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门前讲论语后面是什么73条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
1、孔夫子门前讲论语歇后语下一句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世界大同。
(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3)、因为,你得到奖赏,得到外在的金钱的报酬,得到别人对你的肯定,当然也是快乐的,但这是着重对外在的东西的获取。现在我们所说的不是如此,而是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人,以前做不到,现在做到了。
(4)、达摩祖师见状知道神光机缘已到,又试着加一把火说:自古诸佛及祖的无上大法妙道,
(5)、但是我说,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也不是学术性的研究。所以会不严谨,也可能很片面,非常主观,请大家多多包涵!我只是在学习《论语》,学习条文,看它里面讲的什么道理。和自己相关的部分,学了以后如果对自己有帮助,学习的方法就对了。
(6)、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论语》,我是第一次讲,心里面感觉很惶恐。开始的时候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学,后来看到群里这么多人,感觉到自己像个小学生面临考试一样。但是我把自己安立为一个学生,因为我要学《论语》,这对我的帮助会是很大的。所以我不是老师,我是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的。《论语》是孔子的一部著作,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汇集起来的,这里面有孔子讲的话,有孔子的学生讲的话。古代讲“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价值是非常大的,能帮助到我们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
(7)、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自不量力
(8)、这或许即是“学而篇”作为《论语》首篇部分原因之一吧。
(9)、大同世界:健康的自己、和谐的家、和谐社会、民强国富、和平的世界、大道本源。
(10)、孔子说:“不同端口间相互攻击,这是有害的啊!”
(11)、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12)、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条,非常重要的《学而第一》,孔子的《论语》第一部分。论语一共有20部分,第一部分是学而,就是把第一句话的前两个字称为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故,不“学”无以学,不“学”无以君子,不学无以《论语》及《论语》后所有,无以有后来之《大学》及大学之道……。
(14)、所以,不光要敬畏身边活佛,敬畏科学,敬畏自然,还要敬畏未知,敬畏抬头三尺,敬畏古圣先贤,敬畏论语及儒释道墨等古圣先贤之传承。
(15)、孔夫子穿西装————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土不土来洋不洋;又土又洋;不土不洋;不中不洋
(16)、释:上级好钱,则送他金银财宝;上级好色,引他出入风月,暗中撮合良家;上级好雅,则送他文玩雅器,与他诗文唱和;上级好权,则为他殷勤服侍,俯首帖耳。上级啥也不好?那他一定是珍惜名声,则当面不着痕迹吹捧,在外卖大力气歌颂。上有所好,下则有柄可持,狐假虎威,化功借力,到头来,实际上谁领导,谁驱使谁?
(17)、 对于《易》这本书,也不是删,也不是订,叫作系(jì)。系就是像我们系鞋带,我们系腰带一样,系就是连续起来,又念作xì。什么叫系《易》呢?就是本来的《易经》,孔子没有改它一个字,因为所谓《易》这本书,据说是从伏羲开始,伏羲画卦,伏羲是画了阴阳之后引申为两仪,然后四象,然后八卦,就是伏羲画了八卦。到了文王,从八卦上面再添个八卦,就八八六十四卦;文王推演到六十四卦,叫作文王演易。推演之后对于每一个卦,都作了卦辞,卦辞就是对于这个卦整体的判断,给它下一些断语,这叫作卦辞。而周公再进一步,对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每一爻,就是三百八十四爻,给每一爻再作爻辞,就是对每一爻作细部的判断,这就是孔子所读到的《易》这一本书,先有六十四卦的卦名跟卦辞,然后再有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用皮革线来编的《易》书的竹简,被孔子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因为据说《易经》上的每一个卦都是互相相关的,乃至于每一个爻也都互相相关,而文王跟周公所作的卦辞、爻辞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相关的,叫作错综复杂,所以读这本书是不容易的,因此孔子读《易》这本书的态度是正确的,要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翻覆的结果呢这个韦是会断的,叫作“绝”;“韦编三绝”就是韦断了三次,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把书都翻烂了。这本书原是卜筮的书,卜筮是人有疑问,人要做大事、重要的事,有疑问要问神明,就来卜筮。商朝用卜的,周朝是用筮的,卜是用龟甲来卜,筮呢,是用蓍草来分;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为了通于神明,请神明有所告示。《易经》本来是这样的书,而孔子读它的时候有特别的另外一种体会,有一种理解上的转向,就把它从卜筮的书转为哲理的,而这个哲理是人生哲理的,人生的哲理就是修身养性之书。孔子把他的这些体会放在原来的《易》的这本书后面,所以叫作系《易》。孔子以前的《易》我们后来就称为古经,孔子所加上去的我们叫作今传。
(18)、久远劫来广大精微勤奋本然,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非忍而忍,岂是缺智少德、狂妄自大之人能够得到的大乘佛法?徒然浪费勤苦,得不偿失。
(19)、时间:2017-08-06至2017-12-12
(20)、
2、孔夫子门前讲论语后面是什么
(1)、慧可听祖师的言语,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
(2)、然后他拍了很多的经典,他成就了,别人尊称他为星爷。他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观察,分析,周星驰的演技是出类拔萃的,是顶尖的。岳云鹏说相声,大家喜欢看,耍萌卖贱很好看,大家一看就很高兴。但是岳云鹏一开始的天资条件不是很理想,第一次上台的时候都被观众给轰下去了,那些同学说要开除他。郭德纲说,哪怕是扫地看大门,也不会让他走,都要有他一口饭吃。后来经过培养,自己努力,的老师对他栽培,他终于出来了,就学出来了。自己就开窍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样的表演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就是做事,技艺上面进步了,提升了。
(3)、(读解)孔夫子有时候也会奉国君之命出使别的国家,以外交使者的身份参加别国的典礼。圭,刚开始是用玉做的,也有用石头做的,但毕竟玉比较珍贵和稀少,于是后来就改成用木头做了,而且也方便大臣将自己上朝奏本的内容、要点写在上面,免得在上奏的时候忘词了。孔夫子在出使的时候,拿着国君授予的玉圭,脸色庄严肃穆,言行举止谨慎恭敬,就好像手上的玉圭特别重,以至给人一种有些承受不起的感觉,这是表现自己在外交上有教养的一种姿态,并不是说孔夫子就拿不稳了。
(4)、如何成为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阳明先生、达摩祖师、二祖慧可等等历代祖师大德?
(5)、译:孔子说:“花言巧语,目的就是让她做羞羞的事儿,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6)、我们首先看,学而时习之,这个学是指的什么?
(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8)、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据说在佛教典籍《续高僧传》中亦有记载):其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达摩洞”已面壁九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诸生闻之大悟,各自欢喜,又纷纷以不明之章句问之,宣导各做其解。
(11)、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12)、译:①士: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即中产阶级。②怀居:怀抱之居,形容居住面积小。
(13)、 我们现在反过来看儒家礼仪的典范孔夫子,他的所作所为在“乡党”这一章里面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切还是很困难的。我经常说寺庙中的和尚要遵守这么多的戒律,怎么守得过来?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而是麻烦透顶!看到《乡党》这一章中所说的衣服该如何穿,饭该如何吃,同样也觉得很麻烦。不过话说回来,没有点功夫,那肯定是守不住的。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言谈举止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并将其纳入合理的轨道上,这不是任何人都能料理得好的;特别是一些积习成俗的礼法,在现代看来肯定是过于了,但是在当年、在当时的贵族社会里面,一点都不多余,而且是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有茶文化、酒文化,就是厕所都有文化,那不能说孔夫子所代表的这些礼仪就不是文化了。
(14)、身兼国内多间重点大学之客座教授,前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佛学超过二十年。
(15)、 ⑥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西周、春秋时对“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称呼。春秋末年以后,指“有德者”。
(16)、真定儒生吴慈仁,半生读《论》,多处不明,乃至不能食、寐,遍考诸生,亦不能精解。后闻安定山澈丹寺释宣导,遍通三教,莲花舌灿。遂纠同学百二十五人诣澈丹寺问之。
(1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自己,那肯定是不高兴的。我怎么就不高兴了?别人不理解自己了,当然就不高兴。所以说这就是孔子的意思吗?
(18)、孔夫子的坟————久墓;久慕;久慕大名;久墓大名
(19)、孔夫子门前卖四书————竟敢在圣人面前逞能
(20)、阳明先生言心学,心之大学,无学焉能有心?有心无学,遑论为人。有心有学,《大同世界》必然世界大同!
3、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一一歇后语
(1)、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羣品。
(2)、译:①齐:整齐,同样。②战:本意是指战争,这里是用它的常用比喻义,类似于现状常说的如“打一场环保攻坚战”。③疾:快,迅速。
(3)、达摩祖师就问神光,你雪中站立这么久,要求什么事?(和我们求佛有相似之处否?
(4)、释:恃强凌弱,是动物天性,亦是人性。柿子专挑软的捏,处处示弱,只能被人捏到烂。人该爆发要爆发,可以不使用力量,但要展现力量。烂好人,软柿子,无药可救。
(5)、有的人讲,读四书,一个人读了四书以后有变化了,说明他读了四书。如果一个人读了四书以后没有变化,他就没有读过四书。我们学习《论语》,如果学了以后,从论语里面能够吸收到一些营养,让自己受益了,自己的观念变得更好一些,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好了,处理同家人朋友的关系,在工作上处理问题,都有进步了,就说明这个学习是有益的。我们也一定要求,学的时候,理解的一定要达到百分之百的还原孔子的本意,我们努力向这个方向进展,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如果这样来学习,心里面就会安稳一些。如果按照100分的标准来要求,心里确实很惶恐。
(6)、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满口书生气;书生气;文气冲天
(7)、当下,让我们静静的思考一下过往及未来:我们今生每时每刻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是否有什么关联?尤其,这些是否能够为我所“学”,如果能够让我学到点什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是否使自己能够受益?如果受益是不是有可能“不亦说乎”呢?
(8)、 孔子说:“学,并时时去温习、练习或者实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他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怨恼,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9)、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10)、 孔子把他之前所有的历史,以及在历史中传承的文化、智慧整理成《易》、《书》、《诗》、《礼》、《春秋》五本书,所以这五本书代表中华民族原始智慧的结晶,而这些书已经都经过孔子整理了,所以几乎字字句句都是精金美玉,是孔子心灵所承认的,孔子拿来它教导,不仅是教导他的门徒,孔子当时也一定期待将传诸万世。
(11)、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冒充斯文
(12)、神光说:师父慈悲,您教教我如何得到法语甘露,自度而广度众生?
(13)、诗书传家,六岁时就已经受过系统的四书训练,八岁能整书背诵。
(14)、“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理论与行动结合,新知行之典范,教法新颖,直指人心,千变万化,非亲炙不知其精妙。
(15)、犹如左手臂右手臂(学是一臂;教是一臂,自身即是学又是教),去其一臂,只为看清、成就学与教、教与化之转化,并呈现君子道以大乘机缘。
(16)、 没有哪一个人的著作,他可以自封为“經”,乃至于像孔子―孔子一生好学,所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谓“述而不作,窃比于我老彭”、所谓“学而不厌”、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所谓“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从这些话都可以看出孔子之好学。孔子这个好学啊,我们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他的好学几乎可以说空前绝后的。孔子之好学,不止是学很多东西,他是学到超乎我们的想象,超乎一般的常情;比如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为什么?“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个好学到这个程度是不得了啊!“夏礼”,就是夏朝的礼,这个礼可以说是文物、制度、典章,孔子说它是可以讨论的、可以讲述的;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杞国的人没有人能够来证明,因为杞国―夏朝的子孙―几乎已经都忘了他们祖先的学问,所以没有人能够跟他讨论。孔子说:“殷礼,吾能言之。”这个夏礼是在孔子将近一千年之前,殷礼是在五百年之前,这个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的事,这些典章、制度、学问孔子都能够讲述讨论,而商朝后代的宋国人却不能够来证成孔子讲的对不对,“不足征”,为什么?“文献不足故也”!“文”也不足,“献”也不足;“文”就是这些记录,“献”就是这些贤者;也没有文件,也没有学问家,所以孔子是很孤独的。他这么大的学问,如果有文献,如果有人才,孔子很自信,他一定可以证明他所说的是对的。所以孔子对于古代的学问是广博地去学习,深入地去思考,到最后归结为六种学问,成就为六本书,所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17)、中华书局|季谦先生《论语》七讲之五——礼乐之教,和平中正的人格典范
(18)、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读之不通,亦不在你们,当年始皇焚书,《论语》乃灭,全靠齐鲁诸儒背诵残存。惜乎诸儒未有阿难之能,后来秦灭,诸儒述而再书,便有讹误,况且后世不断更改,乃至今人读之不通。譬如颜渊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此处两句毫无逻辑,凑之一处,疑是版本讹误。又如尧曰篇第一章,中间言语不贯通,乃是文字脱落。
(20)、孔夫子的行李————尽书;尽输;尽是输;尽是书
4、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一一
(1)、地址:香港九龙观塘兴业街20号12楼(港铁观塘站B1出口)
(2)、“乡党”这一章的白话译文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但要讲出其中的滋味确实不容易。本章的内容所涉及的都是孔夫子吃喝拉撒睡这一层面上的东西,对话性质的语言不多,主要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孔夫子在日常起居、生活、工作,以及在各种应酬中的礼节,甚至吃饭、穿衣也都在其中了。前些年,我在寺庙呆的时间比较长,僧众每日要上早课、晚课,还时不时地举行各种法事,经常看到这些,心头也生出了很多感触。因为“乡党”中对孔夫子起居的介绍,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根本就看不到了,为什么孔夫子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要如此讲究?其实儒学的核心,在先秦时期的外在形式就是礼乐,其核心当然就是仁信忠恕、礼义廉耻,那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外在形式?在现代人眼里,觉得这些外在形式过于繁琐,甚至是迂腐。其实就是我自己,以前看到“乡党”这一章的时候,也不是很感兴趣,也觉得非常迂腐。但是在寺庙呆的时间长了,看的东西多了,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寺庙僧众在日常劳作时,衣着相对简单朴素一些,但是当他们上殿的时候就穿得端端正正,作法会的时候在穿着上又有所区别,他们的举止、动作、言行,在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的规矩。在寺庙里面,如果受了比丘戒,那面临和遵守的戒律长达二百五十多条,比如说走路,脚应该如何走,手又应该如何放,眼耳鼻又该落在何处,都有其相应的规定,即使是吃饭、睡觉、上厕所也都有相应的约束,弄得非常细。
(3)、(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4)、万事万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修行人眼中这即是圣贤佛菩萨,就是身边的活佛。我们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活佛的呢?
(5)、别急,每个人的理解都对,么问题,问题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犹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未必是全貌,现在我的说法也不过是一家之言,一时之言,一种猜想,不可当真,权且当一个引子,让我们一起探寻两千多年前孔子思想和精神。
(6)、释:据明代夏卞德《春秋风考》记载:“得刚者,燕名伶也,起于微末,以技博世,旦得富贵,便失其心。好矜夸,多狂浪之姿,却常训门徒以戒骄。自号满室藏书尽览,然作诗文,皆俚语,失格律。论之于众,言多稗史,未见正经。困时常云:“仗义每多屠狗辈”,达者又作“穷生奸计,富长良心”之语。自叛其师,其徒因之,却道己正徒恶之理。拥趸芸芸,以之为圣。”
(7)、自知、自证、自觉、自行,这是一种成长的快乐,这就是第一句话,十分重要。整本《论语》所教,孔子一生所教,就是教这个:就是教我们“生命成长”,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学问”,这是很重要,生命成长的学问,孔子就是教这个。
(8)、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9)、无尤,是啥?没有担心担忧,这不就是“说乎”吗?
(10)、恭恭敬敬放到师父面前已资供养初祖达摩忏悔业障。
(11)、孔子说,学怎样去做人,学怎样去明白、了解我们自己,然后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样表现;如果我们真正明白的话,就显示我们成长了。所以,这是一种成长的快乐,是从内心的深处里涌现出来的快乐。它不是一种狂喜,不是一种得到某种东西的刺激,而是一种内心涌现出来的快乐: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的觉醒。这种觉醒就是一种快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得到老师的教导后,就要依着去行动,依着去实践。所以这个“习”字,就是解释为“行动”、“实践”。
(12)、释:巧是手段,色是目的,偏偏许多世间女子,无识人之慧,被人几句好话蒙骗,自以为沉溺到了温柔乡。结果“色”之目的一旦达到,他便由“巧”变“冷”,甚至直至此时,尚有痴迷不悟者。最可怜的便是那些老实人,待人家戏码演尽,接了盘,常常还要被嫌弃木讷,守着的人是旧人,心也是二心,可怜度此一生。由之可见,“鲜矣仁”难道只指轻薄男子吗?夫子惯用春秋笔法,恐怕此处亦然。
(13)、 有礼乐传下来,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其实不是到周公才有礼乐,只是周公使礼乐是更加地丰盛成熟,所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郁乎文哉”这个“文”就指礼乐而言。而这个礼乐又不是用删的,而是用订的,订正,所以礼有损益。如果是应该遵行的礼不可以废,所谓“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这是依舊礼不改,但如果是可以改的,那孔子也没有墨守成规,“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所以对于礼是订正的。《乐》也是要订正的,所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那个时候的《雅》《颂》之乐啊,已经不得其所了,所以叫订《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