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麻食的说说(精选62条)

2024-01-07 10:55:06

做麻食的说说

1、    母亲常说,小孩子的手灵巧,搓的特别快。于是我们一个个就更有干劲了,甚至学会了两个小手同时搓。如果还想让这“猫耳朵”更好看,就拿一个新买的草帽,擦干净了放边上搓,草帽上麦秆编织的花纹就这样印在了麻食上,看着特别的好看和精致......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搓麻食,也是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

2、比起一般的面条来,麻食其实是个相当考验耐性的食物。须得先和面,揉面至面团软硬适中,柔中有筋。然后擀成厚片,切条。再搓成食指粗细,撒干面粉。七八根面条儿整理好,切小丁,拇指盖大小。然后,在院子里疯玩的小孩子们便会被喊到厨房来,洗了手,在长长的案板前站成一排,完成最后的工序——做麻食。

3、麻食快出锅的时候,在厨房外台阶上放一张四方形的“地桌子”,上齐辣椒醋和盐,请母亲和姨妈落座,然后小将们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烩麻食,让母亲品尝劳动成果,母亲们拿起筷子后,几个小鬼便死死的盯着母亲脸上的表情。当看到母亲吃了一口麻食眯起了眼睛的时候,我们悬着的心落了地,并且有些许的荣耀感。小鬼们则比起了吃饭速度和饭量,通常都是吃的最慢的那个负责刷锅洗碗。

4、将面粉和玉米面放入面盆里,用筷子搅拌均匀;用130毫升的清水,边倒边搅拌,盆中无干粉后,下手揉成成团;面团要不软不硬最佳,盖上保鲜膜醒上20分钟。用擀面杖将它擀薄,大约3毫升左右,切成长条状。

5、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真的特别有竞争力!

6、    每当看到母亲把小面丁切好,我们就开始兴奋,计划着如何一展身手了。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们在案板边撒一些面粉,拿一些小面丁,用大拇指在小面丁上轻微的摁一下,借着这摁劲往前搓,面就会随着手指向前卷起来,像一个“猫耳朵”的形状,麻食也因此拥有了“猫耳朵”这个别名。

7、麻食四季可食,但以夏季吃得最多。何也?春忙耕种秋忙收,冬季的小炭炉子小案板又难以施展,自然就夏天吃得多。

8、取出卷寿司的竹帘,将切好的长方形在竹帘上碾压成卷,是不是有点像螺丝卷。开始碾压的速度挺慢,越做越熟练,我不一会儿就全部制作完成了。

9、   等麻食都搓好了,母亲会先用开水煮了,再捞出来和她炒好的配菜香香的烩了,于是满屋子飘香,再撒上切好的葱花,色香味俱全的诱惑了食欲。大家你一碗我一碗热热闹闹的抢着吃,把雨天的烦闷都吃进肚子里,留下的只有快乐和温馨!

10、先麻利地捻出一桌麻食,什么豆角啦,香菇啦,木耳啦,小葱啦,全都切成丁,一锅炒。灶间的火烧得旺旺的,不一会儿锅就滚了。麻食被噗噜噜下进滚水里,案板上的面扫做一处,用手掬了,撒进锅。点一回水,不大会儿工夫又开了。麻食不断翻滚着,冒出泡泡,鼓涨得快与锅沿平齐了。这时,将炒好的菜倒进去,打散的鸡蛋沿着锅边淋一圈,几下就成了嫩黄的蛋花。青菜扔几棵,盖了锅盖,撤了柴火,让麻食和菜咕嘟得更浓稠一点。

11、不知里屋谁问了一句“几点了”,正聊得起劲的主妇们抬头一看墙上的挂钟,“哎呦”一声,该做午饭了。这家的女主人便拿把小刀,披一块塑料布,踩着瓦片走到菜园子里。这个大婶说“给我割把韭菜”,那个小媳妇羞答答地让“摘几个豆角”,还有那嗓门大的婆婆喊着“别忘了拔几棵小白菜,我家掌柜的爱吃”。

12、    在面团醒发的空档里,母亲便会指挥了我们小孩子摘葱剥蒜,自己则会拿一些粉条和黄花干来泡发起来,偶尔家里过年买的木耳有剩的,也会浸上一点。如果家里正好这些干菜都没有,那也不用担心,可以换成土豆或西红柿鸡蛋,或者豆角、南瓜、茄子等等。

13、在这片平原上生活了20多年,我也长成了天生的面食胃。即使现在早已定居南方,周末也必得亲手和面擀片,做一碗地道的关中面。而我最爱的,还是可汤可干可炒可拌的关中麻食。

14、   记忆中母亲做麻食给我们吃,大多是假日里雨天的中午。 雨天不能下田干活,大家都闲闲的在家,母亲便会提议说:”午饭吃麻食怎么样?”我们小孩子自然是非常欢喜的,不仅因为麻食好吃,最重要的是做麻食的过程好玩!

15、   等这些菜都准备好了,母亲则会把它们一起洗净切好,然后舀上一勺油(碰巧有猪油,会更香),香喷喷的一锅炒了。说实话,单闻闻这炒好的配菜,我们一个个的就开始流口水了。

16、我爸殷勤地把风扇端到厨房插好,然后生火烧水。我弟就去院子里端干柴,割一把韭菜。我和我妈一人一侧,双手开弓,站在案板前搓麻食。搓好的麻食下了锅,点一回水,便可捞至装了凉开水的不锈钢盆中。

17、没有咱秦州麻食特有的烙印,她的身姿更像是我们秦州的小面片。配料是西红柿和鸡蛋,还好这两样我都不讨厌甚至还有些喜欢。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麻食就往嘴里送,麻食的味道有那么几分神似自家厨房做的。在米线馆包围的昆明,能吃上一碗酷似家乡的麻食是幸福的满足的。我开始一勺接一勺的往嘴里送,最后索性端起碗扒了起来。这种狼吞虎咽的吃相在南方姑娘的眼里实在不应该发生在我这个自命淑女的人身上。分分钟满满一碗麻食就见了底,我满足的看着干净的碗底,跟遥在千里之外的小伙子分享着美食带来的喜悦和精神上的慰藉,不知不觉思绪被拉扯回了老家陈旧的厨房。

18、所有的面都切好后,再把边边角角地挑出来,重新揉在一起,再擀成面片,重新切成长方形。

19、到了我外婆家,八九口人把个小小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我外婆弓着背,一步一踱,从电视下面的柜子里取出不知珍藏了多久的零食,给我们吃。

20、准备卤的食材。香菇、木耳提前用温水浸泡。泡好后的香菇,洗好挤去水分切成小块,因怕它不好熟,奶锅做水烧开,焯一下水。西红柿去皮,切成小丁;半要黄瓜洗净,切成丁;鸡蛋打入碗中,撒点盐;香菜、葱花洗净后切碎备用。

21、   麻食有很多别名,如麻什子、麻食子或猫耳朵等,是流行于西北,特别是陕西关中一带的居家小吃。母亲常说,麻食是一种“富饭”,言下之意做麻食需要配菜。当地农村妇女念叨说:麻食要得好吃,黄花、木耳、粉条子,再来二两肉!足见这麻食要想好吃,是需要下点本钱的。

22、连下了几天的雨终于停了,但还下不了地。这个时候,我妈就会和我姨约好了,拖家带口去二里外的邻村看望外婆。回娘家携礼是外嫁女的孝心体现,但农家人最是讲究个经济实惠。看望外婆带的往往就是奶粉、鸡蛋糕、香蕉一类好消化的食品。去我外婆家要翻越一座小小的荒埝,忙天少有人走,一下雨,路边就会长出一朵朵小小的地软。我们会提前准备袋子,然后钻进埝边的枯草间,一阵地毯式搜索,便摘了满满一袋子地软。

23、童年的情形一晃而逝,却常常出现在梦中。想家的时候,我就煮上碗热乎乎的烩麻食,吃着吃着,仿佛又回到那永远难忘的小时候。

24、今天家人特想吃面条,只因有两个星期没吃了,我突然想起西安的麻食来,干脆我们吃麻食吧。不炒也不烩,做个卤拌麻食,又好看又美味,来看看我是如何制作的吧。

25、我的家乡做麻食一般有两种手法。一种是搓麻食,即大拇指摁在面丁上,使劲往前一搓,筒状的一个小麻食就搓好了。还有一种是捻麻食。拇指仍是摁在面丁上,轻轻往下捻着按,成型的麻食中间薄四边略厚,因此又被称为“捻捻”。

26、关中夏天多连阴雨。一下雨,农家人就闲下来了。年龄大的,往往会窝在炕上美美睡上一晌午,才好解一解田间劳作的乏。年轻人,往往三个五个凑做一堆,东家长西家短地说说闲话,一会儿捂着嘴小声唏嘘一会儿又拍着大腿笑得前仰后合。小孩子呢,更是精力充沛。打弹珠,拍画片,跳房子,农家砖铺的宽敞空地上,撒了欢地玩,尽了情地喊。

27、麻食(麻什),原称作"秃秃麻什"或"秃秃麻失"等,北京话也叫作"猫耳朵",西北地区有的地方叫麻食子、麻绳儿,批耳子,还有的地方称作圪饦儿、饽秃儿、圪团儿、圪垛垛、圪脱、苛秃儿,其历史已经有近千年,后简称为麻什。其词源为突厥语的"tutmaq"(在古代也常被译作"秃秃么思"、"吐吐麻食"等)。

28、经过几天的尝试和鉴别,工作日期间的用餐地点锁定为公司大厦附近一百米拐角处50平米大的快餐店和大厦对面隔着一条马路的手工饺子店。于是乎,从此过上了,中午快餐晚上饺子,中午又快餐,晚上又饺子的日子。周而复始,偶尔不一。

29、茶水喝了两泡,家里的琐事地里的庄稼也说得差不多了,我外婆、姨妈还有我妈就进了厨房。有什么菜就用什么菜,通通拿来烩麻食。新鲜的地软扔进锅里,同着麻食菜丁亲亲密密地翻滚,煮得软韧的粉条也犹如乱云飞渡,带出些山野的气息。点上几滴香油,灶台上已齐刷刷摆出了八九个碗。外婆一声令下,我们几个小的端了热气腾腾的麻食就坐在门外的石墩子上,你撞下我的肩,我拍拍你的背,然后笑嘻嘻地吃完一碗麻食,一溜烟又跑去了灶间。

30、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美食》编辑修改及发送。20日之内未收到回复者,可另投他处。

31、    然后母亲会把醒发好的面揉光擀成1厘米左右的面饼,然后再切成1厘米宽的面条,切好的面条用手轻轻搓成长长的圆柱,再均匀切成指头蛋大小的小面丁......

32、    现在生活好了,麻食的花样也更多了,比如用各种菜汁或水果汁和面做成的五彩麻食,也比如因烹饪方法而分为烩麻食、炒麻食、砂锅麻食等。另外还有了专门制作麻食的机器,省去了人工的麻烦和辛苦......

33、小搓板用起来顺手多了,搓麻食的速度也快了不少。我们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时,也总喜欢抛开大人,一起有说有笑的搓一顿麻食,我们比着谁的速度快,比着谁搓出来的好看。母亲和姨妈在一旁观战,时不时的哈哈大笑一声。

34、若说常规的面条是关中人的日常,麻食就更像是农闲时的花样。炎炎夏日,关中的气温常常能达到三十七八度。蝉在老槐树上不停歇地鸣叫,风扇呼呼吹个不停,人躺在铺了满地的凉席上,仍觉得浑身黏腻,稍一动便是一身汗。这时最渴望的,是这世间所有的凉。雪糕,冰镇西瓜,井水中冰过的糖渍西红柿;凉粉,过水面,凉拌面,浆水鱼鱼,样样吃了个遍。终于没啥吃的了,我妈大手一挥:今个儿吃凉拌麻食。

35、小时候麦忙季节,我在家里充当厨子的角色,做一顿能让母亲吃一口就赞美一二的面食成为暑假最走心的事情。好家伙,跟写暑假作业比起来得心应手愉快多了。那段时日,我总会绞尽脑汁变着法的做不同口味的面食,尽可能做到让母亲吃后夸赞我的厨艺有所长进。我开始在作业本上列菜单,中午麻食晚上臊子面,中午拉条子晚上刀削面。我把菜单写好,并把需要的食材也写上去,好在做饭前做好准备。我最喜欢做的当属麻食,虽说工序不少且耗时费力,这并不影响我对麻食制作的喜爱和吃麻食时的享受程度。拿起事先准备好的洋瓷盆,打开面柜,挖三碗白面。放一点盐,加一点碱,用温水和面。左手拿马勺往里面加水,右手不停的翻着面梭,一边翻一边把面梭子揉成面团,反复揉搓多次让其光滑。

36、面粉200克、玉米面80克、清水130毫升、适量的香菇、木耳、西红柿、黄瓜、鸡蛋、香菜、生抽、盐、食用油、葱花、开水。

37、    当时做麻食都是母亲负责和面。麻食的面不能和的太硬或太软,因为太硬不好吃,太软麻食无法成形,不好看。一般情况下,麻食的和面类似于做饺子皮和的面,要稍微软一些,和好后醒发20分钟左右。注意最好用凉水和面,这样吃起来比较筋道。

38、利用锅中底油,爆香葱花,把香菇、木耳放入锅中翻炒;倒入西红柿丁、生抽和食盐,翻炒出汤汁,再将炒好的鸡蛋碎、黄瓜丁入锅翻炒,将适量的开水倒入锅中。转中小火炖一会儿。

39、午饭后往往会再闲谈上一会儿,才顺着原路往家走。外婆就一脚跨在门槛上,远远地叮嘱我们好好看路,不要打闹。我们一边应着,一边喊:“外婆,过几天麦收了我们还来,到时蒸地软包子……”

40、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投稿类型+文章标题”。

41、不待催喊,屋子里睡觉的,家门口风跑的,都循了香味儿钻进小小的厨房。

42、陕西关中地区的麻食,形状如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

43、在云南,每到吃饭时间不由皱起了眉头,看着公司周围的米线馆密集的跟天水的小火锅麻辣烫店铺一般,顿时觉得在杭城的日子对一个异乡人来说是幸福的。最起码小吃快餐菜品丰富,虽说口味清淡,跟昆明的口味比起来,可以夸张地说---天壤之别。人呐就是这样,失去后对比后,才知往昔饭菜香往日情意浓。

44、原创投稿发至:haochi@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

45、吃的时候,用笊篱沥去水,盛入碗中。放一点韭菜胡萝卜炒的臊子,加盐巴、酱油、醋,再来上一大勺油汪汪的油泼辣子,坐在堂屋中,吹着过堂风,呼呼噜噜就是一大碗。

46、不知何时才能再推开陈旧的厨房门,做一碗家乡的烩麻食,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等着母亲回来吃?

47、末了,这家的木耳干香菇,那家的黄花小香菜,都打发了小姑娘小小子送了来,然后一把放在厨房外的笸箩里,边喊着“我妈让我拿来的”,边用手遮了头哒哒地跑出了门。待女主人抓了两把新买的零嘴儿赶出去时,早就跑得没了人影儿。

48、另一个火眼,锅中放水,水开后将麻食入锅中,用勺子顺时针推一推,直到煮熟,它们会全部浮在水面,就用笊篱捞出控水装到碗中。

49、伴着远山近烟,伴着阵阵犬吠,以及滴成了线的屋檐水,热热乎乎地吃上这一碗雨天的烩麻食。

50、再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长方形,上面撒上干面粉防粘。

51、维吾尔族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黑汗王朝时人,公元11世纪)编著的《突厥语大词典》中记载有"tutmaq"(面片,突厥人一种著名的饭食)。

52、鸡蛋用筷子打散,炒锅烧热,倒入食用油,将蛋液倒入锅中,凝固后盛出来备用。

53、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觉得和家人一起做的麻食最好吃,因为那麻食中不仅有面粉和各种蔬菜的清香,还有亲人们浓浓的爱和大家团聚在一起的快乐和欢欣!期待着下一次探亲,再同母亲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热热闹闹的做上一大锅烩麻食!

54、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清楚的知道,我一餐能吃20个饺子。相当于北方一个男劳动力的饭量。在这些个南方姑娘的眼里,我着实是个女汉子,男同事们也调侃,饭量大,不好养活,没人敢娶。我在一旁甚是委屈,五个饺子之区,就被判了此等“重罪”。为了显得本姑娘好养活且一点没有汉子气息,索性选择了汤饺,15个却也吃的饱,一边吃一边喝汤却也吃的撑。同事们又开始调侃,怎么吃地这么少了,看你也不胖啊,减什么肥呢,我只是笑笑不说话。

55、把揉好的大面团用塑料纸盖起来防止干裂从而影响麻食的制作和口味。随后找来一顶干净的草帽子,开始搓麻食。在大面团上揪出指甲盖大的面球,利用草帽上一圈一圈的菱角,按住小面球大拇指顺势用力搓下去,面球从草帽的菱角上一路滚下,在她娇喘的叹息声中被打上了家乡特有的烙印。一颗又一颗,很快带着烙印的麻食就堆了一堆,把她们分散开来,让其看上去凌乱有序。当整个案板上铺满麻食的时候,大功告成了。让麻食在案子上小憩片刻。

56、如果你家中没有这个竹帘,也可以用几根筷子并排在一块,用拇指把面块碾压出花纹的。你也可用放饺子的盖帘碾压花纹。其实家里随便找个工具都能制作出来,就看你的想象力了。哈哈!

57、麻食,并非关中所独有,甘肃宁夏一带亦食用。关于麻食的吃法,传说大约有2400多年的历史,已知最早的记载大约在元代。当时的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载:“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可见,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相当流行。

58、『放一点韭菜胡萝卜炒的臊子,加盐巴、酱油、醋,再来上一大勺油汪汪的油泼辣子,坐在堂屋中,吹着过堂风,呼呼噜噜就是一大碗。』

59、在关中平原上,面食被心灵手巧的主妇们玩出了无数花样。单论面的做法,有韭叶面、棍棍面、裤带面、蝴蝶面、驴蹄子面……单论面的吃法,有烩面、汤面、炒面、拌面、油泼面、蘸水面、浆水面……若是将面的做法和吃法排列组合,便是一年365天都吃面,主妇们也能保证天天不重样。

60、这个空隙正好准备烧水,配菜烩麻食。一根胡萝卜,一颗白菜,三颗土豆,五六颗菠菜,几段葱叶子。小时候没有太多蔬菜,这些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然很丰盛。依次将这些蔬菜切成小块,然后倒油放菜开始烩麻食。那时候的调料没有现在的花样多,那时候的配菜没有现在的品种多。可那时候做出来的麻食经常得到母亲的认可。后来,外公看我搓麻食把草帽搓烂了,就做了几个专门搓麻食的小搓板,类似小型搓衣板,给几个孩子一家一个。

61、因公司人事变迁,遂扛起行囊,装着五味杂陈远赴云境。在杭城时,隔三差五的就跟同事们抱怨饭菜难吃,下咽艰难。这种行径要是让经历过60年饥荒的父辈们知道,铁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小兔崽子,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的,把你搁到60年去试一哈狗狗,树皮你阿吃滴香滴很,再不要说吃糠咽菜了,你抢都抢不上,把你娃早都饿死了!”想必说这番话的时候,那些苦难又迎上了心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停学不停课对老师说说(精选22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