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读音(精选好句69句)

2023-06-21 01:10:13

谭嗣同读音

1、戊戌政变促使大批文化人转向反清革命,策划暴动,组织暗杀,种种激烈甚至咬牙切齿的言论随之而起。

2、洋务运动后,士大夫都认为中国有了坚船利炮,就可以成为一流强国。谭嗣同看穿了“同光中兴”背后的局限,指出仅有技术而无科学思想,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算学即不深,而不可不习几何学,盖论事办事之条段在是矣。”

3、按道理说,谭嗣同百分百属于既得利益阶层,他毫无疑问应该与那个体制结成命运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4、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的师生情

5、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6、他为什么这样痴情,这样痛切,竟不肯“假以天年”呢?(谭嗣同读音)。

7、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谭嗣同读音)。

8、封建统治的顽固颟顸,在血雨腥风中暴露无遗。士大夫阶层与满清政府离心离德,更有无数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读着《仁学》热血沸腾的字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风雨之程。

9、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10、因为在我心目中,谭嗣同跟胡耀邦一样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因此凡是有关谭嗣同的书我都买都读都藏,从谭嗣同自己的诗词、书信、文集、手稿真迹、书法题签到后人研究谭嗣同的专论专著。二十多年前我还写过一篇短文就叫做《喜欢谭嗣同的理由》,那个“理由”便是读谭嗣同写给自己老师欧阳中鹄一则短笺时心头涌起的一种亲切与好感。

11、“……出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缘山(大约为今之城西五台山,笔者注)麓行,得随园故址焉。……又过谒湘烈士祠,民国初元(大约在1912年前后,距谭嗣同杀身成仁仅十余载。笔者注)建,以祀谭嗣同者。戊戌政变,同时死难者凡六人,余最所钦慕者,惟谭君。今瞻仰其庙貌,英风毅魄,俨然犹在人眉宇间。复循山行至清凉山……”

12、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13、戌时(theperiodofthedayfrom7p.m.to9p.m.)

1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5、有过这样的生活好感受和体验,我这次在《谭嗣同年谱长编》中读到有关先贤们创立算学馆的记载时便觉得特别亲切,一幅幅极具历史纵深感的“画面”引人遐思。

16、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谭嗣同一到北京,便于梁启超等人混在了一起,企图通过变法维新来挽救民族危亡。他认为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当务之急根本之策。

17、谭嗣同者,实首发议抉湘人负天下之大罪,思及其剿灭同种以媚胡族者,则日夕痛之。见《仁学》。则嗣同之元素为如何,当能为天下人之所认定。戊戌之变,蹊迹不脱于保皇,而以嗣同天纵之才,岂能为爱新觉罗之所买,志不能逮,而空送头颅,有识者莫不慨之。

18、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事诏”,推行新政。六月十三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荐谭嗣同,其奏曰:“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天才卓荦,学识绝伦,忠于爱国,勇于任事,不避艰难,不畏谤疑,内可以为论思之官,外可以备折冲之选。”光绪皇帝阅后即令江苏督、抚将谭嗣同送部引见。时因谭嗣同患病,不能立即进京。七月三十日,光绪皇帝再次饬迅来京引见。八月三日,谭嗣同自武汉到金陵领取咨文北上,八月二十一日到达北京,寓浏阳会馆。九月五日,抱病觐见光绪皇帝,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19、前陷交阯将吏苏佐等十七人自拔来归。九月戊戌,诏:"冬至日南郊,宜依故事设皇地只位。礼毕,别议方泽之仪以闻。"。

20、相邻的南半截胡同看上去还是“胡同”模样,这里的7号绍兴会馆曾住过鲁迅。1919年,他在这里写下一篇小说《药》:华老栓费劲买来的新鲜人血馒头,却没有治好儿子的病。在充满隐喻的文字里,作者感叹革新者为民众奋斗丧生,后者却不了解前者“牺牲”所为何事。戊戌年刑场看客的喧嚣,日俄战争中围观同胞被杀的热闹,如阴郁的历史暗流,渗入鲁迅敏感的神经。

2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浏阳,正在时务学堂当喷子的谭嗣同当时就火了。即刻撇下学生和朋友,束装前往北京。

22、外地朋友来浏阳,我总要陪他们去看两个地方,谭嗣同故居和胡耀邦故居。“中华亘古两浏阳”,谭、胡在我心目中是典型的浏阳人或者说是浏阳人的典型。

23、讨伐,派兵去镇压〖sendarmedforcestosuppress〗

24、3) 兼并;并吞。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又如:《资治通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再如:《战国策·中山策》:魏并中山。

25、恸,初见于秦代小篆,勤表声,动有触动意,表示心被悲哀之情触动而大哭。声旁简化,后来逐渐见于说文时代,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恸”。其字源演变图如下:

26、浏阳会馆门口刻着“谭嗣同故居”,但并不显眼。它立于1991年3月,那时这里还叫宣武区。谭嗣同笔下的“京师宣武城南”,一直是旧时京城会馆集中之处,不过宣武区和崇文区如今已被抹去,广大的内城腹地如今统称西城、东城区。除了定义方向,历史感似乎并不被欢迎。群居于浏阳会馆的居民们同样不欢迎莫名其妙的外来客,却也处之泰然。

27、我大学毕业后便在浏阳一中工作了十二年,那段时间就住在校园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浏阳一中的校园真算得上是最美的中学校园。建筑美、自然环境美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人文历史美才是一中校园美的根本。江南第一文庙浏阳文庙居中,成为学校的心脏与灵魂。一中扩建后规模几乎大了一倍。从交通组织上看,新老校区相连接的地方是文庙后樟树坪的西北角。西北角上有一处很显眼的古建筑,本是文庙附属工程,叫奎文阁,现在辟为浏阳一中的校史馆。当年谭嗣同等人为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在这里办起了近代史上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让曾经的奎文阁后来的算学馆作为如今新老校区的连接纽带成为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你说这学校的一脉文风何其了得啊!

28、复笙《仁学》,今见于《清议报》。其说以以脱为灵魂,不生不灭,故无生死;原质托始,故无尔我。其义可以振怯死之气而泯小智之私,诚桀骜矣。惜天末相思,汨罗不出,不能与辩于梦寐之中。

29、初熔的红日,是那么光彩夺目,那么灿烂辉煌。

30、远游而归的少年回到祖居不久便认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唐才常。这是1877年,谭嗣同12岁,唐才常10岁。“外似温柔,内实刚劲”,唐才常后来描述梁启超的这句用来形容他自己却很适合。体态颇壮的唐心怀锦绣文章,才气逼人。他和谭嗣同均拜在浏阳举人欧阳中鹄门下,在致先生的一封信中,谭嗣同把自己和唐才常做了一番比较:“才常横人也,志在铺其蛮力于四海,不胜则以命继之;嗣同纵人也,志在超出地球,视地球如掌上”。“纵人”谭嗣同喜欢远足,特别是1883年之后的那10年,他驰骋诸省,鲜衣怒马,遍结豪杰,西至新疆,南到台湾。古典中国的游侠精神虽消失于精英阶层,却一直蛰伏于民间,千百年之下仍隐约可见,谭嗣同欣赏日本人带剑行游的悲歌叱咤,对那些视游侠为匪人的儒者则嗤之以鼻。

31、文中的思想火炬,映照着我们今天对历史与现实的关切。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路上的急行军,历史上很多好思想都没有来得及细想,更没有时间回味。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太远,所以忘记了出发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节点上,应该回望自己的过去,回顾自己出发的原点,当初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还在这条路上吗?历史巨大的钟摆,在一定的时候会摆回来,寻找它本身的位置。

32、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多有所见,在我的阅读感受里甚至已经够得上是《谭嗣同年谱长编》的一个特色了。从自己捕捉的蛛丝马迹中出发以考据甄别为手段钩联各种相关文献得出独到新见,这在《年谱长编》中自然是最吸引读者之处,也是最能体现著作的学术价值所在。《谭嗣同年谱长编》能成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跟维欣读理工出身所养成的崇理性、善分析、重逻辑和她作为一位女性学者的心思细腻缜密有着切实关联。换言之,正是作者的识见与智慧成就了这部年谱长编的不同凡响。

33、是年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禁光绪皇帝于瀛台,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投身维新变法,早就有杀身成仁的思想准备,听到政变失败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生死安危于不顾,还是执意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皇帝,但所有计划均告落空。即便如此,谭嗣同还是不愿亡命,他决心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甘为维新变法抛头颅洒热血,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反抗。谭嗣同对劝其逃命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34、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仁爱精神,就是博爱、忠恕、尊重和平等,来自上三代中华先民的美好价值。孟子把这种价值用到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最初的孔孟之道充满了人文主义温情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孔子又讲,“克己复礼为仁”。“仁”就有了另外一个注解“礼”。什么是“礼”呢?“礼”是“周礼”,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秩序,就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维护“亲亲、尊尊”的宗法关系和等级秩序,维护一种特定的不平等。“仁”是核心价值观,讲爱,讲平等,“礼”是行为规范,讲等级和亲疏,讲不平等,既矛盾又统两千多年来二者的矛盾运动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生、发展和衰弱。

35、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36、谭嗣同哪里里只是一个刚直峻切、勇猛霸蛮甚至血腥味浓烈的革命家?作为后人我们怎么能把这样一位学贯中西、才情卓绝、成就斐然、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简单地认知为“谭烈士”呢?也许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无比壮烈遮掩了他本来亲切可爱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他光辉思想的广泛传播?

37、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38、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家国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九年之后,诗人实践他的诺言,为变法英勇牺牲。人已去,诗永存,山更高。读到这里,我感觉诗如山重,人如山高!

3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40、“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山川河岳,谭嗣同伴着故国风尘一一走过,最后托体山阿,竖起民族的脊梁;宇宙星辰,他怀着对生命的眷恋上下求索,终于化身龙光北斗,在沉沉的黑夜中,闪耀着光明的前奏。

41、0镇江为啥是历史文化名城?让四大名著来告诉你!

42、光绪帝对居心叵测的袁世凯委以重任,这就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43、“七月”(乙未年,1895年)条目下记述了谭嗣同复信贝允昕,且在信中将数年前所作《治言》一并呈贝允昕。此信相当全面地反映了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作者从10个方面简明扼要地梳理谭嗣同回信内容后告诉读者:“此信末尾署日期为甲午秋七月实为笔误,应为乙未年七月所作”。作者还引文献述说“约同季,湖北宜都县知县陈长橿对先生变法提议大肆攻击”。

44、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45、戊戌时期,曾将其地方自治思想付诸实践,主要体现在筹建地方自治政权和地方议会两个方面。

46、谭嗣同写这首诗时年仅14岁,正是初二学生的年纪。少年心事当拿云,每个人都有过打马狂歌的中二青春。然而,谭嗣同的纵笔挥洒,背后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47、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两百六十多年统治者一直生活在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性的焦虑之中,纲常名教加上严厉的闭关自守和思想钳制,以道德教化、科举仕途、文学艺术推行纲常名教,爱情、亲情、人欲、人性被森严的礼教扼杀,中国人失去了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人性的欢乐、创新的能力,整体素质下降,民族精神沉沦,这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两千年来道统、法统延续下来,人道、人性丧失殆尽,儒家思想被彻底阉割了。近代思想家中,谭嗣同最先指出了问题的要害,对“礼”、对“名教”、对“三纲五常”发起了猛烈的批判。他写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仁学·十四》)“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仁学·三十七》)

48、他在谭嗣同十岁的时候开始为他请各类儒学名宿为他讲授经史典籍。但是,谭嗣同除了经史典籍之外还读什么书,他却不闻不问。谭嗣同到处搜罗介绍西方政治和科学的书籍,高干子弟嘛,得到这些书的渠道自然多。就跟我们的新华书店即使在文革中照样有内部发行组一样,只要你是高干子弟,文学摘译和社会科学摘译都可以轻易得到,都是西方最流行的作品,更不用说德热拉斯德《新阶级》和《赫鲁晓夫回忆录》了。这些书读多了,自然会胡思乱想,在兰州读书的时候,他胡思乱想睡不着觉,写了一首题名为“夜成”的七律——

49、啸洋仁兄还有数言夸奖维欣读来更是有趣得很:

50、还是有不少后人记着这个谭嗣同的。谭嗣同的书斋叫“莽苍苍斋”,田家英因为仰慕他,便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小莽苍苍斋”。当然,跟谭嗣同一样,田家英的命运也不值得羡慕。

51、“三月十五日”(丙申,1896)条目记载后,作者说,“约同日,始与梁启超相识,为吴樵所介绍。梁启超所称与先生相识于乙未年秋当属误记”,“先生与梁启超之交往事,梁所记颇多,虽日期有误,其事仍可作参考”,“先生及夏曾佑对梁启超之影响颇深”。我这里只是摘录观点结论,书中则附录了可靠的文献论据材料。

52、谭嗣同对于反抗专制而流血,则是推崇的,《仁学》第三十四篇云:法人之改民主也,其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书信中也说:“平日互相劝勉者,全在‘杀身灭族’四字,岂临小小利害而变其初心乎?耶稣以一匹夫而撄当世之文网,其弟子十二人皆横被诛戮,至今传教者犹以遭杀为荣,此其魄力所以横绝于五大洲,而其学且历二千年而弥盛也。呜呼!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诚然,谭嗣同所言变法之流血,固然有“杀人”而流血者,但更多的是对耶稣自我牺牲精神的崇尚与自勉。

53、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54、在《仁学》中,谭嗣同指出世界是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

55、对历史人物有意无意的人为窄化无损历史人物自身的伟大,却是后世的莫大悲哀。我曾对耀邦故居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廉政文化元素多次表达过不同意见。我总觉得把胡耀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第一个带头穿西服的共产党领袖、改革开放的先又仅仅作为一个廉政典型来研究、宣传、学习,这似乎很有点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味道。对谭嗣同的理解与认知止于为变法慷慨赴死的层面也便属于这种让人尴尬、让人遗憾的窄化。有道是“古来圣贤皆寂寞”,中华亘古两“浏阳”的身后遭际竟也如此合辙!

56、释义: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57、少年时的坎坷经历没有让他陷入一己悲欢,反而使他将自己的生命同整个宇宙紧密相连。

58、谭嗣同的仁学既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与生存意志之召唤的自觉应答,又是高瞻远瞩放眼全球的“世界主义”(梁启超语)。“谭嗣同回答了当时时代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就这两点上说他不愧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大运动的最高理论家,也不愧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代表时代精神的大哲学家”(冯友兰语)。

59、谭君一语道破专制统治与学术的秘密:“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仁学》卷下)。他在《仁学自叙》中说:“吾将哀号流涕,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冲决利禄之网罗,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冲决全球群学群教之网罗,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然既可冲决,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

60、时为1916年农历八月。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金陵城西的清凉山等地标、对应方位十分吻合,彼时谭嗣同祠大致可知在南京市鼓楼区随园与清凉山之间,应为不误。可惜文献、实物不足,唯遗文字寥寥耳。

61、“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62、回眸过往历史,有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我们要吸取谭嗣同这种传承与变革的思想,一种历史主义、现实主义的思考;另一个方面从执政者来讲,也要正视并认真解决改革者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尖锐的问题,哪怕是尖锐的不同见解,真知灼见最初都是以不同意见的形式出现的。这样,才能为改革腾出更大的空间,留出更长的时间。

63、南北半截胡同并非一条直线,这在北京并不罕见,却给找路的人带来不少麻烦。尤其是几座金融、电信大楼从中拔地而起,更令人不识庐山真面目。问了几位路边老人,我绕了几圈才知北半截胡同其实就在自己脚下,它已经消失。不过浏阳会馆还在,甚至比以前更加“突出”。城市改造把原本位于胡同深处的会馆推至醒目之处,端坐于菜市口大街路边,只有地理标记还坚持着“胡同”的称呼。周围的一切日新月异,让这里略显破败。

64、对很多中国人尤其是1949年前后的一代人来说,知晓浏阳并非因为谭嗣同,而是通过一首红色歌曲《浏阳河》,它改编自1950年代一首土改歌曲——花鼓戏《双送粮》。浏阳河流域堪称革命沃土,一批近代革命者诞生于此,如果从大湘江视野观之,这个群体的规模更为庞大。

65、谭嗣同激烈地批判传统,他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但他从继承传统的角度批判传统,他说,“仁之乱也,乱于其名”,他呼号冲决名教网罗,为的是发扬真正的仁爱、平等精神,他对中国的传统的批判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那个时代进步的诉求就是变法改革,就是有序变革,而不是彻底的推翻重来。《仁学》给人的印象是庞杂、多样,孰知这正是我们当今所缺乏的多元、包容、妥协和中庸。谭嗣同无意之中处理好了后人难以处理的一尊与多元的关系,我们今天看到的《仁学》,视角那样广阔,文化那样丰富,涵盖那样久远,内涵那样深刻。谭嗣同在处理中学与其他学术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情韵与义理、知与行的关系上,都在“不成熟”中勇敢探索,给人以启迪。这是改革者的思维,是改良主义的特征,是那个时代人的特权。

66、简介:张双全(生于19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责任编辑。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一等奖《原罪·补遗集》执行主编,“十三五”江苏省档案史料典籍研究与整理重点工程成果《风雨如磐忆江南》执行主编。参编《栖霞年鉴》迭获全国、江苏省特等奖,近年来,在省内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史作品十余万字。)

67、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68、                ——《崆峒》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墨水生产的悲伤微博说说(所谓成长也许就是将哭声调成静音的)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