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精选好句31句)

2023-06-25 01:13:22

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2、在这个层面上看,苏格拉底的死具有革命的意义,具有宗教的救赎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将哲学家献身、苏格拉底之死的正义,理解为个体为群体牺牲的正义。城邦正义的实现,依赖于通过哲学王“唤醒”的个体正义的实现。如前所述,苏格拉底的正义不是“关系”之中正义,而是主体内在的秩序;通过理性得出的是非判断,是对“事”的正义,而不是对“人”的正义。哲学家的献身,根本原因仍然出于哲学家自身,他为了践行“知识和信念”。(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3、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4、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5、如果不死的是不可消灭的,灵魂在死亡来临时就不可能消失(106BC)。

6、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7、由于苏格拉底拒绝妥协,最终法庭判了他死刑。不过,多数雅典人可能并不希望真的杀死苏格拉底,因此以宗教庆典为由,推迟了死刑的执行日期。在此期间,苏格拉底处于无人看管状态,只要他想跑路,随时都可以逃之夭夭。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担心老师的安全,纷纷劝他逃跑,可苏格拉底却对众人说:“既然我不能永远活着,那又何必苟且偷生?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我曾在雅典的法治下过着很好的生活,如今我已准备好接受惩罚。”苏格拉底临终前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道破人生的意义。

8、同时在“人民”看来,他的言行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某种伤害,因为他的弟子参与了推翻民主政治的活动。

9、在苏格拉底之后,又过了60年,也就是一个甲子年;公元前338年,在万里之遥的东方,诸侯国秦国的刑场上,四周武士林立,中间躺着一个要被行刑的人,他的头和四肢被分别用绳索绑在5匹骏马上。只听一声令下,犯人旋即被五马分尸。

10、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11、为了让这个理想国成为可能,苏格拉底为统治者群体设计了一个不需要家庭模式(毕竟有家庭存在就会滋长私欲):让优秀的男人和女人只为繁衍后代而同床,并且后代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谁,这样一个群体,就会一心一意为走向理性的统治而过一种圣人般的纯洁生活。而军队,也如同统治者一样,除了练好技战术、热衷于荣誉之外,也并不需要超过基本需要的物质享受。

12、“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13、苏格拉底与商鞅所处的时代,被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它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基础。

14、当时商鞅在外地公干,在得知秦君要捉拿他时,他想活命,便开始了四处逃亡。然而,四边的邻国都不愿意接纳他这个“恶人”,他只得盲目地到处流窜。

15、以不可见的事物和结果来作为说理的依据,就变成了一个人的信仰问题。这样的哲学训练过程显然处在哲学和神学的交叉地带。

16、颇为有趣的是,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苏格拉底仍满怀激情地舌战群儒,让大部分法官越听越想放他一马,但前提是,他得改掉那喜欢争辩和说教的坏毛病,并承诺此后不再干涉别人享乐或无休止地给人提问题。

17、苏格拉底讲完自己的方法论后,获得了在场者的一致赞成,裴洞说,大家“一致同意有各式各样的‘型’存在着,分沾这些‘型’的其他事物从各自分沾的‘型’得到自己的名称”(102B)。

18、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只知享乐奢靡,都没有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19、“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20、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亦即群体)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

21、苏格拉底进一步阐释了怎么做哲学研究。这是一个从身体、到心灵和意识都需要锻炼的全面过程,最终目标是让灵魂得到彻底净化,摆脱身体和感官的束缚。哲人的灵魂深信必须淡化激情,遵从理性,在其自身中沉思超越那些表象的、神圣的东西,并从中获得营养苏格拉底说,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原则来训练自己,在死的时候就不会害怕灵魂会随风飘散而不复存在。

22、关于柏拉图是否出于追求戏剧化效果或是什么别的原因,刻意没有点出毒药是毒堇汁,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据说服用这种毒药,会让人非常痛苦,身体还会剧烈抽搐。不过,也有较真的学者,用现代医学知识证实了柏拉图的描述是准确的。(戈尔茨坦,P5注1)

23、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24、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作,是法国画家达维德的作品,它创作于1787年。1787年,法国在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受到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主义政治组织的冲击,摇摇欲坠。新古典主义美学,借用古代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回应这一时期思想和政治的变革,达维德正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在达维德的画作主题中,苏格拉底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当然, 我们知道,画作主题并不是达维德选择的,而是法国议会的一名律师委托其绘制,然而,达维德为这一历史事件注入了新时代色彩的解读。

25、有意思的是,在格贝表示对死亡的恐惧依然不容易消除时,苏格拉底让他寻找会念咒的人,说希腊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苏格拉底让格贝遍访寻找一位念咒者。(78A)

26、苏格拉底的理想国也不是一个男耕女织的世外桃源,中国读书人心中充满浪漫色彩的耕读梦,在苏格拉底看来是不能自足的。他的理想国有必须有分工明确的各色人等:农民、各种手工艺者、军队和护卫者(统治者)。其中各种角色的职守,是根据人各自的天性而定的,他举例说,让一个一让他学习就哈欠连天的人钻古代算术、几何、天文学等学科,并不是一个适宜的分工。那些天性喜欢实际操作的人适合当农民和工匠,天性热爱荣誉而争强好胜的,最好的职业是军人,而天性中具有哲学家天份的人,才是适合作统治者的人,因为这些人的灵魂被理性所主宰,再通过严苛的教育培养和层层淘汰,这样的统治者,职守于理性思考,不会被物质利益所诱而去追求过多的欲望,实际上就是一种不会犯错误的统治者(那位主张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而被苏格拉底驳倒的特拉需玛科,一直也在听苏格拉底的推演,但他无力反驳,不是会不会后悔说统治者也会犯错误)。

27、人类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每天能谈谈道德方面的事情。无灵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价值。

28、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这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它)使灵魂习惯于从肉体的接触中返回,集中于自身,尽可能在现在和未来固守在自身之内,摆脱肉体的枷锁。”(67D)(thehabitofthesoulgatheringandcollectingherselfintoherselffromallsidesoutofthebody;thedwellinginherownplacealone,asinanotherlife,soalsointhis,asfarasshecan;-thereleaseofthesoulfromthechainsofthebody.)

29、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30、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或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身后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于世,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狗头身世的回忆微博说说(你随便一个擦肩而过的人.是别人日)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