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文案94句】
谭嗣同的两个优秀学生
1、
(1)、他们对变法的认识不同,但是爱国的情怀一致,强国的目标一致。 当谭嗣同在京殉难的消息传来,白发人送黑发人,“浏阳三先生”无不扼腕叹息,老泪纵横。观点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师生情谊。
(2)、可以说,整个维新派里面,谭嗣同是最激进的,同时也是相当拧巴的。在这种拧巴的状态下,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绪帝宣告失败,此时距离谭嗣同被捕还有四天时间,足够他逃跑了,他为什么没逃呢?
(3)、戊戌五月,谭嗣同应诏入京,离湘北上。行前给时务学堂学生的临别赠言:“我不病,谁当病者”。他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因抵武汉时生场大病,七月初五日方才到京。到京后,不知是出于请教还是关心时局和老师,据谭先生一位后人追忆,林圭与同班同学及好友范源廉曾写信给他。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离湘,却成了谭先生与家乡永远的别离、与学生最后的决别,更成了林圭镌骨铭心的痛……
(4)、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梦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5)、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6)、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7)、谭嗣同进京参与变法第33天,维新派人士遭慈禧下令被捕。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清廷在未经任何审讯的情况下,将谭嗣同等六君子杀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戊戌政变发生,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自嗣同始!”一场在中国大地呼啸而过的维新运动中,豪情万丈、气势惊天、脱颖而出的谭嗣同终成壮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为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发扬谭嗣同未了的救国宏愿,戊戌政变八个月后,1899年5月,由唐才常倡议、梁启超取名的自立会在日本横滨成立了。康有为任会长,梁启超、唐才常任副会长,革生为稽查会员,林圭、汪尧成、王翼之等三人为议事会员。林圭以其卓越的见识,走上了历史舞台。自立会虽有保国勤王之说,但年轻的林圭更趋激进,他曾对梁启超先生说:“国势至此,而有志之士,方孜孜焉以求学,学成而国已烬矣。夫学,犹之耕地,不耕固无所得食,诚问救火急乎?抑耕急呼?”林圭恨不得能早日将一腔爱国热情付之于实践,决意扛起义旗,坚定地走向反清复兴的革命道路。
(9)、就这样,谭嗣同的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他明明可以跟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样逃走,为什么不逃?
(10)、当有跑友关切地问冯苹,赤脚是否受到影响时,他摆摆手,微微一笑,“对于我而言,赤脚跟穿鞋已经没有区别了。”
(11)、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12)、事情很紧急了,既已定下应付的策略,那我需急速回营,更换这些将官,并设法贮备弹才行。”谭君再三嘱咐一番才告辞。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的时候了。到初五日,袁世凯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13)、 我自信但不自大,我活泼好动但也会沉静思考、学习使我快乐,我快乐的学习着。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好学生。
(14)、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5)、谭嗣同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南京写成《仁学》一书”,《仁学》是一部将哲学、宗教、科学冶为一炉,自成一体的学术著作,汇聚了谭嗣同短暂一生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书五十篇,分为二卷,五万余字。谭嗣同在而立之年就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也使得《仁学》成为他的学术绝唱。
(16)、然而身为革命派的谭嗣同之所以被称为祸国殃民,就是因为他的想法太过于激进以至于让人诟病。比如在当时,谭嗣同对于清朝传统的八股文十分看不起,所以拒绝参加科举,然而他本身却是通过掏钱买官的方式来获得官位的,所以谭嗣同的这种行为在当时很让那些士子们看不起。
(17)、 欲速要独行,望远需同心!我坚信,中华美德要大家共同践行,社会进步要人类一起努力。
(18)、谭嗣同,也是名门士子出身,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幼年母亲就去世了,被父亲的小妾苛待,因此从小谭嗣同就思虑很深,虽然说“情深不寿”,但谭嗣同的智慧却与日俱增。五岁读书,不久就能审四声,十五岁上作诗文,斐然可观,受到称道。不过谭嗣同不仅喜爱文学,更要效仿李白龚自珍,急公近义,任侠使气,喜好剑术,常作悲歌慷慨之态,爱者青眼有加,不识者以为古怪奇异。
(19)、小时候,看长征的连环画,看后我曾天真地问爸爸:“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爸爸摸摸我的头,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声:“傻孩子!”对于幼小的我来说,长征是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上了小学。一次小伙伴们在一起又争论起这个话题,一位同学说:“如果我生在那时候,我一定在雪山和草地开许多许多的商店,专门卖健力宝和巧克力给红军爷爷。”当时连老师都忍不住笑了。于是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长征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就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30万红军经过长征,只剩下了3万,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但这用无数生命写下的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一段永不磨灭的铁骨精魂的回忆。
(20)、 于是我改了谭嗣同的两句诗送给自己:我自横笔向天笑,成败笑傲两昆仑!
2、
(1)、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
(2)、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昌济从弘文学院顺利毕业,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
(3)、随着空间的跨越,我们完成了时间的转换,来到那火热的年代。
(4)、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参与维新运动期间,与康有为开办强学会,担任《时务报》主笔、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后加入袁世凯内阁任司法总长,袁复辟帝制后与蔡锷合力发动护国战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5)、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6)、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
(7)、在时务学堂开办之时,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南学会也在谭嗣同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维新派利用《湘学报》及《湘报》鼓吹民权,互相呼应,“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学堂的学生也常去南学会听演讲。后又将学堂“季课改为南学会日课”,并由南学会“学长命题”,交学堂“核原”,由南学会派人“应此题”。这样密切了时务学堂与南学会的关系,更大地发挥了两个维新机构的作用。
(8)、“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新做。”这是近三年来我对待学生工作的要求与态度。
(9)、(告白:本文系原创,内容存有历史错误还望指正。另本文为普及性文,内容深度较浅,还望各位专业人士海涵之。)
(10)、其实,谭嗣同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家乡浏阳创办算学社,亲自拟定章程,本文的标题“为学莫重于尊师”就出自于他拟定的《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算学社初办时,规模仍然很小,第一期招生十六人,学制为三年。传闻谭嗣同非常关心这十六个学生,他曾经亲自来到这里为学生讲课和批改作业,自费为学校制作了桌椅和教具。他的夫人李闰亲手为贫寒学子李玉卿、赵子丹制送了棉衣。查找了很多资料,没有算学社学生以后的记载。
(11)、“我(吾)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13)、你们是绵绵夜色中飞翔的雄鹰,历史的凝重,没有退却,冲破夜色的笼罩,寻找黑暗前的黎明,热血翻滚,在死亡来临的一瞬,有的只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悲壮!
(14)、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15)、官岭,今天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真的,好像在这里疲惫的灵魂才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天,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16)、我校共选派九名优秀学生代表参与了此次大会,并与人民路小学、奎文小学三个小学生代表合作献上了两个精彩的朗诵节目。同学们通过朗诵谭嗣同的著名诗词以缅怀他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追思他为民族,为国家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改革图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不移的理想追求。
(17)、 我是初三11班的张司宇,我为人忠实诚信、讲原则;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肯学习,有问题愿意虚心向人学习。
(18)、张灏的著作在大陆有多个版本,早在1993年,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江苏人民出版社即出版了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200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学人文丛”,收入《张灏自选集》,由许纪霖教授策划,是大陆出版的有版权的张灏作品中最早的一本。许纪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三辉图书文化公司曾策划出版张灏先生的三本著作:《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而此次又加入《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较为完整地向大陆读者呈现了张灏著作的全貌,并引发学界热议。据悉,广东人民出版社前不久也出版了张灏著《幽暗意识与时代探索》。
(19)、当时言路大开,许多牛鬼蛇神也趁机钻出来了。湖南举人曾廉奏劾康有为野心很大,有当中国教皇的意思,说康有为提议上孔子以开化教主神圣明王的徽号,就是要让孔子当摩西,自己好当耶稣。谭嗣同拿到这个奏疏大怒,拟了份旨意写着要杀这个举人曾廉,请光绪皇帝旨意的时候,光绪倒显得老成起来:“朕刚刚下诏要群臣百姓进言,现在却要因言而杀人,这能使天下人心服吗?”谭嗣同见皇帝拒绝了自己的建议,于是罢了要杀人的心思,只是逐条批驳,还相约其他军机四卿,联名保举康有为是忠臣。
(20)、▲2005年5月张灏教授在香港科技大学荣休,大学为他举行了荣休纪念会。图为许纪霖与张灏在荣休会上合影。
3、
(1)、谭嗣同其实是一个很拧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他,因为他的身上总是充满着迷之矛盾。
(2)、欧阳中鹄对自己的学生赞誉有加。他在给好朋友写信说:“复生天挺异才,通知世变,起而救时,得管子申韩之法,方之近人,殆曾惠敏之匹而精锐殊甚。”就是说他跟近代公子相比,可以比得上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很多方面还要超过他;在给谭嗣同的父亲写信是这样说的:“复生操守谨严,令名蔚起。论事极有见地,任事极有力量,实系达艺从政之才。如有机务,可令献谋。方之古人,如祁奚之有祁午,非过誉也。”这里借用晋大夫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的典故,赞誉谭继洵谭嗣同就像古代内举不避亲的祁奚和祁午父子;他给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写信说:“复生想已来谒,函丈惜天下奇男子,不使贬辱,真所谓抑扬人杰,雕绘士林,令人感泣!复生才气横绝,为人所不能为,在前代近李文饶、张太岳,在国朝近李卫、田文境。任天下事必日起有功,任乡党事或太刚则折,以辅中鹄,实为相济。”这里把谭嗣同比作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宰相唐代李德裕和明代的张居正,评价非常之高。事实上,后来的谭嗣同作为改革家的声望,与明代张居正相比,实在是有过之无不及。欧阳先生可以说是慧眼识英才了。
(3)、但是,在我们校园里,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还有少数缺少责任感的同学,他们让家人让老师操心伤神!学习上,拖拉懒散,交差应付;生活上,漫无目标,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更有甚者,动不动就以辍学、出走要挟师长。这些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是对父母、师长、对整个集体的不负责!
(4)、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5)、个人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6)、缘份的历史,缘份的人。1898年4月5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林圭以优异成绩考入时务学堂,成为二班内课生。恰好这年春,博学多才、满腹新知、见多识广的谭嗣同返湘,全力投入湖南新政。正是这种交集让他们的师生关系来得更猛烈、更绚烂。谭嗣同是湖南时务学堂的九位绅董之兼学堂总监,并且担任时务学堂中文教习。“谭嗣同在湖南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左右了时务学堂的方向”。在谭嗣同的推动下,时务学堂发生了较大变化。加强了自然科学教学,数学、天文、物理、军事、光学等近代化的自然科学在学堂中占较多的比重;重视引进西方的科学教育;并向学生大力灌输民权和反清革命思想。谭嗣同发挥了《仁学》中的政治观点,向学生讲述君民关系、民权的意义以及清政府的残暴和腐败。他还把《扬州十日记》和《明夷待访录》用铅字排印出来,散发给学生。唐才常等人的认识和谭嗣同基本一致,他也全力向学生讲解如何兴民权,如何得革命。梁启超回忆说:“及进到时务学堂以后,谭壮飞先生嗣同、唐绂丞先生才常和我都在堂中教授。我们的教学法有两面旗帜,一是陆王派的修养法;一是借《公羊》、《孟子》发挥民权的政治论。”这些观点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脑洞,其思想发生较大的飞跃,“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
(7)、欧阳中鹄是大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字节吾,号瓣姜,浏阳普迹青龙头人。1849年出生,举人出身。他研究王船山学说,有非常高的造诣。他向嗣同讲解船山学说,不仅使嗣同大开眼界,而且也使嗣同接触了船山的政治和哲学观点,吸收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因此,嗣同很崇拜这位老师。称赞他的学问“刚健文明”,“实能出风入雅,振前贤未坠之绪”。在很长的时间内,师生之间鸿雁传书,书信往来,讨论国事。
(8)、湖南省博物馆展厅二楼,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室东北角橱窗内,摆放着一架古琴,名曰“崩霆”。古朴的琴体上刻有铭文:“雷经其始,我经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谭嗣同作。”“崩霆琴”静静地躺在若大的博物馆里,似在向人们默默倾诉……
(9)、 我是初三3班郭一凡,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最美五中少年评选活动。在家里,我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在学校,我勤奋学习、心系集体、尊敬师长,在社会,我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每个人都可以是聚光灯,而我自己就可以是发光体”是我的座右铭。我坚信:只要心怀梦想、求真务实、满怀激情、锲而不舍,便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10)、可您知道吗?尽管他们其意可鉴,其志可坚,但他们还是失败了,他们倒在了清廷残酷的屠刀下。您牺牲两年后,唐才常先生与林圭等众弟子及自立军革命志士以“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的大无畏精神,为推翻清王朝,为民族复兴捐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愧为是您的好友和学生!
(11)、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12)、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维新志士、杰出的爱国主义者。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际,1898年8月21日,谭嗣同奉诏抵京参与维新变法活动。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有人三次力劝谭嗣同出逃,他都一一回绝,决心以死唤醒民众,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时年33岁。
(13)、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_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_、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14)、 晚清是一个讲“群”之时代,然而“群学”之概念并非仅仅是一个学会、一座学堂,而是一人之后的千万之人。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不仅是晚清群学的构建者,更是其先锋灵魂人物和最为卓越的实践者,也是群学最重要之组成部分。谭嗣同墓前挽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也正是在传达此意。
(15)、他1949年随父亲迁居台湾后,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大中华情怀,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国民党是如何失去大陆的,共产党最后怎么取得胜利的?这与他的家庭身世,与他个人的生命经历是有关系的。他曾告诉我,他读台湾大学历史系时,能看到的大陆资料很少,到哈佛大学读博士期间时能看到大陆的各种资料,突然被毛泽东的乌托邦理想所吸引,甚至着迷。他在美国见到林毓生的时候,对林说:“润之的思想很有魅力啊!”林毓生不大以为然。在美国的华人学者中,凡是思想比较深刻的早年大都有一段左派经历,后来他们幡然醒悟,意识到革命不仅有美丽的乌托邦的一面,也有残酷现实的一面,张灏也有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
(16)、每当站在您墓地或葬我祖父林圭等烈士的庚子革命烈士墓地时,忍不住悲从心来,那是撕心裂肺的痛……罗伯特.弗洛斯特曾经说过:“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我常想,我无法选择我的出生,尤其是人迹更少的英烈之家。但我绝不能忘记先辈们如此不同的人生!有些事,于时光之中,会刻骨铭心,虽慢慢远离,却永不消融……
(17)、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誉为“佛学彗星”,一个是东晋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另一位是晚清的谭嗣同,他活了三十三岁,但却赋佛学予现代的精神,如果说僧肇是“理论佛学”,那么谭嗣同却为现代人开拓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贯注于现实社会,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锁居的围墙,重现其刚健雄猛的精神。
(18)、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19)、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又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俗话说:“儿不嫌母愁”,祖国就象我们最亲爱的母亲,我们不应该嫌弃她贫穷落后,更不应该被前进征途上的困难迷住了眼睛堵住了心窍,从而看不到祖国的伟大,听不进祖国的召唤,嗅不到祖国的芬芳,看不到祖国的未来。鲁迅先生说得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它发扬光大起来,中国才有希望。”是的,让我们万众一心,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让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20)、海内外有许多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名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我的三个老师——王元化、陈旭麓和张灏。我是由知识分子研究而转入思想史领域的,需要找到一个研究的范式,张灏先生的研究非常严谨、细腻,思路宏大,其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论证方法恰恰是我所追求的。我最早接触到他的著作时,有如电击般的感觉:我觉得张灏先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能切合我的,所以后来我就开始与他通讯。
4、
(1)、▲《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2)、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期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激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梦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__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3)、 无奈自立军于汉口起事因消息泄露和资金不到位而至最终失败。唐才常被捕后,曾抬头仰望满天星辰,并叹到:“好星光啊。”之后,他被曾经的老师——两湖书院的筹办者张之洞押解到湖广总督署中进行了残酷的刑讯。而在六年前,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任湖广总督时,谭唐二人曾在此相商算学馆筹办事宜,总督署成了他与谭嗣同经常相聚之所。临刑前,他作诗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之后,这个与谭嗣同“少同游、长同志、订为生死交”的年轻人被张之洞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与他一同起事并曾深受谭嗣同赏识的原时务学堂学生林圭也一同遇难,年仅二十五岁。此事中,七位起事遇难者同被葬于武昌的洪山之旁,题名为庚子烈士墓。
(4)、您知道吗?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经过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终于在您牺牲十三年后,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了衰朽不堪的清王朝,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腐朽的封建王朝早已一去不复返,您的理想已经实现。想必天堂的您和师友们、英烈们的相聚会少一些悲哀,多一些欢乐。当阳光在天空灿烂,我们不会忘记启明星的璀璨!
(5)、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
(6)、不仅如此,在维新运动中,第一条措施就是将朝廷上下所有保守派的官员进行罢黜,不得不说这样的措施确实荒唐。朝堂之上一下子罢黜掉那么多的官员,朝野会发生政治动荡是在所难免的。
(7)、谭嗣同、唐才常大胆而激烈、振聋发聩地批判传统封建文化、君主专制的弊端,引起学生们强烈反响。林圭以其颖悟绝伦的头脑与敏锐的观察力接受老师们授予的新知识与新观念。他不仅成绩优异,还深受老师的喜欢。曾有同学记述:“林圭素仰慕谭嗣同之为人,谭亦甚器重之。”并且,谭嗣同也对这位青年才俊十分关注,他不吝溢美之词地夸奖林圭,“常许为造世之雄”,这在谭嗣同对自己学生的评语中是首屈一指的。多年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里称:“李炳寰、林圭、蔡锷称高才生焉。”受学堂教习们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及维新思想的影响,林圭越渐进步,他在《古人惜寸阴今人当惜分阴说》文章中言道:“况夫世变目亟,外侮交迫,国家需才孔殷,欲其速效。而我辈所读之书繁学之学伙,经史以正其本,中齿难卒其业;新学以启其慧,半生犹步其尘。又况农、矿、工、商之专门,交涉、军戎之繁务,事事物物,纷至沓来,纪载报章,岁出以万千计。而又有科举不废之八股试帖,名流竞尚之考据词章,孱杂于其中,以分人工,以歧人向。则虽有八千春、八千秋,吾知其靡误与一朝等也。推之为官为国,何莫不然。除害惟患不枭勇,民无有不治;兴利惟患不急切,国无有不强。耻惟恐其忘,靡不雪;智惟恐其塞,靡不开。何则?有所恐患,则时无怠心,心无怠思,则刻难虚掷,所谓得其道者,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嗣同先生阅后,批:“侃侃而谈,深中时弊”。对学生的作文给予高度评价,无疑给了林圭极大的鞭策。
(8)、我们现在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讲,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担当起什么样的责任?这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考验。责任,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但,无论声么样的责任,它就是我们应担当起的责任。每个人的角色不同,所以要担当起的责任也就不同,责任的大小也就不同。我们越是成长,担当起的责任也就越大。
(9)、“红色之旅”主要历经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他们分别是::沪浙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太行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10)、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初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11)、先生,您还记得吗?您的学生林圭、范源廉在戊戌年您应诏赴京后,曾写信给您,虽然我们已无从知晓此信的内容,但我相信:就象我今天给您写信一样真诚,它饱含着对您的崇敬,对您的关心与关切,对您的思念……
(12)、戊戌年是中国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正是林圭忧国忧民之时。如一叶孤舟在黑暗中寻找方向的他,考入时务学堂时曾给他的老师黄先生信称(1898年4月18日):“风闻各国瓜分中国,仅存山、陕二西,以为今上终享天年之地;湖南地处偏僻,人尽强悍,各国公治之。总理衙电达陈中丞云:“事不可为,死而后已。”兹信传播,心惶惶。倾念身世,将何处从?黄种厄运,诚足悲叹!”
(13)、不过成年后的谭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自感大不如前。他之所以力推变法,可能也是感到人生无常,能在有生之年为改变国家羸弱困境而奔走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吧。
(14)、在这里,我作为一名优秀学生会干部代表发言,我觉得也是勉勉强强而已,因为我们身上缺乏那种勤劳、勇敢、善良和坚韧。在这里,我要借鉴一位老师,一位在演讲时被127次掌声打断的老师,一位在浙大名校学生心中最喜爱的老师,一位专业虽是理科,但对人文教育却非常看重,针砭时弊,呼吁中国的精神与价值,人称“愤青教授”的强哥,郑强教授!想必大家都有耳闻,但是,作为一名湖南文理学院的优秀学生会干部,我想说的是:
(15)、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16)、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红军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7)、信中写道:“当今的中国已经羸弱不堪,欠款太多,受制于世界诸强国,谭嗣同提出,将中国新疆蒙古等边缘省份卖与俄国,以期获取足够的经济,还清债务。另外一部分可以用来维持变法所需。同样,清廷还可以用余钱向俄国等国家请求庇护十年,十年时间,足以让清廷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8)、 我是王书泽,来自松山五中初一12班。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做最美五中少年。
(19)、小微决定打个赤脚去试试了,因为小微鞋柜里总是少双鞋,来吧,一起锻炼一起嗨呀!
(20)、 抱着一颗不愿惭死友之心,梁启超为国为民奔走呼号二十年有余,数次站在风口浪尖反对帝制,甚至不惜与恩师康有为反目成仇,正是因为受到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感召和影响。
5、
(1)、 作为班干部,我总是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树立了榜样。我的人生信条是: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2)、 二人的结识,源于一位维新派人士吴樵。在吴樵介绍谭梁相识之后,二人一见如故,梁启超甚至在致康有为信中赞赏谭嗣同:“才识明达,魄力绝伦,公子之中,此为最矣。”谭嗣同寓居北京期间,还通过梁启超结识了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据梁启超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中记载:“他(夏曾佑)租得一个小房子在贾家胡同,我住的是粉房琉璃街新会馆。后来又加入一位谭复生,他住在北半截胡同浏阳馆。‘衡宇望尺咫’,我们几个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大吵一两场。”优秀而卓越的人,总是各有各的过人之处,夏曾佑不仅是《国闻报》的创办者,亦是第一部历史教科书《中国古代史》的作者。
(3)、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4)、但是毕竟不能人人在少年时代就踏遍祖国大地。
(5)、所以,等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也是心力交瘁,身体透支的厉害,已经无法承受逃跑的奔波。
(6)、刘人熙,字艮生,号蔚庐,浏阳枨冲人。曾乡试考取解元(头名举人),后又考取进士,在北京会典馆、则例馆任纂修先后十年。刘人熙对《船山遗书》作过深入研究,推崇船山学说,认为是“救时之良方”。但是,他在指导谭嗣同钻研《船山遗书》时,却忽视了船山思想中唯物主义的精华,而偏重于包括较多封建糟粕的《四书训义》,因为这些东西,符合他个人治学和从政的观点。谭嗣同从刘人熙学习,固然对其学业成就有所裨益,但对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7)、张灏先生与林毓生、杜维明等先生不太一样,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非常低调,不爱抛头露面,不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不喜欢到处演讲,甚至出席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都很少,他只是安静地做自己的研究。他在香港呆了十几年,默默无闻,媒体上基本见不到他。但这只是表象,你不能因此说他是一位书斋里的学者,从他的著作中你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情怀,用我的话说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关怀。他是一个思想史家,一个康德式的沉思的哲人。
(8)、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9)、 谭嗣同与梁启超相识于1896年,距离谭殉戊戌之难只有两年之久,然而就在短短这两年,二人结为了生死挚交。
(10)、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11)、相比较而言,我个人更喜欢他的《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他的其他几本书呈现的都是思想观念,这本书更有活力,活生生写出了谭嗣同这个人。他研究知识分子,除思想情景和历史情景之外,还特别提到生命情景。生命情景即人生背景特别是早年经历。关于心灵秩序,张灏是受到了西方思想史研究权威沃格林的启发,沃格林认为,在社会政治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心灵秩序,张灏先生受他影响,把政治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灵史结合起来,他从思想情景、历史情景和生命情景三个方面来论述谭嗣同,非常精彩。
(12)、老师讲过在长征中发生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样,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为了欢迎这位母亲的到来,战士们演唱了自编的《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些可亲可敬的战士面前,她怎能不为之动情,为之自豪?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白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
(13)、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韧不拔的前行。
(14)、 在戊戌变法这段历史中,谭嗣同的名字始终与梁启超写在一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同作为谭嗣同旧日好友,唐才常与梁启超也有着极为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