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陶填泥说说(精选41条)

2023-11-29 17:22:48

紫陶填泥说说

1、紫陶源于生活,但它却俗不起来。哪怕是那百年的汽锅鸡,也当之无愧“雅食”,小锅层层又层层,梅兰竹菊绘刻其上,肉香泥香,气韵袅袅……

2、泥料的表面装饰加工成型后的陶器还需要进行表面的装饰,装饰的精细度也是决定紫陶艺术高低的一个关键。紫陶工艺中的表面加工技术包括:绘制、刻坯、填泥、修坯几个步骤。(紫陶填泥说说)。

3、这里产出的紫陶,泥质细腻,色泽鲜润,形制如金石古拙,敲击声似钟磬,品赏意境幽雅有味。

4、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

5、无釉磨光工艺,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重要特色,也是极其耗时的一道工序

6、走进滇南建水县城郊的碗窑村,乡路两侧破缸残瓶堆积如墙,瓦砾陶片蔓延四野。龙窑横亘在山坡上,山间蕴藏着丰富的五彩泥土,这就是紫陶的故里。

7、早期建水紫陶的烧制都是在长约几十米的龙窑中点燃柴薪提高温度,完成烧制。所谓龙窑,通常顺坡而建,长达40-120米,坡度为15-25度,中通为窑床,背上放火眼,以柴为燃料,烧一窑柴15吨至25吨,需要30多小时,大件可烧3万件,小件可烧20多万件。由于龙窑烧制需要经验丰富的陶工观察火候及火色,并且成品率不高。现在已基本采用气窑(液化气)或电窑。这两种窑可控性较强,体积小,便于高端的陶艺创作。建水陶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至1200度,烧制时间为8至12小时左右。高温中,陶土易熔物质化为液态填充入未熔颗粒的间隙之间,使得泥坯收缩系数较高,建水紫陶烧成之后的收缩率大概为15%至20%,因此质地细密坚实。(紫陶填泥说说)。

8、所以紫陶最初被用来制作生活用品,这也正是它扎根乡土的生命力所在。

9、好陶不怕火炼,经过完全晾干之后,就整齐进入窑炉烧制。建水陶的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度以上(具体温度还得根据各家配方),8—12个小时。建水陶泥由于泥料非常细腻,所以缩水率高达20%,导致建水陶造型难度高,烧制容易变形,大器形非常稀少。很多精品都是过不了这一道关,像以前传统龙窑烧制,成功率不到40%。

10、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艺术的最大特色。切莫认为紫陶作品上精美的图画是美术师描摹后直接烧制而成。

11、当我们手捧一件新鲜出炉的紫陶作品,难以想象怎样用一块小小的鹅卵石磨得光亮如镜。

12、精修之后就让他们休息休息,晒不着太阳,不用受折磨。

13、但是,由于陶瓷颜料与陶土坯料性能不同,高温下的膨胀、收缩率不一致,陶瓷颜料渗入过量,填泥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出现开裂、脱落或鼓包现象,因此,陶瓷颜料兑入色泥的比例一般不超过7%。

14、精修就是把多余的拱出来的泥修掉,修坯可是一道技术活,在拉坯完成拉出大体形状后,有一道初修,修成陶人要的器形,修出那股子味儿。

15、绘制:绘制过程是建水紫陶“刻填”装饰工艺的准备步骤。在将坯体放置阴干到一定程度,并修坯之后便可根据需要进行绘制工艺。建水紫陶装饰的形、色是在绘制后通过刻填工艺实现,所以,建水紫陶的绘制只需单色。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胚体处于一定的湿度。

16、筛泥:筛泥是要将风干的泥料用石磨磨成细粉,再按照大、中、小号粗细不同的筛子人工筛灰,直到矿土成为极细的风尘状泥灰。经过筛泥处理之后的泥料极其细腻,没有任何粗砂杂质掺杂其中。

17、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又经过书画装饰、阴刻阳填、入窑焙烧、无釉磨光等工序制作而成。

18、你能在陶上书写那还不算本事,一位好的装饰大师,不仅考验你的书画功力,更多的是结合陶器本身的器形进行装饰、布局,让整幅书画和陶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赏陶之人赏器形、赏装饰、赏古味。而如今能做到这一步者屈指可数。

19、填泥泥料制备的关键是白陶基料的泥性必须与坯料一致,否则烧制过程中基料的收缩比与坯料不同,使陶坯变形或填泥凹凸于陶坯器表,使陶器成为废品。白陶泥料硅、铝成分含量高,泥性比含铁成分高的红陶硬。建水当地的处理方法是在白陶泥料中加入适量的含碳高的灰土浆料和少量的红陶坯料,以降低填泥泥料的硬度。

20、紫陶的发展不仅仅是火中夺金,更是一个炼古融今的过程。

21、建水紫陶的烧制一般有氧化和还原两种烧制方法。氧化烧即是在烧制过程中,窑室内一直都有充足的氧气供给,一氧化碳浓度较低,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烧的阶段。建水紫陶红白两种基本泥料在使用氧化焰烧制后,火皮呈一种俗称“猪肝红”的暗红色,白泥呈明度较高的黄白色,俗称“象牙白”,并且使用氧化烧制的器物,打磨后色彩变化较小;还原烧是在窑内温度上升约至900℃左右之后,开始减少窑内的氧气,使窑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坯体或硼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当窑炉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在2%至4%时,陶坯中的铁元素便在还原过程中呈现褐黑色。使用还原焰烧制后的火皮呈现黑褐色和青白色,打磨后色彩变化较大,可获得纯黑色、黑红相间和灰青色。

22、揉完之后的泥就可以制坯了,这个工艺随着建水陶的发展,现在的方器也使用拍泥片这种造型工艺。

23、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建水陶人云:“好陶也靠磨出来”建水陶之所以光彩照人,亮如镜,就是靠磨,建水陶分为亚光与亮光,传统工艺上在打磨时,陶人们将陶器置于转盘之上,用泥巴固定住,在转盘飞速运转下,双手各执一磨石打磨,由于是用泥巴固定,所以陶器会晃动,这就考验磨工师傅们的手艺了,他们的手要跟着陶器晃动来浮动,而且用力要恰当,轻了磨不出来;重了,啪一声陶瓶要不飞了、要不碎了。再磨的时候,师傅们根据磨的情况,更换不同粗细的磨石,以达到温润细腻。

24、各位小伙伴,红河旅游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帅哥美女积极来稿哦!

25、还原烧是在窑内温度上升约至900℃左右之后,开始减少窑内的氧气,使窑中产生缺氧的情形,导致火焰需从坯体或硼中寻找可供继续燃烧的氧气。当窑炉内一氧化碳的浓度在2%至4%时,陶坯中的铁元素便在还原过程中呈现褐黑色。使用还原焰烧制后的火皮呈现黑褐色和青白色,打磨后色彩变化较大,可获得纯黑色、黑红相间和灰青色。

26、书画是紫陶艺术的灵魂,而艺人们的灵魂千锤百炼最终就归属在这一方泥石之上,这种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世世代代羁绊着多少陶人的心,欲罢不能,欲割不舍。

27、泥料配好之后就可以放在大缸里“洗澡”了,为什么说是洗澡呢?因为在缸里,陶人们要将陶土不断搅拌,然后舀掉漂在上层的漂浆(因为上层是颗粒比较小、比较细腻的)用筛子过滤,过滤完之后的再换更细的筛子在过滤,如此反复4道之后,已经细腻到像牙膏一样,就放在大缸里醒泥、发酵,等到需要时就可以拿出来完成它们的使命了。

28、经过过滤、筛选之后的陶泥,要想成器必先劳其筋骨,像揉面一样,直到揉到“腰酸背痛手抽筋”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加工了。(揉泥,是为了让泥结实有胫骨,也是让泥中不要残留气泡,不然烧出来形成气泡这件作品就会留下遗憾)

29、而精雕细琢的滇南女子,于游龙走凤中完成了紫陶难能可贵的不拘一格,可是紫陶作品上从来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

30、红河马上要通高铁了!全国最美第二高铁!戳进来,沿线美景抢先看…

31、用高温陶瓷颜料调制“色泥”的方式与土质浆料配兑“色泥”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在调制高温陶瓷颜料的“色泥”前,要确定高温陶瓷颜料与白陶基料的比例,按比例将高温陶瓷颜料兑清水研磨至完全溶化,兑入色泥浆料揉拌均匀即可。色泥浆料与陶瓷颜料配兑比例为100:5~色泥的配兑,如画家作画调色,可根据画面要求和填色习惯,适当调整颜料的兑入比例,以改变色泥的色彩浓度。

32、建水的陶制品一般有两种——白陶、紫陶,统称为建水紫陶。

33、装饰之后就是刀客出场,一名出色的刀客必备:稳、准、狠。心细胆大,刀法流畅,下刀如有神。如果不耐心、不细致,那么刻穿了的、线条刻走样的陶器就成了“刀下陶”了。

34、紫陶工艺在元清一代得到辉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只有底蕴深厚而神秘斑斓的滇南文化能够诠释它的前世今生。

35、紫陶的文化韵味确实别具一格。不知哪个时代的文人才子,随手将几片写剩的残字破纸丢落地上,无意间发现了一种优雅闲适的缺憾美,于是造就了紫陶特点鲜明的残贴装饰风格。

36、于是,紫陶艺术在这里潇洒地转了一折,而我们的心中越发温存起来,那一点点现代人心底余烬未燃的文化情节,在紫陶的身上升温,我们因一器而走进了文明的历史。

37、建水陶为何如此有魅力有味道,离不开各位书画大师在陶上的笔走龙蛇,笔酣墨饱,入目三分的书画,在建水陶上书画可不是一般的难,充分考验了书画家对笔的驾驭能力和章法布局能力。

38、这样的工艺有着极其复杂的流程,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步骤:漂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和无釉磨光。紫陶工艺无疑是一项源远流长的综合艺术。

39、烧制时,窑膛温度达到1200℃的时候,紫陶呈色会出现奇异的变幻,或黑或绛紫或红紫相间,神秘莫测的窑变可遇而不可求。

40、填泥泥料比坯料水分含量高,外观为稠糊状,水分含量约为35%。稠糊状的填泥能够充分渗入刻模的每一处细小的空隙,使填泥与坯胎完全黏合。建水人称填泥泥料为“色泥”,制好的“色泥”分放于釉陶盆中保存备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累与苦的说说(精选72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