:我觉得无论是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梁启超,都是热情有余,才干不足。“才干”不是说他们个人的智慧、能力、知识,而是指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不清楚中国的未来走向,不及上一代人熟悉整个世界的大势。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把那代年轻人的热情和上一代人的远见卓识结合起来的话,戊戌变法说不定还可以搞一搞。
30、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31、谭嗣同身后图像资料稀如星凤,如有高明措意于此,不自珍秘,慨然刊布以为补苴,使天下慕其风概者得共瞻仰、研究、探寻其原委,实为功德一件。笔者幸甚,谨祷颂之。
3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33、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34、马勇:我觉得从戊戌的教训当中来看,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社会,就是每个人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认为1898年所有问题的症结,就是知识人做了很多自己没有能力去把握,没有可能去做成的事情。所以我讲知识人要守住自己的边界,毕竟体制内的高层人士比我们得到的信息要更多、更全面、更重要。
35、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36、内举不避亲,不管是自己的好友,还是对方的亲属,只要符合需要的人才,谭嗣同都加意推介:“《矿报》若得施君翻美报,请令弟润色之,真乃《矿报》之福也。请即代为定夺。”
37、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38、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姓“谭”;请点击上面“谭氏文化”再点“关注”,即可成功加入谭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谭氏文化,传播谭氏正能量,共建繁荣谭氏。
39、顷杨仁山先生交下来函一件,令觅代售报处,嗣同所知,靠得住者止两家,仁翁所识者较多,当即分途往问。今日会商,则两处所问者皆不愿,其故由既有钟山书院江义和等,恐此后销数无多,不足给其跑街送报之费。仁翁谓送《申报》处本有跑街之人,可托其并送,然不知为何许人、身家如何、究竟可靠否?两处皆无从确探,万一将卖价骗去,如何是好,是以又不能即行。仁翁又谓信行必可托,闻全泰盛信行与尊处有往来,想必应允。惟此间之全泰盛,必须上海之全泰盛作主,应请就近与该信行商之,即由该信行函知此间该信行,无不行者。该信行断不至亏短,一便也;本有跑街送信之人,顺便送报,二便也;此事所以繁者,除跑街外,又须一写帐人,售出之款,即由上海该信行汇兑,免得许多转展,三便也。具此三便,而贵馆尤应立一份售报章程,其故详于别纸。由专立章程而推行,贵馆尤应专用人,主勾稽校核之事,皆条陈于后。
40、以上诸端,无不体现出谭嗣同对出版产业为内容产业这一本质的深刻认识,其亲身实践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内容创新是出版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一铁律。
41、而她最喜欢的“偶像”,是谭嗣同,那个在戊戌变法后死去已经120年的人。
42、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43、王夏刚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著有《谭嗣同与晚清社会》、《戊戌军机四章京合谱》
44、这种对内容创新的高度重视,首先体现在博采众长加以吸取。谭嗣同四处搜集当时的报纸,认真研读,对其优长加以吸收,对其不足加以扬弃。如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1897年7月15日)致汪康年书信中云:“温州利济学堂所出报,乞订购一分,按期仍由钟山书院寄下,兹寄上洋四元,所以为《利济报》之价也,乞察收代办为祷。黄氏所出之《算学报》,屡托代购,可否?并希示复。”而在一周之后的另一封书信中(同年7月23日),他向汪康年表达了阅读《利济报》的感受:“《利济学堂报》,乃缘《时务报》已登告白,故买阅之。今寄到,不意中多迂陋荒谬之谈,直欲自创教,不关于学术。彼既刊本,自可拆购,现寄到四本,即请自此截然而止。”同信中对《算学报》则表示肯定,并在另一封信中(同年8月4日)为其辩护:“《算学报》或谓不佳,然首册皆言至浅者,实无从判断佳否。嗣同颇喜其不厌烦琐,甚便初学耳。或谓其抄袭,然首册仅及加减乘除,试思加减乘除何须抄袭,且亦不能另生一新法也,但观此后如何。”这里,对于“迂陋荒谬”的报刊加以批判、停止订购,而对刊载真知的报刊,虽然首册“至浅”,也因其“甚便初学”而加以肯定,可谓公允。然后,在订阅了更多期之后,对《算学报》的评价又有所不同:
45、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46、作为维新运动健将的谭嗣同,对“新”的认识本就深刻,如其在《湘报后叙上》中言:
47、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48、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49、谭嗣同存世照片极少,仅有三张,分别拍摄于18181898三年,南京、上海、长沙三地,前人多不知其照片缘起以及相关的具体细节,今恰逢双甲子过,聊以其三张照片作为纪念,为读者呈现谭嗣同生平较稀见之经历。
50、李天纲:什么大数据,什么区块链,什么AI,这种东西都是糊里糊涂的,因为和传统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但是谭嗣同抓住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人心的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以心挽劫”。弄佛学,弄西学。在西学当中,他想把这些东西化解,最后搅成一锅粥。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老认为有一个东西是一点就破,全盘皆赢。
51、“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这是唐才常的绝命诗,与他的一生挚友,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当年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遥相呼应,悲怆感人!
52、谭伯牛:朋克精神是指他要追求一个真理,坚持一种他认可的原则和审美,这一点他做到了。当然这个跟天赋有关。论才学,他比不上老乡谭延闿,比不上江西陈三立,但是他为什么会跟他们关系那么好?包括梁启超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跟他有交往呢?谭嗣同的精神是吸引人的,他有一种个人魅力。所以到最终,到他的死亡,“万古变法流血,谨自嗣同始”,这不只是一个爱国的概念,也不是为了古代的忠君思想,这就是自己内心一种和审美艺术有关的摇滚朋克的精神。
53、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54、内附精美插图,直观展现谭嗣同及其手迹。书末附谭嗣同参办学会、报刊、学堂、实务统计表及其生前发表文章汇总表,全面展现谭嗣同短暂却绚烂的一生。
55、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在晚清报界影响至巨,并成为此后许多重要报刊和出版机构所倚赖的健将;
56、谭嗣同站在旧式思维的角度,仍然打算设计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国家机器,实际上这种设计在没运行之前就已经失败。没有权力制衡、市场经济,那么就算制度设想得再好,也是无效的,必然在现实中碰壁。对此福泽谕吉早就在《劝学篇》里说得很清楚了,他猛烈抨击日本旧时的状况:“我国人民没有独立精神的原因,是由于数千年来国家的政权完全由政府一手掌握,从文事武备到工商各业,以至于民间的生活细节,都要归政府管辖。人民只知在政府指使下奔走效劳,国家好像是政府的私有物,人民不过是国家的食客。人民既成了流浪的食客,仅得寄食于国中,便把国家看成旅馆一般,从来没有加以深切的关怀,也得不到表现独立精神的机会,久之就酿成全国的风气,到了现在,更是变本加厉了。大凡世间事物,不进则退,不退则进,决无不进不退停滞不动之理。”(注)正是因为有了中国这个现实的反面教材,日本为了避免重蹈中国的覆辙而开始了大规模的维新运动。(注)
57、张巡、许远都被俘虏。部下见到张巡,无不恸哭,张巡说:“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见到张巡后,问道:“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
58、谭伯牛:应该是,不然你怎么解释他主动去死这个问题。当然我们现在很难讲谭嗣同有什么信仰,信哪个教,但是他最终选择的那个死,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变法而死,还有更隐秘的东西藏在其中。有些隐秘的东西可能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他可能因为不明白才用死亡去做选择。
59、再说我军士兵饥饿劳累,撤退必定走不脱。战国时各诸侯还会还互相救援,况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朝廷军队的将帅!不如固守待援。
60、谭嗣同参加最大的活动就是戊戌变法,虽然说这段历史已经铭刻在历史书上,但是好像从一些内部的资料以及一些后来的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人,其实还有可能是在那里,狮子造谣生事。
61、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62、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63、基于上述认知,谭曾疾呼国人,不要将自己与清廷统治者归为同胞,“吾愿华人,勿复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
64、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65、上高中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在网上搜索与谭嗣同有关的信息。她发现,同课本上刚烈的人物形象相比,他在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一面:
66、谭嗣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并吸取了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以元气为本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说:“天以其浑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这就是说,元气充满宇宙,无穷无尽,元气凝固便形成各种物质元素,然后形成万物和人,因此,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作据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寒暑、昼夜、日蚀、月蝕、陨石、潮夕、雷电等自然现象。
67、具体到清王朝,谭先是追溯了其建国纯依赖血腥暴力的往事:
68、如前所述,对比彼时日本的状况,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反观晚清中国的问题。日本的福泽谕吉因为游历过欧美,见识过率先走入现代社会的列强国家的制度构架和具体设计,所以他不但意识到传统儒家政府的内在致命缺陷,而且也认识到民众愚昧麻木对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阻碍。由此福泽谕吉格外强调自下而上的普遍公民意识,他为此用“文明的精神”来概括他的想法:“一国的文明程度不能从外表来衡量,所谓学校、工业、陆海军等等,都只是文明的外表,达到这种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可是在这里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既不能买卖,又不能借贷;它普遍存在于全国人民之中,作用很强。要是没有这种东西,国家的学校、工业、海陆军等等也就失去效用,真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种极其伟大而又重要的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的独立精神。”(注)没有这种自下而上的“人民的独立精神”作为整个社会的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充其量只是在外表上看起来文明了,因为在其躯壳下面并没有具备“文明的精神”,缺少灵魂的外壳改革是不会走向现代化的轨道的。虽然日本后来也走上歧途,温和民族主义变异为狂热民族主义,最终沦为军国主义,从给亚洲各国带来启蒙思想的先进国家一变为侵略他国的恶魔,但福泽谕吉的思想设计的先进程度的确超越了当时中国大多数体制内的知识分子。
69、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70、张维欣说,她看到这个消息时很欣慰,因为谭嗣同终于又以一种“诗人”的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
71、《潼关》是清代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72、●剑气阁联话|《对联话》沈子肃挽同年某君联补证
73、张维欣丨谭嗣同:第一个质疑万有引力的中国哲学家
74、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戊戌维新未能实现谭嗣同的理想。
75、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