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代表作品是什么主要思想97条
孟德斯鸠代表作
1、孟德斯鸠代表作品有哪些
(1)、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孟德斯鸠的罗马史著作体现了其历史思想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转变。毋宁说,罗马历史的内容只是把那种可追溯至《论政治》的决定论态度置于显眼的位置。然而,他的罗马史著作的确表达了在作为一种历史解释模式的决定论上的最为教条的立场。孟德斯鸠写道,不仅是罗马,甚至是“每一个君主政体”都遵循那些普遍原因,这些普遍原因甚至控制着看似偶然的事件。然而,只是暗示决定论有这样广泛的适用性与证明它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孟德斯鸠尝试证明它,那么,他很可能会感到困难,因为他那些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历史作品已经揭示了这样一个孟德斯鸠——他非常坚定地认为,直到他那个时代的欧洲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受到了欧洲统治者不可预测的决定、行为和错误的影响,这些统治者确实创造(made)了他们时代的历史。
(2)、“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3)、《论政治》原本想写成一本反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小册子。孟德斯鸠的写作目的是为一种不违反正义根本原则的简单、直接而正直的治国技艺提出辩护。对于那种被视作政治奸诈和欺骗的政治学,他当时失望到极点。《论政治》抨击了他认为当时在治国技艺和国际外交领域广为流传的不道德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然而,他并没有从抽象的道德理由来抨击普遍流行的“国家理由”(raisond’état)学说,因为他断定这样做能“说服所有人,但无法影响任何一个人”,他反而选择关注由记载下来的人类历史构成的真实的经验世界,以图证明自私自利的不道德的治国技艺是徒劳无益的。
(4)、这些君主们也相似,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反抗自己的命运(519)。
(5)、卢克莱修——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
(6)、爱默生则如此称赞柏拉图和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全部价值都在这本书里了。”
(7)、又说:“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最像一个人。”这话由他说特别好,懂得人家的痛苦。
(8)、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9)、孟德斯鸠试图用“概念化的秩序”(aconceptualorder)替代社会领域中“杂乱的多样性”。因此,孟德斯鸠可被视作人类社会领域的开普勒(Kepler)或牛顿。如果我们已经发现,自然服从理性主义的解释,那么,人类世界可能也要向相称的睿智哲人透露其秘密。孟德斯鸠以这般敏锐的洞察力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这必然要被视作一项伟业。
(10)、《论罗马盛衰的原因》(ConsiderationssurlescausesdelagrandeurdesRomainsetdeleurdecadence,1734年)
(11)、 启迪人民并非无关紧要。官吏的成见始于民族的成见。在蒙昧时代,干尽了坏事也毫无疑惧。在开明时代,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依然战战兢兢。
(12)、文字出现后(感谢苏美尔会计们的贡献),成文的法律更大程度的取代了风俗。不过,法律一开始只是把风俗中的一部分规定下来而已,并非创造一些全新的规则。
(13)、毫不奇怪的是,《论政治》中最具决定论意味的因而是最引起轰动的段落,是最为人所知的。事实上,它们几乎就是二手评论者曾经引用过的唯一段落。最常被引用的这一段落带有明显的决定论倾向(deterministtwist),表现出孟德斯鸠早期关于“普遍精神”(espritgénéral)的某种说法:
(14)、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15)、歌德。歌德(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16)、法律的第二阶段,是用赔偿损害来取代报复,支付金钱财物代替血偿。汉谟拉比法典中制定了一个清晰的价目表,规定了多少钱可以偿付他人的一只眼睛、一颗牙齿、一只手臂,甚至一条命。
(17)、 波尔多是孟德斯鸠、米歇尔.德.蒙田等杰出人物的故乡。很多人都了解他们的著作和名言名句。
(18)、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位君主在战场上被杀死,这是偶然的结果;但是,查理十二的军事行动却使得他的死亡不可避免。(页519)
(19)、人多确实力量大,但是我们的祖先几万年都是小团队生活,人人互相都认识,谁也不敢作奸犯科,否则直接扔出去自生自灭。而现在一下子这么多生人聚集在一起,民事纠纷和犯罪活动开始增多。
(20)、《论法的精神》处处洋溢着对自由的崇尚、对专制的鄙视:“一个自由民族可以有一个解放者,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只能迎来另一个压迫者”;“所有人在共和政体都是平等的,所有人在专制政体也是平等的;前者平等是因为他们就是一切,后者平等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是”;“在一个自由民族,个人论理是好是坏往往无关紧要;只要他们论理就足够了,自由将保护他们免予论理的不良后果。类似地,在一个专制政府,个人论理是好是坏同样有害;只要他们论理,就足以和政体原则背道而驰”;在孟德斯鸠看来,专制必然导致人治:“一个懦弱、无知和沮丧的人民是不需要太多法律的”;“专制国家没有法律,法官自己就是规则。”专制社会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商人只能得过且过,而不能从事太多贸易。政府权力得不到约束,致使贪污盛行、征收和充公频繁发生,使得财产权失去可预期性。所有这些在今天听起来都十分熟悉,让人不得不惊叹孟氏的先见之明。
2、孟德斯鸠代表作品是什么主要思想
(1)、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2)、 孟德斯鸠,200多年以前的名言名句,是不是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3)、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企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很明显是对宗教神学统治下人们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呐喊和呼吁。
(4)、他投身于许多伟大的事业,却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安排,以便让自己能够成功。(页521)
(5)、 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做出了卓越贡献,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权利。”
(6)、相反,路易十一却选择用武力攻击勃艮第,以图占有阿图瓦(Artois)、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皮尔蒂(Picardy)和布伦(Boulogne)地区。这一举动把勃艮第的玛丽送入未来的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I)的怀中,也就是查理五世的祖父,由此引出了哈布斯堡王朝与波旁王朝之间史诗般对峙。因而,近代政治的其中一场重要对峙就被描述为,一位不甚完美的统治者的行为导致的不可预测的结果,而非根植于与一般原因相连的必然范式之中。
(7)、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西方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曾被选为波尔多科学院院士、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8)、“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9)、就文本的单纯数量而言,孟德斯鸠在《论政治》中实际上花了更多的篇幅来证明历史的偶然这一论题,而不是为历史决定论作辩护。从时间顺序上说,他举的第一个说明机运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例子,是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Heraclius)从公元610年至641年的统治。赫拉克利乌斯的确精明能干,可是,他的精明还不足以让他预见到,他的命运由于一件伟大而无法预见的历史偶然事件,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认为阿瓦尔人(Avars)和波斯的萨桑王朝(PersianSassaniddynasty)对其统治构成了最重大的威胁,于是,他尽全力和阿瓦尔人缔结和约,同时征服波斯人。
(10)、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11)、法的精神》显然就是这类比较研究的范本。对于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借鉴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中国来说,比较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2)、当然是站着的那个,坐在椅子上的是太阳神(Shamash),他把手中的权杖交给站立的汉谟拉比,表示:“我有点儿忙,判案的事儿就交给你了”。石柱下方四分之三的面积用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记录了282条法规。
(13)、显然,在这场革命从头至尾的任何部分中,机运(fortune)几乎都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一切都取决于威廉(William)和詹姆斯(James)的性情。
(14)、为了实现这个混合政府,他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建议:一个政府里,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借用这个复杂的方法,公民的各种权力才能与政府的智慧、正义和活力相并不违。
(15)、从汉谟拉比到查士丁尼,从孟德斯鸠到拿破仑,这是我们在卢浮宫里的难忘一课。◎
(16)、然而,他并不知道,麦加正酝酿着一起伟大而不可预见的人类意志闯入历史(intrusionofhumanwillintohistory)的大事,公元613年,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在那里布道。孟德斯鸠评论道,赫拉克利乌斯很可能连麦加城都没听说过,也还不知道穆罕默德出生这一重大的历史偶然事件——从孟德斯鸠而不是从信奉伊斯兰教的虔诚者的观点看来,这就是一场偶然事件——很快就会摧毁他的帝国(页113)。没有任何一个人预见到了伊斯兰教的快速扩张,尤其是赫拉克利乌斯。这属于那些政治家无法预见因而无法阻止或者克服的“不同寻常的状况”,无论他们如何狡猾。
(17)、因此,我们对《论义务》内容的了解仅仅源自公开发表在《法兰西丛书》(Bibliothèqufrançaise)的一份《摘要记录》(compterenduanalytique),以及保存在《随思录》(Pensées)中的残篇。孟德斯鸠在《论义务》中讨论了三种类型的义务:对上帝的义务、对自己的义务和对自己同胞的义务。他得出结论说,与我们的本体论境况(ontologicalcondition)相关联的那些义务,远远优先于那些与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的公民相关联的义务。因此,我们应当把我们对人类的义务放在更加地方性的依恋感(parochialattachments)之前(同上,卷页159-160)。
(18)、 公民的权利平等通常导致财富平等,并为政治机体的每个部分带来富足和活力。
(19)、孟德斯鸠除了流传于世的《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三部长篇作品以外,还撰写了很多文章,有的在他生前已经发表,有的在他身后方被发现;此外,孟德斯鸠还留下了诸如《随想录》《随笔》那样内容丰富的笔记,这些由于语言原因而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的著作,对于了解、认识和研究孟德斯鸠,都是极好的第一手材料。本书所选篇目,曾转请法国孟德斯鸠研究会会长、里昂师范大学的伏比拉克教授过目并获得首肯。本书编译的宗旨是较为全面地展现孟德斯鸠的学术面貌,因此,既收入了不少政治、法律、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文章,也收进了几篇不妨称之为小说的故事,甚至还收进了几篇纯属自然科学的论文;安排在本书最后的两首诗虽不足以证明孟德斯鸠是个诗人,却可以让大家知道他也写过诗。
(20)、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3、孟德斯鸠代表作的属性提示
(1)、当然,孟德斯鸠远不只是一个法学家,绝不会满足于法理阐释;他更是一位比较政治与社会学家,总是要探索造成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文化乃至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各种根源。早年游历英国给他的启示是,岛国人民要比大陆人民更倾向于自由,因为岛国通常很小,因而不能很容易调用一部分人民压迫另一部分;另外,“海洋把它们从庞大帝国分离开来,暴政不能抵达他们。”这些观察和他的“定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为“定律”提供了例证。小国之所以相对比较容易实现自由民主,是因为人民的力量和政府相当;大国之所以更容易维持专制,是因为人民的集体行动更难,而政府则可以轻易调动全国的力量来镇压局部的起义。
(2)、政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解决一群人如何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人口越多,阶层差距越大,利益冲突越多,文化差异越大,这个问题就越难解决。不论东西,不论古今,那些杰出的政治家,正是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一大群人和谐相处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3)、不,哪一点弱,正往往形成他的风格。对照自己,不够处加强,也可找到风格。
(4)、在哲学史上,这个命题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5)、汉谟拉比希望每一个人通过这部法典,知道什么是他的权力,希望每一个人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6)、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
(7)、讲到早期法律,不得不提到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人最为人所熟知的除了空中花园外,就是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8)、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9)、○ 海外新书预告|《1789年前的法国:一个极权政体的解体》
(10)、《论法的精神》毕竟属于前现代作品,有些地方难免失之教条或武断,例如他认定民主国家的原则是美德,因而必须具备审查官,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恰恰是专制国家才有新闻审查制度。又如,“既然宗教和法律的主要宗旨在于将人造就成良好的公民,可以看到在两者之一偏离这个目标的时候,另一个就有必要更贴近这个目标;宗教越宽容,法律就应该越严格。”然而,孟德斯鸠在这里的宗教“宽容”应该是指教义对人的行为要求不严,而不是人们的信仰自由以及对不同信仰的宽容,因为即便国家不能强求人民信仰,各种宗教仍然可能支配人们的信念并对人的行为产生严格约束,从而并不要求严格的法律约束作为补偿。在今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中间,不乏信仰富有活力、人民遵纪守法而法律相对宽松的民族,宗教宽容和法律宽容未必抵触。
(11)、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12)、农业革命之后,多余的粮食必须储存起来,为了集中人力、抵御灾害、抵抗外侵,成百上千的人们开始居住在一起,甚至形成了城市,修起了城墙。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人类定居点之一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杰里科(Jericho),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可以容纳两千人的大规模房屋群。
(13)、他决定同时进攻法国、英格兰和低地国家,这完全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计划将宗教法庭引入荷兰并在那里建立西班牙式的政府,这说明“他既不了解弗兰德人民的品性,也不了解自由民族的品性,甚至也不懂得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品性(页522)。”他未经深思熟虑就插手法国内战,这只会徒劳消耗自己。
(14)、三种政体各受不同原则的统治:无论是民主还是贵族统治,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君主制的原则是荣誉,专制的原则是恐惧。专制国家不需要荣誉,因为专制国家的人都是奴隶,在这一点上彼此完全平等。然而,不同政体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民主和贵族统治之间的区别只是统治人数不同,君主制和专制之间的差别则似乎主要取决于统治者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事实上,孟德斯鸠从雅典城邦民主的实践认定:“以抓阄为方式的表决是民主制的性质,以选择为方式的表决是贵族制的性质”,因为只有抓阄才能让每个公民获得为国家服务的合理机会和预期。因此,现代的所谓“民主”选举在他看来其实更多是贵族制的特征。他还认为最好的贵族制其实就是多数统治,因为那样极少数被统治者根本不能争夺统治权,因而多数人也无意压迫之:“贵族制越是接近民主制就越完美,越是接近君主制就越不完美。”
(15)、一个对法律心怀畏惧的个体,即便缺乏道德,他甚至不由自主地成为一个好公民;但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君主却始终是洪水猛兽。
(16)、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
(17)、事实上,孟德斯鸠自己已经预见到“联邦共和国”的可能性,因为“如果共和国太小,它会被外国武力所摧毁;如果它太大,它会被自己内部的恶习所摧毁”,因此,“人类最终不得不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府之下,如果他们不能设计一种宪法,使其同时具有共和政体的所有内部优势和君主政体的外部力量。”正是共和联盟使得希腊和罗马繁荣强盛了如此之久。“由小共和国组成,联邦对内享受每个小政府的好处,对外则通过联合的力量具备大型君主国的全部优势。”今人一般认为,孟德斯鸠对现代宪政的最大贡献在于三权分立理论,联邦制则是麦迪逊等美国立宪者的独创,但是以上论述提醒我们,《论法的精神》也为联邦主义者提供了最初的灵感。
(18)、 懂得自爱,从不自夸,对听者心存敬畏,既不贬低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自尊,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19)、霍尔巴赫——一切正直和诚实的心灵都倾听理性的声音
(20)、 “负责铲除滥权者,反而会乐于享受滥权的好处。”
4、孟德斯鸠文学作品
(1)、孟德斯鸠在著作一开头就重述了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的自然法观点:
(2)、汉谟拉比是一个聪明绝顶、脾气火爆的青年国王,他率领部队翻山越岭,来去如风,每战必胜。他对待敌人和叛徒手段残酷,最喜欢的刑罚方式是五马分尸。
(3)、孟德斯鸠强调普遍原因作为解释历史的主导模式,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机运在罗马历史中的作用。他完全意识到那些影响马略(Marius)、苏拉(Sulla)、庞培和凯撒这些人的生平的不可预见的偶然因素,他们这些人的命运正是要去实现罗马历史发展的规划。有一处文本使我们想起帕斯卡的断言——克勒奥帕特拉(Cleopatra)鼻子的形状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孟德斯鸠在这一处文本中断言,凯撒对克勒奥帕特拉的爱情使他至少进行了四场战争。
(4)、在偶然事件的混乱状态之外,存在着潜在的原因,它们解释了事物表面上的荒诞性。
(5)、从杰里科到汉谟拉比,从罗马到孟德斯鸠,从拿破仑到美国宪政,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演变。今天我们主要聊聊卢浮宫里的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和法国人孟德斯鸠。
(6)、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
(7)、既然使得查理一世的权位难以稳固的并不是他的行为,而是普遍原因的潜在倾向,那么,英格兰的任何一位绝对君主都不可能过得(fare)更好。孟德斯鸠认为,在爱德华国王、玛丽女王以及伊丽莎白女王治下,还存有一丝丝敬重皇家的古老态度,但到十七世纪,这已完全消失。因此,查理一世(他在1649年遭到处决)在英国内战期间遇到的困难,乃预料之中的结局。
(8)、拜伦。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支持人民革命的民主思想,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主要著作有《异教徒》、《哈罗尔德游记》等。
(9)、“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10)、某个特定领袖的这个或那个行动可能会为历史发展添加这样或那样次要的意外转折,但是,任何领袖的特定行动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历史发展的结果,因为这结果早已被法国在历史上形成的主导性的社会基调所预先决定。
(11)、 在法律的遮掩下披着公正的外衣施政,最酷烈的暴政莫过于此。
(12)、随着罗马人民的财富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提升,从前元老院、议会到地方首长和帝王都在颁布法令,法条的扩充速度堪比帝国领土的扩张速度。到了罗马帝国的后期,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将各种法理学家的著述和先前的政府和皇帝们留下的法律汇编起来,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查士丁尼法典直译是“民法的躯体”(CorpusJurisCivilis),被称为《民法大全》,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
(13)、因此,休谟声称,革命性的变化和外交政策都可能会包含着重大的机运因素,因为关键决定可能都由一个人或者至多是少数人做出。然而,当人们被民众共有的“普遍激情和利益”所激发而一致行动时,比如在国内政策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机运将没那么可能成为变化的唯一决定者,更有可能的是,所采取的行动将可以追溯到可辨别的原因那里。
(14)、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15)、我们观察局部只是为了对整体做出判断;我们考察一切原因,是为了看清一切结果。
(16)、基于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应该激励人们敬重父亲,为此他们不遗余力。他们规定了数不清的礼仪和仪规,用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生前如此,死后亦然。……敬重父亲就必然与敬重所有可以视同父亲的人相关,诸如长者、老师、官员、皇帝。对父亲的敬重意味着父亲以关爱回报子女。
(17)、孟德斯鸠1755年去世后,他的儿子让-巴蒂斯特怀接手经营酒庄,尽管经历了变幻莫测的法国大革命和财产扣押,他仍然守护着他的拉布雷德城堡,
(18)、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衰落,是因为领土扩张带来了一种政治心态(politicalmentality),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庞培和凯撒这类人出现。事实上,孟德斯鸠确信,即使没有凯撒和庞培,其他的罗马统帅也会沿着大体相同的线索扮演同样的角色。构成历史的偶然要素的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形成罗马历史“总趋势”的“普遍原因”却不会改变,罗马的历史事件走向的最终结局也不会改变:
(19)、这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20)、在狄德罗的领导、组织和坚持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
5、孟德斯鸠代表作是书信体小说
(1)、2011年,孟德斯鸠酒业集团在中国设立孟德斯鸠(北京)酒业有限公司,开始开拓中国葡萄酒市场。
(2)、伏尔泰的文章《历史哲学》(PhilosophyofHistory)有一节题为“关于罗马人的征服及其衰落的若干问题”(QuestionsupontheConquestoftheRomans,andTheirDecline),其中概述了那种对超越单纯历史编年的原因的追寻。伏尔泰并没有擅自提出明确的回答,他只是追问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罗马人征服二十五个联盟耗费了四个半世纪的时间?为什么罗马人耗尽了七个世纪的岁月才赢得亚历山大大帝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征服了的帝国?只有这种分析性的方法才能够令关于一个时代的研究对另一个时代富有教益。(这种方法的)诀窍是,忽视那些几乎不展现更大的趋势或范式(largertrendsorpatterns)的无意义事实。
(3)、很明显,在《论政治》中显而易见的决定论倾向并没有发展为一种教条主义立场。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放弃了他先前坚定的决定论,甚至在提及同一位君主时也是如此,先前他用这同一位君主作为例子,来论证决定论在历史中的作用。孟德斯鸠现在声称,查理一世自身要为他遭遇的敌意负责。查理一世羸弱、迷信、带有偏见,他要么是过分大胆,要么是过分怯懦,他更关心讨好自己的情妇,而不意在讨好自己的臣民。其结果就是,其臣民最初的憎恨情绪很快就变为蔑视之情(页526)。因此,查理一世之所以会在清教徒手上遭遇这样的命运,是因为其个人的缺点,而不是《论政治》中讨论的反君主的普遍的社会基调。
(4)、回到《论法的精神》这本著作,孟德斯鸠花费几十年完成的这本巨著确实有不少缺点,例如组织不紧密,不太连贯,部分论证不严密等等。不过他试图从各种法律中寻找出法则,找出一些系统可循的逻辑,检讨立法方面的根源与限制以启发君主改革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因此是他而非伏尔泰成为启蒙运动中法国知识界的英雄,《论法的精神》成了启蒙运动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5)、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文学家有但丁、莎士比亚;艺术家有达·芬奇、拉斐尔;科学家哥白尼、布鲁诺、刻卜勒和伽利略等。他们为现实主义的文艺艺术和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他从这个矛盾走向另一个矛盾,但他总能向前走,就像那些舵手那样,几乎每一阵风都会把他吹到港口。(同上)
(7)、那些依赖于一些个人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因于机运(chance)或那些神秘而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由数量众多的人所促成之事,则可能常常用确定而已知的原因来解释。
(8)、对于理解孟德斯鸠关于决定论趋势——这些趋势先使罗马臻于伟大而后开始衰落——的观念同样重要的,是他就罗马的领土大小对其历史兴衰的影响所作出的结论。在这些结论当中,孟德斯鸠展现了对某种政治社会学的兴趣,这种政治社会学强调领土的大小,而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严肃的学术探讨的主题。孟德斯鸠认为,领土的大小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人的心态,这反过来影响着适合于特定领土范围的政制形态,以使之适应既定的领土范围。
(9)、以为世上有一种在任何方面都能独断转型的人间权力,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种人间权力从来没有,今后也绝不会有。权力在大也有边界。当大领主在君士坦丁开征新税时,群情激奋使他发现了以往未能看到的界限。
(10)、通过系统地参加壮游活动,青少年可以建立起文化意识和审美品味,积累文化研究和学术考察实践经验,进而成为拥有审美能力和完善自尊体系的青少年和有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感的世界公民。
(11)、在共和政体下,人人平等;在专制政体下也是人人平等。在共和政体下,之所以人人平等,是因为人就是一切;在专制政体下,之所以人人平等,是因为人一钱不值。
(12)、孟德斯鸠谈论了路易十五摄政期间的法国,试图以此表明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基调能够起到的决定论所具有的支配力。孟德斯鸠声称,尽管那一时期发生的那些事件的性质不同寻常,但当时的一般“基调”就是那样,所以,即便那些掌权者完全不同,即便掌权者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那些事件的总体进程也不会受到影响:
(13)、这些日常细节不断地唤起必须铭刻在心中的一种感情,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种感情构成了中华帝国的治国精神,我们就会明白,此类具体行为没有一件是可有可无的。
(14)、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15)、与《论政治》一样,我们也应该更全面地审视孟德斯鸠的《对某些君主的秉性及其某些生平事件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目前,这篇文章还没有英译本,绝大部分研究孟德斯鸠的学者也很少关注这篇文章。就像写作《论政治》一样,孟德斯鸠也没有明确打算将《思考》写成一篇关于历史的哲学论述。然而,既然这篇文章在其中概述了好几个有影响力的君主的生平,因此,关于这些君主和围绕着他们的历史进程的关系,孟德斯鸠就禁不住要做一些重要的判断。一种关于历史的哲学观点因而随之形成。
(16)、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17)、在孟德斯鸠的《思考》一文里,只有在关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的讨论中,才有一段简短的话暗示了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对于十八世纪的作家来说,查理十二丰富多彩而勇敢大胆的一生是一个颇为流行的话题。伏尔泰的《查理十二史》(HistorieduCharlesXII,1731)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而且《论法的精神》的读者也会回想起,孟德斯鸠随后在那本书第十卷的一章中曾经谈论过查理十二。在《思考》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后来他关于查理十二的论述的萌芽。孟德斯鸠在这两个例子中所作出的那些判断,初看起来都会让人想起先前《论政治》部分文段的决定论,但它们反而是深嵌在一种整体论证之中,这种论证朝向一种明确的唯意志论方向前进——它认为,正是查理十二本人造成了他所遭遇的种种不幸。在《思考》中,孟德斯鸠比较了查理十二与勃艮第公爵查理,还同时如此评价他们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