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现象有哪些132条

2023-11-08 09:28:02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新传

(1)、郭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之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我国有近7亿网民,每天产生信息量约300亿。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及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

(3)、网络流行语为不同社会阶层贴上语言标签,也反映出舆论对社会阶层断裂、贫富代际遗传、底层民众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等问题焦虑。

(4)、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的艺术化表达,是传达大众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艺术作品也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素材,网友们将艺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以恶搞为主的二次创作,便形成了极具搞笑风格的网络流行语。

(5)、(WHO)此处想借用三个或不太严谨的类比来切入,借以阐述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及个体的关系。

(6)、例如,“粉丝”、 “顶”、“拍砖”等,网络圈子里的网友都懂,如今用在报纸、电台上,受众们也懂它们的意思,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即有上下文、前言后语,不会产生歧义,我看用用也没有什么坏处。

(7)、何俊志(2013).比较政治分析中的模糊集方法.《社会科学》,34-35.

(8)、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9)、其实,语言发展与变化所体现的主要的驱动机制就是交际与省力的互动。换言之,在语言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人类应该尽量减少发音,以减少因信息过多而造成干扰的风险。据此,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齐夫(G.K.Zipf)于1949年提出了齐夫定律(Zipf’slaw),认为交际中单词使用的频率与省力原则(leasteffort)成正相关。具体来说,在语言产生和理解中,对一个词或音施加的一种力,使其能够表达所有可能的意思,从而使说话人在交际中避免因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以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时而耗费大量的脑力,这就是省力原则的运作机制。网络交际也不例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总是有意无意地采用缩略形式来提高交际的效率,并展现其语言使用的创造性与新奇性。与语用交际中的相关原则(maximsofmanner)和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偏重听者的认知推理过程不同,网络流行语缩略主要是基于说话人的语言经济原则。在省力原则驱动下,交际者可以使用更为经济的缩略语传达信息,受众可以在具体网络交际环境中相对容易地获得预期的意义,这样缩略语才能留下。但某些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与兴起还是要兼顾交际双方的认知努力,否则久而久之就会被淘汰。

(10)、受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人关注的社会网络中心会有所不同,网民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具有求异攀比心理,会倾向于使用这一类网络新词来表明自己追得上时代潮流或者显示自己的时髦感。

(11)、(3)王冰雪.调侃·狂欢·抵抗——网络空间中民众化转向的另类表达与实践(J).新闻大学,2014(05):138-1

(12)、你比如:贾宝玉不说我爱你,他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夏目漱石不说我爱你,他说,“今晚月色真美”;蝶衣也不说我爱你,他说,“就让我陪你唱一辈子戏”。

(13)、说个段子吧:同样两个人,看到海上明月的美景,一个人会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个人只会说“卧槽”。差距就在这里。

(14)、根据以上变量设计,本文参考案例的数据权重,并考虑各变量相对结果变量的应然效用,进行1和0的赋值。

(15)、李良荣,郑雯,张盛(2013).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现代传播》,5-10.

(16)、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17)、同样,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都在被各种浅薄、通俗、低幼的信息和语言所包围。要想不被同化,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尽量不看它们。多读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少用乱七八糟的流行语。它们正在潜移默化之中,摧毁你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18)、我们很多人都是电脑控,我也不例外。对于网络流行词的看法我不左倾也不右倾。有些网络流行词,创新意义较强,或表示一个新事物,或表达一个新内涵,既有不可替代性,又表达得特简洁、生动,为民众喜闻乐见,那么它就可能活下来。

(19)、而传统媒体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传播活动有较多的局限性,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媒体并不会被取代。王仕勇在《传统媒体与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传播》一文中指出“网络流行语往往缘起于网络,与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相关。

(20)、目前在相关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南京大学孙洁、樊启迪、巢乃鹏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语和网络语言的差异。

2、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现象有哪些

(1)、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同辈压力的情景下,也是存在主动选择和刻意扩势的情况,这一点在粉丝群体中较为突出,例如今年走红的“skr”,除去部分用户的调侃和讽刺外,更多的走红原因还是要归因于吴亦凡和粉丝的力推,再如,流行语“打call”、“pick一下”,无一例外是在粉丝的推动下,出现了极大的影响力,这样的情景在红红火火的娱乐圈并不意外,不过当抽身事外,从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羊群效应下集体无意识的突出表现。

(2)、“我爸是李刚”,一语出自官二代李启铭之口,2010年10月16日晚,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园内疯狂飙车撞人,并叫嚣“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我爸是李刚”一语迅速红遍网络,“我爸是李刚”也逐渐成为大众认知富二代的新标签。

(3)、正如“任性”“给力”表达的意境一样,20多年来,没有哪种语言能像网络流行语那样“任性”地产生、发展,那么“给力”地描述社会实践。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20多年的发展流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是对社会生活的鲜活解读。很多研究者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考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流行语的内涵、特点和影响3个方面。但是,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历程及其对青少年影响途径研究较少涉及。作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是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语言、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考察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历程及其对青少年语言、思维的影响途径,对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4)、2014年3月28日晚,《南都娱乐周刊》执行主编透露周一将有重大新闻发布,内容涉及明星出轨。随后微博各个八卦账号开始爆料矛头直指文章。第二天上午,有媒体刊出文章姚笛秘游深圳香港的照片,随后《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称与该媒体刊出照片不同的猛料将在周一曝出。至此,新浪话题“周一见”被刷上话题榜首。“周一见”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而《南都娱乐周刊》作为“文章出轨事件”的直接参与主体,是这一流行语的创造者。另外,在此事件中,推手公关人员引领着舆论方向,网络成了娱乐场。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而网民的情绪走向也印证了没有比网络更好的窥私场所、娱乐场所及宣泄场所(沈爱国,2014)。文章出轨事件作为一起娱乐新闻得到了传统媒体的大量报道,如《广州日报》《新京报》《东南早报》《京华时报》《新快报》等等都有跟进,得到官方话语广泛采纳。

(5)、每期“二零二”,将轮流由一位“观察”成员抛出话题,讨论参与者不定期变动。想法不甚成熟,论述或非严谨,但希望能够打破先见、激发异见,也欢迎不同声音的加入。

(6)、另一方面,人类情感的内容也非常复杂。比如喜、怒、哀、乐、愁是最基本的划分标准,喜悦、悲伤、愤怒、哀愁、诧异、惊惧、低落、羞耻、惭愧、嫉妒、自豪等等有更加细分的情绪种类,不过总体上可以简单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个维度。根据案例样本的事件内容和网民的情绪表达对不同,流行语所包含的社会情绪可以进行简单分类,公共事件一般涉及公共利益,影响公众情绪,流行语本身就是社会情绪的反映,公众通过流行语既可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并期待得到改善,也可以参与社会娱乐,因此可以从表达不满情绪和未表达不满情绪这两个角度划分流行语的情绪内容。比如在“海南万宁小学校长找学生开房”事件中,“校长开房找我”这样的流行语传达了公众对强权的愤怒和对弱者的同情,很明显表达了不满情绪。而复旦校园投毒案中,“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则是网民一种调侃的方式,背后有着对悲剧的无奈和叹息,流行语本身未表示明显的不满情绪。根据十二个案例的统计数据,在情绪内容中,表达不满情绪的事件占据67%的比重,可见大部分流行语的爆发体现了网民的不满情绪。

(7)、(GN)接着你说的“镜子”的看法追问为什么网络流行语会诞生这个问题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回到语言和社会思想的关系上看。语言是思想和声音的媒介,是形式,而不是实质。也就是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要探索语言,就要先探索思想,要探索网络流行语,就应该探索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思想背景。

(8)、流行语具备浓厚的网络语体色彩,生动形象、轻松调侃是网络词语的一贯特色,这种幽默来源于两个层次:其一是字面语义的幽默,这种幽默走向黑色幽默等形式;其这些“新词”刻意解构“规范”,对传统语法语规的挑战和戏诚造成了另一重幽默效果(张玉萍,陈孟,2014)。在“文章出轨”和“吕新华发言”这两个公共事件中,“周一见”和“你懂的”由事件当事人自主发出,本身就与轰动一时的公共事件紧密联系而更容易受到关注;而新词中蕴含的戏谑调侃的方式又构成了浓厚的幽默效果;再加上被官方话语场采纳,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而进一步扩展了传播范围。因此,这一条件组合下产生的流行语更容易实现高热度传播。

(9)、当今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开放性和隐蔽性共存。

(10)、(WHO)网络流行语和亚文化有较多重叠,二者都具备一定的叛逆性、草根性、戏谑性,构成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的挑战,二者亦不断在各个场域争夺话语权。部分流行语直接闯入了主流文化的禁区,抵制者认为其粗鲁无礼、离经叛道,支持者则热衷于打破禁忌、冒犯神圣的快感。无论如何,“网络语言污染中文”的抵制行动似乎并没有阻却网络流行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主流文化对网络语言的策略也逐渐从抵制转为收编。

(11)、此外,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的原因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样本量较小,不适合大规模的统计分析。样本量小意味着在研究中会有很多变量被忽略,但是定性比较分析恰恰是仅仅针对小范围的样本,能够弥补这一缺口。由于产生流行语的公共事件本身并不多,本文选取了近五年(2010年至2014年)的12案例。

(12)、造句:且把“压力”当鸭梨,啃下它,你就是胜利者!面对生活,至少还要有“笑熬糨糊”的勇气!

(13)、但只要网络流行语的思想基础和矛盾基础是广泛存在的,长期存在的,是社会的基本现实的存在,那随着时间的积淀,就可以成为语言。比如“装X”,它的近义词,有卖弄、做作、显摆等。但我们发现,这些词似乎都不能替代这个词而存在。“装X”可以囊括这些词的意义,卖弄和做作都是贬义的表达,装X却可以是玩笑的、不含恶意的,显摆的程度相比之下又太弱了。可以说,“装X”是经过了网络的考验而活下来的,也就是经过了最广泛社会的检验,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社会广泛、长期存在的矛盾。或许现在还不能把它看做语言,但它的使用确实已经成为普遍的习惯,相比“内卷”,“给力”,其生命力是更强大的,这是由它的思想基础决定的。

(14)、网络词汇是近几年出现于网络,人们称为“网络语言”。

(15)、摘要:网络流行语具有“交流工具”“社会舆情表达”载体和个性化“表情达意”或“情感宣泄”载体的功能。它从“文字符号意义”“产生、传播过程”“产生、传播逻辑”3个维度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起着促进和消解作用。主流意识形态要通过及时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科学研判、及时疏导网络舆情,积极创新、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强化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少年;意识形态;认同

(16)、这种速朽在流水线式、工业化生产的流行语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多见于产品营销、人设包装等。此类网络流行语缺乏民间智慧的积淀,也缺少社会议题和情绪的有效支撑,沦为内涵空洞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其背后的推手希望诉诸于消费者的新鲜感和稀缺性,借用了网络流行语的外壳,但始终缺少网民自发传播的后劲和民间智慧的巧劲。

(17)、定性比较分析(QCA)适合处理一些相对能够被类别化、分级化的数据、事件或性质,根据拉金的研究成果,这一方法的基础在于将变量作两分处理,即解释变量和结果变量都有两种,变量取值转换为1和0,因此可以将“质性”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量化的数据。二分变量赋值为1表示“是(true)”或“存在(presence);二分变量赋值为0表示“否(false)”或“不存在(absence)”,用表示;乘法为“和”运算,即条件同时存在,用表示;加法为“或”,表示二者至少存在其用“+”表示;符号“=”或“―”表示“导致”。比如,A*B-Y表示因素A和因素B同时存在将会导致Y的发生。

(18)、(阿珍)再进一步理解归纳一下镜子、管道和围墙这三个概念分别指向的内容:我想,镜子其实是“光源”,是流行语产生之初的一种状态,随后,管道让光“流动”起来,这种“流动”产生一种实体,这种实体由于对空间的占据而成为一种城墙式的存在,而“狂欢”则是另外一种“流动”的动力,人们可能不是在表达、发泄、抵抗,而是一种风潮裹挟中试图参与其中并获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所谓“能指所指化”,就是让形式先于内容,把外在形式内化了:人们不是在表达内容本身,而是以“表达”这一行动展现自己的在场。

(19)、1.当事人自主创造+戏谴调侃+被官方话语采纳

(20)、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语言学角度

(1)、很多人反驳网络语言威胁论的论调是:语言是在不断往前发展的,被人民接受的网络语言,终会成为主流。我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故步自封。这个说法很对,我们当然不应固守一套话语体系,而是要不断去活化它的生命力。

(2)、陈阳(2015).《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本期二零二主要聊天人员:WHO、CPG、STL、GN、声声、阿珍、小包

(4)、   2018年,李诞火了,一个立志做一名诗人,结果开始写小说,最后因为脱口秀走红的80后。“人间不值得”出自最早出自于李诞的一条微博,其内容是“开心点朋友,人间不值得。“有一种强烈的“丧”气的氛围,被各种网友奉为人生信条,被视为“看淡人生”的金句也成为了一句网络流行语言。

(5)、在每周观察栏目的例行讨论中,大家都会聊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畅谈与交锋如同水过无痕,为了留住这些思维的闪光,我们决定将讨论内容以文字形式进行记录与呈现。由于聊天总在HQ202进行,这一栏目被命名为“二零二”,以见证引擎的点滴成长,亦彰显对“讨论”价值的坚持。

(6)、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吸收的,是那些长期的、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过时的东西。比起关注变化,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不容易变化的?

(7)、面对纷繁世相的惊讶。近20年来,表达“惊讶”的网络流行语数量是如此之多,角度是如此之丰富。比如“汗”“弓虽”“穿越”“霹雳”“雷人”“相当地”“额滴神啊”“细思极恐”“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吓死宝宝了”“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用来感叹各种少见的现象;“无语”“给跪了”“毁三观”“重口味”“人艰不拆”“随时受不了”“你家里人知道吗?”“不能放弃治疗”多指令人难以忍受的个人言行;“学霸”“不明觉厉”“霸气外露”“新技能get√”“高端大气上档次”“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则表达的是相对正面、积极的惊讶感受。不少词句都有独特的含义,比如“穿越”包含“时空错乱”的感受,“人艰不拆”表达了“可怜又可悲”“呵护小人物脆弱的自尊”等态度感受,“蛋疼”“神逻辑”“什么仇什么怨”表达了对动机、逻辑的难以理解,“不明觉厉”则带有类似“高山仰止”“外行看热闹”的惊叹。此外还有“神器”“神回复”“史上最”“也是醉了”“也是蛮拼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很好很强大”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意味和用途。这些丰富多样的“惊讶流行语”,显示当前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明显多元化,不同群体交流碰撞增多,以致于许多个体感到难以置信、难以理解的现象很多,情况较复杂。

(8)、黄荣贵,桂勇(2009).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3-

(9)、具有草根、亚文化特质。大多由草根网民发起、传播,反映了多元、狂欢、草根崛起、权威消解等网络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不少俚语俗语甚至低俗词汇,如“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你妹”“装逼”“草泥马”“逼格”“撕逼”“蛋疼”“碧莲”“碧池”等。

(10)、“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纸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1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揭露了某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小编通过盘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梳理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四大内容来源。

(12)、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的反应和反应系统,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是社会感染中常见的形式。

(13)、   经过大家的投票和我们小组的总结,选出来的2018前十名的网络流行语,分别是:安排一下、人间不值得、大猪蹄子、真香、确认过眼神,是xx的人、c位、皮一下很开心、冲鸭、skr、我自闭了。今天我们将聚焦于网络流行语火爆的背后,来说说网络流行语是个啥。

(14)、在本文中,“APEC事件”是该条件组合的典型代表,产生了“APEC蓝”这样高热度传播的网络流行语。2014年11月,为保障APEC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使得治霾能坚守“最后一公里”。经过治理,北京市城六区PM5浓度接近一级优水平。APEC期间北京优良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被网民称为“APEC蓝”。“APEC蓝”的流行,展示的是公众对空气污染的不满和对“蓝天白云”的向往,本身具备一定的调侃、无奈的意味。“APEC蓝”是在惊喜和吐槽声中出现的,支持的人能够理解这是国家在“办大事”,吐槽的人除了抱怨生活不便利之外,也在纠结“面子”和“里子”的取舍(邹振东,2014)习近平在2014年APEC欢迎晚宴上甚至直接釆用了“APEC蓝”这一民间说法,希望通过努力保持APEC蓝,这是民间词汇被纳入官方话语场的典型标志。而在“杨达才案”中,很多传统媒体的报道也直接采用了这一民间说法,如《京华时报》《新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社等等。

(15)、受众是传媒信息的目的地、感受器,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由于受众的不同社会性特征,使得传媒对其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16)、(5)胡疆峰.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17)、及时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1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认为,在今天“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技术时代,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逻辑,公众成为新的新闻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因为网络上人人都是传播者,作为传统媒介机构和职业记者,更应该担负起公共责任。

(19)、但非常遗憾,绝大多数网络语言,不要说生命力了,它们连生命都没有。请问,有哪位朋友的日常生活,从未被下面这些流行语攻陷过?

(20)、“土豪”原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是他们的特点。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现多用于调侃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土豪”一词的出现也表达出大众对社会金钱过度集中现象的无奈之情,传达出渴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愿望。

4、网络流行用语出现的原因

(1)、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社会文化载体,影响着青少年群体意识形态。广大青少年“在接收传媒信息和设法了解它们的过程中,在联系它们并与他人共享的过程中,人们重塑了他们经验的疆界,修正了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具有显著的偶然性、自发性特征。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限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传播。

(2)、考察以上两类概念,可以发现,研究者都注重从网络流行语“使用者”“传播平台”“社会动因”入手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并达成以下3个方面的共识:一是在与使用者的关系方面,都强调被网民广泛认同并使用;二是在传播平台方面,都强调产生或传播于网络空间;三是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都认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考察网络流行语的内涵,首先要厘清“流行”的含义。根据辞海的释义,“流行”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的意思,即在传播速度上,要“迅速传播”,在传播广度上要“盛行一时”。网络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给“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因此,可以将网络流行语界定为产生或传播于网络空间,被网民普遍使用的词、短语、句子或语言表达模式。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鲜活反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4)、网民在疯狂追剧的同时也不忘戏谑调侃,用“上瘾”一词代替男男同性恋或者专指gay。“蓝瘦香菇”在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蓝瘦香菇”小哥也火了,“蓝瘦香菇”注册公司也出现了,新一代网红随着新一代网络流行语的兴起诞生。

(5)、但收编本身就意味着语境的挪用,而语境包括了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是语篇或口语表达的上下文,后者是同语言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无论是意识形态收编还是商业收编当网络流行语从它扎根的文化土壤中被连根拔起,重新种植后难免会水土不服,一个用以自我解嘲的词若被他人挪用,则会登时令人感到不快,前后两个群体的社会背景差异越大,落差感也会越强。举例而言,我可以自嘲为“打工人”,但若被富豪挪用则不免令人心生鄙夷,言词间沾有炫耀和自得之意。结果,我们看见的是,当网络流行语的上下文被重新拼贴,传播的情景、时空、对象更迭时,在何种程度上还能代表原先的群体的所见所思所感,此时的那个词还是当时的那个词吗?可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6)、《青少年“同辈团体”的同辈压力与应变策略》,谢月英

(7)、“东莞扫黄”和“杨达才微笑门”均为涉及公权力的政治事件,事件中产生的“东莞挺住”和“表哥”等流行语则是网民参与网络狂欢直接发明创造出来的。网民通过这种带有戏谑调侃色彩的语言来表示对公权力的质疑,也借此展现了对公权力公开透明的诉求。某种程度上,网络新词是公众的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曲意的表达,包含着不满、抗争和参与意识,这种感受与观点的背后表达方式给予网民更多更灵活的意见与态度(张玉萍,陈孟,2014)。政治事件涉及公权力,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本身就容易受到关注,民众通过流行语这一相对灵活自由的形式来表达的自己的不满和诉求。前文曾提到,网络流行语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背后,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深刻关注和回应,是公民借助网络平台在狭窄的公共言论空间中为了寻求对权力话语的反抗而进行的“集体发声”和“话语狂欢”(黄碧云,2011)。在这场“话语狂欢”中,网民虽然不一定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参与了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构建,形成了出自“草根”的流行语,夹杂着不满和抗争,传播热度借势走高、得以流行。

(8)、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36人遇难的特大交通事故后,省安监局长杨达才的一张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引起网民的极大不满,很快被网民人肉出数张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各不相同名表的照片,由此引发了网民的质疑,杨达才被网民戏称为“表哥”。在网络反腐事件中,官员的不当言行往往成为促使网民滋生不满情绪的直接动因。有媒体指出,几张手表图片就把官员形象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源于官员财产不透明的制度。而在这些喧闹的网络现象背后是网民们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强烈要求。当充满监督热情的网民们无法在制度中找到监督官员的途径时,他们会在官员身上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寻找突破口,而手表、眼镜、皮带等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人民网,2012)。

(9)、(WHO)确实如GN同学所言,网络流行语会成为民众情感共鸣的投射,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流行语不仅是对社会情绪的迎合,还有对社会情绪的调节之用。网络流行语背后正是民间智慧的彰显,普通人虽然无力创造空间和规则,囿于福柯所言的无所不在的规训体系中,但仍然可以在权力创造的空间上用“策略”(tactics)去实践在日常生活领域自由创造。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本身可能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反抗。

(10)、来源:社会学吧(ID: sociologybar)

(11)、流行或者时尚,用罗永浩的话说,所谓时尚就是为了让你的上一辈血压上升。这些流行语只是新生代表达和老一代不同的一种手段,最后会被再下一代给埋葬掉,剩下的才算是经典。

(12)、科学研判、及时疏导网络舆情,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公信力

(13)、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14)、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具备相应的个性鲜明的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

(15)、杜骏飞曾归纳了网民心理的九大特征: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自我实现。这在网络流行语中大多有所体现,观察近二十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以下几种心理比较突出:

(16)、在本研究中,“东莞扫黄事件”和“杨达才案”是这一条件组合的代表性事件,“东莞挺住”“表哥”都是产生于公共事件中的网络流行语。

(17)、飒:“飒!”“真飒!”“又美又飒!”是人们赞美奋战在各行各业各自岗位上女性同胞的常用语,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18)、所以,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大多数流行语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很快就会过时。那为什么还要去用呢?生命如此短暂,时间如此有限,为什么要浪费在这些注定昙花一现的东西上面?

(19)、(WHO)确实如此,语言本身就是一条不断流淌奔涌的大河,其生命活力就来源于兼容并蓄,但当一个词牢牢锚定住某种社会现象、情绪、语境时,挪用语境是否相当于抽走其根基呢?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其接近于“死亡”。此处的“新生”、“成长”、“死亡”都是以人来类比网络流行语,但一切类比都是不当类比,或许可以用更为贴切具体的“造词”、“成因及扩散”、“沉寂”来替换。

(20)、由于网络流行语缩略现象飘忽多变的动态特征,还需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语料库,我们就可以合理预测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分布与发展规律,并为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提供借鉴和指导。

5、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一个热词过气了,同样也是这些人,率先将其抛弃,并嘲笑、揶揄那些还在使用的人,来获得信息差的优越感。

(2)、作为网络文化的引领者和流行文化的追随者,青少年群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幽默诙谐、新颖独特的网络流行语有特殊偏好,在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创作者、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同时,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过程改变着青少年语言表达方式,并在改变青少年语言表达方式过程中改变着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3)、网络热词幽默的包含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内涵,与社会关注热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4)、人的情感本来很细腻,表达方式也可以很独特。用用流行词可以潮一阵,但创造你自己的话语,才愈见你独特的灵魂。

(5)、作为语言文化符号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络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的载体,是话语和权力角逐的空间,体现着各种意识形态的预设和诉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不管人们对其态度如何,喜爱不喜爱,传播不传播,网络流行语都不可能不体现传播者的态度和意图,不可能不对传播者和受众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潮在网络空间交织、交锋,想方设法吸引青少年,与主流意识形态争夺青少年。网络流行语强大的聚集效应让拥有一致看法的青少年迅速集结和联合。青少年集结和联合的过程也就是网络流行语形成巨大话语权,吸引和影响青少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青少年集结和联合不仅是网络流行语的文字符号,还有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为各种意识形态影响青少年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路径。按照巴赫金的观点,“哪里有符号,哪里就有意识形态。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在非理性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机制中,表征不同意识形态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推动着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思潮交融交锋交汇,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起着促进或消解作用。只有运用底线思维,深入研究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规律及其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发挥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才能不断强化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7)、“洪荒之力”源于2015年上映的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的台词“我已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取自古语“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可以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一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傅园慧接受采访时用搞怪的表情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让“洪荒之力”一词瞬间刷爆网络。

(8)、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溢满”、“世界”这三个词的意思,那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满爱的世界”哪怕他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

(9)、反正很多,很多,我就觉得这些孩子们有话不好好说,让我们有点听不懂,是我们落后于时代?还是时代把我们抛弃?或者是这些孩子们不带我们玩了?有代沟?

(10)、   伴随着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博弈与融合,这里想解释一下为什么作者使用博弈与融合,在之前,无论芝加哥学派还是传统的伯明翰学派都将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归纳为“抵抗和收编”的关系,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亚文化的高度聚集和越演越烈的传播都是因为大众媒介的介入,对于亚文化来说,大众媒介给它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强了群体之间的内聚力,给亚文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然而这就不可避免的,将亚文化推向了一个“大众化”的局面,主流文化将亚文化解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开始融合。但是亚文化的人群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喜欢小众文化的人内心渴望被大众接受认同,但又在当“小众文化”被大众接受的一瞬间,心中又会产生落差感,因为失去了自己的特殊感而感到气愤。这样的落差心理下,亚文化的人群开始与主流文化博弈,产生亚文化新的内涵。作为亚文化符号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也在博弈的过程中赋予了新的含义,这种重构性可以用费斯克所述来解释:“当它赢的消费者越多,在整个文化工厂现有流程中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在传统的嘻哈圈子中,“skr“通常是表达兴奋、激励或者幽默,作为表演是临时插入的拟声词,而在18年暑期吴亦凡粉丝与虎扑体育大战的事件过后,网友们则将这个词语进行了再次创造,延伸出许许多多的含义,无论是基于嘲讽还是戏谑恶搞的心理,这些词语都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博弈融合的结果。

(11)、这些可都是去年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但如果今天再拿出来,我想,你只会感到满满的尴尬。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么远,就拿年初的:佛系、戏精、diss、油腻之类的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

(12)、作为“社会舆情表达”载体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过程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3)、除了上述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缩略语之外,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存有少量的非典型缩略现象。一是受方言的影响,有些音节之间会连读,出现语音层面的紧缩现象。如在“表酱紫”中,“表”与“酱紫”分别代表的是“不要”和“这样子”。二是受外语,尤其英语的影响。如我们常用“厉害了,word哥”来代替“厉害了,我的哥”。这一类缩略语主要利用了语音或语义上的相似性,同时也符合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的主要特征。

(14)、(阿珍)这种流行语带来的“区隔”和我们之前讨论的所谓“学术黑话”、“互联网黑话”等等好像可以结合在一起来看:中文系的申小龙教授之前在课上说,流行语是一种“媚俗”,媚俗是一种惰性,人很容易在这种惰性中失重。再联想一下,为什么我们要说黑话?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学术性名词进行误用?就是因为没有新的表达;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新的表达?就是因为我们在这种语言的平滑中产生了惰性。之前对于新京报的《“文科黑话”,当然并不深刻》一文中,我看到有人这样反驳:“这里可以有两个批判,一是对理论话语本身的批判,二是对理论话语滥用的批判。作者可能更倾向于后者,批评我部分同意,但我的态度是,我们没有别的语言可以用了,就是这样,现在这个时代的语言如此贫瘠,理论语言基本就如同救命稻草。”

(15)、其实很简单。我们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一种认同感和优越感。一个词火了起来,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很多人正是凭借这一点来表现:看,我是一个多么紧跟时代潮流脉搏的人。

(16)、作为“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在文字符号意义上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7)、1996-2005:以网络“方言”为主,“网络群居”特征初显。包括“GG”、“MM”、“7456”等词汇缩写,以及“顶”、“沙发”、“潜水”、“恐龙”等特殊称谓。此外还有1997年后借互联网走红的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靠”“I服了You”等。无论是群体内部的网络“方言”,还是对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化挖掘,都显示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独特“文化圈”和“生存部落”的特征初显。

(18)、积极创新、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19)、鸭梨: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20)、从中国进入安定社会后。人们便大多喜欢娱乐。

(1)、以上三种条件组合的事件覆盖比例均为25%,是本文研究条件下公共事件产生高热度流行语最典型的条件组合。

(2)、进一步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代表了网络民意的崛起(吴丹,2011),流行语中暗含的特定诉求也成为推动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重要因素。网络流行语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注意,如何才能及时回应、有效应对,以化解可能出现的舆论危机和信任危机。而在公共事件中,政治事件更容易引发公众关注,更容易刺激公众情绪和涉及公共利益,随着公众对政治事件的关注热度越来越高,这类事件产生的流行收语也更易于传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升,民主政治备受关注,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民主监督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公众对政治的敏感度也大大提升,政治性公共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对政府施政行为的调整也将更具现实意义。

(3)、   圈层内的不同表达方式给年轻人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诉求。信息互动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圈层文化的爆发提供了更为多样性的转化。圈层文化呈现抱团成群,快速黏合,信息自由,圈圈传递的特点。

(4)、此外,百度搜索指数可以直接提供某时间段内某关键词的平均搜索景,数据获取比较便利,而且能体现网民的搜索兴趣,数据更兵代表性。这也是本文选择其作为衡量结果变量的依据之一。本文将从事件结束之日起50天的百度搜索指数高于1000视为高热度流行,低于1000则视为低热度流行,初步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5)、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6)、在事件发酵6天后,澎湃和界面作为第一批大胆质疑的媒体,对事件的种种疑点进行推理,判定这是一则假新闻,但原因主要指向营销炒作。直到2月21日,江西日报公布了官方调查结果,假新闻的真面目才被公众知晓。

(7)、陈万怀(2013).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新闻界》,17X47-50.

(8)、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流行语创造者有三类,王仕勇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中指出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第三类是许多网民一起传播一个新闻中的抢眼语句。()

(9)、本期二零二主题:网络流行语的“生”与“死”

(10)、现代大众文化已经变成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

(11)、与其在网络上冲浪,去看一些梗的来源,或者理解一些缩写语,还不如趁这个时间多读一读古诗词或者有哲理的书籍。通过看作者写出的古典名著,就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也能让你自己的境界得到升华。现在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网络上的新闻更新速度也特别的频繁,但这都与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每个人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很不错的,也能让你在现实中与人进行友好的交流。

(12)、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反映出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宣泄释放、戏谑心理等。

(13)、由于网民群体在性别、阶层、种族、教育、收入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异质化的人群在同一词语上的投射也千差万别,原本不平行的光线在触及镜面后,又无规则地反射向各个方向。在“后浪”中奔涌的浪花有贫富差距、代际差异、青年精神、消费主义、选择权利,“打工人”在积极和消极、自勉和自嘲、得意和失意中来回拉锯。相对包容的解释力本身又延长了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得相对多元的群体能在同一社会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并相互竞逐。

(14)、而《跑男》中的部分经典台词在现实生活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为运用,邓超的:“Weare伐木累”原意是指我们一家人,在一个游戏环节,跑男们在指压板上跳大绳,大家很绝望,邓超为了动员大家,说出了“WeAre伐木累!”又出现一句网络新词。

(15)、如何避免对少年儿童语言学习造成误导是目前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网民年龄结构日趋低龄化,一些少年儿童在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之前就过早地接触到网络流行语,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能力极强,因此这些通俗、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会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但网络流行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不规范语言,过早接触会造成儿童语言体系的混乱。另外网络流行语向日常生活渗透,使得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网络流行语的“场”,少年儿童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必然会将这些流行语编制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只有催促相关部门尽快编制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条例,才能为少年儿童营造风清气正的语言环境。

(16)、该条件组合的含义是,当产生流行语的公共事件为政治事件时,流行语由公众杜撰产生,表达了不满的情绪和某种特定诉求,而且被纳入了官方话语场,那么,该公共事件就容易产生高热度传播的流行语。

(17)、    大卫·里斯曼说:“反叛的空隙存在文化允许的幻想领域”,把反叛势力体制化,是为了每个成员都不起“邪念”。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符号代表,通过大众的传播,其实就是将“亚文化”体制化的过程,从这方面来看,流行语的运用实际上是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始终在不断的重构与解构、存在着博弈的关系,所以相对于适用于所有圈层的传统用语来说,它的生命力和通用性并不高,代替传统用语进行表达,似乎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无法做到。

(18)、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转载须注明来源为新华网思客。授权合作请联系sike@news.cn

(19)、定性比较分析中,通过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率(coverage)的计算,可以确定变M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关系。一致性足指纳入分析的所有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了导致结果发生的某个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覆盖率足指这些给定的条件(或条件组合),在多大程度h解释r结果的现(何俊志,2013)。如果条件X是结果Y的必要条件,则Y对应的集合是X对应集合的一个子集,那么其相应的必要性一致性指标的取值应该大于0.反之,如果必要性一致性指标小于0.则不能将X看做Y的必要条件(Schneider,C.Q.&Wagemann,C,2012)

(20)、“套路”原指精心策划的应对某种情况的方式方法,现多指某人做事喜欢欺瞒,而且方法极具实际经验。后来更是衍生出“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经典名句。“套路”一词传达出大众对人际关系趋于利益化的不满之情,呼唤构建“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的和谐人际关系。

(1)、我一直对别人说:如果你想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那么第一步,就是多看一些严肃的文本,少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热点词、流行词、和网络用语。

(2)、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做内容。

(3)、新闻内容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比较直接,而娱乐类传媒内容受经济利益的影响比较直接,但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闻内容逐渐商品化,为吸引噱头和点击量,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被大打折扣。

(4)、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

(5)、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方毅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甘露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6)、而还有一些,逗趣性的如“板猪”(版主)、“果酱”(过奖)、娃娃口气性的如“饭饭”(吃饭)、“片片”(照片),文字游戏性的“走召弓虽”(超强)、“8错”(不错),拼音替代性的如“BT”(变态),等等,我以为在网络之外的其他场合使用,就不怎么妥当了。

(7)、普遍的焦虑和压力。在表达心态与情绪的流行语中,有关压力、伤感、矛盾、窘态等灰色情绪的词语出现频率高、流行范围广。从“鸭梨”“杯具”到“伤不起”,再到“悲催”“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时间都去哪了”,表达了网民感受到压力、又不愿被压力所迫的焦虑、自嘲和感慨。而“心塞”“累觉不爱”“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则更传递出一种压抑、疲惫的无力感。

(8)、电影《天下无贼》使“xx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成为网络流行语

(9)、从论文发表时间和文本数量特征上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1年,但在2008年以前,发表的论文很少,仅10篇,约占发表总量的4%,发表的刊物主要是《中国青年研究》(2篇)和《语文建设》(2篇)以及几本大学学报。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论文呈显著上升趋势,几乎每年成倍增长。这种数量的增长与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Web0强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与网民对话,并提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及网络媒体在近几年系列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能量密切相关。2008年以来,“俯卧撑”、“打酱油”、“躲猫猫”、“欺实马”、“我爸是李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Hold住”等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迅速在互联网及现实社会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也直接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10)、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11)、本研究将公共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热度作为结果变量,以流行语在特定周期内的百度指数平均值为衡量热度高低的标准。本文设定在事件结束之日之后的50天中,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仍维持在1以上的1000则为高热度流行,不足1000M则为低热度。因为每个事件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所以在选择时间信息搜索的起始时间时,以事件的结束时间为准,这样每个案例的取值都是从同样性质的时间点出发,使搜索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可信度。

(12)、最后,网络流行语缩略必须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从上文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缩略的三字格在词汇层面上,是在双音化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或借用其他词素或词缀构成的,在句子层面主要是基于汉语句子主谓宾这一基本结构;而四字格更多是受到汉语成语内凝化构成规则的制约。当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关联度大的信息往往不可以省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名家抒情散文的难过微博说说(也许你会挽我手陪我看细水长流)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