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的说说(精选36条)

2024-01-06 08:54:26

六月六的说说

1、当然,词语探源如同探案,是一种依据大量语言文字事实进行推论,以复原语言原始面貌的科学研究。推论的过程是否靠谱,复原的结果是否准确,还有待各种检验。本文只是抛出的一块“砖”,若能引出更靠谱的“玉”来,则幸甚至哉。

2、关于"六月六"的传说关于"六月六"还有很多的传说,"六月请姑姑"是流传很广的一个。每逢农历六月初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兴起的。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功高居傲,他的儿女亲家赵衰对他很反感,直言数落了他,狐偃不听,当众把亲家责怪一番,赵衰年老体衰,不久因气而死,其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对家人说,六月六日赶回家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知消息,决定六月六日杀狐偃,报父仇。

3、综上所述,无论是字形、字音还是字义,“六”都与“廬(庐)”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抽象的数词“六”,来源于具体的“廬(庐)”。(六月六的说说)。

4、“六”象六达之庄,其地穹隆,故上作覆之,下作者象甬道下丌也。孳乳为“坴”(lù),土凷坴坴也;又为陆,高平地也。(《文始》)

5、今年公历7月28号,是农历闰六月的初我们有幸再度六月六。连过两个六月有心之人也许好奇了:一二三四五六七……这些数词又是怎么来的?那好,既然今年恰逢双倍的六月,应了“六六大顺”的吉祥语,我们也就探讨一下“六”的来历。

6、狐偃的女婿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妻子,狐偃的女儿得知这个消息后整天心惊肉跳,在六月初五这天,悄悄跑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狐偃的女婿知道事情败露,每天惶惶不可终日。六月初六一早,狐偃来请女婿。到相府后,狐偃请女儿、女婿坐了上席,然后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方知自己近年做事有错。今天女婿设计杀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我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希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一席话,说得满座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叩头谢罪,前仇尽释。从此后,狐偃真心改过,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此事张扬出去,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日接回闺女,应个消灾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7、     六月六祭祖晒家谱,忆家风,谈家训,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加强宗亲感情交流,重温家规家训以传统的力量感染今人。希望我们通过举办晒谱活动,使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发扬。

8、    小时候的六月对我们孩子来说,有两件大事,那就是有馄饨喰,还可以下河潲浴。

9、象两壁架有一极两宇之棚舍正视形,此为田野中临时寄居之处,其结构简易,暴露于野,即古之所谓庐。《说文·广部》:“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四川辞书出版社,第1529页)

10、章太炎的意思是说:“六”的古文字像是楼房之间的通道,其字形上像棚顶,下像柱基;“坴、陸”等字都是由“六”孳乳。

11、甲骨文中“六”字是房子的象形。房子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面,由此产生“六个”的含义。以后字形是其变体。(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2、    在广大农村有在农历“六月洗晒”的习俗,古称天贶节。相传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文人则在这一天晒书,寺庙则晒经书。民间许多家族则利用“六月祭祖晒家谱。

13、言归正传。对于语源学(词源学)研究来说,仅有异读(指一个字具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异写材料以及“音近”的笼统说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的角度来详加分析,进行证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所定周秦古韵3类及其拟音如下图:

14、    民间宗族修谱,起源于宗法制度的父权家长制。自周以来,秦、汉、南北朝及隋代,直至现代都重视家族谱系。以前宗族修谱全部是用石版或活字刻印的线装书,谱书用宣纸印刷麻线装订,储藏在木制谱盒内,由家族指定专人保护监管,不使霉烂变质,需定期翻晒。一般家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晒谱,因为六月六日已经出梅,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中伏节气。此时太阳光线直射大地,光线最强,易将谱书上的细菌杀灭。

15、    举行晒谱前几日,族长会通知这一房辈分高、名望高和添了鸿丁的男性族人代表前来参加活动。当日上午时分,当约定族人聚齐时,谱书收执人(保管人)先点上三炷香,杀鸡鸣爆向祖先祭祀,在谱盒前先跪再拜。接着起盒(即捧起谱盒),由族长打开盒盖,再自上而下,从左到右拿出谱书,摆放在室外大木桌或竹制晾床上。一本一本单放单晒。摆放结束,鸣放爆竹,告示家人、村人。保管谱书者用竹筷将谱书一页页地分开晾晒。翻晒至日头升至头顶,中午稍后一点结束,约几个小时,当然,这也要视当时的天气而作晒谱时长。结束时,全体族人面向谱书跪拜,然后由保管人按原来顺序,面朝盒子把谱书放入谱盒,最后插入盒盖,再双手捧着谱盒抬头挺胸大步走到堂屋(客厅)香案为首正中摆放。然后用毛巾擦去木盒上及香案上灰尘。

16、任继昉,中南大学教授,师从蒋礼鸿先生,主要从事训诂学、词源学研究。(照片摄影:魏颖)

17、汉字“六”,甲骨文作、,金文作、。章太炎先生指出:

18、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也说:“从甲骨文的字形看,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屋,也就是‘庐’,由于音近,借以表示数目‘六’。”

19、庐,是古代平民一家在郊野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指季节性临时寄居或休憩所用的简易房舍。《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有瓜。”郑玄注:“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即使在近3000年来的现代,瓜农、果农也会在瓜地、果园里搭个茅庵,用以看瓜、守果,方便劳动。

20、     可想而知,六月真是个重要的日子,又有得吃又能去河里自在的潲浴,那真是个充满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现在什么都能吃到游泳装备也多泳池也高档,可就是没了当初的欢喜雀跃,只能带着童年的美好记忆过六月六啦!

21、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章黄国学主编。

22、  六月六日正是一年之中的中间,所以就像人们要在年底过年庆贺一样,在一年之中的中间部分也要进行庆贺,由于在年中,古时候的人称这一天为“小中秋”。每个节日都要有对应的美食来庆贺,对于六月六日来说正是早熟作物成熟的0季节,所以农民常有“煮熟尝新”的风俗,所以六月六也叫“尝新节”。  六月六日还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一天,所有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家去看望父母,父母也要盛情款待,小孩也要随着母亲回到姥姥家,走的时候姥姥家的人会在孩子的前额上印上红记,祝福孩子健康成长。所以,这一天也称为“姑姑节”,也就是俗语:“六月请姑姑”的说法来源。

2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也说:“六”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基本象原始圆形简易茅庐形。是‘廬(庐)’的本字。篆文讹变得不像了。隶变后写作‘六’。……由于‘六’为借义所专用,茅屋之义便另造了‘廬’来表示,如今简化作‘庐’。”

24、(相关链接:六六大顺,你知道“六顺”的典故吗?)

25、“庐”的上古音,声母属于“来”母,韵部属于“鱼”部。“六”的上古音,声母也属于“来”母,韵部则属于“屋”部。“鱼”部与“屋”部,属于旁对转的关系。如下图:

26、说到“六”又读lù,那位读者问了:没骗我们吧?我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里怎么查不到?对此疑问,笔者要回答的是:那不怪字典、词典,怪你没找对字典、词典。清代国学大师段玉裁指出:“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广雅疏证〉序》)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字的古代形、音、义,在研究型字典辞书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必须反映,这是由它们“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历史性原则决定的,其篇幅又不受限制,因而它们的部头都很大。而学习用字典辞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一为规范化,二为部头小,故而录今不收古。两者各有分工,并行不悖。

27、同类同横行者为旁转。这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同类同直行者为对转,这是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

28、中国民间也流传着"六月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此俗见于300多年前明人沈德符著的《野获编》,文云:"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晟曝列圣实录及御制文集,为每年故事。"士大夫家及平民百姓也于此日晒裘衣杂物,以防虫蛀。

29、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认为:

30、根据以上专家的论述,“六”的甲骨文、金文为茅庐形,字的本义为茅庐。后来,人们借原本表示茅庐的“六”,来表示数目“6”。“6”就是“六”(茅庐)这个字形的借义。

31、说完了“六”的字形、字音(语音),最后再说其词义(字义)的来源。

32、“六”,现在还有一个读音为lù,本是古代的一个国名。六地在尧舜禹时期,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帝王世纪》说:“皋陶卒,葬之于六(lù),禹封其少子于六(lù),以奉其祀。”《春秋·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秋,楚人灭六(lù)。”杜预注:“六国,今庐江六县。”庐江六县即今安徽省六安县。另外,“六”的大写是“陆”(“陆”的字形、字音也与“六”有关)。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六(lù)”与“庐”的读音极为接近。正如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所说:“庐、六古音近,故得借为数词六。”

33、   先说说第一件事“六月六喰馄饨”。到那一天,爸爸妈妈必定很忙,因为他们都在饮食部门的面工场上班,面工场是卖生面和馄饨皮的,六月六那天,街上的、农村的人都一早来排队买馄饨皮子,生怕时间晚了买不到似的。于是乎,那天,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在吃自己包的馄饨,什么菜馄饨肉馄饨南瓜馄饨,花样还挺多,对于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吃一碗馄饨那可算是奢侈得很。所以那天,我觉得很有盼头。我家最常吃的是菜肉毛豆馄饨,有时也加点开洋。下午,妈妈下班了,自然带回馄饨皮子,然后一阵忙活:清洗一早买好的猪肉和青菜,我则帮着剥毛豆,妈妈清洗好后开始剁馅,把肉馅青菜馅和毛豆馅充分搅拌加入油和盐或者早已浸泡好的开洋,顿时有了香味,然后开始包馄饨。摊开馄饨皮,那时候的馄饨皮子是梯形的,大大的,不厚不薄,经得起煮,用勺子舀一勺馅料,放在馄饨皮的中间,然后从窄的这一面连着馅卷两下,再往一头沾点水,两头朝外面一翻一粘,就包住了,刚开始学会时还很慢,后来就熟练起来了,就特喜欢包馄饨。等到包到差不多了,妈妈去忙佐料去了,她会准备好醋,葱,麻油,猪油,还有桐乡辣酱,最诱人的是妈妈还会用红辣椒熬一晚香气四溢的辣油,一切准备妥当,妈妈开始下馄饨了,点上洋油炉,把水烧开,然后把馄饨放进去,水开时馄饨们忽上忽下跃动翻腾着,调皮的样子,看得我直喊可以吃了可以吃了,可是妈妈说必须加两次生水,等第三次开了时才可以盛出,只好耐着性子等,馋虫却早已到了嘴边,总算快要好了,家里也就热闹起来了,妈妈会问:阿斌要吃几个啊,阿伟要吃几个啊?记忆里我肯定是报八个或十个,但妈妈到底盛几个不清楚,反正是吃好后大人问起你吃了几个啊?我总是不清楚自己到底吃了几个,因为我总是吃完一碗又要去添,妈妈便总是要去炉边做好几次。馄饨里放点猪油口感好,放点麻油香,放点桐乡辣酱鲜,但是我最喜欢放辣油,那是一碗馄饨的灵魂啊,鲜香都有了,再来点醋撒点葱花,一碗简单却美味的馄饨便横空出世,于是吃馄饨总是能让我吃撑,想着下次要吃少点,可是到了下次老早忘了上次的教训了,又得吃撑,可能跟那时难得吃馄饨有关吧。总之,童年记忆里的馄饨最好吃,如今再也没有尝到过。

34、   晒谱仪式完结,族人按辈分大小围坐方桌,族长面朝大门,背靠香案坐在上首,依次是主事、收执人等依规坐下喝酒。酒席中,除叙谈友情、亲情,还商讨族中大事杂事,以及一些族群以后事情。至下午各项事务完毕后,族众各自散去回家。

35、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六月六),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2008年,中国(徐州)彭祖伏羊节获"中国优秀节庆品牌"称号,被评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徐州为"中国伏羊美食之乡",确定了徐州伏羊节在国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六月变天说说(精选53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