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132条

2023-10-31 08:56:27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1、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

(1)、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三天以采风。

(2)、而且《论语》并不是孔子的专著而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具体到哪段话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哪段话是孔子说的,哪段话是弟子说的,后人有时很难判断。即使明确是孔子所说的话,后人理解起来也有差异。同样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的人理解为:学习的知识经常复习是学习之乐;有的人理解为:学习能经常践行实践是很快乐的;有的人理解为:学问主张如果更能够被时代接受,这也是很快乐的。到底哪一种理解更接近孔子的原意,我们也没有机会向孔子求证了。

(3)、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4)、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5)、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6)、“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7)、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已经认识到一件事情应当做,是不是马上就要采取行动呢?”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可以不跟他们商量就采取行动呢?"不久冉有也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孔子说:“既然认识到了某件事是应当做的,当然马上就要去做。”

(8)、他的问题是什么?——你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

(9)、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

(10)、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11)、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1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3)、第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具体贡献,如教育事业、编写历史、整理诗书上,在孔子个别有价值的言论(包括着智慧和经验)上,在孔子本人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积极态度上,大多数现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我认为这也就是应当肯定下来的东西。所以,所谓对孔子也还不能“给以总结”,并不等于对孔子来一个“不可知论”。我们应该把可以肯定的东西和还在争论的问题分别开来。

(14)、摘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有种观点认为,子路系冠的带子被击断了,子路的冠歪了,子路认为这样的形象不符合礼仪,所以放下了武器,系带正冠,就在此时子路被对手杀死(更惨的描述是,子路被砍成了肉酱。),所以,他们认为子路很愚蠢。当然如果实际的情况是他们所描述的那样的话,我也认为子路很愚蠢(发句感慨,“教条主义害死人啊!”)。但我个人认为,子路应该不是那样迂腐教条的人。我觉得他可能是这样死的。“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石乞、壶黡把子路制服后,准备处死他时,)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然后子路整了整战斗中已破烂的衣冠,慷慨赴义。)遂结缨而死。”

(15)、一天一晚,为幸福人生种下16棵品格种子,收获良好关系。

(16)、道教故事无论多匪夷所思,都有着可以站得住脚的根据,比如孔子见老子这件事儿,无论从传统正史还是如今的考古发现,你都无法否认。再比如,老子出函谷关到西域,这是公认的史实,剩下的,道教只是做了个“合理推论”。另一方面,道教善于更何况,早期的佛教传播者自己也承认过这个故事,留下了“口实”。

(17)、孔子是一个伟人,在我的印象当中这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如果孔子都不是伟人,那谁还能被称作伟人呢?

(18)、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19)、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20)、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2、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2)、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3)、课本上说,孔子的思想里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成分,最明显的一个证据是《论语》里那句“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幸的是,孔夫子不爱谈的那点事儿,偏偏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山海经》这种书,连陶渊明都把持不住,还写出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读后感。

(4)、“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5)、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传说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6)、其次,抛去怪力乱神的外壳,这个故事其实是非常科学的,尤其是关于鱼肉及功效的描述,与现代养殖捕捞业与营养学理论完全相符。

(7)、文化交流固然是件好事,但最初的“阵痛”还是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总以为佛教讲究的是“随缘”,道教追求的是“修仙”,儒家推崇的是“仁爱”,这三家在一起,无论怎么看都应该不会打起来,其实这是对儒、释、道的误解。

(8)、故事的结局是:子路放下凶器,转身离去——他彻底被自己的老师征服了。

(9)、所以,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李长之自己在书里面也不回避发表自己对孔子的看法了。在书里有一些这样的话:关怀政治和热衷功名是两回事,但是孔子往往对这两种事是不大分的清楚的。李长之愿意这样写,恰恰是这本传记的价值所在。他是在写一个人,而不是在刻意塑造一个神。任何一个伟人都有吃喝拉撒,都有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乐,都有行为上的怪癖,思想上的局限。

(10)、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11)、第一次,是孔子出生的时候,有一麒麟降临在孔家的宅子里,并吐出一块玉书,上面写道:“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

(12)、问题在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不垮了才怪!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怎么就没有开一门营养学的课程,教育自己的弟子们注意养生之道,也好让颜回多活几年呢?

(13)、其次,道家也没放过佛教,所用的招数更加狠辣。

(14)、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15)、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16)、为什么厚葬颜回,孔子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呢?

(17)、孔子到了陈国,果然被围断粮。此外,对方给孔夫子出了个难题,果然如桑女所言,让孔夫子穿“九曲明珠”。一般的珠子的眼儿,是一条对穿的直线,淘宝上卖串的一天都能穿一大堆,而“九曲明珠”顾名思义,它的眼儿不是直线,而是在珠内形成复杂的曲折通路,孔子不会怎么办?只能求助之前的采桑女。

(18)、然后,这个故事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之传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

(19)、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回答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孔子告诉他,这是因为这两人的性格不同。子路一贯好强,所以要抑制他一下;而冉有一向胆小怕事,所以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闯闯。(《论语,先进》

(20)、最有趣的是,这个故事的叙事核心,“蚁穿九曲明珠”这个梗除了在本故事出现外,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创作的角色各异的故事和传说里,还会反复出现。

3、孔子的故事出题及答案

(1)、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2)、儒、释、道三家中,大部分时候,道家的处境都是最为艰难的。想想看,左边是儒家,孔子一手所创,万世师表,人才辈出,从民间到朝廷,都推崇备至,天然强势;一个儒家尚且难以撼动,半路又强势杀出一个外国教派,人家用让人目眩神迷的故事传教,并且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彻底的本土化,一下子就征服了无数善男信女的心。你要是道教,你能不急吗?

(3)、他有进步面,有落后面,有软弱处,而进步面是主要的,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的估价。概括地谈孔子,就是如此。

(4)、“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5)、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6)、看明白没有?儒、释、道三家里,其实道教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你看它无论是对儒教的打击,还是对佛教的打击,都取得了“连对方都承认了”的完美效果。这种成果的取得,跟道家高超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

(7)、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8)、这个问题是在提醒我们,我们要努力去了解一个人的真精神。一个人无条件的盲信一个人的伟大,只是人云亦云地跟着别人,看到一个塑像就下跪,也会在别人的影响下,最快速度地把伟人踩在脚下。五四时期,就有很多人跟着大喊:打倒孔家店!。

(9)、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10)、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11)、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12)、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13)、《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14)、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15)、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可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16)、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17)、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18)、可是读者中也许有人要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的看法。我在这里,也就把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19)、李长之(1910—1978),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原名长治、长植,山东利津人,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史略稿》《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西洋哲学史》等。

(20)、我们问什么问题呢?——孔子的父母是谁?孔子的伟大在哪里?他为什么会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

4、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及答案

(1)、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2)、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3)、孔夫子若有知,不知有何感想?可能有人觉得他会生气,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原谅。原因有二:

(4)、巨大的危机意识,驱使着道家出动了公关手段。

(5)、孔子的施教之道、养生之道 、学习之道等都值得后人学习,让我们一起追溯古人,笑看人生大步向前进!

(6)、有本书叫《冲波传》,被李剑锋老师直接定性为“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故事的志怪小说”。(《冲波传》: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故事的志怪小说李剑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冲波传》大约成书于魏晋时期,书名“冲波”二字究竟何意,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作者简直不要太坏:在这部充斥着“怪力乱神”的书里,“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及其心爱的学生恰恰是绝对主角。可以想见,在这些杜撰的故事里,孔夫子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正统的孔夫子了。

(7)、师:其实很简单,刚才我们说到了你认识了什么样的孔子,其实就是一篇读后感,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提示吧:

(8)、佛教于东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六朝达到传播的巅峰,可以想见,这则佛本生故事,应该就是在那段时间进入了中国人视线的。

(9)、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不要简单地相信,不要一味地接受,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思考。当你认同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忍不住怀疑了,引用了很多史料的传记就是可信的吗?如果所引用的资料的本身就出问题了呢?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虽然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写作年代离孔子要近很多,但也有300多年。这里面很多都是司马迁的猜测和判断,他写的孔子就是真实的孔子吗?

(10)、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11)、(2)跟着孔子学(        )(做人、做事、做学问……)

(12)、再比如,《论语》里面,孔子和子路确实聊过打虎的事儿,不过打虎是孔子提出来的。“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路问老师,您要带兵打仗的话,我们这些徒弟你带谁?孔子说,反正不带那些徒手打虎、光腚过河的敢死队。我需要的是临事知道分寸、懂得精心谋划的人才。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4)、这个问题其实在提醒我们,伟人也是有缺点的。比方说,孔子对于做官似乎太过强烈的兴趣。他的一生除了当老师收弟子外,主要是在奔走做官。其实也在训练弟子怎么做官?有时为了达到做官的目的,他会发表一些前后矛盾的言论。比如鲁国的公山不狃,邀请孔子辅助他。孔子原来讲过君王要像君王,臣子要像臣子这样的话,而公山不狃犯上作乱,臣子不像臣子,按理说要严词拒绝,但是孔子动摇了,而且用想建设一个新的东周王朝这样的话来作为借口。再例如,孔子非常轻视劳作,樊迟想和孔子学种田,学习种蔬菜。换做现在,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农业专家,想过一种农民的生活,是值得欣赏、鼓励、敬佩的,但孔子直接骂樊迟下贱,骂得还挺难听。

(15)、孔夫子的回答很让子路很扫兴:上士杀虎持虎头。意思也很直白,高端人士杀虎,揪住虎头杀。按孔子的说法,《水浒》里武松打虎就是高端的打法,“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碾压式的打法,老虎虽然死得惨,但临死的刹那,面对高端打虎人士,当蛮荒丛林里摸爬滚打的一生像放电影一般闪过脑海,虽有万千不甘,也不得不服气吧?

(16)、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故作神秘地说:"我刚才梦见先君了,应该把干净的食物献给他们。"颜回马上回答:"这可不行!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弄脏了饭,我抓出来吃了。”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是多么不应该。事后,孔子叹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时并不可信;我用心思考,但心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切记,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17)、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修理。

(18)、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

(19)、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20)、孔子恍然大悟,原来点拨他的贤者就是麒麟。从此他精研这三部经书,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儒。

5、孔子的故事题目及答案30道

(1)、然后有一个细节就突显出来了:《孔子的故事》几乎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整本书也就7万多字,但脚注多达239条。引用的书籍有几十种之多:《论语》、《左传》、《史记》、《春秋公羊传》《孔子家语》、《孟子》、《韩非子》、《墨子》……李长之先生把有关孔子的所有史料都翻遍了,书里重要的话,例如孔子说的话,孔子做的事,都言必有据,不是想当然的。

(2)、这是什么意思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这个孩子,是水精之子,天生有圣德,但生在衰世,只能做内圣之王”。所谓内圣之王,即没有王位的素王,即:没有土地、没有人民,但只要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权势就永远存在。

(3)、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4)、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7)、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8)、(1)(        )的孔子(苦难、温和、好学、勤奋、豁达、智慧、坚定、包容、活泼……)

(9)、师趁热打铁: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次我们就来写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就是读完一本书,写下自己的感想,重在感。

(10)、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11)、第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作奇迹!

(12)、佛教的魅力有目共睹,黑是不可能黑的,一辈子都不可能黑得掉的。那怎么办?道教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发通稿,内容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有确凿证据表明,佛教的释迦牟尼,其实就是道家的老子。

(13)、当时,孔家人为了表示感谢,用一块彩绣系在了麒麟的角上,孔子不平凡的一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14)、孔子和麒麟有着不解之缘,他与麒麟的相遇贯穿在他的整个生命之中。

(15)、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16)、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在希腊有自发唯物论的奠基者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和辩证法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年),在印度有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在中国有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就中国来说,和孔子同时期还先后出现了不少优秀人物,像渊博的季札,政治家晏婴、子产,思想家老子,历史家倚相、左丘明,军事家伍子胥、孙武等。

(17)、“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18)、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19)、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

(20)、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1)、况且,现代人写名人故事为了增加可看性,都热衷于“戏说”。什么戏说乾隆,什么某朝那些事儿,有些瞎编乱造到狗血。你怎么就相信李长之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呢?如果你相信这本书所写的是事实,那么另一个问题紧随而来,书里面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本孔子小传是求真的呢?

(2)、也就是说,这个鱼精奉献了自己生命,帮孔子团队卖过了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坎儿。这是什么精神?同志们,这就叫“鳀鱼精神”啊!

(3)、在充分了解儒、释、道残酷斗争的背景之后,我们再回到孔夫子“蚁穿九曲明珠”的故事,大家有没有什么新的感觉?

(4)、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5)、但我现在特别喜欢“孔子是一个伟人吗?”这个问题,我并不是要把伟人拉下神坛,并不是想怀疑一切。

(6)、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7)、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8)、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孔子的著名故事:孔子使子路问津问津遗迹今尤在,

(9)、正如印度传教者将印度民间故事指派到佛教师祖释迦牟尼身上一样,中国民间也有自己的偏好:他们索性将故事摊派到儒家大宗师孔子身上。

(10)、春秋战国是一个整个时代,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这一整个过渡期的剧变中的意识反映。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的一个。他的进步面之就是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现实在他的思想体系上,就是“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孔子的进步面之就是他在这段过渡期——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期——中,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些虽然粗略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的蓝图,他研究了以往的政治经验,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总结,又加上一些适合社会发展情况的创造,给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打下了一些基础。把他称为封建社会的“圣人”,不是偶然的。封建社会总比奴隶制社会前进了一步,所以就当时看,孔子的大部分政治理想是有进步意义的。

(11)、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12)、“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13)、面对如此怪异之事,孔夫子非常震惊,但他很快展示了他乐观主义的一面:“或者天之未丧斯文,以是系予之命乎?不然,何为至于斯也?”意思是说,虽然不是很好理解这件事,但在我断粮快要饿死的时候,院子里突然来了一条大鱼,无论怎么看,都像是天上掉馅饼啊。妖精死了,不再构成威胁,事儿想明白了,自然就不纠结。孔子“弦歌不辍”,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14)、比如最早于公元7世纪见载于文字的藏族民间传说里,说唐太宗贞观年间,面对中国西藏(吐蕃)及尼泊尔等一大堆求娶文成公主的使团,唐太宗非常为难,于是给使者们出了一道试题: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线,让他们穿。比赛的结果,自然是松赞干布的使臣毫无悬念地取得胜利,但他的方法与采桑女的方法略有差异:他也采用了蚂蚁和蜂蜜,但没有用烟熏,当蚂蚁走不动的时候,他的选择是对着孔眼吹气。

(15)、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16)、《吕氏春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不得食,只好无精打采地睡在那里。这时,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煮到快熟时,颜回抓起一把就吃了,孔子偷偷看在眼里,大概觉得他不该背着老师偷吃吧,所以不大高兴。

(17)、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

(18)、我一直尝试着这样做,一直坚持带学生读课外书,每节课坚持五分钟经典诵读,百班千人第十一期的阅读书目是《孔子的故事》,于是,我们从《论语》开始,读《论语》,学习孔子的做人、治学。经过一个月《论语》的诵读,孩子们对论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再来读《孔子的故事》要简单得多,《孔子的故事》里,很多章节都是把《论语》的章节进行了解读。

(19)、《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20)、意思很浅显:高端人士是怎么杀虎的?我们先不看孔子的回答,先思考一个问题,子路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换言之,他最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在我看来,这位兴致勃勃的猛男驱壳下,此时,绝对有一张仰着等夸的傻孩子的脸。

(1)、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2)、这次讨论发生在2007年,提出后面两个问题的是美国人,职业是律师,精瘦精瘦、吃素,目光炯炯地盯着我们。必须坦诚我看到这两个问题的心路历程,细想之后,我被这两个问题震撼了,我有些着迷。

(3)、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个:营养极度不良,身体过于虚弱。请看《论语·雍也》所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小筐干粮,一瓢饭汤,这就是颜回经常用来打发自己肚子的食物。

(4)、“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5)、首先,根据百度百科,鳀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也就是说,孔子能够遇到鳀鱼精,并不是纯粹的误打误撞,而是有着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大家知道,孔子是山东人,离海并不远,或许小说作者在编故事时,早就考虑好了这微妙的羁绊。

(6)、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

(7)、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8)、其《子不语》虽然格调不高,并且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引用《论语》名句做为书名,但它并没有对孔夫子造成实质上的冒犯。孔夫子不爱聊,不代表别人也不能聊,孔夫子是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不是霸道不讲理的人。

(9)、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孔子的著名故事:渡河落水山间晒一时风欺竹,

(10)、第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个整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表现得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沫若先生说:

(11)、写在前面,近日,济南导游协会组织活动,派发门票,为广大导游提供了观看话剧《孔子》,让广大导游深入了解了孔老夫子的一生,为以后讲解曲阜三孔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大家多方面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峰源导服从今日起开始,每日发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特别是跟山东齐鲁大地有关系,日常讲解中用的到的故事,为大家在车讲、景点讲解提供更广阔。丰富的资料,为了大家能迅速的理解、掌握,避免对历史的枯燥,尽量用些平实日常的口语为大家讲述。请大家期待,关注,转发。

(12)、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描写秋天的古诗30首一年级139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