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大全129条
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
1、论语里的成语及解释出处
(1)、(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3)、(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4)、(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5)、(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7)、(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8)、(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9)、(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0)、(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1)、(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2)、(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3)、(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4)、(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15)、(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6)、(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17)、(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8)、《论语》中体现了许多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19)、(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0)、(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2、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大全
(1)、1-(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3):“巧言令色,鲜矣仁!”
(2)、(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3)、(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4)、(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8)、(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9)、(解释):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0)、(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1)、(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12)、(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3)、(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15)、(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16)、(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8)、(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9)、(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0)、(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及出处是什么
(1)、(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4)、(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6)、(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7)、(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8)、(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9)、(中国·贵港5月20-5月21日)第七期《赢在觉醒》教育成长营预告(2天2夜)
(10)、(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11)、(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2)、(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3)、(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4)、(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15)、(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16)、(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7)、☞为什么每次考完试,孩子总说:“看错题了,其实我会做”
(18)、(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19)、(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20)、(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4、论语里的成语
(1)、(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4)、(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6)、(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8)、(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9)、(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0)、(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1)、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2)、(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3)、(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15)、(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16)、(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7)、(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19)、(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0)、(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论语里的成语及解释
(1)、(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2)、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5)、(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8)、(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0)、(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1)、(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2)、(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13)、(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14)、(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15)、(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6)、(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17)、(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18)、(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19)、(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20)、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若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1)、(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3)、(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4)、(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5)、(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7)、(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8)、(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9)、(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10)、(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1)、(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14)、(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5)、(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6)、(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7)、(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18)、(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9)、(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0)、(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4)、(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6)、(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7)、(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9)、(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