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作品初中学过的132条
茨威格的作品
1、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什么见长
(1)、《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理想国译丛主题作品集5册)
(2)、包含《政治秩序的起源》《金与铁》《创造日本》《国家构建》《战争、枪炮与选票》
(3)、01 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传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透视其心理、性格和精神传记文学创作必然涉及到作者对历史、历史人物的理解和看法。茨威格对历史就有其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观点,他在《明天该怎样编写历史》一文中认为:“历史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和,教育年轻人,历史课始终都是最重要的功课。”因此,他主张用崭新的观点来编写历史,把人类生活看成是走向人道主义、走向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而不是看成一种停滞现象;编写历史所突出所强调的事件,首先都应当是有助于最后实现文明的。明天的历史必须用这种精神编写,写成人类进步的历史,好推动我们自己前进,他说:“我们所要的新历史,编写时必须站在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上,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跟以往所编写的历史不同,那只不过是民族史、战争史。”茨威格出于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主义理想,对于历史进程中的战争也有着与过去根本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重大的战役尽管不回避,但也不再当做一个民族最有积极意义的成就来评价。”他进而提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要力争不把历史写成战事年表,写成流血的传统意义的暴力循环,而写成人类沿着往上攀登的一条阶梯。所以,他要求的历史书,不会是为赞美个别民族,而是为友好地赞誉全人类服务的。
(4)、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6)、自2004年首本推出以来,已陆续出版《亲密关系》《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决策与判断》《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社会冲突:升级、僵局及解决》《社会心理学纲要》。十余年来,这套关于人性、人情、人欲、人世的学术丛书,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是系统了解当代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重大发现以及最新前沿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认识自我、他人与社会的窗口。
(7)、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8)、AberdiesesKindwarallesfürmich, waresdochvonDir,nochmalsDu,abernunnicht mehrDu,derGlückliche,derSorglose,denichnicht zuhaltenvermochte,sondernDufürimmer–so meinteich–mirgegeben,verhaftetinmeinemLeibe, verbundeninmeinemLeben.NunhatteichDichja endlichgefangen,ichkonnteDich,DeinLebenwachsen spüreninmeinenAdern,Dichnähren,Dichtränken, Dichliebkosen,Dichküssen,wennmirdieSeele danachbrannte.Siehstdu,Geliebter,darumwarich soselig,alsichwußte,daßicheinKindvonDirhatte, darumverschwiegichDirs:dennnunkonntestdu mirnichtmehrentfliehen.
(9)、纵观他的人生遭遇和写作,他一直关注着整个人类的灵魂和命运,“那种对命运的嘲讽、自省和无力,那种精神上的荒凉和永不磨灭的跋涉、探索”。
(10)、因为人只要有过一次真诚地对待自己,那他就会永远真诚地对待自己;猜得出自己秘密的人,那他就会发觉大家的秘密。——《回归自我》
(11)、极限的边界,或与伟大有关,或仅仅因为命运的残暴。
(12)、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道士张瑶星之口,喝斥了国破家亡后恋念未消的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茨威格也不局限于写情情爱爱,他的现实眼光与家国情怀同样令人感佩。由于犹太人的身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1942年,茨威格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3)、套装包含《活法》《稻盛和夫自传》《思维方式》
(14)、茨威格在写作《玛丽亚·斯图亚特》前,面对大量的、互相矛盾的资料,他以质疑的态度,认真而慎重地审视那些成千上万的文件、信札、报告和审讯记录的。并且茨威格还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如此:处在两种人、两种思想和两种世界观之间争论存在还是毁灭,几乎都摆脱不了诱惑,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不是承认这个对就是承认那个不对,不是认为这个有罪就是认为那个无罪。因此,茨威格多次强调面对有关传主的众多资料,应该尽可能公正、客观而无先入之见地追根溯源,弄清事实的真实原委。同时,茨威格还认为描写人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个谜,不仅别人猜不透,自己也猜不透。
(15)、谁也不知道——玛丽·斯图亚特自己也不知道,她的血液里掺杂着遗传的噩运,蕴含着危险。
(16)、最能让人心为之感动的,莫过于一个人在与不可战胜的超级命运之力进行搏斗中黯然陨落。这是一切时代中、一切悲剧中最伟大的峰巅之作:
(17)、至于茨威格是如何写传记的,则关涉到他传记文学的写作思想,主要有在以下4点:
(18)、包含《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
(19)、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被关三天的禁闭,出来时,他轻松对狱友说,他并不孤单,因为有莫扎特与他作伴。但是,如果,三天变成三周,三周变成三个月,甚至是三年,人类终是有极限的。
(2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茨威格的作品初中学过的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2)、1948年马克思·欧弗斯(MaxOphüls)导演的同名电影,琼·芳登(JoanFontaine)主演。
(3)、这在当时彼此仇杀的那样一个年代里,身为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却选择了当时一时成为“敌对”国家的三位杰出作家作为传主,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选择和传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4)、在人物传记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茨威格则往往是先把能够使用的资料都写进作品中,再修改删减,大胆舍弃,力求精炼。他说:“在写作一部传记作品时,我首先把一切想到的可供我使用的文献资料上的细节利用起来。”如在《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写作过程中,为了确定她个人的开销,茨威格把她的每一笔账目都核对过,他曾研究了当时所有的报纸和小册子,仔细查阅了诉讼的所有卷宗。
(5)、套装包含《17世纪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20世纪艺术》《绘画观赏》《古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中世纪艺术》。
(6)、比如: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战场的一分钟,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历史进程中的蝴蝶效应。
(7)、所以,进行传记文学创作就必然要对有关传主的众多资料进行判断、选择。茨威格对材料的判断、选择,则往往是从传主心理、性格逻辑来决定资料的选择与取舍的。
(8)、但我们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仍然是具体时代或某一国家的历史,只不过观察和解读的视角在茨威格这里改变了而已。
(9)、收录严歌苓近几年的三部经典之作:《芳华》《四十九日·祭》《妈阁是座城》。
(10)、我们的人生起起落落,静谧时如浩瀚深海,爆裂时如山崩石裂,我们总爱用“叙事史诗”来形容那些波澜壮阔、大气磅礴,抒发出人类最伟大精神最神圣情绪,需要我们仰视的作品,殊不知,所有这些最宽广最宏大的范畴,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11)、人类的真正英雄并非是那些在千百万个坟茔和被摧残的生灵的基础之上建立自己王国的人,人类真正的英雄恰恰是那些不使用暴力而被暴力压垮的人,就像为了思想自由和人性的最终来到人间而与加尔文作斗争的卡斯泰利奥那样的人。
(12)、生活是一面镜子,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本书收录了爱默生、胡适、培根、梁实秋等30余位作者的散文。在平淡生活里,给你理想和心灵的扶持。
(13)、所以,读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值得我们废寝忘食。
(14)、在失去祖国后,茨威格先后到过英国、阿根廷等国家。但如同他之前感受到的那般,他仍然觉得欧洲正在“死亡”,连同他引以为豪的欧洲文明一同走向幻灭。最后,他的脚步落在了巴西。茨威格那被欧洲伤害的心在巴西这得到了慰藉,但遗憾的是,这种慰藉最后还是敌不过汹涌而来的对故土的失望,甚至是绝望。
(15)、“他太困了,怎么也睁不开眼睛。这时他觉得有人喘气,用自己的脸柔和地、温暖地、甜蜜地揉擦着他的脸。他知道这是母亲,她现在在吻她,用手抚摸他的头发。他感到了亲吻,他感觉到她的泪水。他温柔地回答了母亲的爱抚,把这当作是和解,当作是对他的沉默的答谢。直到以后,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这泪水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的誓言。从现在起,她只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这意味着她放弃风流生涯,意味着她与自己的欲念诀别。
(16)、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17)、看茨威格的小说时,你觉得他洞察人心,他那细腻的眼光貌似透视了从来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领域。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他笔下便是泾渭分明的小径,拨开主人公情感的迷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身不由己的转折,能像感知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捕捉到他们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像接受强风的吹拂一般面对他们声动山河的心跳。
(18)、斯蒂芬•茨威格擅于描摹人的心理活动,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与戏剧性时刻的命运转折见长。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类是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另一类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反抗宗教思想统治的卡斯特里奥、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19)、主演:AgnèsJaoui、MichelSerrault 等
(20)、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3、茨威格的作品
(1)、在文化的维度上,茨威格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有着真正自由的灵魂——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但茨威格的思想太过超前,一战后的世界远没有他设想的那样美好,现实粉碎了他的美好幻梦,当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他选择以决绝姿态告别世间。其创作受到尼采、弗洛伊德、罗曼·罗兰等大师影响,以深入骨髓的心灵的旋律、人性的关怀和伟大回望,影响了韦斯·安德森、徐静蕾、张玉书等人的创作。
(2)、浙江大学教授缪哲评:“删芜枝,取大要;对各时代的标志性形式,及其与当时文化的关系,亦片言指要,殊得其本;欣赏的余墨,也本心而发,不滔滔自运,失其所谓。对陌生于西方艺术,又行将驶入其茫茫之海的读者而言,是可比作一简便的海图的。”
(3)、「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幽灵追忆着往昔。」
(4)、比如,苏格兰女王《玛丽亚·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常常是矛盾的”,没有哪一位贵族女性像她那样众说纷纭,她被人们视为“欧洲历史上最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最不幸的统治者”、“天生的坏女王”、“爱情狂徒”、“弱智的宫廷阴谋家”、“坚定的天主教殉道者”、“谋杀亲夫的冷血奸妇”等等,角色反差如此之大,评价如此之矛盾,并不是有关她的史料缺乏,恰恰是因为资料太多了。
(5)、斯蒂芬•茨威格,一个柔弱、温情、敏感的作家。柔弱,所以难经战争在巨大的失落中自杀;温情,所以关注底层乃至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敏感,所以在细密的观察中探索着通往人心灵的通途。
(6)、LetterfromanUnknownWoman
(7)、我生平第一次懂得,这个世界上最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8)、《机器学习从认知到实践(第2辑)》(套装3册)
(9)、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10)、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争夺世界中心而战,在投石之遥的距离之间,大海成为一个封闭的竞技场,大规模的厮杀在这里上演,它是史诗般的攻城战、血腥海战、海盗行径、人口劫掠、“十字军”东征和伊斯兰“圣战”的场所,也是利润丰厚的贸易和思想交流的途径。
(11)、这是一部传奇式的作品,讲述了世界历史中十个耐人回味的激荡瞬间。
(12)、《18~19世纪史:早期全球化时代的帝国与帝国主义》
(13)、1933年,当纳粹在德国掌权的时候,茨威格决定去伦敦。他的书不准在莱比锡的岛屿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维也纳出版。但他跟德国的联系仍在进行。1935年他为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Strauss)的歌剧《沉默的女子(DieschweigsameFrau)》撰写了剧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14)、茨威格描述到:“他(激进派传道士法雷尔)用很远也能听见的声音问那个濒临死亡的人(塞尔维特),是否发誓放弃他以反对三位一体为目标的教义,以此来获得较为温和的处决的恩惠。然而,恰恰在这最后的时刻,使这个平素表现平平的人的形象在道德上得到升华。塞尔维特重新拒绝人们所提供的交易,果断地实现自己从前的誓言:准备为自己的信念忍受一切。”于是塞尔维特选择在火刑柱上被文火烘烤至死而绝不改变,这残酷的折磨持续了半小时之久。
(15)、然而,这是一个真实的发现者和记录者。他记录人物传记,从五百多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卡斯特里奥、蒙田到近世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还原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给予他们最人道主义的抚慰。他发掘平常生活下隐秘的激情,以内容丰富的内心独白展现前所未有的人性棱面。
(16)、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昨日之旅》
(17)、传记爱好者必不会错过斯蒂芬·茨威格和他恢弘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对心理学爱好者来说,罗兰·米勒的鼎鼎大名也必是如雷贯耳,《亲密关系》必在阅读书目之列;而欧洲史爱好者也一定会因为错过罗杰·克劳利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而感到遗憾……
(18)、由于茨威格有这样的历史观,所以他在传记《罗曼·罗兰》中,热情地赞美作为“欧洲的良心”的罗曼·罗兰自始至终都忠于自己的信仰,毫不动摇地坚守人道主义理想,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没有阶级之分、人种之分、民族之分、国家之分,大家都是世界公民,都是兄弟姐妹的理想世界而不懈奋斗。
(19)、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20)、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4、茨威格的作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拼命挣扎着想从这种互相矛盾的情感混乱中醒来
(2)、“单纯想说这个意大利版海报,上面黄色的一行宣传语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鉴于这是一部早来了半个多世纪的《消失的爱情》,我只能说茨威格巨巨套路真的很深很深……”
(3)、「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
(4)、世上的人大多数幻想能力十分迟钝,不论什么事情,若不直接牵涉到自己,若不象尖刺般狼狠地扎迸头脑里,他们决不会昂奋激动的,可是,一旦有点什么,哪怕十分微不足道,只要是明摆在眼前,直截了当地触动感觉,便立刻会使他们大动感情,往往超出应有的限度。——《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5)、作家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朴素,赞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6)、而这孩子可是我的命根子,因为他是你的骨肉啊,他是你,又不再是你。你这个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人,我一直不能把你留住,我想,现在你永远交给我了,禁锢在我的身体里,和我的生命连在一起。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只要我的心灵有这样的渴望。你瞧,亲爱的,正因如此,我一知道我怀了你的孩子,我便感到如此的幸福,正因如此,我才把这件事瞒着你:这下你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
(7)、他们是第二伙来到这里的人,在数百万月的时间进程中,他们晚到了一个月。在人类历史上到达南极的人当中,他们位居第二:第一意味着一切,第二意味着什么也没有。
(8)、接着,另一个队员奥茨的左脚生了冻疮,恶化到无法独立行进,他意识到自己成了队友的负担,为了不影响探险队的进程,在第二天刮着暴风雪的早上:
(9)、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同情的罪》
(10)、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小男孩眼中的母亲出轨事件。
(11)、如果说《昨日世界》是茨威格对世界宏观之一瞥;《昨日之旅》则是微观世界里,个人情感的压抑与宣泄...后者是茨威格中篇小说集,由八篇作品组成,包括《情感的迷惘》《旧书商门德尔》《昨日之旅》等名篇。它是作者的遗作...曾在伦敦一家出版社被尘封数十年后,终见天日。
(12)、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3)、24HoursintheLifeofaWoman
(14)、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滑铁卢的一分钟》
(15)、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传主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来透视其心理、性格和精神;
(16)、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中国版,她和姜文担纲男女主角。男女主角正是嫩得掐出水来的年纪,可惜人生不只如初见……
(17)、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
(18)、03 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茨威格认为,传记作者要像警察一样,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材料,去询问那些同时代的人,甚至要到现场去,试着找到蛛丝马迹,尽可能揭露事实真相。
(19)、Ichwarimmer umDich,immerinSpannungundBewegung;aber DukonntestessowenigfühlenwiedieSpannungder Uhrfeder,dieDuinderTascheträgstunddiegeduldig imDunkelDeineStundenzähltundmißt,Deine WegemitunhörbaremHerzpochenbegleitetundauf dienureinmalinMillionentickenderSekundenDein hastigerBlickfällt.
(20)、对于影响历史进程的著名人物和事件,茨威格也挖掘出足够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人类命运的因缘际会:拿破仑和整个欧洲对抗,却因为格鲁西将军犹豫一分钟,最终兵败滑铁卢;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艰苦的酷寒天气里率队前往南极点,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列宁越过重重险阻抵达芬兰车站时,整个世界都将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
5、茨威格的作品主要特点有
(1)、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2)、在茨威格看来,广大群众在享受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和平之后,已经对战争感到陌生,甚至是一无所知了。同时,因为距离战场遥远,普通民众甚至对战争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它是带有浪漫色彩的英雄活动。茨威格从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分狂热的爱过主义中抽离出来,明白到战争并非教科书和美术馆中的那般单而是到处充满着血流成河与不可弥补的伤痛。他也做不到“一夜之间憎恨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眼里,那个世界(即其他战时国)“就像自己的世界一样”。在种种逼仄之下,茨威格那作为“世界公民”的心“觉醒”了,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说:“在我的内心,从战争的最初以刹那起,就已肯定要当一个世界公民。”
(3)、通过极其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茨威格用短短的一篇小说收纳了一个女人为了爱的一生,他也被誉为是“最懂女人的作家”。而女主角那偏执又默默无闻,宛如用献血浇灌玫瑰只为献给心上人的夜莺一般的爱则引发了各种讨论。
(4)、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5)、他建筑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他用自己的典型、自己的重力法则和一片自己的星空建立了一个与尘世并立的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都浸透了他的本质,不仅仅对他是典型的,而且对我们本身也是鲜明的……这样,我们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就能说: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6)、谁都知道,这个“转一下”意味着什么。但是没有人敢说出一个挽留他的词语;没有一个人敢伸手与他告别,因为他们都深感敬畏:
(7)、这个新的姓名就这样同她完全血肉相连,而她也就满心确信自己成了另外一个人,成了她现在扮演的那个人了。
(8)、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是一个富裕纺织商人的儿子,其家庭不信教。他后来在面试中描述家庭时称“父母碰巧都是犹太人”。读大学期间,他就发表了一些诗歌,它们受到了霍夫曼斯塔尔(HugovonHofmannsthal)和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的影响。1904年他完成博士论文,从维也纳大学毕业。期间他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后来让他享誉世界。他发展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法,把谨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和极好的修辞风格融为一体。除了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法语作家波德莱尔(Baudelaire),魏尔伦(Verlaine)和维尔哈伦(Verhaeren)作品的译者。
(9)、《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由英国历史学家罗杰·克劳利创作,包含《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和《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三本书涵盖的时间达四个世纪之久,从1200到1600年,地中海地区的不同文明和互相竞争的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
(10)、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11)、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第11个故事,与书中其他更为人知的历史人物故事相比仿佛并不出众,既没有诞生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也没有任何宏伟磅礴令人振奋的成功,但这个故事或许是最使人动容的一个。
(12)、引领读者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13)、主演:MichelPiccoli、GilavonWeitershausen 等
(14)、lebteichwieder,daichDichnaheahnte,Dich,meinen ewigenTraum.Ichahntejanicht,daßichin WirklichkeitDeinemBewußtseinebensofernewar hinterTälern,BergenundFlüssenalsnun,danurdie dünneleuchtendeGlasscheibeDeinesFensterszwischen DirwarundmeinemaufstrahlendenBlick.Ich sahnuremporundempor:dawarLicht,dawardas Haus,dawarstDu,dawarmeineWelt.ZweiJahre hatteichvondieserStundegeträumt,nunwarsiemir geschenkt.Ichstanddenlangen,weichen,verhangenen AbendvorDeinenFenstern,bisdasLichterlosch.
(15)、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都是迫不得已变成了见证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我们不存在任何逃避,不能像我们先辈那样置身事外;由于时间同步的新机制,我们始终和时代戚戚相关。——《昨日的世界》
(16)、在短短两天的休整后,他们就匆匆踏上了归程。
(17)、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18)、女人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即使拒绝了一个最热烈爱情,也不会被认为残酷,但是,如果命运女神乱了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男人拒绝女人的追求,等于损伤她的最高贵的自尊。
(19)、比如,在他笔下,从发现太平洋到拜占廷城门下的血腥战斗,从滑铁卢的最后一秒钟到美国西部发现黄金,从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到抢先抵达南极点,从玛丽·安托内特新婚之夜到她被处死,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明就里被捕并被判处死刑到最后一瞬间在刑场上获赦,甚至革命领袖列宁一生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旅行等等,莫不是从细微处人手来窥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
(20)、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1)、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昨日的世界》《三大师》等。
(2)、我那样尴尬,那样悲伤地蜷缩着身子坐在那里,在椅子上左摇右晃
(3)、新译本由旅德学者吴秀杰精心翻译,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2009年版为底本,收录两篇最早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西塞罗》与《威尔逊的失误》,为读者奉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全译本。
(4)、但是,列夫·托尔斯泰毕竟是用俄语写作的,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懂俄语,无法看原版作品,因此,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过程,从翻译的角度来说,也是汉译的过程。
(5)、当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
(6)、有人认为,这种爱卑微到了尘埃里。一个清贫无名的女子爱上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差距悬殊的,且不说这女子对于男子才华、相貌的倾慕,即使这女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家世生活等等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所谓的矜持,所谓默默无声的爱,那些外人甚至是作者赋于这名女子的种种美好,不过是她自卑的衍生产物。一种在卑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会有好的结果吗?自卑,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弱者的自我保护,是对自己的开脱辩护,甚至是一种武器。只是这武器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伤己,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这显然是弱者们的最后一搏,以同归于尽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有了那封来信。可悲?毋宁是可怜,甚至是自私。
(7)、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最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
(8)、这套译丛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担任主编,组织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的10余位社会心理学家担任编委,以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主编的“麦格劳希尔社会心理学系列丛书”为基础,从中遴选出精品,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补充近年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新著。
(9)、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小说《昨日之旅》。出身清贫的化学博士,偏偏与老板的夫人苦苦相恋,难以如愿,又被一场战争打断爱情的“春梦”,只能追忆,无法重温。
(10)、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滑铁卢的一分钟》
(11)、同样的,茨威格也认为,瞬间决定历史、细节决定成败,他认为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12)、故事脉络并不繁杂,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继而,一系列澎湃汹涌的内心戏开始上演,极是激荡。
(13)、“他双手颤抖着把信放下,然后久久地陷入沉思。某种回忆浮现在他的心头,他想起了一个邻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总会里的一个女人,但是这些回忆模模糊糊,朦胧不清,宛如一块石头,在流水底下闪烁不定,飘忽无形。影子涌过来,退出去,可是总构不成画面。他感觉到了一些藕断丝连的感情,却又想不起来。他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仿佛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后仅仅是梦见而已。”
(14)、而在《精神疗法》中则是先简明扼要地回顾医学的发展历史,勾勒“精神疗法”何以出现的,然后才在此历史背景和前提下写梅斯梅尔是通过内心暗示来增强人的健康意志,玛丽·贝克-艾迪是通过氯仿麻醉使信仰达到极度兴奋,而弗洛伊德则是通过自我认识并进而由此来自我消除被无意识困扰的内心冲突。
(15)、包含《枪侠》《三张牌》《荒原》《巫师与玻璃球》《卡拉之狼》《苏珊娜之歌》《黑暗塔》,以及番外《吹过锁孔的风》
(16)、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17)、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小编借镇店之宝,向你引荐那些笔底千秋的大师,邀请你读斯蒂芬·茨威格、苏珊·桑塔格、罗杰·克劳利、罗兰·米勒、菲利普·津巴多、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弗朗西斯·福山、斯蒂芬·金……
(18)、当然,它最触动我的并非这些文学角度的评价赞誉。很简单,只是这个故事吸引了我,这个人物的心境起伏触动了我。
(19)、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回忆录。作者记录的是二战前的欧洲,不是全景式的历史,但因作者细腻的感受与观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反而会给人极完整的记忆。
(20)、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一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einerUnbekannte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在国内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战争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奥地利,住在萨尔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里德里珂·冯·温特妮茨(FriderikeMaria von Winternitz)结了婚。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茨威格积极参加了反对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活动,宣传“欧洲要有统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derMenschheit)》,在书中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十二个时刻进行描写。这些时刻有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有的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情节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这部特写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3)、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4)、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
(5)、#镇店之宝#精选22套大师精品,24小时限时特价,只限4月23日。不光爆款好书齐集,今天的电子书全场购满50元返10元礼品卡,这等福利必须速速周知,千万别错过!
(6)、主演: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费·唐纳薇等
(7)、纵观茨威格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传主,诸如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斯汤达、列夫·托尔斯泰、伊拉斯谟、卡斯特里奥、玛丽·安托内特、玛丽亚·斯图亚特、麦哲伦等,他们大多是失败者或充满悲剧色彩但却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
(8)、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9)、基于这样的认识,茨威格在传记中又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来分析解剖传主的心理、性格和言行,探求那些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并透过传主的心理、性格和命运来透视和折射历史。
(10)、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1)、《情感的迷惘》开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形式讲述。‘我’毕生致力于从本质上,筑就当时人的精神结构,而恰恰是从‘我’自己的经历上觉察到:在每个人的命运中真正的本质核心,一切从中生长的可塑的细胞,是何等难以看清。人们经历着千千万万个瞬间,但永远只有一个瞬间,只有唯一的一瞬使我们的整个内心世界沸腾,在这一瞬间里(司汤达曾描述过它)心中的那朵以各种汁液滋润的花眨眼间结晶——这是有魔力的一瞬间,隐藏在人类身体的温热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只能体验到的秘密。没有一种精神的代数学能把它解开,没有一种预感的炼金术能猜透它,而‘我’自己的感觉也很难把它抓住...这是一个青年学生如何发现一位教授内心秘密的回忆...不得不说,茨维格是人物个性心理分析的语言大师。
(12)、格鲁西思考了一秒钟,而这一秒钟造就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在瓦尔海姆(Walhaim)农舍里的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的走向,这个决定就取决于这样一个完全循规蹈矩、完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物的唇齿之间,取决于他那双因为神经紧张将皇帝那份要命的圣谕揉得皱巴巴的手!—这也算是不朽之举了!假如格鲁西现在拿出足够多的勇气,能够相信自身的判断以及其他明显迹象而不再听命于皇帝的圣旨,法国可能就会得救了。但是这个顺从的人总是服从规定好的指令,从来不去听从命运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