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繁体说说(精选38条)
四字繁体说说
1、“办”对“辦”说:现代化了,不用辛辛苦苦了。
2、中美又要谈判了,释放了这三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3、搜“儿子”,可以看到一些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4、这两字虽不同,但是他们的字素是一样的:堇,只不过后来“去土从大“。
5、搜“阅读”可以了解到关于阅读的一些基本看法和实践。
6、这个“裏”很容易跟“包裹”的“裹”混掉,但其实仔细拆分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字是“里”在“衣”中的一个上中下结构。而“裡”则是“左衣右里”的左右结构,而且两结构是不能拆分的。
7、搜“八十分”“分数”等关键词,可以看到我关于考试和分数的一些思考。(四字繁体说说)。
8、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qiáng)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9、港、台的这俩个繁体“为”,本意上啥区别也没有,但显然港版的“爲”要比台版的“為”更加古老。
10、(4)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肆诸市朝。
11、可见港版的繁体“粧”与台版的“妝”其实互为异体字,不过港版的毕竟多了个中转站,所以啊,台版的“妝”为优先常用。
12、因为“爲”头上的爪是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转化而来的,而“為”则是由隶书和楷书简化而来,谁辈分更高岂不一目了然~
13、搜“弟子规”,可以看到若干篇对于《弟子规》的分析。(四字繁体说说)。
14、“发”对“發”说:你那么复杂,我就容易得多。
15、在唐、宋之前,“只”还仅写作“衹”,后在唐宋之降,大多就简写成“只”了,并且流传至今。
16、《延禧攻略》不仅是一部宫斗戏,更是一幅中国非遗画卷!
17、抗战胜利时,你想做什么?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18、搜“第一课”,可以看到我在不同学期设计的开学第一课。
19、比如看到字里含有人民币的“币”,那必定是港版的“卫”。
20、搜“论语”,可以看到若干篇我谈《论语》学习的文章。
21、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香港和台湾都用繁体字,但是他们所用的繁体字却又很大的差别,那差别到底到哪儿?
22、灬,是汉字的偏旁之也是汉语辞书中“火”部的附形部首,名叫“四点底”,也叫“四点儿”。一读huǒ,即“火”字的变体;又读biāo,指烈火。《康熙字典》将灬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收入“火”部:“灬,卑遥切,音标,烈火也。”在检字说明中规定,“凡从灬者属火部”。此后的字典辞书都是如此处理。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解释:“按《集韵》,火或书着灬。《正字通》曰,灬即火字之变体。”直到今天的汉字辞书,都说“灬”表示火的意思。
23、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就写成了古人吃喝拉撒都窝在其上的“牀”。
24、搜“文言文”,可以看到如何应对文言考试以及什么是学习文章的正确路数。
25、“发”对“髮”说:原来过去人们的头发那么长!
26、一个“卫”字到了港台同胞手底下立马成了双生子,不过双生子也是有一点点不同的。
27、“国”对“國”说:我实行计划生育,所以减少了人口;我实现和谐,所以没有干戈;我有玉,所以比你富裕。
28、《说文》中说:綫,缕也。《周礼》下面批《注》曰:線,缕也。都是“缕”,都是“线”,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字形不一样,互为异体字罢了。
29、歎从欠,欠是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所以香港的叹写作“歎”。台湾同胞认为打呵欠必须要从口出,所以就写作“嘆”了。
30、搜“记忆存折”,可以看到关于如何帮助孩子积累古诗文的问题。
31、“与”对“與”说:现在有车子了,还须两只脚走路吗?
32、而香港,独树一帜,一直坚持用“衹”,大家鼓掌
33、搜“减负”,可以看到我对减负问题的若干思考。
34、“厂”对“廠”说:我的内部已被贪官挖空了。
35、“钩”,顾名思义,就是挂东西的挂钩,港版繁体的“鈎”就很容易理解了,里面的构造“厶”十分形象,就是个象形符号,而台版“鉤”里的小“口”......恕我直言,就很难解释了。
36、“区”对“區”说:我是新区,你是老区,所以你的人口密集。
37、搜“课堂实录”,可以看到一些课堂实录,带有课堂上的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