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说(精选56条)

2024-01-06 08:49:47

兰亭集序说说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刚才还高高兴兴地过,但是当高高兴兴被某种情景所感染的时候,片刻之间就变成了陈迹,成为过去时了,这个时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人生感慨,时过境迁,这个事情本身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这就是“不能不以之兴怀”,就是要产生感慨,“兴怀”就是怀抱里面有诸多的感想。

3、过去有些史学家讲说魏晋时期人情骚动,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很容易产生,表明那个时代的脆弱和敏感,于是道教容易兴、佛教容易兴。人为了抗拒这个短暂的生命,总得皈依点什么,以期长久。这个是这篇文章所显示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一种风貌。(兰亭集序说说)。

4、李山教授,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研究所教授,北师大珠海校区中国优秀传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诗经、楚辞及诸子文学。曾出版《诗经的文化精神》《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诗经析读》《中国文化史》《牟宗三传》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

5、这篇文章并不长,三百多字,也是仓促之间、在片刻之间对客挥毫写出来的,但它把当时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而且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基本的状态,就是在优美的情境下我们总是感觉到人生是短暂的,背后则是对死亡的忧虑,具体点说、准确点说,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之情,不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的。虽然它很敏锐、很脆弱,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特征,但是它又具有普遍的意味。

6、参与兰亭集会者多为东晋门阀士族,其政治、经济地位有充分保障,因而在政治、经济、精神方面较之前代文人都有充足的自由度。这种条件下,人生短暂突出地成为他们无法解决的忧患。(兰亭集序说说)。

7、东晋的世家大族可以不买皇帝的账,所以当时有所谓“王与马共天下”,“马”,司马,我们知道东晋的皇帝姓司马;“王”,琅琊王,如王导,他们是共天下的。所以这些子弟们都是有头有脸的,都是当时的华贵门第。

8、我们下面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名文《兰亭集序》。王羲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得上是家弦户诵,这是因为王羲之作为书圣,他最好的行书作品就是这篇《兰亭集序》。

9、那么三月三这一天,王羲之约了谁呢?王羲之约了谢安,还有孙绰,以及其他一些王谢子弟,一共四十一人。我们注意到这里面没有政府首脑,而这就是东晋的特点。

10、(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初旬巳日,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行禊饮之礼。众位贤者全都到会,老老少少齐集一堂。这个地方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湍急的漩涡,如玉带般映衬左右。引来溪流成为弯曲回环的水道,将酒杯置于水上任其漂流,众人列坐水旁,即使没有丝竹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喝杯酒,咏首诗,也足以畅快发抒高雅的情怀。

11、永和九年东晋穆帝年号,岁在癸丑天干地支组合纪年。暮春之初三月三日,会huì于会kuài稽郡山阴县之兰亭,修举行禊xì事水边洗濯,驱逐不祥也。

12、(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这是《庄子》的重要思想,其“内篇”《齐物论第二》“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德充符第五》“以死生为一条(相连相通的意思)”、《大宗师第六》“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都反复表达这一观念。

13、“喻之于怀”实际上就是完全释放,就是把它放掉、一切放下,但没有这样的人。“死生亦大矣”,死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事情,所以没人能放得下。因此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有人说生死如这是道家的观点,道家庄子就有这样的说法,他强调我们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死后还回归万物、回归本然。

14、游览集会活动的序文在结构上也有普遍模式,一般先记录活动的基本信息,再描述集会情境以及体悟自然的经过,最后感慨时间短促、死生堪忧,并申明“欲后来者观之”的哲理思考。

15、(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6、魏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生。他们思想消极,认为

17、(游目)放眼纵观。骋怀:开畅胸怀。游目骋怀是魏晋文人常做的精神体验,指放眼自然山水,使忧思畏惧、计较得失等负面情感得到荡涤,进而使人在精神上符合“道”的规律。晋人认为这种精神状态才是回归正途,人也才能在身体、精神、行事等各方面顺时顺理。

18、于文华女士,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19、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首抬头之间便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有人喜欢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与朋友倾心交谈;有人将志趣寄托于外物之上,言行放纵,不拘形迹。虽然他们在人生价值的取舍上千差万别,沉静躁动的性情各不相同,但当他们欣然于眼前的得志、须臾的满足,就满心喜悦,别无所求,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感到厌倦,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就不免因之生发无限的感慨。从前那些曾经欣悦的东西转眼之间已成历史遗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感念伤怀,更何况人寿长短听凭造化安排,终要归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20、所谓时光,既是如此。8月16号,我正式接这个班,如今四个月过去了,感到时间的不经意,也倍加珍惜我这帮亲爱的孩子们,今天下午跑操,由于多数班主任在开会,几个班缺不少人,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自己的班里除去去领书领校服的,一个也没缺,下午进班我和孩子们说,我给你们鼓个掌,感谢大家,你们让我很放心。孩子们笑着用掌声回应我说,哪里的话,应该的。我几乎每天都在批评的杜赫然要转去德语班了,转了一半又不去了,我问他说为什么不去了,孩子憨憨的说:老师主要还是舍不得你。尹毓涵转走了,小姑娘一直在和我说:老师我还能回来看看吗?四个月太多的事了,我总觉得忙碌,也能体会到充实,我总能感到慌张,也总在收获感动。四个月,这些与我年龄差距并不大的孩子们就像我的弟弟妹妹一样,在躁动与不安,压力与努力中茁壮的成长着,我的66个孩子,我说过他们,骂过他们,夸过他们,也批评过他们,如今一切烟消云散,孩子们和我唯一留下的是他们爱过我,我爱过他们。每天他们跑完操后我都会目送着他们跑完最后一步,再上楼回办公室,邻班的班主任总和我说:呀,又在目送。我微笑着回答:对,目送,不必追。的确,我不过是孩子们漫长生命旅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参与者,我无法和他们一起奔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段路程中,陪伴帮助他们走完这人生最美的年华,让他们变得强大,目送着他们朝着未来坚定而义无反顾的走去,不必追,就像一个学生写给我的话:未来的未来,我的路还很长,您也一样,您也会有更多更不同的学生,也许十几年,几十年后,您不再记得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是感谢您在我的生命中出现过。

2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2、编者按:《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禊贴》等,此文主要记叙兰亭周围山水风物之美,抒发出一种生死无常之感。此文描述人物风华之美盛、体验生死哀变之切肤,尽显晋人潇洒风流,是华夏文章中极具哲理性的散文之一。

23、(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符契上刻有文字,剖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征信。

24、每览看昔人兴感触景生情,因情生文之由起因和发展,若合一契投合,约定;未尝不临对着文嗟叹悼伤感,不能喻谈清楚,说明白,没事了之于怀心中。

25、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谢尚、孙绰、支遁等41位名士会聚山阴兰亭,为禊事活动,赋诗饮酒。与会者共创作了37首《兰亭诗》,结为一集,由聚会召集者王羲之作序。文人们的声望、创作和王羲之卓绝的书法造诣,使这次集会以及这篇序文闻名于世。

26、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27、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8、在美好的环境下大家那么多好朋友相聚,此情此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悲凉情绪——人生太短。这个情感抒发得是很自然的,一大批名士召集到一起很不容易,面对着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风、这样的阳光、这样的美酒,在这样一个情形下,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便四散离去了,再想一想没有几天我们就湮然物化了,当然迅速地乐极生悲。故而这篇文章就表现了一种士大夫王羲之特有的脆弱和敏感。

29、戴于吾先生,著名作曲家、编审,人民音乐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合唱协会顾问,现任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

30、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1、(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形骸:指身体。《庄子·外篇·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

32、(悟言)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一作“晤”,意为“面对面谈话”。

33、及到了其所之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紧接着之矣。

34、(流觞(shāng)曲水)是上巳节的一种传统。觞:即羽觞,也叫双耳杯,是以木、玉、角等制成的酒杯,椭圆形,较浅,形似小船,可浮于水面。盛酒的觞随曲水漂流,遇转弯处停下,坐在岸上的人就取觞饮酒,有的还有作诗等项目。本次兰亭集会的42人中有16位没能作成诗,皆被罚酒。

35、群贤毕全至,少长zhǎnɡ咸皆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水流很急,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乐队演奏之盛,一觞酒杯,喝酒,劝酒一咏吟诗,亦足以畅叙幽内心情。

36、(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75—76页)

37、至于地点,则在当时的绍兴,古称会稽,在这个郡里面的兰亭。兰亭后边有山,有王家的一块地,在这边修有一座亭子,是用来饮酒的地方,也就是踏青饮酒,而古人饮酒不白饮酒,还要作诗。这就是所谓的雅集。雅集这个现象从文学史上说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

38、(修短随化)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修:长。化:大化,造化,指生死变化的自然现象或规律。

39、的确,正值花季年龄的孩子们,对于生和死怎么会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理解,并未涉世太深的学生如何能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感受,听不懂很正常。看出他们的疑惑,我说:我们不妨换个理解方式,生与死离我们太远,孩子们你们想想你们的初中生活,三年前你们刚上初一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感觉中学时代刚刚开始,但是现在转眼之间,你们已经高一了,回首间三年过去了,此时此刻当你们再坐在初中的操场上看那些曾经像你们一样在运动的初中的孩子们时,你们会不会有所感慨?这就是“感慨系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同样再往远想,彼时彼刻,你已高中毕业多年回到母校,回到课堂,回到这间教室,你同样又会生发出怎样的感受,时光飞快,生命短暂,岁月沧桑?而我们却在不经意间任由了时光的流逝,忽略了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其实就看一下我们现在,今天是12月16号,我们的班徽上清楚的记载着我们的建班时间8月16号,四个月就是这样快,第一次军训,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周测,第一次月考,等等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是无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感觉到时间的无意义,反而正因为这四个月的倏然远去,而更加珍惜我们手中还有的时光。同样作者王羲之,在感受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之后,有痛有悲,但绝没有沉浸在这样的悲痛中,而是因为悲痛,才更加珍视生命,因死的无可奈何,才更觉得生之何其可贵,向死而生,如是而已。

40、总而言之,王羲之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情境想到人生短暂,眷恋于生活,对死不能释怀,所以他对老庄的态度,尤其是对庄子的态度产生了怀疑,这也是这个地方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41、王羲之,琅琊王,说起琅琊王我们今天有点陌生,姓王就罢,为何还要加上琅琊二字?这是由于从魏晋一直到南北朝,甚至到中唐之前都是很讲究门第出身的。我姓李,我只说我姓李没什么多大意思,要说我是赵郡李或陇西李,那就是了不起。

42、这就是说那个时代是看出身的,即从六朝、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起的一种文化特征、文化现象。而王羲之,琅琊王——二十四孝图里面的王祥也属同支,他们家因为读书、做官、出孝子,且有文采,其家人就世世代代受尊重,容易做官。王羲之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

43、清晨给学生讲《兰亭集序》,感觉学生听得不是很明白,尤其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孩子们不理解为什么过去那些经历的喜爱的转眼之间已成旧迹会让作者有那么浓重的感慨,不理解缘何因生命的短暂而更觉时间的宝贵,不明白作者由何而生向何而去的悲与痛?

44、每当看到前人兴发感慨的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吻合,总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哀伤悲叹一番,心里实在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生混为一谈是荒诞无稽的,把寿夭等量齐观是虚妄不实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这正是可悲之处!所以我要胪列与会者的姓名,记录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不同,事体有异,但是触发情怀的事道却是一样的。后世览阅这些诗篇的人,也会由此文而生发同样的感慨吧。

45、(永和)东晋穆帝年号,公元345~356年。永和九年为公元353年。

46、王羲之接着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遇到这种光景我们放浪形骸,会高高兴兴,但是疏忽之间、片刻之间过去了,之后我们就开始生感慨,情感就发生变化。

47、(致)指思想的趋归。三国魏嵇康《琴赋》:“伯夷以之廉,颜渊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晋陆机《文赋》:“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此处指“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8、做什么?修禊事也。也就是过三月三这个节日。那么这个时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做些什么?“流觞曲水”,就是挖一些小河小沟,然后大家坐在小河的河道、小河沟的旁边,觞流到哪儿,流到谁那儿,谁就拿起杯来喝酒,可能还要作诗。

49、那个时代崇拜文学家,什么样的呢?崇拜才思快的。比如说点上一支蜡烛,或者点上一支香,等这个香烧到某个地方的时候必须要作出一首五言诗,要一定句数,要押某个韵,还要转几次韵,甚至限定一些内容,就是限时作文、限时赋诗。有些人敲小铜锣以表达自己才思快,一敲,那个尾音消失的时候一首诗就作成了。所以那个时代崇拜的文学家就是文不加点,七步成诗的。

5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1、接着下面就是议论,写序不外如此。再然后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是人在世界中生活,看到此情此景,人的思维难免就放开了,就说到了人生。

52、思索良久,一时竟无从下笔。后来,我想起《乐记》中的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里可以先“言”(朗诵);再“嗟叹”(吟诵);然后“永歌”(歌唱)。另外,情由景生。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四周的风光景物多美啊!看来应在渲染环境方面下工夫。我设想,把列位贤者集会的会稽山阴兰亭周围的景象——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曲水流觞等用音乐适当的烘托,再予以叙事、抒情,有景有情,不就可以了吗?于是,我设计了一段写景的旋律,作为歌曲的前奏和后奏,然后再用音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把“景美、人贤、事雅”的这一盛事加以喧染,随着节奏逐步紧凑,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地抒发。

53、(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内篇·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54、固本来知一没分别死生为虚不实诞不正经,齐长短相同彭长寿殇短命为妄胡乱作说法。后之视今,亦犹正如今之视昔,悲夫!

55、乍看那些士大夫们、名士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也是很柔弱、很脆弱的。看下一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个话表明他因为人生苦短、人生的这种脆弱感而产生了一种对过去一种说法的不信,不信什么呢?就是他说我看过去人他们的文字里也有这种人生感慨,差不多都是感觉人生很短暂,俯仰之间,倏忽一世。因此他们一写文章就悲伤、就感慨这个事情,没有一个人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共同发展说说(精选18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