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全书三部分99条

2023-10-30 10:43:03

黑格尔哲学全书

1、黑格尔哲学全书pdf

(1)、1793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素养。毕业后黑格尔没有成为神职人员,而是像康德和费希特一样,到瑞士的伯尔尼做了家庭教师。

(2)、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3)、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6期:培根和波墨的哲学

(4)、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是一个表现平庸循规蹈矩的学生,但后来却焕发出过人的哲学才思。大学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他为之欢欣鼓舞,曾与谢林、荷尔德林三人一起植“自由树”以示庆祝,并且直到晚年仍坚持肯定法国革命的基本原则。他与谢林同学,却远不如谢林幸运,大学毕业后整整当了八年家庭教师,直到1801年才以编外讲师的资格走上耶拿大学的讲坛,六年的讲课既没有给他带来财富,也没有给他带来名声。普法战争后耶拿大学停课,他一贫如洗,经人介绍去班堡当日报编辑,后又任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八年后才以他发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所获得的名气而受聘为海德保大学教授。又过了两年,即1818年,普鲁士国王亲自任命他为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831年因霍乱病逝世,其间一度当选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哲学思想在最后这段时期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不仅占据了德国大学讲坛的统治地位,成为普鲁士国家的官方哲学”,而且远播国外。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由后人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等等。

(5)、(6)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6)、在理想的内容上,黑格尔将其分为“一般世界情况”(它体现了普遍精神即“神性”)、情境和动作、“人物性格”。人物性格的中心是“情致”(Pathos),即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所以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虽然要表现普遍精神和情境动作,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致。“情致是艺术的真止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所打动的是一根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16)“情致说”和“性格论”表明黑格尔美学中有浪漫主义的因素。但同时他又反对当时浪漫主义思潮所流行的怪诞、滑稽和伤感,认为情致应当能够激发出古典主义的“美”的感动,因而必须受到外在的自然形式的约束。而在自然的形式上,黑格尔强调的是要使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原则(整齐、平衡、对称和谐等等)得到“人化”的理解,认为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只不过是人与自然协调的体现,是人的自由活动和实践技能的产物和象征,“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所以他认为艺术的客观性并不是外在自然的客观性,而是内心自然的真实性,即情感和情致的真实个性的真实。这样,不论是理想(内容)方面还是自然(形式)方面,艺术美的全部问题都归结到了人的情感和情致,归结到“艺术家”的精神素养情操和气质上来了。艺术的这两环节就统一为艺术家的主体创造活动,它诉之于艺术家的想象力、天才和灵感。但这种灵感又不完全是主观任意的,而是由普遍的时代精神所触发和启示出来的。

(7)、(1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329(《黑格尔往来书集》,第2卷,汉堡,第329页)。

(8)、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这就是神秘主义。

(9)、完成了四个步骤,就产生了自我和自然。也可以说,自我就是有意识的自然,自然就是无意识的自我,两者区别在于有没有意识。直观生产出了自然(也就是有机结构),最后上升到艺术,达到自由和必然的结合。

(10)、(9)G.W.F.Hegel: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69,ZurEinführung,S.XLV(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1830年版,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69年,导论,第XLV页)。

(11)、(4)见2003年1月8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文章《黑格尔新译本出版》。

(12)、早期的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放在《逻辑学》之前,《精神现象学》的起点是感性确定性、接着是感觉,这其实和谢林的做法有点类似,如果拿谢林的体系和《精神现象学》强行对应,那《精神现象学》可以算直观的第二阶段。

(13)、听黑格尔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原价900元,四月读书月福利价只要299元!

(14)、“这种‘理念’或‘理性’,是•真•实、是•永•恒、是绝对•有•力•的存在;它显现在世界中,而且在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荣耀而外,再没有别的显现出来——这便是如前面所说,在哲学中已经证明的、在这里看作确证了的论点。”

(15)、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特价2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16)、    “小逻辑”这一名号可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例子。这一名号起因于一种需要,为了把黑格尔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第一部分(或第一篇,或上篇)内讲的“逻辑学”,同他1812-1816年期间已经单行出版了的两大册专著《逻辑学》区别开来,人们把前者除了叫做“全书内逻辑(EnzyklopädischeLogik)”外也叫做“小逻辑(KleineLogik)”,而把后者相应叫做“大逻辑”(GrosseLogik)。有的更心细的人在使用这两个叫法时还特意加上一个形容词“sogenannte” 或者这个词的缩写“sog.”,这样“小逻辑”和“大逻辑”就被标示成为“所谓的”小逻辑和“所谓的”大逻辑。可是烦扰人的是,如果说“大逻辑”是确定地指称后者,那“小逻辑”在有的人那里就未必是用来指称前者了,而也可能是指友人版编者自己抽取黑格尔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这一本书第3版内讲逻辑的部分、经过扩充所编成的那一本书了。这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中国这几乎成了无须置言的习惯。但是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有谁人用“小逻辑”这一名号时,我们不得不进而问问这时所指的到底是哪一个对象。

(1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8)、在“逻辑哲学”中以唯心主义方式,把质量互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作为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这些辩证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的精粹。

(19)、(1)KarlRosenkranz:G.W.F.HegelsLeben.Berlin18Nachdruck1977,S.306(罗森克朗茨:《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1977年重印,第306页.

(20)、   按照新的全集内这一著作1827年第二版的“编辑说明”,黑格尔对这本书的修改和扩展,使这本书从它1817年的第一版到1827年第二版几乎扩展了一倍。第一版原书有304页,到第二版成了578页。整个印张数目从19增加到了这本书从1827第二版到1830年第三版显得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初看起来那么简单。按照新的全集内这一著作1830年第三版的“编辑说明”,黑格尔起初曾打算不做重大的改变和扩展,但他这里恰恰想得不现实。结果是第三版的印张数达到了比第二版多了5个印张,终于还是比预先计划的要拓展得多。黑格尔在给哥塞尔(K.F.Göschel)的信里讲到他在细节之处试图作了许多改善。(16) 其实他的改动并不是仅仅限于细节之处,而是包含有重要的变化。就算是细节之处,其数量也足够之大。拉松所标出的变化有3600个,但这只是涉及他所理解的重要的变化,而且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他并没有实现他的设想。(17) 新全集内这版的“编辑说明”说编者用5953个标注标示变化之处。(18) 我们在此必须立即说明的是,每个标注并不是仅仅表示一个变化,而常常是多个变化。在这成千上万的修改当中编者同时指出黑格尔替换一些词是用恰恰具有对立涵义的词。(19) 总之,黑格尔这本书的三个版本之间包含着意义重大的、数量庞大的变化。

2、黑格尔哲学全书三部分

(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逻辑理念。但上帝并不满足于仅仅是逻辑理念,他不但全知,而且全能、全在,所以他还要外化出整个自然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揭示出上帝或逻辑理念的身影来,并阐明上帝在他的这个“异在”里暗中所做的工作。自然界的产生虽然显示了上帝(逻辑理念)的大能,但这还不够,上帝还要能够扬弃自然界的“异在性”,让自然界自己从自身中发展出精神来。所以我们看待自然界就必须有双重的眼光,即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来看“太阳底下无新事”,自然本身是不变的僵死的存在,它将它自身中所隐含的逻辑理念死死地遮蔽住,成为精神的沉重的枷锁。物质是惰性的,它里面的一切运动变化似乎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推动。但尽管如此另一方面物质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壳,它里面有能动的精神在自由地冲突,终有一天会冲出重围。“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8)这样一个超升过程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机械论(力学)、物理论(除机械力学外的广义的物理学,包括光学、热学、地学、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等等,但也包括古代的气水土火“四元素”理论)、有机论。它们分别与《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对应。在有机论的顶点即人和人的精神身上,自然界意识到了自身,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这样一种本质,因而就否定自己而向精神哲学过渡。“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9)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

(2)、第一讲Vieweg教授重点讲解了黑格尔的“想象力”概念。在黑格尔哲学全书的“精神哲学”部分中,想象力作为一种图像的柔和力量在主观精神的表象第二个层次提出的。他首先提到,想象力被当成精神阶段的特定形成或发展过程;其次谈到直观向表象的过渡问题;再次阐明了黑格尔那里的两种想象力,即再造的想象力和联想的想象力;最后,他指明想象力介于直观和思维之间,尚未形成同一的自我关联。课程接近尾声时,Vieweg教授再次强调黑格尔的想象力是对表象中直观图像杂多的综合统进而形成概念,他以“龙”为例来说明想象力对图像的综合作用。

(3)、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4)、黑格尔的哲学史充满鲜明的个性,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许多哲学史著作中那些貌似全面客观中立的哲学知识的罗列,扼杀了哲学本身。

(5)、“可能性”、外在的“偶然性”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在这里可能性不能理解为形式逻辑的抽象可能性(只要不矛盾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而是现实的可能性,即要考察各种偶然的具体条件,可能性是在大量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而体现为必然性的。在这种意义上,“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但从现象的总体上看这种把一切偶然性都归结为必然的“绝对必然性”却反过来把自身规定为偶然性了,这种绝对必然的偶然性就是“自由”(如上帝的自由意志)。所以一切必然性的关系如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是从必然性向自由的过渡:实体作为“自因”是对一切偶性的绝对否定(斯宾诺莎:“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因而体现了绝对必然的“力量”;因果性则把这种力量体现为外部效果;交互作用最终将这种否定的力量提升为唯一的独立的必然关系,它是一切因果性的绝对原因,一切实体的绝对实体,这就是自由。在交互作用中,实体性和因果性这些必然关系都被当作全体中的不同环节而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自由”,它使那种作为绝对偶然性的抽象的“消极自由”得到了充实和必然的实现。“因此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而实体的真理就是概念”。这就由现实性过渡到了逻辑学的第一个大的阶段即概念论”。

(6)、(14)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 Werke,Band.20,1992FelixMeinerHamburg,S.5(《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页)。参见我们的1827年版译本,“前言“第1页与1830年版译本,”前言“第1页。

(7)、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8)、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9)、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一个贵族家庭里担任家庭教师。

(10)、但自我意识的这种反身结构在踏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初期并未得到他人的承认,而只是主观内在的意识,因而时常遭到摧毁;它要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必须在与其他自我意识(其他人)的“生死斗争”中获得某种确定的承认,这就是建立某种“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在这种被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主人代表自我一方,奴隶代表对象一方;但自我是有对象的,只不过这对象外在地属于他;对象也是有自我的,只不过这自我寄于主人身上。所以主奴双方都不是真正完整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奴隶一方从事着与对象世界打交道的劳动活动,他支撑着主奴双方的生存,而主人只不过是寄生虫而已,所以建立完整自我意识并意识到自己的真正自由的希望倒是在奴隶一方。“奴隶据以陶冶事物的形式由于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他并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即是他自身”奴隶通过劳动把自己的人格灌注在对象中,他才能够人性地对待他的对象(主人在享乐中则只是动物性地消费他的对象),也才能够意识到一切他人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从中就萌生出一切人在人格上“平等”的观念,而这就是真正自由意识的觉醒。但黑格尔又认为,自由意识一旦建立,就陷入到自身分裂之中。“斯多葛主义”通过把一切对象消解为自我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怀疑主义”则相反,通过把一切对象作为不真实的东西从自我中排除出去而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这两者的冲突就导致“苦恼意识”即灵与肉、彼岸与现实、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即“理性”的层次才能解决,理性就是完成了的自由意识。而理性通过“理论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发展则为建立起“客观精神”提供了前提。客观精神就是自由意识的实现或“自由意识的定在”。

(11)、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8期:毕达哥拉斯派与塞诺芬尼

(12)、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期:哲学史是连续不断的觉醒

(13)、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4)、《逻辑学》上下卷  (德)黑格尔       B806/2364

(15)、“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16)、1799年,黑格尔的父亲过世,留下一小笔遗产,借此他重回学术之路无后顾之忧。

(17)、《逻辑学》末尾讲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像亚里士多德的“神”似的东西。绝对理念是思维着自身的思想。很明显,“绝对”除思维自身而外什么也不能思维,因为除对我们理解“实在”的偏狭错误的方式而言外,不再有任何旁的东西。据他说,“精神”是唯一的实在,它的思想借自意识向自身中映现。定义“绝对理念”的实际原话非常晦涩。瓦勒斯译之如的理念的统一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以理念的本身作为对象,而且从这一概念看来,客观世界即是一理念——在这客观世界里一切规定均统一起来了。)德文原文更难懂。

(18)、德国古典哲学系列课程第三讲中,Vieweg教授重点阐述《精神现象学》中从表象到概念、从宗教到绝对知识的过渡问题,他首先阐明了《精神现象学》中第七章向第八章过渡的基本规定性,尽管宗教冠以“绝对”之名,但精神在此阶段还只是表象形态,还没有完全实现绝对同一;其次围绕着表象作为普遍性和个体性的中介、表象主义的形式、直接性和存在、表象和事实—神圣故事四个方面阐述过渡中的转折点的核心规定;最后,Vieweg教授以宗教文本中的“神圣故事”为例,强调宗教中都有一个超出世俗最高原则,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正是由于这种最高原则的超世俗性从而使得精神无法真正实现自我同一或者自我关联。它最终需要在绝对知识的环节才真正得以实现。

(19)、这个体系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是绝对精神(即上帝)在创造世界以前的一个全面的筹划,因而表现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万物都是无形中按照这个范畴体系而运动发展的,所以它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一个总纲。在“逻辑学”的终结处,它凭借自己内在的冲动而“外化”出自然界,即把自己展示在外部自然的丰富多彩的客观形式中。这种客观形式一方面是内在的逻辑理念在外部自然界中的客观确证,另一方面又是这些逻辑理念的一种客观的实现,表明它们确实是“客观的思想”。所以自然界无非是以自然界的形式出现的逻辑理念,它正如逻辑理念本身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上升发展过程,最后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人和人的精神来,这就开始进入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领域,即“精神哲学”的领域。精神哲学同样经历了从主观精神到客观精神直到绝对精神的历程,最后回到了整个过程的出发点(绝对精神)但这时由于经过了整个系列的外化和回归的历程,这种向出发点的返回就不是简单地回到原点,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所达到的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到这时,绝对精神就实现了最终的完满性,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这就是黑格尔所建构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总体结构。按照其《哲学全书》的划分,这个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这就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但实际上“逻辑学”才是黑格尔哲学的实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只不过是“应用逻辑学”而已。

(20)、透过黑格尔,我们感同身受不同的思想跋涉者的艰难与困惑,也一道体会柳暗花明、灯火阑珊的喜悦。

3、黑格尔哲学全书

(1)、(2) HegelsEnyz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30).EinKommentarzumSystemgrundrißvonHermannDrüe,u.a.Suhrkamp,2000,S.12(《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 – 对体系纲要的一种评介》,H. 德吕厄等人著,祖康出版社 2000年,第12页).

(2)、最后黑格尔在与谢林的合作时期接受了谢林的同一哲学,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但他又不满意于谢林把这种同一理解为“绝对无差别的同一”,认为从这种同一性中除了凭借非理性和神秘的解释,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冲动和欲望来的。黑格尔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概念来理解,绝对的宇宙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但同时这种逻辑并不仅仅是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把自己能动地发展出来、实现出来的那个生命过程本身的必然规律或节奏。所以绝对同一从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正因为如此它才赋有内在的冲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实现出来。自然领域(“自然哲学”)和人的领域(“先验哲学”)并不只是在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方面有不同的“量”(或“因次”)的区别,而应当是整个绝对精神从潜在(自在)到实现(自为)最后达到自我意识的完成(自在自为)的历程,是在质的等级上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两极化”也好,“正、反、合”的进展也好,都不仅仅是把两个不同的方面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而是同一个东西在自己的一贯发展中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因而是有机生命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克服了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而发展出了一种无所不包的辩证理性和辩证逻辑,它同时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3)、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5)、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6)、1806年10月,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教期间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的初稿。不过旋即拿破仑军队攻占了耶拿城,黑格尔被迫离开,来到班堡。因此《精神现象学》的出版是在1807年,即他担任班堡日报编辑的短暂时期。

(7)、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产生是和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脉相承的,他提取和纯化了前人思想中的唯心辩证法因素,将之建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具有严格规律性的逻辑体系;但这种规律性又不是外来强加于事物之上的,而是事物本身所蕴含并在历史发展的生命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也只有在这种辩证的理解中才有可能统一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1)绝对精神本身是绝对的实体,但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己运动的内在根据,能够从一个绝对的点出发把自己展示在一个扩展的系统中。这种系统的扩展最初是以纯粹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就是由全部逻辑理念即范畴按照某种确定的方法所构成的“逻辑学”体系。

(8)、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9)、直观结构本身是主体活动,但是通过意志,就变成了客体,这个客体指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意识,是自我受到限制的产物,是个体化了的自我,和个体意志类似。

(10)、(22)HegelinBerichtenseinerZeitgenossen.19FelixMeinerVerlagHamburg,S.115-116(《黑格尔同时代人讲述的黑格尔》,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1970年,第115-116页)。参见ChristophHelferich:G.W.Fr.Hegel,1979Stuttgart,S.52(克利斯朵夫.海菲里希:《黑格尔传》,1979年,斯图加特,第52页)。

(11)、的确,黑格尔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黑格尔哲学都是哲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2)、提起黑格尔的《小逻辑》,我们自然想到他的《大逻辑》。大小逻辑的区别是《大逻辑》(1808-1816)早于《小逻辑》(1816后)。《大逻辑》是独立的两卷本;而《小逻辑》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部分,只有一卷本。两者的联系是《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但是要注意:《小逻辑》或《大逻辑》是后人用来区别黑格尔两种逻辑学的名字,并不是黑格尔原来的书名。

(13)、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14)、《美学》             (德)黑格尔         B83/2364

(15)、由于内部的概念本性的推动而展示为三个阶段,即“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其中事物从外在的单一的量的关系(机械性)进展到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化学性)再进到自行发展的能动关系(目的性),越来越显示出了概念的自由本性。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对“目的性”概念的分析。他认为,目的性已经突出了客体中的主观因素,因为目的一开始是主观的,只是这种主观是指向客观实现的。主观目的最初与客观性处于外在的对立中,但目的知道它必须寻求自己的手段才能实现出来。于是它首先利用它所能掌握的第一个外部对象作为手段(如自己的手),并利用这个手段再去掌握另外的手段(如工具),这样间接地与外部对象打交道。黑格尔把这一过程称为一个“推论”,把目的称为推论的“概念”,而把工具或手段称为这个推论的“中项”。在这里,目的并不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而是让工具去和对象互相消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体现出某种“理性的狡计”。其中工具似乎只是被利用被消耗者,但从本质上看,工具比它所达到的目的更高贵,“工具保存下来,而直接的享受则会消逝并忘却。人以他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在自然界的威力,尽管就他的目的来说,他倒是要服从自然界的。”(5)这里面已经包含有后来由马克思所发展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了。

(16)、无论如何,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也使曾经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传统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

(17)、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8)、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绝对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19)、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唯一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20)、(7)编辑出版友人版这原是同黑格尔家的一项合作项目,友人版编者的那类做法是违反了同黑格尔家的协议的,这使黑格尔夫人很是失望。亚默(ChristophJamme)对友人版编者的批评之一是指向他们违约和越权。

4、黑格尔哲学全书pdf下载

(1)、存在论的第一个“正、反、合”三段式是“存在、无、变易”。“存在”(Sein,又译“是”、“有”、“在”等等)是整个体系的起点和开端。为什么要以“存在”为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应当没有任何前提(先入之见),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因而必须是最抽象的范畴,才配得上充当“绝对”的开端。而“纯存在”就是这个最抽象的范畴,它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可以说什么都还没有说出来,而只是一个“决心”,即决心“去存在”。但这种决心正因为如此就是最普遍的、涵盖一切的,一切其他哲学范畴都必须首先有这种决心才能发展得出来,才能存在,否则就根本不能存在,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种意义上,存在是一切其他范畴的基础和开端。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存在”并非我们通常所以为的意指“存在的东西”(名词),而是本身包含有内在的能动性的“存在活动”(动词)、“存在起来”的活动。逻辑学中所有其他的范畴都具有这种特点,即自身能动性、自己运动的特点。逻辑学一开始什么都还没有说,就已经标明了这种特点,这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的。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由概念的这种自身能动的生命活动建构和发展出来的而不是拼凑出来的。

(2)、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绝对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3)、在神学院中黑格尔与两个同学结下了诚挚的友谊,一个是与他同时进入神学院的荷尔德林,今天被人们看作是与席勒和哥德比肩并列的伟大诗人,一个是1790年入学的谢林,曾经在黑格尔还默默无闻之时就已经名扬天下的哲学家,这两个人后来都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1期:怀疑论哲学

(5)、精神及精神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哲学的实在对象。把精神和它的对立物即物质加以比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质的实质是重量;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物质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内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这话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义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6)、《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7)、《精神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之是黑格尔公开发表的第一部哲学巨著,被誉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马克思语),亦是当代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的黑格尔著作。

(8)、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9)、    本文摘自薛华先生为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1817年版、1827年版、1830年版)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所撰的“译后记”,文章标题为编者所拟。感谢薛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授权刊发。因为篇幅所限,刊发时由编者做了节选,感兴趣的读者可参看商务版全书发表的全文。

(10)、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国内习常简称“哲学全书“) 是黑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他用于自己讲课的教本,这一著作无论是在德国经典哲学中,还是在整个西方哲学中都无疑是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世界哲学庙堂里的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哲学思维的一块晶石。黑格尔在他生时自己亲自过手出版的大部头著作相对不是很多,总共有4部,这就是《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desGeistes),《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oderNaturrechtundStaatswissenschaftimGrundrisse),还有就是《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ä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imGrundrisse)。在这些著作中,《精神现象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一直想出新版,但未能实现),《逻辑学》出版过一版(黑格尔曾着手出第二版,但他在世时没有能看到告成),《法哲学原理》出版过一版,而《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则出版过三版,1817年出了第一版,1827年经修改扩充后出了第二版,1830年经过再次修改出了第三版。由此可见黑格尔是多么重视他这一著作,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著作在同时代就已经受到重视,在当时就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11)、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12)、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13)、(5)黑格尔:《逻辑学 哲学全书.第一部分》,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406页。

(14)、依黑格尔的意见,在最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绝对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15)、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期:哲学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16)、法哲学是客观精神的哲学,法的理念和基础是自由。

(17)、(19)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GesammelteWerke,Band.20,19FelixMeinerHamburg,S.595(《黑格尔全集》,第20卷,1992年,汉堡菲利克斯.迈纳出版社,第595页)。

(18)、美好生活读书会|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2期: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19)、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在纯哲学范围以外,有许多新教神学家也采纳他的学说,而且他的历史哲学对政治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20)、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他在这一思想运动中,承前启后既对前人作出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又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为了彻底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根本性的矛盾,而大大发展了通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步步酝酿成熟的唯心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贯彻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就在于他所创立的唯心辩证法,这个唯心辩证法是他通过对康德等人的再批判而发展出来的。

5、黑格尔哲学全书在线观看

(1)、《哲学史讲演录》共四卷(德)黑格尔   B1/2364

(2)、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绝对”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保证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绝对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绝对”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绝对”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绝对”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最后结论,那叫作“绝对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3)、(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4)、《黑格尔》       (澳)彼得·辛格     B535/0046

(5)、上次介绍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今天推介黑格尔的另一部著作《小逻辑》。

(6)、或者,我们来举另一个更粗浅的实例——过于粗浅了,远不是黑格尔会使用的。你可以说甲君是一个舅舅,这没有明显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讲宇宙是舅舅,你就会陷入难局。所谓舅舅就是一个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与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会是“实在”全体。

(7)、东方过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者自由;希腊与罗马世界知道若干者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者自由。”大家总会以为,在所有者自由的地方民主制恐怕是适当的政体了,但是不然。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同样都属于若干者自由的阶段,专制政治属于唯一者自由的阶段,•君•主•制则属于所有者自由的阶段。这和黑格尔所使用的“自由”一词的极其古怪的意义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到此为止,我们可以同意);但是他总爱把这话倒转过来,主张只要有法律便有自由。

(8)、(1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2页。

(9)、“自然哲学”提出了关于物质和运动的统事物的可变性和可转化性等合理思想。

(10)、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的那些偏见、盲点、矛盾和疏忽之处,对于我们而言,才弥足珍贵。哲学思考不需要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却必须具有激发我们冒险穿越思想丛林的勇气。

(11)、“主观精神”包含三个阶段:“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现象学”。这本来是黑格尔在1807年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名称,原准备作为他的全部体系的“第一部分”,但在后来出版的《哲学全书》中成了主观精神中的一个阶段,而且只涉及原先的《精神现象学》中有关“自我意识”的前四章的内容,其余部分则被分散到“心理学”和后来的“客观精神”及“绝对精神”中去讨论了。所以“精神现象学”主要是描述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史,或“意识的经验科学”。它从精神现象中最直接呈现的意识现象即“感性的确定性”出发,但指出感性在其确定性中如说“这一个”时,其确定性在于我意识到我的“意谓”与特定的这一个感性对象相关;但这种确定性立刻就变成了不确定性,处于变化之流中的感性对象瞬间就变成了不是“这一个”而是另外一个“这一个”,我的意谓则失去了确定的对象,而只不过是我的意谓而已。所以感性确定性的真理(真正的确定性)在对象上就只不过是共相“这一个”的确定性,在意识中则只剩下共相“我”的确定性。于是感性确定性的主客对立就被扬弃,而代之以意识中的两个共相“我”和“对象”的对立了。通过一系列与此类似的辩证进展,意识的对立项从“我”和“对象”一步步上升到“知觉”和“事物”、“知性”和力”、“现象”和“超感官世界”,在“超感官世界”中从静止的知性“规律”上升到第二种规律”(“第二个超感官世界”)即辩证转化的规律,最后从这种辩证规律的反身关系中达到了“自我意识”。意识终于意识到它与对象的对立其实就是它与自身的对立,它只有在与对象对立时才(在对象身上)意识到自身。意识与对象的这种辩证关系就使意识摆脱对象的外在束缚而成为自由的了。这样,对象就是另一个“我”,“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自我意识使自己进入到了与其他自我意识的关系中。

(12)、(21)BriefevonundanHegel.Hamburg,Bd.2,S.166(《黑格尔往来书信集》,汉堡,第2卷,第166页)。

(13)、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14)、(7)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第一部分》(即《小逻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15)、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判断也并不是形式逻辑所认为的把两个现成的概念外在地联结起来而构成的主词和宾词关系,而是同一个概念的“自我划分”所形成的(“判断”的德文词Urteil即“原始剖分”之意)自身关系,因此即使在判断中被分成了主词和宾词,它们仍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通过判断的四种形式即“质的判新”(“这朵花是红的”)、“反思的判断”(“这朵花是有用的”)、“必然的判断”(“这朵花是植物”)、“概念的判断”(这朵花是美的”)而越来越加强,越来越显出主词和宾词的客观上必然的联系,表现出认识的内容不断深化的进程。“判断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或不如说,建立概念的这种同一。”(4)但判断由于只有主词和宾词两个环节,它虽然以概念的同一性的恢复为目标,却总是不能达到完整的同一性,只有在三段论推理中,这种同一性才最终恢复起来。

(16)、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17)、不过从历史的终点回顾整个历史进程,人们就可以看出绝对精神实际上也就是历史上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自由精神,只是由于他们的自由的层次尚未提高到自觉的程度,他们才把历史看作是不可理解的。所以世界历史从本质上看无非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它在每一时代只选择一个民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世界历史的核心依次从自由意识的水平较低的国家转移到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以历史最初是从东方开始,即从中国、印度、波斯、埃及这些国家开始,因为这些国家“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然后是希腊罗马,这些国家知道了“一部分人是自由的”;日耳曼国家(基督教国家从中世纪到近代)开始意识到了“一切人是自由的”,神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同一的,但由于政教分离,这种同一只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被意识到;只有到了世俗化的新教和王权相结合的普鲁士君主立宪国家,人们开始向世俗生活中全面扩展“人人自由”的原则,世界历史才实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这种观点虽然有美化普鲁七王国之嫌,但也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对自己的理想王国的明确诉求。

(18)、我们尽管可以不赞成他,但是还是应该仔细读他的书,不但看他错在哪里,而且还要看他说的有没有一些道理。

(19)、1801年,进入耶拿大学哲学系,任编外讲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3creeps的忧伤微信说说(我想一直这样走下去,去看遍世界上)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