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农业谚语(精选好句14句)
一句农业谚语
1、土壤中的养分从那里来?除了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外,主要靠施肥来充补,因为农作物收获后,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如小麦每100公斤籽粒中含氮4公斤、含磷0.45公斤、含钾0.6公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带走的营养,必须以肥料的形式如数归还,否则就会出现“贫血症”(养分贫瘠)或“富积症”(补充过量)。只有达到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平衡,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但是,施肥过多也会造成减产。如氮肥施用过多,常常会造成庄稼疯长,贪青晚熟,病虫加重,容易倒伏,籽粒秕小,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惯养出娇子,肥田出秕谷”就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高产,首先要施足底肥。底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培肥和改良土壤,二是可以不断地供给庄稼整个生长期的养分。一般用肥效持久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追肥主要是氮肥。如小麦的施肥方法为: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全部、氮肥的70-80%作底肥,氮肥的20-30%作追肥。玉米施肥方法为:占施肥量的10-20%作底肥(又称种肥),80-90%作追肥。追肥一般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大生长期),如小麦在起身期,玉米在拔节期。只有合理施用肥料,才能优质高产。农谚“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施肥不合理,产量出问题。肥料施不够,产量打折扣)。就是这个道理。
2、蚕豆原产地地中海地区,故蚕豆在我国的最早叫法为胡豆,三国时期的史料《广雅》中有迹可循;据宋代史书《太平御览》记载,公元1世纪,西汉张骞自西域将蚕豆种子引入我国中原地区并落地生根,这样算来,蚕豆这种作物在我国,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一句农业谚语)。
3、因为在这部分区域,节令气候与实际气候已经不太相符,即便到了寒露时节,此区域的日平均温度才刚刚下降到20度左右;而这个温度正是蚕豆发芽和幼苗期适宜生长的温度;蚕豆在适温条件下播种,在适温条件下生长,可为来年丰收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流域可在寒露期间播种越冬蚕豆。
4、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积雪融化之后留在田里灌溉农作物,冬天储备了更多的养分,长势良好,来年粮食丰产,农民们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6、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壤缺水会造成旱灾,水多了又会造成涝灾,要想旱涝保丰收,就必须兴修水利,疏通沟渠,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才能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7、土壤是庄稼“吃”(养分)、“喝”(水分)、住(扎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铁等矿质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还有空气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阳光外,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几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8、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9、玉米能吃能干。是指玉米需肥量多,增产潜力大。据统计,美国2002年最高单产1850公斤;河南浚县2007年最高单产1065公斤。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2007-2009年,全村1000亩玉米平均单产700公斤。河南省1949年到2007年,面积由1393万亩发展到418万亩,增长了近3倍;单产由48公斤提高到36公斤,增长了9倍。可见,玉米只要选好品种,施足肥料,及时管理增产潜力大有可挖,确实是能吃能干。
10、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耩地要见湿土。
11、小满不满,麦子有闪(指小麦到小满节应灌满浆,若没有灌满浆,小麦收不好)。
12、早中耕,地发暖;多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抗涝旱。早耕有三好:烂泥、杀虫又死草。
13、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