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好句85句)

2023-06-12 01:29:15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1、唉,就是这种种的“我”的自以为是,让我在诵读的时候时不时地完成任务似的读,却没有觉察到;让我时不时地掉入了“理解文义”的“学文化”的坑里读经,却没有觉察到;让我读完经就只是读完经,却没有主动依着经典去实实在在地从心上下功夫,没有“修之于身“……

2、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3、老子的伟大还在于其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贡献。如“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就体现了相对论。强调了要遵循自然规律。

4、“圣人”生于天下,他能够恰当地收敛自己的心欲,兢兢业业地不敢放纵自己,不敢与民争利,不敢以自己主观意志而妄为。

5、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能够清澈,大地尊重规律能够安宁,神灵尊重规律能够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能够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能够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能够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_,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方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_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6、说实话,在这里对《道德经》发表一翻言论实在觉得资质不够。对于这本流芳千年的圣人之伟作实不应当妄下评说。然当初选择老子的这本书来写读后感是出于何种心情自己都不大清楚。可能觉得自己来完成这样的事一点都不符合我本身会去做的事,便逆行其道而择之。

7、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8、明白这样后,如果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情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9、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尺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10、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11、谁掌握了大道,秉持道的原则去做事,天下都会来投奔他,这个时候,如果不伤害来投奔你的人,才能处于安泰和平的状态。

12、虽然说语言化都是抽象,概括过的,应该多关注体验,少执着于语言化,但是对初学者来说,我觉得回流感悟还是很重要的,不管重不重要啦,全部跟随我心所想,想写就写了。

13、                                         欧歌2020年8月20日。

14、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道德经的感悟分享)。

15、还能收获许许多多正能量的育心家人做朋友,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能量是会传递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进入育心的人在这样的生活圈里面就是一种道,实际上就是求道、修道。所谓人生,就是走出一条道路,寻找一条智慧的阳光大道。

16、下面分享回流听课学习道德经的前5章,受用的内容。

17、另外水是柔的,任何一种容器都能容它,它的韧性特别强,适应性也特别强。关于水的适应性,我觉得人要效法天的话,那么也要效法水,效法它的适应性。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圈子,就看你圈子大小的问题。

18、《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19、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20、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21、其实《道德经》还告诉我们要无为而为,就像我们的累积法,就是无为而为,每天读三样经典,每天读一遍,读七天换新内容,没有刻意要求去背,去理解,但坚持累积下去,不知不觉就会背了,也理解其中的意思了,这就是无为而为,所以也能长久。

22、第1条,宇宙显象出来的万有都是通过2的运行方式呈现的,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切事情的呈现都有阴阳两个部分组成。日月代表阴阳,男女代表阴阳,白天黑夜分别代表阴阳,甚至于美丑善恶长短高下声音前后等等,一切一切的呈现都有两个面,如同一件事情的发生从表象上看是阳面的价值,从背后看有阴面的价值,任何事情有因有果,因果也可以说是阴阳的两个层面。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道是通过阴阳两个面协调运营产生的,那就说明了阴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理学当中有质能转化定律,物质和能量也是代表阴阳的两个面,也有能量守恒法则,一切事情都会在阴阳两个方面进行不断的调和和守恒,这里多了那里少一点,那里少了又补足一点,关于得失关于健康财富,也是在得失当中去平衡,甚至死亡也是重生。看清楚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心态那就是特别重要了,天道守恒,宇宙阴阳平衡法则,等同于告诉我们人类遵循天道无为而为。

23、“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24、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5、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6、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27、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28、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29、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30、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31、★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心得5篇精选

32、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性,这对此刻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忙,为之后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33、对照一下自己读经,才发现那个“我”的傲慢一直在作怪:对于经典我从来都不看注解,听到顾老师讲先只管诵读先不要去看解释,我觉得我懂;平时也会观呼吸、读其它的经典,听到顾老师讲“四到法”,我觉得我知道、觉得我可以很自然“四到”;平时也禅修,听到顾老师讲“受用”、读到道德经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觉得我明白。

34、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35、我有幸从一开始就参加了《道德经》的学习,渐渐的感到圣人老子的清净、无为、无欲、无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的感悟并不断的践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一个少私寡欲,清净质朴,纯任自然的人。

36、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37、这节课老师智慧风趣幽默地分享了第(81)章内容——“分享越多,生命越富有”。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呈现出万物的奥妙,展示了大自然的杰作,展现了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38、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39、事物总有对立的一面。有喜才会有悲,有欢才会有愁,有希望才会害怕失望。欢喜、悲愁、害怕都是因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带来欢喜、悲愁、使人畏惧。那么无“欲”当是无悲、无喜、无欢、无愁、无畏的。一个遇事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那是因为他心中不受这件事的对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欲望”的干扰。所谓无欲而心静与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无欲”并不是要人摈弃七情六欲,能抛弃七情六欲的那不是人,是“神”。“无欲”真正要做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事万物产生时,不要用其他念头去禁锢和干预,要顺其自然,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当事、物发展后不要自以为尽了力;而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高度后,也不要居功自满;只有不受各种对立因素的干扰,事、物才能最终达到圆满。

40、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41、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42、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43、说实话为什么有些人身入深山避世修行感觉开悟的快,我想说那是因为没有遇到考验,不信的话可以让他来人世间走上一遭、练上一练,被众生刺激一下我估计不疯了的人才算是真正有修为的真人。

44、韩恒恒;在这微信、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会出现网名叫做“上善若水”的好友,亦或是个性签名写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同事,这样的盛况足以说明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大。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自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安民方针,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45、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46、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让我去思考“无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顺应天道,结合天,道,法,人整个系统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统来工作。他教会我要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绪作主导。比如刚毕业的自己,是职场的菜鸟,在23岁的节点上,是不太可能有作为,因此用心学习业务流程,努力学习,强大自己方为王道,而非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我所从事的企业是一家经营相对成熟的500强国企,他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一般选择985/211的大学生,因此自己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逊一筹的,在这个平台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这对生性要强和心性骄傲的我来说也是一种磨砺。

47、《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8、本章中讲到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一切万有,佛经中也说到佛乃空性,空含一切众生之法性,当带着内在纯然的觉知去照见一切空生的妙有时,那份觉知照见就是与佛、道、神无所以神一直都是我们自己的那个本体,我们的真如自性一直是佛、是道,我们就是要均衡好中道,持中道、开智慧、游戏人间!所以如果修道就唯有修行中道,也就是修行到第三个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

49、生命是什么?确实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人是难于深切体会的,但是杰克.伦敦用粗犷豪放的笔触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生命的张力和坚韧,人性在生与死的那一刹那绽放全部的光彩!

50、于是,有一天,我特意停下来,面对这个问题。我问自己:要不要坚持读下去?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我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是“坚持”。那个时候,才明白最初的“发愿”是一个好的缘起,只要忆起就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可能;同时,也明白“坚持”不是意上认为“我要坚持”就可以坚持的,那种“我”的要强只能在表面上推动,却不能长久深入地承托。

51、学习就是一次蜕变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忽然明白了些什么,否定以前的全部,隔上一段时间,又觉得推翻了以前的全部,一次次推翻,一次次接纳,再不断推翻和接纳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52、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道德经》读后感4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53、就如我第一个问题,世上还有许多的问题不可答者,现实中似乎没有线索,因此要从“无”中寻。而“无”玄之又玄,因此我们要从“有”中细察端倪。事物的发也有道,那其生亦有道,正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道而一”,因此“无”也可观也。

54、家人们生命的体验跟这个例子是一样的道理呀,假如机缘巧合送来了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体验,那就想想办法快速的转化它就行了,干嘛不喜欢还一个劲的去咬牙坚持呢?只要你想改变定然就能找到好办法去改变,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呀。

55、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56、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57、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58、无是道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子也常常将道直接称之为“无”。比如《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就是道,道就是无。

59、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60、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61、有些家人该说了我可做不到,我想说那不然呢?我们去滞留有用吗?我们陷在那些人事物的漩涡里纠缠有用吗?那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你苦、我苦、大家苦,这又何苦呢?生命本身它就是一个无常流动的大工程,我们总不能留在一个点上老较真呀?如果说美好的体验我们有贪心也就罢了,但偏偏是有很多的人抱着比苦瓜还苦的体验就是不放手,你说这又何苦呢?何苦如此为难自己?有人说了:“那我也不想这样呀,可是我也没有办法呀”?有,当然有办法,问问你自己的心现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问问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去重新换一种更好的活法呢?如果你愿意那就一一列出你想要的,在去付之行动就行了,说实话其实很多的大道理我们都懂,最难的就是自己的这颗心转不过这个弯来,可真的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一个拐点上可能要搭上一生的时间都走不出来,那就认真的去问问你自己的心你真的就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耗在这一件事、这一个人身上吗?这就如同一个不爱吃榴莲的人在偶然的机会被人送来了一个榴莲,我估计所有不爱吃榴莲的人肯定第一时间都会把这个榴莲给处理掉,要么送人、要么扔掉,没看到有哪个不爱吃的人还能跟这个榴莲死磕到底的,也没看谁一边皱着眉头嫌弃这难闻的味道还一边使劲的搂着这个榴莲的。

62、最感动我的是文化传统平台的老师们的真心笃行。《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他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他们就是走在修之于天下的路上。他们也有工作有生活,他们也有许多事做,请问他们清静吗?以此也可以理解清静的真正含义。毫无疑问,这就是他们的修行。他们是我修行的榜样。

63、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64、“德”的含义是本性,本心,是直视自己心念所行之路的方向。本性,本心,心念所行的方向,应该是善的,仁慈的,是正义的和符合人们良知的。

65、“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66、当我遇见一个满是缺点的人时,就把他当作老师,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让自己知道自己不能这么就行。我想这种哲学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与名是永恒的,不可用言语来表达出来的,但它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我们平常如果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一件好事,为了得到好评而去做某一件好事,那不是善言善行,真正的一个好人,行不言之教,对每一个人都会是同一心境,如春风淋浴,会善待周围所有,你说不出他哪里好,但他总是那么亲切的对你好,大家都说她好,这才是真正的善人,好人。

67、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68、天下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坏的一面,做事不能过度极端,凡事应该适度而为。

69、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70、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71、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72、   在经典当中说到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就是空的心态,就是无我无私的状态,就是归于道的状态,常常让自己能够回归到道的心态,自然的心态,就放下了个人的私欲和贪欲,从以人为本转换到自然为本,就能够看到其中的奥妙无穷,妙不可言,让人的生命价值活在奇妙的旅途过程当中,体验和探索,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常常说一人一生大概3万多天,而有的人只活了一天,是因为他把一天活了3万多次,活得枯燥无味。然而活在奇妙的体验过程当中,就等于3万多天每一天都妙不可言,这就是告诉了我把自己回归到道的身份,看到自己作为道之子的本质,那就真正的自在自由奇妙无比了,心经当中的观自在菩萨,一个观察的观,就告诉我们在回归,回归到自在的本质,回归到道的真相,这就成了圣贤菩萨的境界。把所学习到的说体悟道的贯通起来,其实是一不是二。

73、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74、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老子这一章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回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

75、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76、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77、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爷爷也问我:“今天是你上学的第一天,你想好以后要做什么了吗?”

78、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79、诵读道德经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受用,无法一一细说。先做一些简要的分享吧~

80、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道,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相。

81、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82、我在这不对每章做出什么理解性的读感了,还是之前说的我并无资格在此多做评论。我只是可以肯定的说《道德经》里的思想确实深刻的影响着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人文。并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国人的民族情怀中根深蒂固。

83、  所以说。常有与常无是两种身份的定位,一种是跟本体的结合,一种是跟相体的结合。跟本体的合一让我们生命的旅途妙不可言,跟相体的合一让我们就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寻根溯源。这两条路无论是从无出发还是从有出发,最终的结合就是道的本源。也对应了大学里面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无论是从本出发还是从末出发,结果都是归于道体。

84、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无乐不做的表白微博说说(很多时候我都只有你你总有那个本事)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