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精选好句51句)

2023-06-30 01:35:03

黑格尔哲学三大理论

1、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2、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

3、如果说,《句读》的前面四个特征可以在文本中得到的证明,那么,后面这个特征则需要读者在阅读中的见证。邓先生指出,黑格尔“把知性和‘力’捆在一起讲,极为思辨,但大有深意。黑格尔的‘力’虽然举的大都是自然科学的例子,但其用意却在于从中引发出生命力、精神力的线索来。我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整个黑格尔哲学都可以归结为‘力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给人提供‘力量’的哲学。”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说:“人应该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解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是勇毅的求知者,邓先生也是勇毅的求知者。他们都意识到精神的伟大和力量,都要将这种力量展示出来。

4、关于理性在“合题”中的地位,对于浪漫派而言是被终极排斥的,因为对于谢林而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只能在艺术中发现,被返现的一定是充分直观的产物,是艺术创造力的见解,而不是被理性所充分理解的事物。但是正如上文所言,这种纯粹直观中的自身与自然的统一定会导致自身失落于强大的生命之流中。

5、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6、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7、精神原理的活动就是一个有限主体性和宇宙精神活主体统一的过程,这就是一种费希特和斯宾诺莎的综合,因为康德哲学对于主体的有限性的规定在费希特那里被推向了极致,而宇宙精神的原理对于自然的奠基活动则可以从斯宾诺莎那里的哲学找到。

8、(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9、“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10、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11、在说清楚了两个“渴望”-表现主义的渴望和启蒙激进自由的渴望之后,我们应该说一下那个“统一的渴望”,“蕴含了上面两个渴望的渴望”,那个在文章的开头里“被某些人所分享的渴望”。

12、理性是一切事物的目的;哲学的这种进步给了这个命题以解释。

13、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14、邓先生对当代现象学哲学极为重视,亦有深入的研究。他说:“我不奢望成为胡塞尔或海德格尔的专家,只求谈到他们的思想时不要过于外行。而一旦做到这一点,我想我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并为将来建立自己的哲学提供一个方法论的平台。当今国际哲学界,没有现象学的训练就像没有康德哲学的训练一样寸步难行,可惜今天意识到这一点的中国学者还不太多。”《句读》绪论中,邓先生就提醒读者,阅读《精神现象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的眼光”,不能把黑格尔所讲的理论,和历史事实一一对号入座,“这个是把黑格尔降低了”,而应该把历史“保持于视野之中”,但是“放在括弧之内,存而不论,像胡塞尔说的‘加括弧’”,在这个前提下,关注事情本身即意识本身的逻辑关系、意识本身的层次和结构。

15、“(泰勒语)迎合合题的各种要求。来迎接现代文明的开始。它称为这个合题、这个渴望终极意义上的严肃论战者。黑格尔漫长的精神旅程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合题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16、现代自由的出现,是历史的一个必然产物,也是历史的一个偶然产物。

17、当然,本次读书会并不能详尽了解黑格尔全书的观点,遑论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但是作为一种导读,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宽广的视野与读书的方向。在下一期中,史太将带领大家,从黑格尔的“教育”、“思维”等若干高论为引子,深入到杜威的教育思考当中,期待大家参与阅读和研讨。

18、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理念,即黑格尔所说的,概念借实在的“中介作用”。在自否定之中就是在”自确定”。由于理念的“自否定”,“自发生”的过程,所以黑格尔把理念看成“无限的”,“绝对的”,“自由的”,因为理念不受外在物的约束,而可以自在自为的生展。

19、古希腊城邦似乎提供了现代人已经令人惋惜地失去的榜样……公民不仅拥有最高程度的孟德斯鸠意义上的美德(vertu),他们时刻准备着为了他们的城邦奉献出他们的一切;而且他们还精于安排他们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同一于城市。在城市中得到表现的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古代城邦把最充分的自由和最深刻的公共生活统一了起来,它因此成为了表现主义者的理想

20、统一的理念的开端就是康德的第三批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表达了对于哈曼的回忆“一种说法(……)按照这种说法,大自然通过他的美的形式形象向我们诉说”,这被看作是统一的开端。真正担负起这个使命的则是18世纪90年代的一代人,两个端点被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了统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施莱格尔找的合题是“歌德和费希特的统一”,“前者代表美和和谐的最高境界,后者的哲学是对自由和自我最崇高的表达”,施莱尔马赫和谢林要求的则是康德和斯宾诺莎的统主体与大全(Theall)的统一。

21、比“自然宗教”更高的是“精神个体性宗教”,在这里,精神个体通过“天人相分”克服了自然物,得到了独立,自然则成了精神的附属物。其中从犹太教(崇高的宗教)到希腊宗教(美的宗教)再到罗马宗教(实用宗教),体现了一个精神与自然相对立,然后相融合,最后支配自然的发展过程。

22、黑格尔的《逻辑学》提炼出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这三个规律内部也是一个正反合的逻辑关系,量变质变的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规律,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规律,而这三大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余两个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展开的形式。

23、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24、恩格斯把黑格尔比喻为哲学领域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邓晓芒先生则说《精神现象学》是他青年时代所憧憬的哲学圣殿。2017年9月,邓晓芒先生10卷本共540余万字的煌煌巨著《黑格尔句读》(《黑格尔句读》下面简称《句读》)的全部问世,标志着黑格尔哲学圣殿在中国的落成。

25、精神哲学三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而本期所论《法哲学原理》隶属于客观精神。类别如下图所示:

26、为了一个永久的目标,不得不赋予一个永恒的记忆。

27、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

28、(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29、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30、(1)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页。

31、这种传统的观念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终于被另一种渴望所压制,这就是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激进的对象化的渴望,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在英国法国,17世纪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和牛顿促成了洛克、霍布斯、笛卡尔的“认识论转向,知识论转化为了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在更激进的倡导者手里变成了一种彻底的原子论和机械论和唯物论,在伦理学领域演变为一种激进的唯物主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休谟和边沁就是代表人物。

3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4、所以“统一”真正而伟大的开始就是的德国的十足的唯心主义,从康德最具天分的年轻弟子费希特开始,费希特的哲学是从拒绝与康德“自在之物”的分离开始的。他想要将世界主体性同一于有限的主体性,从而形成一个包罗一切的主体,而在这个终极主体之中上帝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一切都来自于康德道德主体对于至上性的宣扬。费希特的学说激动人心,分离的痛苦因其自身最充分的发展而得到扬弃,但是在费希特的哲学之中,认识主体仍然需要一个被认识的对象,尽管他完成了泰勒所言的与康德哲学的“壮观的分离”(《黑格尔》p55页),但是他也依然没有完成被康德所回避的问题,自然和自由意志的统一的问题,所以最终费希特没有把两个理念进行统而合题之所以没有被构造,就是因为必要表现得要求在费希特的哲学中无法得到满足。

35、首先,瑶师回归黑格尔自称无预设的整个体系。黑格尔对三有很强的执念,他将其哲学体系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方面,而每个分支其下又有小的三分,详细如下图所示:

36、之后,瑶师提到,本期重点在于厘清黑格尔的几个核心概念。不过,他的概念可作顿悟观,原因在于他的概念通常高度凝练,已无须做概念史的梳理,概念到他这里,已经是最高位的阶段。然而,实际上理解黑格尔的概念并不容易。以《法哲学原理》之“法”为例,我们日常所谓“法”,通常为“法律”,故而法哲学似为“法律哲学”(Gesetzphilosophie),然而整本书观之,黑格尔将“法”(Recht)直接等同于“法律”之处并不多,换言之,黑格尔之“法”哲学(Rechtsphilosophie)涵义要更为宽泛。此外,德文Recht通常英译为right,然而黑氏法哲学也不可等同于“权利哲学”。同康德相同,黑格尔亦将自由居于法的中心加以论述。在黑格尔看来,法是保障自由意志的东西,是作为理念的自由。自由是意志的根本规定,人若有了自由意志,就有了权利,但这种权利并非无所不能,而要遵循人类的秩序能力,社会和国家作为人的共存形式,必然要求人要发挥其“自然的政治性”,因而,法就是“自由意志的定在”。这样,黑格尔等于说是消解了自然法与人定法的鸿沟,即法律为客观精神之所在,而非仅仅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简单说,法在哪里,自由即在哪里,哪里有我们能够实现的自由,哪里就有了法。这不是说“法”是一种相对于自由的“禁令”,“法”的确可以是,但“法”也是自由实现的根本保障。

37、我们对一个人的质疑和反驳,必须从接受他的前提开始,提出的质疑和反驳才是有效的。

38、(2)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39、按照如同莱布尼兹“预定和谐”之路的表现主义其核心就是大全,统一与和谐,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整个哲学的整体性原则与目的论的统泰勒这样总结了表现主义的渴望,“要求统要求自由、要求与人融合、要求与自然融合”。

40、是与无并非仅仅消亡于对方之中,事实上它们只是无法区分的。

41、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42、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43、  在唯识学中,“有”与“无”的关系是绝对对立的,二者不可互相转化,所谓“有则是有,无则是无”,这是唯识学的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中的“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它认为一切事物本身之中,就是“对立统一”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合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原则。黑格尔哲学从某种形式上看,确实有“中观学”的中道义,由于中观学讲的缘起无自性义,带有一定的变化运动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类于“对立统一性”的发展观,但是若细究起来,似乎又不是这样,中观学的目的在于“离戏论”,对一切逻辑判断都要破斥的,所以作为辩证逻辑的判断式的“正反合”原则也自然会在破斥之中。然而若从真常唯心论的如来藏缘起观上看,黑格尔哲学则与之非常雷同,特别是与中国佛教的天台宗的“三谛圆融”和华严宗的“无尽缘起”的“事事无碍观”几乎完全一致。“对立统一性”是它们共同奉行的绝对真理,当然也有性质上的区别,真常唯心论毕竟是宗教的目的论,而黑格尔哲学不过是思辩哲学的似想之物而已。

44、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45、当然二者之间的冲突也同样深刻,康德的激进自由只能以同自然的决裂为代价才成为可能,而其发生于自身内部的感性和理性的分离,其激烈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唯物论者,功利主义者和启蒙运动者曾经梦想的程度,这与表现主义统和谐的渴望是截然对立的。

46、对哲学而言的两个基础之间的选择:一个以主体性和自由为基础,另一个以客观性和实体为基础。

47、不过从历史的终点回顾整个历史进程,人们就可以看出绝对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自由精神,只是由于他们的自由的层次尚未提高到自觉的程度,他们才把历史看作是不可理解的。所以世界历史从本质上看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它在每一时代只选择一个民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世界历史的核心依次从自由意识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到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以历史最初是从东方开始,即从中国、印度、波斯、埃及这些国家开始,因为这些国家“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然后是希腊罗马,这些国家知道了“一部分人是自由的”;日耳曼国家(基督教国家从中世纪到近代)开始意识到了“一切人是自由的”,神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同一的,但由于政教分离,这种同一只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被意识到;只有到了世俗化的新教和王权相结合的普鲁士君主立宪国家,人们开始向世俗生活中全面扩展“人人自由”的原则,世界历史才实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虽然有美化普鲁七王国之嫌,但也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对自己的理想王国的明确诉求。

48、正是由于具备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三重视野,邓先生在《精神现象学》的解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宽广的视野。这是绝对精神在当代赋予中国学者的恩典。邓先生说:“不想当上帝的哲学家不是好哲学家”。这是一种真正的谦卑精神,彻底的“爱智慧”精神。哲学家固然做不到像上帝那样洞察一切,但仍然要渴望拥有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在《句读》中,邓先生以“中西马”的宽广视野,将黑格尔哲学的迷宫变得透明了,而且也更为丰瞻了。

49、表现主义的传统成为了被摧毁的对象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宇宙观遭到了布鲁诺,伽利略的攻击,经验主义的教条确立了偶然关系潜在的取决于经验的观察,那种表现主义寻找意义和秩序的活动被理解为了人的既可悲而又可理解的弱点,是人的随心所欲的品性。科学的真理和发现需要一种严肃的品格,一种被培根称为“人心灵幻想”进行英勇斗争的精神。泰勒也认为这是一场现代自我观念的转折,是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去除秩序意义的过程也就是去重新规定自我的过程,笛卡尔对于自我存在的证明所要做的也就是为近代哲学确立黑格尔所言的“地基”和“大陆”亦即“自我意识”,正如黑格尔所言“近代哲学所达到的第一个原则,亦即古代哲学所达到的最后一个原则即自我意识的确立”,这种主体性的确立紧接着带来的就是人不在作为宇宙秩序下的自我呈现,现代的自我观念在古代的伊壁鸠鲁哲学和怀疑论中找到了养分,自我摆脱了所有的秩序的束缚。

50、所谓的分享渴望,其实质以逻辑学的方法进行表示,就是在表现主义主体性和激进启蒙对象化两个对立的命题下,寻找一个“合题”,可以说自康德以降的思想家们都在构造这个“合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吴贾李的微博心情说说(时间流逝带走思念╮)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