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论据(精选好句49句)
人性本善的论据
1、盆小猪:简书原创作者。用工匠精神打造美食的西餐厨师。热爱艺术的孩子。白日梦的砖家。
2、关于人性的本质究竟是善还是恶,或者不善不恶,或者善恶并存,关系到政治伦理学的理论和措施。
3、这种思想的论证方式和西方的思想论证方式形成一个对照。希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也多只是留下了一些残篇断语,且主要是指向自然而非人事。但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尤其是经过柏拉图的记录发挥和体系性的构建,就出现了大量长链的概念式推理。比如在《理想国》中,虽然也有像“隐身人之喻”“金银铜铁之喻”“洞穴之喻”等,但更多的是大段的概念式分析和推理,包括在那些隐喻中也包含这些推理。长链推理无疑比短链推理可以承载更多的思想内容。而篇幅也是重要的,柏拉图的对话集中有不少长篇,其《理想国》和《法律篇》的中译文都超过三十万字。有些似乎只是纯技术和形式的问题,其实对思想也具有一种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种文明开端的思想。
4、我们人总说自己更高级,也说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愿意说自己坏,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伟大的,了不起的!
5、“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6、人性本善,是可以用心理能量理论,在养生活动中证明的。(人性本善的论据)。
7、根据现代中医养生学的材料,科学家发现,婴儿出生时的脑电波振动频率与天文学监测到的宇宙大背景的辐射频率一致。人在养生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引发的生物电的振动频率和婴儿时脑电波频率一致。
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告子上》)
9、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10、下水道旁,有人不顺落坑,大力呼救时,一般人的第一举动,往往是去找绳子和帮扶的人,而不是把盖子盖住,把泥土掩埋。
11、那么,人性本善吗?这里,要先问:善的标准是什么?
12、几天前,中央编译出版社在发表的《左翼将走向何方》一文中,记述了吴冠军老师的反思:
13、所以,《素问•淫邪发梦论》才会有关于生理能量失衡造成梦境中“恶”的心理意象呈现出来的描述。藏医“梦诊”的丰富医学实践资料可做旁证。
14、没错,在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但具体到国难财,是不是还需要彻底依赖市场?主管部门是应该一刀切完全摘干净,甩手在旁边等着市场自己去配置,然后声称“这就是最佳结果”?还是可以有一些办法进行干预和引导,提升资源分配的效率?如果是,到底应该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方式干预和引导?我想,这些问题才是有良知、有学识的学者应当去研究和回答的。
15、看过动物世界的都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动物都只在做两件事,一是活下去,二是繁衍后代。
16、我个人的领悟是,人类活得越高级(这个高级的含义就是人为了活得更好,想尽办法获取一切资源),人类本性中的恶就越发明显和突出!
17、人在道德方面的天性也是逐步展露的。在此其他动物将基本退出道德的评判。而我们面对一群刚刚诞生的人类婴儿,甚至在某个年龄之前,我们不能说那个孩子是善的,那个孩子是恶的,我们倒是更有可能觉得他们全都是天真烂漫和可爱的。但过了一定年龄之后,有些学者认为是十岁左右甚至更早,有些孩子就开始比较鲜明地表现出未来善恶的倾向了。最后也的确有些孩子最后变成道德特别高尚的人、也有的变成特别恶劣的人。这种分化是否都是后天环境的因素所造成的呢?先天的、遗传的因素可能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我们的确能看到有些孩子长年处于逆境,遇到灾难或者不公正的对待,但依然保留着一种就像是天性的淳朴和善良。而还有一些孩子则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则都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当然,即便是先天具有某种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在正常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还是会主动抑制自己的本能冲动,从而一生并不犯罪。但他们的犯罪概率的确比其他人要高,就像有的家族明显比其他大部分家族犯罪率要高。虽然一个人的善性和恶性在幼时很难看出,但这些善恶的可能性或者说“端”应该是已经存在于人出生伊始的本性之中了。
18、踏入这万丈红尘之中,不论是做技术、做产品、做运营的、做市场营销的、还是做人事行政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打交道。客观的认识人性,可以让我们的人生走的更顺遂一点,生活本就苦涩、我们需要避开一些对人性认识不深而带给自己行走的障碍。
19、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在自己最喜欢的写作这件事上,真正的做自己、真正的体现自己。
20、在我们小学的时候,三字经里面讲到过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时年少,不曾对之有过怀疑。
21、早在2014年的12月,我的老师佛者仁达曾经告诉我,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那时我还是个大三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之中活着,没有切入社会的利益瓜分。对老师说的这一论点,尚没有任何的体会!工作的这些年来,我逐渐的认同这一看法。在2018年的6月,我在王小波写的《沉默的大多数里》,也看见作者王小波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是持相同的看法,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22、我们现在对孟子的论证形式略加评述。上述孟子的论述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能近取譬”,可以说主要是一种“比喻式论证”,或简称“例证”,这种“例证”就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拈来,像孟子和告子等人的讨论和他的申论中所举的“杞柳与杯棬”、“湍水”、“耆炙”、各种白色物之“白”、“牛马之性与人之性”、“牛山之性”、“孺子将入于井”等,还有一种“例证”则来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像孟子经常提到的尧舜、汤武、孔子等。
23、人的认知、思考、行为的能力,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所以,这些能力,本身与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无关。
24、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25、回顾历史名著、有一个观点,可以加之佐证。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无比的认同这一句话。因为统观中外古今,不外功名利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26、再比如最近关于“发国难财”的争论。“发国难财”当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来说“发国难财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这当然也是很无知的。
27、权充艺术,就是当中国当代艺术尚不具有自身完善独立的形态时,借用历史上的已有的艺术品的形式,重新付予现时代新的意象,权且充当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28、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次写文章,都要绞尽脑汁想标题,想文章的结构,想怎样吸引更多人。
29、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30、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31、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老人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32、书豪采访记:数据中台方向创业者杨庆麟(上海小胖)
33、善与恶,不仅仅是善心恶念,它需要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体现。
34、综上所述,人性,humannature,作为人类认知,思考,行为的能力和品质,本身没有善恶的要素包含其中。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抽象的“humannature”已经剔除了善恶的概念。
35、即便还不会爬、坐和抓握的时候,他们的手脚,也是不停地动,手舞足蹈。
36、天真的心境影响原始人类的行为,带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增进劳动生产中的协作性和社会分配中的关爱。原始乌托邦的“共产”由此产生。这就是原始的善。
37、我们能看到的是,劳资矛盾是很复杂的一回事,形势不同、时代不同,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不同,所以没办法拿出统一的结论。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资本当然是强势;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资本又确实是弱势——比如最近国家下发了关于延长假期的通知,确实有不少企业主遇到了困难,工资必须照发,而收入却几乎为零。
38、孟子的这个例证可以说直击人心。“孺子将入于井”这一事件每个人看到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反应。但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会顺势将这个幼儿推到井里去吗?如果会,大概就可以成为人性恶的一个证明,甚至他们无动于衷、扬长而去,也可以把这看作是人性低劣的一个证明。但是,我们从自省和观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几乎没有人会那样做,他们很有可能的是会去拉孩子一把,不让他掉到井里。而且,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一般就是出自他突然看到这一情景,马上发生了一种惊惧和恻隐之心,他会马上援手,不会先去想他救这个孩子是否可以纳交于孩子的父母,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也不会想如此可以出名,得到一个好名声;他甚至不会是因为生理上厌恶孩子掉入井里后可能出现的哭声而这样做,也就是说,他这样做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而是出自一种立刻的纯乎道德的恻隐之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是可以说人性善的,这善也就是怜悯他人的生命,认可“生生”的大义。所以,孟子所举的这个例证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才的例证。它直接、生动、形象,能立刻唤起人们的感情,也能引发进一步地深入思考。的确,这里的道德主体是成年人,但是,如果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拉这孩子一把,而所有这些人成长的后天环境却可能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人的共同本性和本心,就可以说,人性基本上还是善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本性中的善端是超过了人的恶端的,人最初向善的可能性是超过了向恶的可能性的。性善论就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基本成立。这样做对于人性的理论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只是笼统的说“人性有善有恶”或“善恶混”,就还没有回答一个能导致理论一般会追求的统一解释的根本问题:在人的本性中,究竟是善多还是恶多呢?或者说,是善端强于恶端还是恶端强于善端呢?而这也是我们的道德实践所想追求的解释。
39、许多网上流行的讨论,连讨论对象的定义都没有明确。所以讨论过程中极尽偷换概念之能事。这就是违背同一律了。
40、工作的这三年,接触到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遇到许多困惑且难以释怀的事情,用人性本善根本解释不通。现在对于人性本善的理解认识,坦然的说自己的看法是,人性本善仿若空中楼阁,我对人性本善的观点逐渐失去信心和相信。我真正想说的是,行走这风雨丛林、我们必须面对并接纳人性本恶的残酷现实。
41、然而,虽无善恶,但心平定,自然一切向着仁,慈,悲而去。
42、如果一定要说“大象像个什么东西”,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没有意义,所以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大象像柱子”、“大象像扇子”这些判断都没有意义。把范围缩小之后,“大象的腿像柱子”、“大象的耳朵像扇子”,这些结论就有价值了。
43、Amoralism:Ifmoralityisintrinsictohumanity,thenamoralhumanbeingseitherdonotexistorareonlydeficientlyhuman.
44、所以,人类的善念,本文认为,在个体心理生理活动统一的过程中,具有物质基础。但这种物质基础,不是泛道德论归结于的神或本原。也不是社会存在这一物质基础。
45、原始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身。《素问•上古天真论》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中,善通过劳动对人体的改造,积淀在集体无意识领域的过程:
46、Humanity的“人性本善”:不言自明的是非善恶最好判断!
47、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托尔斯泰
48、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懒惰的,认同人天生有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