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133条

2023-10-25 10:15:35

辜鸿铭简介

1、辜鸿铭简介英文

(1)、毛姆不懂中文,后来特地请了一位汉学家把诗翻译出来,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是写给烟花柳巷妓女的赠诗。虽是玩笑,但这首用汉语古文写就的诗歌,在叙事和节奏上十分契合西方现代诗的韵味,这种功夫令当时的英国诗人们神往不已,以至于8年后,辜鸿铭的死讯传到欧洲,苏格兰诗人乔伊·格兰特感慨到:“辜鸿铭都已经老死了,会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有诞生呢。”

(2)、对于辜氏的怪,这篇文章描述得有声有色,并能由形而神。不过说到怪的来由,温源宁认为只是求与众不同,就还值得研究。问题在“求”字;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就凡是多数人肯定的,辜氏应该都持否定态度,或者深入一步说,辜氏的所言所行,并不来于心里的是非,而是来于想反。事实大概不是这样,或至少是,并不都是这样。比如辜氏喜欢骂人,表现为狂,对于有大名的曾国藩和彭玉麟却网开一面,并曾套《论语》的成句说:“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3)、作為中國文化的捍衛者,辜鴻銘對當時西方彌漫著的反華論調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世紀末,一陣“黃禍論”逆風突然吹襲到歐洲上空。德皇威廉二世專門畫了一幅《黃禍圖》,送給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誣蔑以中國人為代表的黃種人將給歐洲帶來威脅,歐洲白人應當聯合起來,抵制黃種人的入侵。面對這股反華逆流,義憤填膺的辜鴻銘用英文發表了《文明與混亂》一文,嚴正駁斥了強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這種無稽論調,並強烈抨擊了西方的霸道政治,因此他被人譽為駁斥“黃禍論”第一人。在以后的幾十年間,辜鴻銘不斷用自己的筆來捍衛中國的尊嚴,贏得了許多西方正義人士的敬佩。

(4)、从小,辜鸿铭就处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成长环境的好处是,眼界宽广;坏处则是,难以有文化认同。

(5)、我以为,在古老的中国式人性中最先打动你们的一点是,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

(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W0uiHzKKKVk4CWQioBxpA提取码:ssd1 书名:中国人的精神

(7)、孙中山赞他,中国有三个半英文人才,辜鸿铭就是其中之一。

(8)、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如此描述辜鸿铭:「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的吧。」

(9)、(2)近有客自游日本回,据云在日本曾见有未遭秦火之《孟子》原本,与我今所谓《孟子》七篇多有不同。譬如首章,其原本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仁义之说可得闻乎?’孟子对曰:‘王何必仁义,亦有富强而已矣。’”云云。又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章,其原本云:“孟子道性恶,言必称洋人。”云云。(同上《孟子改良》)

(10)、当我想去拜会这位著名绅士时,我的朋友马上答应安排。

(11)、《张中行散文精品集-人物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12)、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

(13)、在看汉学家理雅格的译作时,辜鸿铭尤为气愤。因为在理雅格的译作中,被我们奉为先贤的孔子,被他解读为一个没有信仰、好说大话的乡野村夫。

(14)、辜鸿铭后来曾对晚清直隶布政使凌福彭说:“学习英文最好像英国人教孩子一样的学,他们从小都学会背诵儿歌,稍大一点就背诗,背圣经,像中国人教孩子背四书五经一样。”从辜鸿铭教他的女房东学希腊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背诵《伊利亚特》的要旨在于创造了一种的读诵感受,如在希腊国土受希腊纯正的启蒙教育一般。此法乍看强度大,难度亦大,其实则不然。若由字母而单词,再简单拼句,则学习者在心理上就生成学外国语言的隔阂情绪了。辜鸿铭还以此法教会了他的女房东简易的拉丁文,也不过两三个月的功夫而已。

(15)、他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是第一个将传统经典翻译给西方世界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让西方人读懂中国经典的人。

(16)、林语堂赞他,英文超越出众,两百年来未见其右。

(17)、因缘说完。言归本人的正传,想由外而内,或由小而大。先说说可以视为末节的“字”,我看也是因怪而坏。《辜鸿铭特辑》收陈昌华一篇《我所知道的辜鸿铭先生》,其中说:

(18)、你知不知道,我们曾进行过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实验?我们曾寻求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来治理这个伟大的国家。而且,在许多个世纪里我们成功了。可是你们白种人为什么瞧不起黄种人?需要我来告诉你吗?就是因为你们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你们的优势。

(19)、这时,我们的谈话被打断了。一个小女孩悄悄走进来,偎依在老人身旁。老人把女儿揽在怀里,小女孩穿著一件黑色的上衣,一条长长的辨子坠在脑后。小女孩是在辛亥革命当天出生的。

(20)、接着再说一种因缘。记得是40年代初,友人张君约我一同去访他的朋友某某。某某住北京东城,灯市口以南,与灯市口平行的一条街,名椿树胡同,东口内不远,路南的一个院落。我们进去,看到地大而空旷,南行东拐,北面是个小花园,花园尽处是一排平敞的北房,进屋,布局显得清冷而稀疏。我感到奇怪,问主人,他说原是辜鸿铭的住宅。介绍辜鸿铭的文章,有两篇说他住椿树胡同,其中一篇并注明门牌号数,是18号,只有林斯陶一篇说是住东城甘雨胡同。甘雨胡同是椿树胡同以南相邻的一条街,如果他所记不误,一种可能,是住宅面积大,前有堂室,通甘雨胡同,后有园,通椿树胡同吧?不管怎么样,我一度看到的总是这位怪人的流连之地,虽然其时已经是燕子楼空,能见到空锁楼中燕,也算是有缘了。

2、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1)、WhatistherealChinaman?TherealChinaman,weseenow,is amanwholivesthelifeofamanofadultreasonwiththeheartofachild.InshorttherealChinamanisapersonwiththeheadofagrown-upmanandtheheartofachild.TheChinesespirit,therefore,isaspiritofperpetualyouth,thespiritofnationalimmortality.

(2)、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4)、所以我根据我的旧日记,用记忆来补充它,写成这篇辜鸿铭的回忆。辜鸿铭向来是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

(5)、再放大,说“性格”的怪。辜氏作古后不久,一位英语造诣也很深的温源宁用英文写了评介辜氏的《辜鸿铭先生》(后收入《ImperfectUnderstanding》一书,不久前由南星译成中文,名《一知半解》,由岳麓书社出版),其中说:

(6)、但因此就说他的主张一无足取,似乎又不尽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写《春秋大义》(英文名直译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导言的第一段说(原为英文):

(7)、1857年,辜鴻銘出生於馬來半島的檳榔嶼,他的父親當時在一家英資橡膠園工作。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把10歲的辜鴻銘帶到了歐洲。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布朗對辜鴻銘說:“你的祖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准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

(8)、罗家伦在北大听过辜鸿铭讲英国诗的课,写《回忆辜鸿铭先生》,也说“在黑板上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我前面提到的《春秋大义》,扉页的题字正可以出来作证,十几个汉字,古怪丑陋且不说,笔画不对的竟多到五个。但是我想,这出于辜氏就再合适不过,因为,如果竟是赵董或馆阁,那就不是辜鸿铭了。

(9)、我想表示抗议。但是,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意图。他靠在椅子里,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

(10)、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老怪物”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中国人的精神》一出,轰动西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

(11)、胡先生,我的白话诗好不好?”一会儿,辜鸿铭指着那两位法国客人大发议论了。他说:“先生们,不要见怪,我要说你们法国人真有点不害羞,怎么把一个文学博士的名誉学位送给×××!×先生,你的《××报》上还登出×××的照片来,坐在一张书桌边,桌上堆着一大堆书,题做‘×大总统著书之图’!呃,呃,真羞煞人!我老辜向来佩服你们贵国,——LabelleFrance!现在真丢尽了你们的LabelleFrance的脸了!你们要是送我老辜一个文学博士,也还不怎样丢人!可怜的班乐卫先生,他把博士学位送给×××,呃?”

(12)、当听说学者马建忠因公事途经新加坡时,他主动前去拜访。

(13)、1880年,辜鴻銘在新加坡碰到了一位學貫中西的人物、語言學家馬健忠。馬健忠建議辜鴻銘認真研究千年流傳的中國文明。這次會面改變了辜鴻銘的命運,他決定回到祖國,研究中國典籍和文化。

(14)、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

(15)、托马斯·卡莱尔。他认为「思想是人类行为之本,感情是人类思想的起源」,这些观点对辜鸿铭后来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概括和推崇产生很大影响。

(16)、对于西洋文明,辜鸿铭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但对中国文化,他却只能依靠零星的儿时记忆来了解。

(1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

(18)、二十几岁回国,巧遇著《马氏文通》的马建忠,得闻东方的书和知识,如所传禅宗六祖慧能之得闻《金刚经》,以为无上妙义尽在其中,于是改读中国旧籍。很快心就降服了,并由内而外,形貌也随着变,蓄发梳辫,戴红顶瓜皮小帽,穿绸长袍缎马褂、双梁鞋,张口子曰、诗云,间或也流利地Yes,No,好辩,好骂人,成为十足的怪物。受到张之洞的器重,20年,先在两广总督署,后在湖广总督署,都入幕府为幕僚。清末到外务部任职,由员外郎升郎中,再升左丞。清朝退位,政体改为共和,他衣冠不异昔时,表示效忠清室,尤其皇帝。也许以为入国学充四门博士之类不算变节吧,蔡元培校长请他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等,他接受了。这,至少由他看,是割鸡用牛刀,心情的冷漠是可想而知的。其后还到日本讲过学,时间不很长,回国,总算迈过古稀的门槛,戴着瓜皮小帽及其下的发辫,去见上帝了。

(19)、沈曾植说:“你讲的话我都懂,你要听懂我讲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

(20)、"ThedocilityoftheChineseisnotthedocilityofabroken-hearted,emasculatedpeople."

3、辜鸿铭简介们心中的辫子

(1)、这后一种传说想来并非夸张。证据不少。其小者是不少外国上层人士,到中国,访他;在外国,读他的著作。其大者可以举两项:一是丹麦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得斯曾著长文介绍他;二是托尔斯泰于1906年10月曾给他写一封长信(收到赠书和信后的复信),表示在忍让、忠恕方面道同的盛意。这种情况有个对穷书生不利的小影响,是买他的著作,既难遇又价昂,因为旧书店收得他的著作,虽然那时候还没有只接待外宾、收外币的规定,却是异代同风,非高鼻蓝睛就不让你看。幸而我有个同乡在东安市场经营书业,我住得近,常去,可以走后门,日久天长,也就买到比较重要的几种。先说英文的,买到三种:一是1901年出版的《尊王篇》;二是1910年出版的《清流传》;三是1922年再版的《春秋大义》(1915年初版)。次要的还有《中国问题他日录》《俄日战争之道德原因》,《论语》《中庸》英译本,英汉合璧本《痴汉骑马歌》,我都没遇见过。

(2)、对于彼时的辜鸿铭来说,虽有满腔热情,但心却空空如也,不知归向。

(3)、像这些,用处世的通例来衡量,确是过于怪,甚至过于狂;如果换为用事理人情来衡量,那就会成为,其言其人都不无可取,即使仍须称之为怪物也好。

(4)、硕士毕业后,辜鸿铭又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进修文学和哲学,不仅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也借此熟悉了多国语言,他的德语、法语不错,对拉丁语也有所涉猎。

(5)、12岁那年,布朗决定带着辜鸿铭到欧洲游学。

(6)、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

(7)、我穿过一个院子,被领着进入了一个又低又长的房间。房间里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一张美式桌子,几把檀木做的椅子和两张茶几。靠墙摆着书架,在书架的空格处挂满了书法条幅,我猜想条幅上写的是孔子的语录。

(8)、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一听就懂。这段时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9)、“我想她的出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春天的到来,”他说,“她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秋天里的最后一只花朵。” 

(10)、短短十六字成为「末代狂儒」辜鸿铭的人生精准写照。

(11)、中文的字体不十分好,但为了他的声誉的缘故,到台湾时,许多人请他写字,他亦毫不客气地写了,在台湾时在朋友处,我曾亲眼看见他写的“求己”二字,初看时,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他自己署名那个辜字中,十字和口字相离约摸有二三分阔,谁相信这是鼎鼎大名的辜鸿铭先生写的呢?

(12)、他在书桌边坐了下来,拿出一张宣纸,放在桌上。他在砚台上滴了几滴水,开始研墨,然后写了起来。

(13)、辜鸿铭(1857—1930),名汤生,推想是用《大学》“汤之盘铭”语,取字鸿铭,一直以字行,别号有慵人,还有汉滨读易者,晚年署读易老人。籍贯有些乱,追根,粗是福建或闽南;细就所传不同,有说同安的,有说厦门的,还有说晋江的。不追根就没有问题,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父亲是那里的华侨。一说母亲是西方人。十岁左右随英国布朗夫妇到英国,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肚子里装了不少西方的书和知识。更出色的是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几种语言,尤其英文,写成文章,连英国人也点头称叹,以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味儿,可以比英国的文章大家加来尔、阿诺德等。获得十几个学位,其中一个本土的是宣统皇帝赐的文科进士,也许就是因此而入了《清史稿》。

(14)、辜紫云同意了,但在临行前,他把辜鸿铭拉到家里的祖宗牌位前,点了一炷香,专门叮嘱了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15)、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即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典。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语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文的妙法,他答曰;“先背诵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16)、事实上,以我之见,如果用一个英文单词概括中国式人性给你的印象,那就是“gentle”,即“温顺”之意。我所说的“温顺”并不意味着天性软弱或者软弱顺从。

(17)、我最初知道有这么个怪人,记得是在通县上师范学校时期,看《芥川龙之介集》,其中《中国游记》有一节记作者在北京访问辜鸿铭的事。作者问辜有高才实学,为什么不问世事,辜英语说得急而快,作者领会跟不上,辜蘸唾液在桌上连写一串“老”字。其后我就注意有关这位怪人的材料。道听途说的不少,靠得住的是以下两种。一是他自己说他是东西南北之人,因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另一是特别受到外国人的尊重,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18)、他在新加坡英属殖民政府找了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过上了小公务员的生活。

(19)、当然,辜鸿铭知道留辫子也只是个形式而已,要真正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要读书。1883年,他决定辞去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中的职务,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经典文化。

(20)、再放大,说“性格”的怪。辜氏作古后不久,一位英语造诣也很深的温源宁用英文写了评介辜氏的《辜鸿铭先生》(后收入《ImperfectUnderstanding》一书,不久前由南星译成中文,名《一知半解》,由岳麓书社出版),其中说:

4、辜鸿铭简介资料

(1)、《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其首要贡献不是客观地描述了关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细节和历史真实(那只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而是以一种罕见的勇气,用影像书写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从文化启蒙到思想启蒙到政治觉悟到革命行动的完整思想史。

(2)、沈曾植明白辜鸿铭学有所成,他肯定地回应道:“今后,传承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3)、孔子学说所以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中,不过是因为它解释、并表达了中国人的性情而已。而其它学派则没有做到这一点。

(4)、少半由于余生也晚,多半由于余来也晚,辜鸿铭虽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我却没见过他。吴伯箫来北京比我早,上师范大学,却见过辜鸿铭。那是听他讲演。上台讲的两个人。先是辜鸿铭,题目是Chinaman,用英文讲。后是顾维钧,上台说:“辜老先生讲中国人,用英文;我不讲中国人,用中文。”这是我们在凤阳干校,一同掏粪积肥,身忙心闲,扯旧事时候告诉我的。我没见过,还想写,是因为:有些见面之外的因缘;他是有名的怪人。对于怪人,我总是有偏爱,原因之一是物以稀为贵;之二是,怪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来于真,或说痴,如果有上帝,这痴必是上帝的情之所钟,我们常人怎么能不刮目相看呢?

(5)、1919年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

(6)、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7)、对于这次会面,辜鸿铭这样评价:“在新加坡与马建忠的会晤,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正是马建忠,使我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8)、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9)、当时的西方世界流传着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10)、如何证明自己是中国人?辜鸿铭的第一步,是选择在外形上改变——他留起了后来成为他一个著名标志的东西:辫子。

(11)、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做一个百万富翁,只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可以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12)、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辜鸿铭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

(13)、对于辜氏的怪,这篇文章描述得有声有色,并能由形而神。不过说到怪的来由,温源宁认为只是求与众不同,就还值得研究。问题在“求”字;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就凡是多数人肯定的,辜氏应该都持否定态度,或者深入一步说,辜氏的所言所行,并不来于心里的是非,而是来于想反。事实大概不是这样,或至少是,并不都是这样。比如辜氏喜欢骂人,表现为狂,对于有大名的曾国藩和彭玉麟却网开一面,并曾套《论语》的成句说:“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

(14)、“你们认为只要随便召唤,我们就得随叫随到。”这时,我才弄明白他对我朋友以那种方式与他联络仍耿耿与怀。

(1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Dlq6LBIY6T04yck-WiHcQ提取码:lj51 书名:辜鸿铭讲论语

(16)、中文的字体不十分好,但为了他的声誉的缘故,到台湾时,许多人请他写字,他亦毫不客气地写了,在台湾时在朋友处,我曾亲眼看见他写的“求己”二字,初看时,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他自己署名那个辜字中,十字和口字相离约摸有二三分阔,谁相信这是鼎鼎大名的辜鸿铭先生写的呢?

(17)、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18)、订阅号名称:Academia-Society 

(19)、辜鸿铭费尽唇舌,才让对方相信自己不是女孩,也不是变态。

(20)、依照布朗的计划,辜鸿铭应该先在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然后再到德国学习科学,学成之后才可以回到中国修习常规文化。布朗当时确实没有看错。辜鸿铭十四岁时,学术造诣就已经非一般人所能比,他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时间,不仅初步完成了布朗拟定的家庭学习计划,而且基本上修完了所在中学的各门主要课程。布朗不禁暗自为养子的聪明而感到自豪。辜鸿铭在学校里初步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其他的课程成绩也都很出色,已经可以申请毕业了。

5、辜鸿铭简介评价

(1)、辜鸿铭回国进张之洞文襄幕府之初,汉文水平还很低,张之洞得暇便亲自教他“读论语,查字典。”他用那个时代许多人学习西方语言的方法——读字典——来学中文。他把康熙字典作为初入中文的课本来读,从前到后一字一字地啃,因此他认识的汉字比一般人还要多,他凭着对语言文字的特别禀赋,努力自修,学问大进。同时刻苦钻研儒家经典,但有一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促使他发愤读中国典籍20年。据他自述,他入文襄府之初。恰逢张之洞寿辰,许多名流前来祝寿,大儒沈曾植也来了。张之洞对辜鸿铭说:“沈公是当代泰山北斗,名儒大儒,他的聪明学力无人能及”。他对书画、宋辽金史、西北舆地和南洋贸迁无所不通,王国维对他也顶礼膜拜,被公认为同光间的“硕学通儒”。张之洞介绍辜鸿铭与沈曾植见面后,辜鸿铭便向沈曾植高谈阔论西学法,但很久沈曾植却一言不发。辜鸿铭问沈曾植为何不说话。沈曾植十分严肃的说“你说的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20年中国书”。这件事对辜鸿铭的刺激非常大,他立志从此读20年中国书。自此,他“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集”。经过20年刻苦学习,他对中国文化终于融会贯通了。

(2)、我马上站起来向他表示感谢。他指给我一把椅子,给我倒上一杯茶。

(3)、想象不出这么大一座城市,会出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坐舢板从长江下游到这里,需要花五天。

(4)、思想方面还有不琐细的,由现在看,是绝大部分离奇而片面。举其大而总的,是中国什么都好,外国什么都不好。这种怪想法还付诸实行。大举是写,写书,写文章,给西方人看,说西方的缺漏和灾祸如想得救,就只能吸收中国的文明。小活动是骂,据说照例是,看见英国人,就用英语说英国怎么坏;看见法国人,就用法语说法国怎么坏,等等。而所谓中国文明,是指孔子之道,即四书五经中所说。奇怪的是,他觉得,他眼见的多种社会现象(个人除外),并不异于四书五经中所说,直到男人作八股,女人缠小脚,等等,都是,所以都应该保存,歌颂。

(5)、有骂,有不骂,至少他自己会认为,是来于他心里的是非。是非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常见不同;就辜氏说,是多半与常见不同。这是因为,“他觉得”他有不同于世俗、远远超过世俗的操守和见识。这种信念还固执得近于妄,比如他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他自己。因为此外都是坏人,他又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雅量,于是有所见,有所闻,不合己意,就无名火起,不能不一发作为快。发作之委婉者为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如:

(6)、但他的保皇,和大多数为己谋利的保皇党,有着本质不同。

(7)、现摘选《民国趣读·老北大》一书中“胡适:记辜鸿铭”一文,与读者共飨。

(8)、1877年4月,辜鸿铭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所有相关科目的考试。在英国文学方面的学位考试中又表现非凡,顺利独得了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这一年辜鸿铭20岁。

(9)、自称“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

(10)、辜鸿铭(1857—1928),近代学者、翻译家,字汤生,号立诚,祖籍福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多种语言,是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中国人,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重大影响。

(11)、(4)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忆刘忠诚(刘坤一)薨,张文襄调署两江,当时因节省经费,令在署幕僚皆自备伙食,幕属苦之,有怨言。适是年会试题为“道千乘”一章,余因戏谓同僚曰:“我大帅可谓敬事而无信,节用而不爱人,使民无时。人谓我大帅学问贯古今,余谓我大帅学问,即一章《论语》亦仅通得一半耳。”闻者莫不捧腹。(同上《半部论语》)

(12)、现时的大战引起全世界的最大注意。我想这战争一定会使有思想的人们转而注意文化的大问题。一切文化开始于制服自然,就是说,要克服、统辖自然界的可怕的物质力量,使它不伤人。我们要承认,现代的欧洲文化在制服自然方面已经取得成效,是其他文化没有做到的。但是在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比自然界的物质力量更为可怕的力量,即藏在人心里的情欲。自然界的物质力量给人类的伤害,是远远不能与人的情欲所造成的伤害相比的。因此,很明显,这可怕的力量——人的情欲——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调理和节制,那就不要说文化,就是人类的生存也将成为不可能。

(13)、这个人叫杨玉书,是当时的广州候补知府,他受人之命,去香港打探中法战争的军情。

(14)、辜之文,纯为维多利亚中期之文,其所口口声声引据亦MatthewArnold,Carlye,Ruskin诸人,而其文体与Arnold尤近。此由二事可见,好重叠。……好用Isay二字。(《辜鸿铭特辑·有不为斋随笔》)

(15)、现在,你们又来向我们的青年人传输你们的经验。你们将你们邪恶的发明强加给我们。可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们是一个对机械有着天赋的民族吗?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拥有四万万世界上最讲实效,最为勤劳的人们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我们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学会你们的技术吗?

(16)、最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寂静、空旷的街道,在一面长长的白色墙壁上有一扇小门,轿夫把我放了下来。

(17)、“可是,你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他愤愤地说道,“你们有什么理由认为,你们的东西就比我们的好?你们在艺术或文学上超过了我们吗?我们的思想家没有你们的博大精深吗?我们的文明不如你们的完整、优秀吗?当你们还在居山洞、穿兽皮、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时,我们就已经是文明的民族。

(18)、恰好20年后,沈曾植又来为张之洞祝寿,辜鸿铭听他大驾光临,便令差役将藏书往前厅搬。随后便进入大厅,向沈曾植问好,沈曾植问辜鸿铭;“搬书做什么?”辜鸿铭回答说“请教老前辈,哪一部书老前辈能背,我不能背;老前辈懂,我不懂?”沈曾植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知道你能背你能懂。我老了,快离开这个舞台了,你正走上这个舞台,今后中国文化这个重担子,要挑在你肩上。他人通中学不通西学,通西学不通中学。皆非其选也。”可见沈曾植对他的期许之高。

(19)、很快,受杨玉书推荐,辜鸿铭入了张之洞的幕府,正式开始了他在中国的人生之旅。

(20)、而我是有备而来,我清楚地知道,应该如何同哲学家打交道。我们自己的哲学家本杰明早就讲过,应该把哲人奉为神明。

(1)、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一大批名家名作纷纷出现。

(2)、流利的英文引起张之洞手下张玉书的注意,张玉书将他引荐给张之洞。

(3)、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因肺炎去世。盡管后人對辜鴻銘的評價褒貶不但他的學術成就及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當德國著名作家勃蘭特夫人聽到辜鴻銘逝世的消息時,惋惜地說:“辜鴻銘死了,能寫中國詩的歐洲人還沒出生!”此話表明,西方人已經高度認同他在歐洲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4)、回到國內后不久,辜鴻銘就開始用自己的文章來捍衛中國文化的尊嚴。自1883年發表題為“中國學”的英文文章開始,辜鴻銘走上了向西方宣揚中國文化的道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幾年裡,他完成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工作,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后來又翻譯了《大學》。

(5)、……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他脾气拗,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他所以得意扬扬,就是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时兴剪辫子,他才留辫子。要是谁都有辫子,我敢保辜鸿铭会首先剪掉。他的君主主义也是这样。对于他,这不是原则问题,而是一心想特殊。……辜鸿铭很会说俏皮话,不过,他的俏皮离不开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就是那种看法跟一般的看法相反,可以把人吓一跳。……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帜〔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6)、大约在1872年的春季,辜鸿铭15岁正式入爱丁堡大学就读,辜鸿铭在爱丁堡大学修科为英国文学,同时兼修拉丁文、希腊文、数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哲学、修辞学等科目,辜鸿铭在学习拉丁文、希腊文时又不知暗自哭了多少次。他立志读遍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所藏希腊,拉丁文的文、史、哲名著。刚开始时,读多少页便背诵多少页,还没觉得多么困难。后来随着阅读量的逐渐增大,渐渐感到吃不消了。他要自己坚持再坚持,一定要一路背诵下去,辜鸿铭晚年忆起此事时曾说;“说也奇怪,一通百通,像一条机器线,一拉开到头。”到后来,不仅希腊、拉丁文、即如法、俄、意各国的语言,文学,辜鸿铭也能做到一学就会,触类旁通,据说辜鸿铭回国后,除了本国语言外,尚能操九国文字与人交流。基础主要在爱丁堡大学读书时打下的。

(7)、有骂,有不骂,至少他自己会认为,是来于他心里的是非。是非的具体内容可能与常见不同;就辜氏说,是多半与常见不同。这是因为,“他觉得”他有不同于世俗、远远超过世俗的操守和见识。这种信念还固执得近于妄,比如他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他自己。因为此外都是坏人,他又没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雅量,于是有所见,有所闻,不合己意,就无名火起,不能不一发作为快。发作之委婉者为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如:

(8)、他们陷入自己的文化思维中,想当然地以为“中国人野蛮、未开化”,对中国文化有太多误读。

(9)、每天孩子与圣贤经典24小时相伴,其效果简直不可思议!甚至很多孩子就是靠不断听就能把经典背下来,他们的耳根非常灵敏,吸收能力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不好好地用好孩子的黄金听觉期?为什么要让孩子听无聊的电视、游戏以及其他污染的声音呢?高度的经典声音输入造就高度的智慧大脑,你听进去什么就输出什么,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一定抓住孩子宝贵时间输入最高度的经典,童蒙养正从听经典读经典开始,你就是最负责任的父母,因为你为孩子一生聪明智慧打下了基础。这些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大可久效用无穷。

(10)、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

(11)、幕府里有很多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觉得辜鸿铭是假洋鬼子。

(12)、辜鸿铭成为张之洞的幕僚,主要承担外文秘书的工作,而他在平时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书,这也是张之洞非常鼓励他做的事。辜鸿铭先背《康熙字典》,然后由《论语》入手,开始通读经史子集。张之洞幕府里能人辈出,辜鸿铭不懂就问,学问进益神速。

(13)、读经随声听,完全按照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理念设计,超长待机,高清音质,携带方便。分为三款:一号机为中文经典诵读,中文经典跟读;二号机为英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跟读;三号机为王财贵教授演讲大全+王教授吟诵+中西经典音乐+读经之歌曲(一世一生读经歌、诵、拜孔音乐、卧龙吟)。三台机子同时播放,互不干扰,真正实现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古典音乐同时24小时熏陶。学堂大厅、学堂教室、居家卧室、客厅都可以悬挂播放。胎儿、婴幼儿、儿童的耳根非常灵敏,每天24小时循环播放,不知不觉孩子已经接受了最好的经典教育。如果在6岁之前乃至于13岁之前,让孩子大量听,很多经典就可以听到上千遍,将来读诵的时候就不费吹灰之力,好像书是前世读过一样。孩子学语言经历了这样过程,胎儿听觉神经系统先发展,4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就可以接受教育了,出生之后再听一年多,一般孩子一岁半左右就自动会说话,这是何等的天才语言学习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我们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孩子听高度的语言,听四书五经的声音呢?孩子长大了会走动、上学、外出、运动、旅游。这些零碎时间加起来也非常多,不能让孩子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款读经机小背包,孩子可以随身背三台读经随身听,而且很轻便,每天只要充电一次就可以听16小时。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起来,孩子全天与经典之声相伴,随时随地聆听圣贤的教诲,24小时刺激脑神经发展开发聪明智慧。这样听经效果不可思议,很多经典不知不觉就很容易听到1000遍以上,为以后的读诵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孩子都可以在最黄金的时间与最高度的经典相伴,读经之声随声听是您给孩子最好的选择!只要三台读经之声随声听孩子就可以接受最好的中西经典及古典音乐教育

(14)、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15)、中文著作,重要的只有两种,1910年出版的《张文襄幕府纪闻》,我买到了,1922年出版的《读易草堂文集》,我没买到。(1985年岳麓书社出版《辜鸿铭文集》,收以上两种)买到的几种,《春秋大义》扉页有作者赠孙再君的既汉又英的题字,署“癸亥年(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立夏后一日”,字颓败,正如其人那样的怪。此外还有介绍他的材料,也有几种。其中一种最重要,是林语堂编的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第十二期,1934年出版,后半为《辜鸿铭特辑》,收文章九篇,托尔斯泰的信和勃兰得斯的评介(皆汉译)在内。刊前收相片两幅。一幅是辜氏的半身像,面丰满,浓眉,眼注视,留须,戴瓜皮小帽,很神气,不知何年所照。另一幅是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合影,1924年6月在清华大学工字厅所照,全身,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坐而拄杖,其时他年近古稀,显得消瘦了。1988年岳麓书社出版伍国庆编《文坛怪杰辜鸿铭》,收介绍文章比较多,写本篇之前我也看到。

(16)、我拿起纸来看了看上面的中国字。唯一能看明白的是,上面的字是有序地排列着。

(17)、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

(18)、他在席上大讲他最得意的安福国会选举时他卖票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听他亲口讲过好几次了,每回他总添上一点新花样,这也是老年人说往事的普通毛病。

(19)、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

(20)、上文说起辜鸿铭有一次要在法庭控告我,这件事我也应该补叙一笔。在民国八年八月间,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三期登出了一段随感录:现在的人看见辜鸿铭拖着辫子,谈着“尊王大义”,一定以为他是向来顽固的。却不知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当他壮年时,衙门里拜万寿,他坐着不动。后来人家谈革命了,他才把辫子留起来。辛亥革命时,他的辫子还没有养全,拖带着假发接的辫子,坐着马车乱跑,很出风头。这种心理很可研究。当初他是“立异以为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归了”。

(1)、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

(2)、“Monsieur,你别说了。有一个时候,我老辜得意的时候,你每天来看我,我开口说一句话,你就说:‘辜先生,您等一等。’你就连忙摸出铅笔和日记本子来,我说一句,你就记一句,一个字也不肯放过。现在我老辜倒霉了,你的影子也不上我门上来了。”那位法国记者,脸上更红了。我们的主人觉得空气太紧张了,只好提议,大家散坐。

(3)、等了一会儿,领我进来的年轻人摆上一壶茶、两只茶杯和一包弗吉尼亚香烟。他刚出去,那位哲学家就进来了。

(4)、Nowthefirstthing,Ithink,whichwillstrikeyouintheoldChinesetypeofhumanityisthatthereisnothingwild,savageorferociousinhim.

(5)、经过多年的积淀,等沈曾植再次拜访张之洞时,辜鸿铭派手下将张之洞的藏书搬到客厅。

(6)、那两位法国客人听了老辜的话都很感觉不安,那位《××报》的主笔尤其脸红耳赤,他不好不替他的政府辩护一两句。辜鸿铭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

(7)、“你是说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那些相信不可信之物的人们的最后避难所。比起美国哲学来,我还是更喜欢他们的石油。”他的评论尖酸刻薄。

(8)、由此一发而不可收,辜鸿铭又将《大学》和《中庸》翻译成了英文。后来同样翻译过《论语》的林语堂——他去莱比锡大学读书的时候,辜鸿铭的不少文章已经成为教材了——曾这样评价辜鸿铭:「他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中的三部,他不只是忠实地翻译它,更是一种创作性的翻译,一种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哲学了解的突然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他的儒家书籍的翻译,好在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

(9)、辜鸿铭本以为,回国就意味着回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圈。

(10)、辜鸿铭漱口的最早典故,其实不是漱口,而是洗耳朵。辜鸿铭老先生应该采的就是古人的洗耳朵的典故,只是在北大开会的场合当中,漱口比洗耳朵更便利一些。

(11)、当年,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12)、“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在如今,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

(13)、而在翻译一系列中华经典的过程中,辜鸿铭自己也渐渐完成了一个转变:从相信东西方文明能够互补,到相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赞美梅花的诗有哪些古诗词85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