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焙子的说说(精选44条)
吃焙子的说说
1、拍完了这一家,我就引起来铺子对面卖栗子老汉的注意。他叫我给他的栗子也拍几张~好吧,怀柔栗子,我从大北京跑来拍怀柔栗子,哈哈~~举个栗子~
2、焙子夹烧麦:纵向排列,夹6-8个烧麦 要领:焙子要热,皮子要脆,烧麦油要多,排列应尽量堆砌,背头向里,烧麦底向外,从外向里吃,尽量不让烧麦汤流出。
3、除此之外呢,这里还有红糖焙子卖,红糖经过加热跟面凑在一起,外壳也会脆脆的,好吃哦,好吃~
4、焙子夹稀果干:小王果干、销魂一击 要领:或者你会自己做稀果干,或者就买小王稀果子干,只有他家的稀果子干能夹焙子,其他家的汤,都会流你一手,黏黏糊糊。如果你不想要冰的,老板还为你准备了常温稀果干。
5、明朝隆庆年间,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模仿元大都破土建城,这座城池具有八座城楼和一座琉璃金银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三年竣工,起名“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的城。后来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寓意草原部族归于教化。当时阿拉坦汗已年老多病,城池主要由夫人三娘子主持建造,三娘子善良谦和,深受部落民众的喜爱,因此呼和浩特又叫做“三娘子城”。(吃焙子的说说)。
6、焙子夹咸菜:咸菜开会,夹3种以上 要领:选取适合夹焙子的咸菜,尽量避免:黄豆、花生米、海带丝等,优先选择:芥菜丝、烂腌菜、腌黄瓜、豆腐丝,最好从北门咸菜铺子买,去饭店要小菜,没意思。
7、牛舌焙子要分成剂子,包上油酥,然后擀来擀去好多次,这样才会分成好多层,才好吃。这一盆就是油酥。
8、焙子夹辣串:麻辣烫串,经典精选 要领:找到味道正宗的麻辣烫串串摊位,选择适合夹在焙子里的串串,可适当加汤,但切记过多,过多会破坏焙子的酥脆口感,如果是女生,可以边夹边吃,这样可以保证辣串焙子的温度 (吃焙子的说说)。
9、可以说呼和浩特是一座咬着焙子建设的城池,也因此,呼市的焙子名扬塞外,并成为呼和浩特的标志之一。
10、如果夏天来这里,会有王威的羊肉串吃,如果吃了内蒙的羊肉串,真心对新疆那种腌制的烤肉无感。羊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小块儿,用细细的辐条穿起来,码的整齐干净。红白的羊肉,透着那么股子立静,不用担心是神马这肉那肉,放在火上烤的吱吱响,撒一把盐撒一把孜然,愿意的再来点儿辣椒面,就着烤炉就近儿就吃了,吃不急凉了的自己放炉子边烤一下,哎,那感觉,真是想想就带感。配上王威对面的稀果子干,美的那就不要不要的了。稀果子干真心甩北京的几条街了,拿软枣儿、杏干啥的熬成稀糊糊,凉凉的,夏天来一口解暑又解腻~
11、内蒙家家户户都吃的一种食物叫焙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各种火烧。这家在这条街应该挺火的,据说是因为他们家的焙子是明火出来的,不是烤箱烤的,也算是老做法,所以比较受大家欢迎,啥时候来啥时候都有人排队在买。有时候队伍还能排挺长。就卖就做,拿到手里都是热乎的,酥酥的外表,软糯的内心,有甜的也有咸的。下图的这个呢,叫油旋儿。相对比较硬实。
12、Hello啊!大家好,今天介绍一下,我们乌拉特前旗的一种特色小吃,六中焙子,话不多说先上图哦。
13、另外,内蒙管好多吃的都叫麻叶儿,甜的叫糖麻叶儿,蜂蜜的叫蜜麻叶儿~比如这个,叫蜜麻叶儿~北京叫糖耳朵吧~
14、这一次算是行色匆匆呀,很多东西因为过年的关系,都没有出来。也是有些些的遗憾的。
15、下图是我抓拍的,因为这个焙子很烫,师傅的速度很快。但是想一下,刚出锅的白焙子,一口咬下去,外壳硬硬的,嘎嘎酥脆,然后咬到里边,碱发面的那种面香和着软软的芯儿,那滋味,啧啧:P
16、这个是整好型放在烤盘里边烤出来的,内蒙做面食包饺子都离不开胡油的,就是胡麻油,我们也会叫它亚麻籽油。有独特的香气,拿来炒菜感觉味道怪怪的,但是活馅儿包饺子、做面食却真的很好吃。而且这种油本身也很营养,而且貌似没有听说过胡油也有地沟油的,呵呵,某种程度也会比较放心吧。还有这样的焙子,叫牛舌焙子,这个配羊杂碎最好吃:)
17、包好油酥的”包子”倒置,压扁,擀开,这个是擀成长条状,从一侧卷起。
18、几乎每一个人呼市人对焙子都有着厚重的感情。这种朴实的烤饼都默默的伴随着我们度过每一天每一年。打小的时候就喜欢红糖焙子,咬一口,那夹杂着小麦和糖的味道在嘴里弥漫开来,太爽了。
19、经过烤制的焙子,酥脆的外皮,配上刚出炉的烤肠,鸡蛋,黄瓜丝,再配上秘制的咸菜,刷上一层辣酱,每一口都是满足感。
20、拍照的功夫,生意就来了~看到这么一幕,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这么一条老街,多年守着这么个小生意~自给自足~
21、这个就是麻花儿了~我提出要求进去拍照的时候,铺子里的人跟我说,可不能给我们曝光呀~我就给他们看我拍的照片,然后那师傅说挺好挺好~漂亮漂亮~然后又问我,是哪个报社的~哈哈哈哈~我说我是家里蹲报社的~
22、然后拍完了栗子,这老汉又让我拍卖羊头肉的老汉~说你拍他你拍他~真是个热心人~这位老大爷也很配合~
23、可是当时明朝廷一直不允许草原通商,导致草原上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甚至连做饭的锅都不够用。负责饮食的回族首领为了报答三娘子的收留之恩,竭尽所能的为部众提供可口的食物。没有锅灶,他们就用平整的两块大石片夹住面团,在篝火上焙烤。这样烤出来的面饼不仅香甜松软,而且特别耐饥,深受工匠们的喜爱。由于是在篝火上焙烤而成,所以大家都管这种面饼叫做“焙子”,这就是现在白焙子的来历。
24、和面(家里用的普通面粉、水或者牛奶、酵母)、发酵
25、还有这个,我不知道叫啥,好吃的,每次都会买,可是这家明显不欢迎我拍照,所以只有这么一张模模糊糊的图~
26、每次回呼市我一定要去的地儿,这里算一个,我一直跟家里说回民街,反正家里人都知道,但是具体叫啥,我刚刚跟刘先生探讨了一下,他说他们就管那地儿叫大召,好吧,我不知道为啥隐隐约约觉得这地儿叫宽巷子,哈哈...请知情人来科普哈~大年很多买卖都不开张了,天又齁冷齁冷的(不用这个词我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内蒙的冷),那天的幸福时光就是在人家焙子店火炉边拍白焙子和最后钻到人家店里喝羊杂的时刻,哈哈。真心太冷了,拍几个照片手就僵了。最后拍着拍着眼泪都忍不住流出来,啥都不为,就是冷,冷,冷的...可是就这么冷,这条街上还是熙熙攘攘的,置办年货的人川流不息~
27、拍到这里已经被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流了,所以果断的冲进一家小馆子,点了一碗羊杂碎~~内蒙相比较于其他地方的饭馆儿,都会干净些,比如我随便进的这家,都会给你一壶砖茶,虽然地方不大,设施也不好,但是各个地方都透着干净。这一点儿还是让人心里舒服的。
28、焙子夹茶蛋:最好俩蛋,口味独特要领:热焙子热蛋,俗称蛤蟆含蛋。
29、焙子是将发酵的白面兑食用碱揉匀,再分别掺入植物油、糖、盐、鸡蛋等,成形后放入特制的炉灶先烙后烘烤而成。成品有白焙子、牛舌头、油旋罗锅、千层、油酥、豆沙焙子、糖焙子、咸焙子等,形状各异,口味有别。烙焙子讲究三净:和面的手净、面盆净、面案净。只见面案师傅头戴白帽,一会儿揉一会儿擀,不时添加佐料,一会又转身疾步将半熟的焙子挪锅换位,那和面的拍打声、擀杖的击案声,那手舞足蹈极富节奏感的劳作,仿佛是一位资深音乐大师在指挥一支交响乐团。
30、老板靠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家人,从小吃到大味道棒极了。同时让不少像我这样吃着六中焙子长大的孩子有了忘不了的情怀。
31、继续走来继续逛~各色的月饼~都是胡油做的~
32、建造城池动用了大量的民夫工匠,吃饭成了当时的首要问题。三娘子把工匠的伙食工作委派给了从宁夏逃难来的回民部族,因为回族人擅长制作各种面点。
33、焙子夹雪糕:奶油雪糕、夏日最爱 要领:尽量选择牛奶类、酸奶类、奶油类雪糕,不要选择白糖冰棍、冰工厂之类的雪糕影响口感。夹之前可以等雪糕先降温融化一下,食用时味道更好!畏寒者请在朋友陪同下使用。
34、老板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做焙子啦,和好的面揪成小剂子,然后把剂子擀成饼状,然后就可以直接下锅啦。
35、发好的面,揉匀,排空气后,制成大小一致的面团。
36、再举个例子~怀柔栗子和唐山栗子在内蒙无缝对接了:)
37、呼市人总是大清早在焙子铺门口排着队,购买着金灿灿、套着洁白塑料袋的温暖。叫一碗儿羊杂碎,舀一坨辣椒,就着白焙子或者牛舌,那滋味~~
38、焙子是呼和浩特地区特有的小吃,是回族面点名品。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形状有圆的、方的、三角的和牛舌形的等等。都是小麦面发酵,兑碱烤制而成的。外干脆内暄软,有浓浓的小麦面香味儿。是早点中最广泛,最经常的主流食品。也是旅行最佳食品,常配以咸菜食用。
39、烤箱中层,200℃,15min,至表面金黄即可。
40、取一个面团擀开,包入适量的油酥(其实这个步骤和包包子一样)。
41、当然,还有年轻人开的店~更大一些,却总觉得缺了那么股子味道~羊杂碎上放着羊油,吃的时候加一点儿,味道就会好很多,再加上点儿武川的土豆,淋上一点儿辣子,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啧啧~
42、准备油酥,胡油倒入碗中,放盐(如果你喜欢吃甜的,那就不放盐),分次加入面粉(就是家里用的普通面粉就行),搅拌,让面粉和胡油充分混合,制成油酥。
43、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跟美好的吃食有关系,世界上最动人的话,一定会有一句是,走,我带你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