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高中选修读后感81条
论语十则高中
1、论语十则高中原文及翻译
(1)、他的这个思想提醒我们,在作出承诺和践行承诺的时候,需要遵守原则。这里的原则,指的是仁义和大道。孔子强调“主忠信,徙义,崇德”,还要“当仁不让”,以及“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些言论中的“仁”和“义”,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用来约束我们承诺和践诺的行为。我们已经知道,义就是宜,就是该做的事情,正确的道理。而仁则是孔学的核心思想,是不可违背的大原则。所以,我们的承诺如果符合仁义大原则,理当忠实践行;如果不符合原则,就算是不践行也不必遗憾。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为人处世很难做到两全其美。《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16)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高三语文试题汇编(2018-2022)(持续更新)
(7)、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8)、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笔者的做法如下:
(9)、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1)、《孟子·离娄下》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直接点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人也可以是君子,只要他是按照原则来的,就不能算作不守信,原则才是关键所在。孔子也说过:“匹夫匹妇之为谅”,可见不讲原则地信守承诺之事,通常是境界不高的人所为。他们一味地讲诚信,不知道讲原则,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们无所不为,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还自以为道德高尚。
(1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3)、第三则: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14)、第四则: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15)、对老师的要求高了,对学生的要求高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论语》到底讲了些什么?从今天开始,本公号将一天导读一章,陆续连载鲍鹏山教授对新部编教材收入的这《论语》13章的深入解读。
(1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7)、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过15个字)。(6分)
(18)、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19)、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把句子调整为“毋以吾一日长乎尔,以也”,意思就明白了。以:同“已”,停止。
(20)、译文:
2、论语十则高中选修读后感
(1)、A.风乎舞雩 B.博我以文 C.饭疏食饮水 D.鼓瑟希,铿尔
(2)、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3)、⑰莫:同“暮”。冠者:成年人。沂(yí):河流名。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舞雩(yú):鲁国国君求雨的祭坛。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劝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谏言,臣民们如果能做到“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就可以受到下赏。
(6)、令人关注的是,5册“部编本高中语文教材”收录《论语》多达13章。其中,《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6章)收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7)、公西华作为在场者年龄最小学生,在夫子和师兄面前,自是格外自谦。相反,曾皙作为在场者中可能年龄最大的学生,大师兄的派头也是实足的。当夫子和其他师弟在谈论时,他在一旁旁若无人地鼓瑟,老师点到他名时,他更是从容自若胸有成竹地说出一番让孔子内心极受震撼的话。曾皙的风度来自于他的修养,他的学识和修养,基本框架已有了。
(8)、是以:即以是以是介词因为;是是代词指这件事
(9)、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10)、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1)、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B.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12)、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13)、(9)学而不思则罔, 。
(14)、《〈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15)、(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16)、《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7)、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18)、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9)、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20)、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3、论语十则高中选修
(1)、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4)、答:
(5)、(夫子又问:)“曾点,你如何呢?”(曾点正在弹瑟,听到孔子问他),瑟声稀疏下来,“铿”的一声,停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夫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做成,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再一路唱着歌回来。”夫子长叹了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反面论证)
(7)、从上面两段文字看,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这是为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8)、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10)、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11)、庄子在《逍遥游》结尾中列举出三类人的“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句子是(任答一类人即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2)、第四章语句简单,但理解起来有分歧,关键在于“君子”“小人”的解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当权阶级,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君子在位,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也无可厚非。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样解释,这句话又成了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宋儒朱熹、程颐、陆九渊等多做第一种解,民国以来新儒家多做第二种解,教学中不必强求一致。《里仁》篇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章与本章类似,可参看。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4)、哲学上讲,运动是绝对的。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存在的名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5)、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6)、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17)、李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9)、 —改编高中《论语》十二章
(20)、(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4、论语十则高中选修原文翻译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孔子在江边上看着滔滔的江水感慨说:“这世间的人不顾修身续慧命,只为追逐名利前仆后继的就像这江水一般,挟老死病苦昼夜不停的奔劳。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两句诗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歌唱后的悲伤之前,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 (5)后生可畏 (6)患得患失 (7)手足无措
(8)、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再看他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他平等和蔼,让人如坐春风。先打消弟子们的顾虑和拘谨,说明自己和他们的差别只是比他们年长,并且年长也不多,只是“一日”。这种谦虚下人的态度,就足以让人感动。对他人的不足,如子路的不知谦让,率尔而对,他只不露痕迹地一笑;而对别人的优点,则不吝给予大大的称赞:吾与点也!责人之轻微,赞人之显著,是师长,更是仁者。而“吾与点也”的喟叹,把自己失意之时的茫然情怀,尽情展露。最后对自己弟子的评价,表扬之中有自信,推重之中有欣慰。是则孔子虽然不能执天下牛耳,亲自去治国平天下,但已为天下培养了一流人才。这些人才,是将来天下由大乱走向大治,由分裂走向统由愚昧走向文明,由残忍走向人道的希望。他已经看到花蕊中的果实了。
(11)、目前统编版语文教材有5册已出版,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册。
(12)、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13)、苏轼在《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
(14)、《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5)、全本《论语》不过一万五千多字,但是最好的基础教育经典教材:它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它是最典雅的汉语;它是很多成语的源头;它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它凝聚起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透过新部编教材对《论语》的重视,可以看出未来高考的趋势。
(16)、屈原在《离骚》中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有未悔”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坚持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的心志。
(17)、(1)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18)、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9)、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九合”1分,“不以”1分,表述1分)
(20)、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论语十则高中原文
(1)、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为国以礼 ④二三子以我为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