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意思114条

2023-10-21 08:52:40

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1、哲学是什么秒懂百科

(1)、这种驱逐焦虑的思维方式,对于了解17世纪的思想家为何鲜有面对焦虑这个问题,具有关键的地位。我将以斯宾诺莎的著作为例,说明相信恐惧得以被理性克服,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避开了焦虑问题。我们也将讨论帕斯卡,他是当时不接受自由理性力量这个流行信念的代表,对他而言,焦虑便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当科学解释或解决了某一阶段的某些问题,可是又引发了一糸列新的问题。甚至是有些问题压根科学就解释不了,于是,西方人就想到了哲学。

(3)、起初,在人们看来他似乎是用一个同样神秘的量子几何和圈的概念取代了已被广为接受却高深莫测的爱因斯坦时空系统。但阿斯特卡的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绝妙的特点:他划定了最小的圈的边界,低于这个尺寸,圈就无法编织在一起。反过来,这就设定了一个最低尺度,低于这个尺度,由圈编织而成的时空本身就无法被挤压。这意味着,根据圈量子引力构想,宇宙永远不可能被压扁成一个微小的奇点,即便是在它刚刚诞生的初期。

(4)、认识论和发展观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重点问题。

(5)、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超越集体如国家、种族、社会组织之上。

(6)、aestheticism唯美主义/外貌协会

(7)、没人会承认物理学的进步将来要依靠挖掘古印度经文来获得灵感。当然,二元论学家们也不会对于科学事实有更多特别的见解。但是,将青年时代读到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物理学世界逐渐兴起的理论猜想相互交映的点子有时候确实可以让这些猜想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相较之下,林德会更被佩奇和乌斯特对于时间问题的解释所吸引,而不是霍金的理论。

(8)、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9)、知道了哲学的起源,我们还需要知道哲学到底研究了什么问题,社会中有什么哲学体系。

(10)、有序主义是相信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问题的超人类主义思想之一。它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总有一天人类可以得到永生。有序主义者愿意为了这个目的而努力,比如进行调查研究,志愿测试新技术等。

(11)、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12)、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13)、后来,明治维新又将这个词传入了中国。所以说,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词汇的。

(14)、和释伽牟尼不同的是,阿斯特卡在精神世界的拷问和科学世界的研究二者之间找到了广泛的共鸣。尽管他关于早期宇宙的理论并不直接来源于佛教思想,阿斯特卡还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二者的某些相似之处,不仅有科学实验与宗教实践中相似的方法,还有二者关于物理实在的本质类似的阐释。

(15)、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16)、(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7882756_Time_from_quantum_entanglement_An_experimental_illustration)

(17)、和熊十力的本体论建构之指向不同,杜维明先生对“体知”的阐发更着重于其工夫论的含义,也就更接近于所谓“实践智慧”的意思。他引用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大师赖尔(G.Ryle,1900—1976)的观点,即明辨“知道怎样做”和“知道那个事实”的区别以凸显出“体知”的特有意义。就中国传统哲学而言,特别是儒家的思想,这个实践智慧当然是和德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其主要的价值关怀在道德践履和个人修养方面。

(18)、生命力论在人类历史上存在长久的历史,现代版本是19世纪初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提出的,认为生命的运作,不只依循物理及化学定律。生命有自我决定的能力。

(19)、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0)、在冥想练习的启发下,阿斯特卡正在训练自己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佛教哲学的其他方面。冥想练习传授的是一种被未来的启蒙或者涅槃打破的个体轮回的循环。阿斯特卡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与此相符的物理学意识模型。他的观点与林德所推崇的二元论类似,认为有一片广大的意识领域嵌在我们每个个体中。

2、哲学,是什么意思

(1)、世间只是这个道理,譬如昼日当空,一念之间合着这道理,则皎然明白,更无纤毫窒碍,故曰“天命之谓性”。不只是这处有,处处皆有。只是寻时先从自家身上寻起,所以说“性者,道之形体也”,此一句最好。盖是天下道理寻讨将去,哪里不可体验?只是就自家身上体验,一性之内,便是道之全体。千人万人,一切万物,无不是这道理。不特自家有,它也有;不特甲有,乙也有。天下事都恁地。(15)

(2)、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上帝的三重概念就产生关联了。因为上帝有三重概念,一个是全知,一个是全善,一个是全能。但是上帝全知不等于要让人类全知,有可能是出于全善的考虑。

(3)、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科幻作品都看一遍以后,我们对当下处境的了解可能也会更深一步。我们的过去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的未来也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4)、以数学理性方法处理恐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斯宾诺莎(1632—1677)。斯宾诺莎“在这个有关世界与人类心智的数学理论中,尝试迈出最后也是最具决定性的一步”。卡西尔评论道:“斯宾诺莎建构了一种新伦理……关于道德世界的数学理论。”众所周知的是,斯宾诺莎的著作充满了敏锐的心理学洞见,它们与当代科学的心理学理论相当近似,例如他曾说过心理与生理现象乃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面向。①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斯宾诺莎没有考量到焦虑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他缺乏心理学的洞观。在许多地方他已预见了后来的心理分析概念,例如,他提及热情(passion,意指某种情结(complex),而不是像克尔恺郭尔把它视为寄托(commitment)之意)“不再是热情,只要个人对它形成清晰的观念”。有趣的是,这预见了后来心理分析中厘清情绪的技术。(①他对情绪的界定乃是现代詹姆斯-朗格理论(James-Langetheory)的先驱:“我们借由情绪得以了解身体的调整状况,身体中的行动力量因此或增或减,或升或抑;我们间时也因此了解我们对于这些调整状况的想法。”)

(5)、这些信息技术,为爱和死亡之间,带来了一种新的观点、一种新的视角。

(6)、李小龙,后来为什么他的武学概念那么超前?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他读大学的时候就是选修的哲学。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跟着叶问师父学习的时候,就早已经接触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德经。

(7)、维柯(G.Vico,1668—1744)在评论18世纪初的欧洲学术状况时说道:“我们研究方法的最大弊端是,在倾全力于自然科学时,我们忽略了伦理学,尤其是忽略了涉及人类心灵及其激情的本性以及它们之同公民生活和雄辩术的关系的那部分学说。”⑥ 他认为,知识论不同于实践智慧,是本质主义的,“寻求用一个原因来解释许多自然结果”,为此道者是“轻率的学究”。而“智者”则着眼于生活的转变和动荡不宁之中的永恒,走一条间接道路,通过归纳来达到真理,“从最低真理引出最高真理”。所以,“把适用于知识的判断方法转移到实践智慧领域,是错误的”⑦。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高度评价了维柯的工作,认为他提供了我们重新理解或返回精神领域的“很有价值的出发点”。学者和智者的对立,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不同,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充分的表现。维柯通过接续修辞学传统而对人文主义所作的辩护,间接认可了新的科学真理概念,打破了近代科学方法的一统天下,为“实践知识”和社会习俗具体观知的合法化开启了闸门。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在构筑他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基本上延续了维柯之路,即强化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实践智慧与理论知识、内在体验与感性经验的分界,将具体化的实践动机和或然性的生活场域作为思考人的问题的前提:“所有各种以社会实践和历史实际为研究主题的科学都被归在‘精神科学’这个标题下”,“各种精神科学构成了一个与自然科学并列发展的独立整体”⑧。精神科学根源于社会生活本身,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反映,与真实跃动的生命本体息息相关。所以,精神科学的指向不在于外缘化的知识,而在于实践智慧的凝练和提升。伽达默尔进一步反思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实践知识”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地排挤出真理的大门的,换言之,“这个传统是怎样消失的”;另一个就是“精神科学认识的真理要求怎样由此而受到那种对于它来说本质上是陌生的现代科学方法论思想尺度的支配”⑨。由这个反思出发,他回溯了人文主义的传统,重新定义了“健全的理性”和“共通感”,肯定了“实践性教化”在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意义,在与科学主义认知观的对抗中,部分消解了主流认识论的“客观知识”、“真理”等基础性概念,从而改观了20世纪哲学的面貌。

(8)、怀疑论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怀疑论的反面是迷信,或更确切地说是独断论。

(9)、对哲学的主题亦存在许多看法。一些人认为哲学是对问题本身过程的审查;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实质上存在着哲学必须去回答的哲学命题。

(10)、这件事情,其实本身就一下子从哲学上升到了某种更深意义的神学维度。

(11)、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先到的和后到的经验全部一视同仁的话,那么你即使吃了三个果子,你心里还会有很多疑问,你会觉得这三个果子只是偶然的被我吃到了,下面的果子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就不知道了。所以你会一直处在犹豫状态之中,由此也得不出一般性的判断。

(12)、不管是“体知幻伪”,还是“体知心性”,这里都强调了对佛家的义理应当细心地体会、深刻地体察、认真地体悟,运用一种特别留意和分外用心的把握方式来对待。

(13)、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顶峰,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它是用来指导其他学科的一门学科。

(14)、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成立的。因为机器和人虽然两者的具体构成非常不同,但仍然在某个非常抽象的层面上是一致的——我们都是有限的存在者,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下,作出决策行动,来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15)、如世界的本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世界的基本状态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唯物唯心两大派系。

(16)、第七集的题目叫BeyondtheAquilaRift,中文被译成「裂缝之外」。

(17)、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1911-2008)。图源:TheNewYorkTimes

(18)、更有趣的是,这集里还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设想,当人类完蛋之后,猫星人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的实际操控者。而机器人更不能理解猫这种生物体了,他们怀疑猫是一种炸弹,必须不停抚摸猫的背部,否则它就可能会爆炸。

(19)、为了发现宇宙大爆炸中的世界发生了什么,阿斯特卡和同事在圈理论的框架下创建了一个宇宙的计算机模拟器,然后将时钟拨回到大约130亿年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候。一开始,一切照旧,按部就班,随着时间的倒推,宇宙越来越小。但就在快要接近传统物理学所指的宇宙大爆炸中无限小的奇点的时候,宇宙收缩到一个特定的微小而有限的尺寸,继而又重新开始向外扩张。阿斯特卡认为这表明我们的宇宙并没有奇点,也并不在大爆炸的奇点中诞生,宇宙是一直存在的。他说,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宇宙发生了收缩,而后又重新向外扩张,而如今的我们正生活在扩张时期。

(20)、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的和超自然的都是一会事,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来研究和解释。

3、用大白话解释什么是哲学

(1)、objectivism客观主义/道德不需要信仰

(2)、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3)、以身心二元分立的议题为例,这个观点的现代主流版本是由笛卡儿以及其他17世纪的思想家所提出来的。它不仅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造成许多人的心理分裂与焦虑,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弗洛伊德定下了讨论焦虑问题的基调。

(4)、在近代诠释学中,“体验”一词的出现和使用是与“经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对“经历”的重新理解与构造。“经历”一般是指某种实在的东西,是对直接性特征和已有状态的概括与描述。它没有“回环”和“咀嚼”的意味。而“体验”则不同,强调的是自我的内在化过程,具有对经过的事件不断反思和整理加工的意义。体验一方面是直接性的、亲历性的,另一方面也从经历的过程之中得到成效,即“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伽达默尔指出:“‘体验’这个词的铸造显然唤起了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为反对启蒙运动之冷漠的理性主义而援引富有生命气息的感情,谢林为反对社会机械论而呼吁审美自由,黑格尔用生命(后期是用精神)反抗实证性,这一切都是对现代工业社会抗议的先声,这种抗议在本世纪初就使‘体验’和‘经历’这两个词发展成为几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圣语词。”(19)“体验”的概念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它复活了生命的本真意义。生命活动是实践的,是由千变万化的生活场景和无数的具体事件来烘托和组成的,有效的实践永远先于它的理论。“唯理智论者”(赖尔用语)试图用对于真理的领悟来规定智力,用认知的规则来裁剪乃至限制智力的活动,实际上就是混淆了“知道”和“能够”的界限,从而漠视了生命体验本身的价值。先天的理性认知规则可以演绎出知识系统来,但没有生命的体证却始终是外在的;经验的感觉主义固然能够积累起无数的知识素材,但不经过人生的校验,很难成为有意义的收获。所以,理性主义对体验的轻视和抹杀,完全是由于不了解这个概念与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间隔了人的认识活动与其生命本体的场域,使知识成为机械的、僵固的和没有生命意义指向的粗陋教条。

(5)、以幸福作为人生目的和理想的人生哲学。认为幸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人的天性,人生的意义即在对于幸福的追求。

(6)、尽管一开始这只是一个数学猜想,但很快就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在一个终极缩减版的宇宙中,包含着极简的两部分,模型体的复杂程度可能并不足以还原宇宙中所有炫美的存在,而是仅仅能够对这一理论学说进行测试。2013年,意大利国家计量研究所的量子物理学家马尔科·吉诺维斯(MarcoGenovese)和同事用两个光子代表卫星宇宙中分割的两端。两个光子都经过了极化,这意味着每个光子会沿量尺振动。马尔科的团队将这对光子以一种特殊形式相互纠缠,如果监测到第一个光子的偏振上下浮动,与之纠缠的另一个光子就会随即左右振动。

(7)、广义上的有神论认为至少存在一个神明。狭义上特指一神论信仰,认为世界有一位至高的神明,关注于宇宙与这位神明之间的关系。海报设计者的理解是狭义的有神论。(“无神论”在上面第7条)

(8)、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9)、宇宙学家安德烈·林德(1948-)。图源:StanfordUniversity

(10)、这样一个科学幻想,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在现实世界之外,其他世界的某种可能样态,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部分局限性。

(11)、这里的“是”字,看起来把主词与谓词等同起来,给人一种“个体性即普遍性”的感觉,如“人是动物”,“苹果是水果”;但我们又知道并不只有人是动物,水果也不仅仅只有苹果。

(12)、性智者,人初出母胎,坠地一号,隐然呈露其乍接宇宙万象之灵感,此一灵感决非从无生有,足征人性本来潜备无穷无尽德用,是大宝藏,是一切明解之源泉,即依此明解之源,说明性智。⑩

(13)、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14)、如果我们把这里的“你我他”换成“人类”这样一个超级主词,如果全人类都有这样一种透视的能力,能够看到可能世界中的人类,能够看到未来的人类,那么人类未来的发展就可能更有保障。

(15)、如果想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有条有理,明明白白地过生活,就必须要学习哲学。

(16)、其次,体验是人生的万般阅历,特别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工夫。宋代卫湜在诠解“知”与“修身”的关系时说道:“知智、仁、勇之极致,又知好学、力行、知耻为近之,则凡修身之事,其有不知者乎?故曰: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体验于己,推行于人,非有二事。”(16)朱子讲《大学》之“格物”,亦强调“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他说:

(17)、可是,时间确实在流逝……哎,时间确实在流逝。季节变迁,年复一年,我们生长,我们老去,我们死亡。这样的事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尽管惠德方程似乎认为这一切并不存在。“现在,你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会有聪明人给它找到答案的。”林德说。

(18)、这里又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外星人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功夫制造出这样一个梦境?

(19)、云何而修?谓息二边分别。云何息二边分别?谓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名之为止。④

(20)、这个故事也是整部系列动画里,画工、做工非常细腻的一集,作品的完成度相当高。

4、哲学是什么意思?

(1)、不论是日常生活,包括做科学研究的话,也必须运用到哲学当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某种哲学想罢了。也就是常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2)、在弗洛伊德和其他深度心理学家出现之前,焦虑的问题是属于哲学伦理学和宗教讨论的范畴。特别着力于焦虑与恐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建立抽象的知识系统并不感兴趣,倒是人类存在的冲突与危机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正因为焦虑是人类无可回避的处境,所以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于是,历史上对于焦虑及其相关问题的真知灼见,多出自那些同时关注哲学与宗教问题的思想家,如斯宾诺莎、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等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3)、请注意,人会产生锚定效应,这一点是心理学家发现的,而哲学家要问的问题是:机器会不会也产生这种锚定效应?会不会也对它的第一印象产生一个偏好?

(4)、在传统物理学中,不知从哪里冒出这样的线学说其实已有先例。比如,物理学家们对于光的量子解释:光粒子,或者光子其实是电磁场背景下崛起的一束束活跃的能量,就像从另一片寂静的海水中荡漾开来的水波。甚至,量子论的不可预测性也延伸到了看似空洞的真空,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绝对的真空。这使得成对的“虚拟光子”在它们重新组合和消失之前得以从显而易见的空洞中快速建立。阿斯特卡提出的圈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量子概念,它还自然而然地对“量子几何”这一假想的领域表现出振荡,阿斯特卡认为这一领域永远无处不在。之后,这些圈相互链接,织就成一张网,将时空编织在一起。

(5)、最重要的是,根据佩奇和乌特斯测算,如果有一个虚拟的超级旁观者可以将宇宙中相互分离的两部分综合起来观测,会看到个体部分内部的演化进程相互抵消掉了,所以以上帝视角由外向里看,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任何变化。正如德维特所预言的,整个宇宙的波函数万古长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亘古不变的宇宙中会有时间的流逝。

(6)、超级计算机通过神经末梢向大脑传递和原来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和平时一样的信号反馈,则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那么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现实之中?

(7)、我们的讨论以17世纪为起点,因为主导现代的思想系统,是在那个时候成形的。虽然指引该世纪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许多发展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浮现,但是一直要等到17世纪,这个由笛卡儿、帕斯卡、莱布尼茨、洛克、霍布斯、伽利略、牛顿等大家所塑造的经典时代,这些原则才得以形成系统。

(8)、人工智能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工智能在具体生存的环境中,也要判断哪些物质对自己的运作产生了危害,它要避开哪些可能对它产生危害的环境,因此它也要对外部环境做出一种概括。

(9)、举个简单的例子,假使现在问你这片树林里的果子成熟了没有?你随机取三个果子吃,你觉得都熟了,这是随机抽样。然后你作出判断,我估计下面的果子都熟了,当然也有可能第四个、第五个果子没那么熟,但是“前三个果子是熟的”这一印象,能够使得你做出一种一般性判断,这就使得你会产生进一步的倾向性行为,引导你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10)、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由预设好的既定结果来决定。

(11)、anthropocentrism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

(12)、斯多葛主义认为,重要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沉着,学会情感和生理的自我控制,以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力量,获得更好的生活。斯多葛主义认为它的对立面激情是“背离理性和违反自然的精神冲动”。

(13)、用林德的话讲,该方程令德维特感到挫败的诡异之处在于:虽然量子论方程和相对论方程中各有一个表示时间流逝的变量(这个部分对于计算天体系统如何演进至关重要),可当德维特将两个方程放在一起时,时间变量和惠德方程直接发生了对冲。

(14)、就现代中国哲学而言,对于实践智慧和一般认知的差别,有些哲人亦有高度的自觉。如熊十力(1885—1968)在《新唯识论·明宗》中,就明确区分了“智”与“慧”、“性智”与“量智”。所谓智,是“自性觉”、“本无倚”;慧则是分别事物,依经验起。智是“反求实证”,“自己认识自己”,无分别相,内心自识;慧则是向外寻求,“构画搏量”,即世间所谓的知识。智的对象是形而上的本体;慧的对象则是形而下的现象界;智即是性智,慧亦称量智。他解释说:

(15)、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加以抑制。因为焦虑总是有些不理性,于是我们的文化便倾向压抑这样的经验。我们不妨以两个问题来探讨这项议题:为何直到19世纪中期,焦虑才被认为是问题而浮上台面?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前,尽管针对恐惧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主流达半世纪之久,但是心理学各家学派却根本不把焦虑这个问题当一回事(精神分析学派除外)?在诸多分歧的回应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答案是,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我们只有当某些经验能够被“理性地”表达——也就是能提出知识上的“理由”时,才会认可这些经验,并把它们纳人合理的研究范围。我们在本书几个关于未婚妈妈焦虑研究的案例中,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让我们特別看看海伦(第九章)这个例子。她因未婚怀孕而十分焦虑,但是她却不断地关注自己怀孕的客观“事实”,以此压抑焦虑。海伦把理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

(16)、epiphenomenalism副现象论/空想无用

(17)、我们怎么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我们现在所获得的经验呢?有一种办法就是,不管这个经验是先到的还是后到的,我们都一视同仁;另外一种办法是,先到的经验给我们的印象更较深,后到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影响不会那么大。显然后面一种方法能够使得我们更快的投入决策活动。

(18)、存在主义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

(19)、伽达默尔考察了“体验”一词的历史,对狄尔泰的工作作了精要的概括和深刻的阐明,并在哲学本体意义上,进一步论证了体验与存在的关系,为其哲学诠释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正像洪汉鼎先生所说的,“伽达默尔在分析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时所强调的,不是它与近代自然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倾向的一致性,而是强调它不同于近代机械论的开辟诠释学理解新视域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不强调体验概念的认识论意义,而是强调它的诠释学意义”当体验的认识论意义被确立之后,它与生命的内在关系依然是个问题。柏格森曾对此做了卓有成效的辩护,以“绵延”概念,来反对心理学对生命构造的客体化和空间化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生命和体验是不可分的。生命不是机械的客体,而是一种内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体验也不是片段的、隔绝的,每个部分的体验中都有整体,同时每一个部分又与其他部分的体验相互规定。这种生命观和体验观,显然不能为心理学的客观主义认定所理解。施莱尔马赫认为,每一个体验都是无限生命的一个要素。西美尔(G.Simmel)曾经说,每一个体验都具有某种“奇遇”。伽达默尔指出,这些“要素”是相互影响并且普遍联系的,这种“奇遇”也绝非是一个外在的插曲或个别的事件。奇遇虽打断了整个体验的进程,但这种打断却是积极的,所以奇遇也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奇遇在以往的经验和记忆中不曾相识,因而不可预期,所以需要通过检验。我们正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遭遇”和“验证”相互交织的过程之中,得到充实,走向成熟。每个体验都关联到生命的整体,每个体验在进入到这一整体之中的时候,都要经历一番激荡和扬弃。由于体验本身存在于整个生命之中,所以生命整体也就同时存在于体验之中。

(20)、阿斯特卡和林德都承认,许多科学家对于将科学和神学相结合的尝试嗤之以鼻,担心这会将物理学拖向神秘主义。非西方哲学的学者们也同样对于教义中被遴选出来作为探索宇宙切入点的客观影响态度谨慎。不过,宗教教义有时的确会提出一些对物理学家有着天然吸引力的猜想和观点。面对与之对立的物理学理论,直觉或许能够帮我们确定哪一方更合自己的品味,甚至对职业科学家们也是这样。正如林德所言,你全心推崇的理论一定不是仅仅合乎数学逻辑的理论,它一定“在某些方面合乎你自己心意的逻辑”。

5、哲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1)、当外星人发现男主Thom还活着的时候,解读了汤姆大脑内的所有信息,所以他们为Thom制造了一个梦境。这个梦境里,外星人制造了Greta的形象,让她和Thom进行对话,而Greta背后的真正操控者,就是外型相当可怕的外星人。最后她无奈告诉了Thom整个真相:你们的飞船早就偏离了目标。

(2)、在了解人类本质这件事上,17世纪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它们提供“人类问题的理性解决之道”。这些学说的公分母在于,它们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有能力在知识、社会、宗教以及情绪生活上自主。数学被认为是理性的主要工具。这种对“自主理性”(保罗•蒂利希的用语)或“数学理性”(卡西尔1874—1945,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的称呼)的信念,乃是文艺复兴以降主导文化革命的知识原则,它推翻了封建和专制,最终成就了布尔乔亚阶级的独尊地位。当时人们相信自主的理性可以掌控个人的情绪,例如斯宾诺莎就持这种看法。自主的理性也可以使人类掌控物理的性质,这个信心后来被物理科学一日千里的进步完全验证。这股发展的动力是由笛卡儿对心物的截然二分所赋予的,内摄(intension)的思想过程与外延(extension)的物理性质毫无干涉。

(3)、阿斯特卡出生在一个耆那教家庭,这一印度宗教对神避而不谈,强调应该杜绝施于人类和动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灵魂会进入再生的轮回。小时候,阿斯特卡一家随着父亲公职的变动,在印度的小镇间搬了好几次家,阿斯特卡说在外省的很多地方,吠檀多哲学的书籍比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更多。童年时代屡次搬迁的经历也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科学研究之余,他还饱读印度教、佛教、道教著作。

(4)、第二点和传统的哲学版本不一样就是,Thom本身的意识并不是被动地被欺骗,他也能够产生一个防御机制,而且也能够检查梦境自身的容惯性,他在梦里仍然进行思考。

(5)、如同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对于“量子纠缠”的概念并不满意,因为量子纠缠似乎违反在相对论中对于信息传递所设定的速度极限。后来,爱因斯坦更讥讽量子纠缠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图源:OlenaShmahalo

(6)、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宇宙曾经收缩,而后又重新向外扩张。

(7)、自觉,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是人类有意识认识世界的意识行为。强调主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8)、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9)、存在于斯宾诺莎与19世纪哲学家之间的类似差异,同样也可以在他们处理信心与绝望的议题上找到证据。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当怀疑的因子从希望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好事会发生时,我们便充满信心。而当怀疑的因子从恐惧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坏事将发生或已发生时,我们便感到绝望。相反地,对克尔恺郭尔而言,信心并非去除怀疑(或焦虑)而是抱持着即便有怀疑和焦虑,依然勇往直前的态度。

(10)、再次回到光子在电磁场中突起的量子物理学描述,以及他自己的理论,圈是从量子几何这个背景海洋中抛起的能量块,阿斯特卡将我们的个人意识描述为这片公共海域的一场骚动。当我们每天经历生活的考验和无尽的痛苦时,我们就像愤怒的巨浪从平静的海域中被强行拖起。而冥想,阿斯特卡认为,可以使思想沉静,让我们重新浸入到平寂的海洋。“也许涅槃仅仅是意识领域中的基态能量,就是最低的能量状态。”阿斯特卡推测。

(11)、从哲学的角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14集——这集题目叫ZimaBlue,中文也被人称作「齐马蓝」。

(12)、哲学是什么?”许多人都这样问过。但这并不是一种好的问法。1955年,海德格尔曾在一次会议上把这种问法改换为“Whatisittoask——Whatthisthing,philosophy,is?”。于是意思变成了“什么是这个什么(whatness)——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改换一下?因为在西语中,要回答“哲学是什么?”(whatisphilosophy?)这样的问题,总涉及到语言的主谓结构(主词到底是“哲学”还是“什么”),主体与属性的关系这类复杂问题。

(13)、(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103/PhysRevA.052122)

(14)、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张光论律准,盖数术家语也。岂惟数术,而道何不然!心悟独见,与庸众异耳。且既得者无传,未得者无教,古人所以叹绝学之难继、微言之难识也。然而精不极不为思,物不验不为理,三代以前,用力于是道者多矣。观周、孔所以教,不可言无传;颜、曾所以学,不可言无师。秦汉虽残灭,士犹欲思而不得,欲求而不至也。其后益下,怠而不思,弃而不求,其道废绝,故有此论。自是以后,偶然得者,夸而无传,泛然迷者,傲而无师。则此论乃为障道之面墙,而心悟独见者,至理之蟊贼也。学者可以惧矣!②

(15)、这块蓝色本来很小,最后却越来越大,最终齐马发布的作品就只剩下蓝色。他甚至用小行星作画,将真实的星系都喷上了蓝色。

(16)、2019年刚开年,网飞(Netflix)就用一部18集的动画短片合集,赢了。

(17)、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不断探索,假设真有呢?

(18)、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为怀疑主义的极致形式,认为世界、生命(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是没有客观意义、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的。

(19)、“所以只要没有旁观者,时间之箭就不存在,这个悖论也就不存在。”林德解释说。“但是一旦你有一个旁观者,宇宙就有了生命。你和宇宙之间的二元论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尽管林德自己并不信教,这项研究还是促使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人类死后的命运;也许正如非西方哲学思想的陈述,个体的意识再一次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20)、不过根据渊回的了解,现代大学生也普遍把马哲的作用给忽略了。马哲作为西方哲学最后一个大哲学体系,确实经受得起全国人民都去学习的这一个地位。

(1)、在这里,信息组织方式的改变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时间的尺度。

(2)、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钉子户

(3)、所以阅读了解的门槛比较高,导致很少人能够掌握,更别说去探索创新了。

(4)、“然后我们再回顾宇宙的波函数,会发现它也是一种绝对完美,它从来不是时间的附庸,同时放之四海皆准——四海当然也包括它的旁观者们,”林德说。两千年前的印度哲学也面临了和现代物理学相同的悖论:在一个亘古不变的现实中,如何会存在一个时刻都在变化的旁观者呢?林德认为,古代哲学家们对此的解释是,时间之所以为了人们而流逝,是因为我们已经“将自己从主神的世界剥离了出来”。

(5)、最后,体验也是一个证实的过程,将已有的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行诸实用,化理论为德行。朱子教人读书,要“少看熟读,反复体验,不必想象计获”(《朱子语类·卷十》),强调“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朱子语类·卷十》)。经过不断的体证之后,将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同时也就接近或者达到了圣人所描绘的那般崇高的境地,所谓“读书须是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少间体验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当然,这种证实活动,本身也是一个“兢栗戒谨”、艰难困苦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加以体悟。

(6)、这位学生说完之后,抬头望着释伽牟尼,期待听到他智慧的箴言,而这位老人却沉默了。最后,年轻的僧侣大失所望地走了,转天他又带着同样的问题来找佛祖。然而这一次,释伽牟尼依然缄口不谈。第三天,年轻人再次回到这里,沮丧地说:“我两次向您请教这些问题。如果您不知道答案,那就请您承认您不知道。如果您知道答案但是您认为我无法参透,那也请您明示我,不过还是希望您能试着给我讲讲。但是,如果您一直不说话,那我这次就要离您而去,再也不回来了。”

(7)、在现代社会中“犬儒主义”一词常被误用作比喻一些否定利他主义、自私而且毫无道德的人,也是该海报设计师所理解的含义。

(8)、finalism决定论/“从此之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9)、第意识操控者可能不是一个非常邪恶的人,ta有可能是把真理和邪恶掺杂在一起,让我们慢慢地通过一些虚假信息的引导,来接触到一些真理。真理有时候过于苦涩,需要虚假信息所提供的糖衣,才能让我们坦然吃下去。

(10)、那么,齐马这样的机器人对于蓝色的眷恋,本身就体现了机器人对于它所获得的原初印象的某种依恋情绪。

(11)、utilitarianism功利主义/少数服从多数

(12)、egalitarianism平均主义/AA付账

(13)、更彻底地体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恐怕是第17集,《不一样的历史》(VictorMaldonado&AlfredoTorres)。

(14)、如果我们看到其它的可能世界比现存世界更糟糕一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信心;如果我们看到其它的可能世界比现存世界还要更好一点,则可以给我们巨大启发,来帮助我们改善现有的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innos i6的心碎抖音说说(刚好没有挽留我也不太想走)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