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逮鱼说说(精选39条)
一起逮鱼说说
1、早先的时候,人们逮蚂蚱只逮蛐蛐儿、蝈蝈儿和老扁担。经过那个饿死人的荒年之后,才开始逮大个儿的老飞头,掐了翅膀摘了脚,放上油盐,铁锅哧啦啦一炕,权当腥荤。只可惜逮了半天,一拨拉就吃光了。
2、有一次天快黑的时候,老犍头儿背着老虎耙子从地里回来,经过老荒坡那道洚子沟,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浅水里往上顶,一耙子下去,兜出一条30多斤重的大鲤鱼!水浅,那鱼使不出劲儿来,要是在深水里,一斤重的鱼能发十斤的力,个把人休想逮住它。
3、改水的时候得拿张刃口锋利的锨,咔嚓一声踩下去,可满锨一掘,就是一块十斤八斤重的草垡子,对准水口子“啪”一扣,水立马就被堵上了。干天路响,开着扬程六七十米高的水泵,把水从河里抽上来,流几里远才到地里,一滴都不能浪费。一块稻田喝饱了,赶紧扒开口子往下一块地里灌,挥动铁锨,左一挥,右一甩,眼看那水冒着沫儿,咕嘟咕嘟洇满了地缝,眨眼间涌上来,汩汩围抱着一墩又一墩稻秧,冲撞出阵阵混合着泥腥的稻香味儿,冲撞得人鼻子受用毛发清爽。
4、 一到秋冬季节,经霜雪一打,湖水净如明镜。有人晚上就弄个“哞牛蛋”汽灯,挑在船头上到湖里照鱼。鱼一看到灯光就往灯下游,大鱼小鱼都有,有的用尼龙网舀子直接从水下抄,这样逮小鱼虾较多,大鱼容易跑掉,所以有人就直接用叉,专叉大鱼,还有的把细竹篙的前头削得很尖、很锋利,用来叉鱼。还有的在船前头挂一面镜子逮野鸭子。野鸭子喜欢成群结队,当野鸭子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以为是伙伴,就会对着镜子里的鸭子游去,这一游不打紧可就中了人的奸计,一叉下去就一命乌呼了!每到湖里有照鱼的,很多人就站在湖西大堤上往里看光景。人都喜欢光亮,何况鱼乎!(一起逮鱼说说)。
5、秋天到了,你随便去哪个长满杂草的田埂上走走,就能趟起成群的蚂蚱。老飞头的种类最多,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老飞头是标准的蝗虫,无论大小褐黄,统统都叫它蚂蚱。至于学名“蝈蝈儿”的,人们叫它“蚰子”。逮蚰子只逮大肚子老母蚰,光溜溜一截儿草梗似的尾巴,拖着个圆乎乎的肚子,肚子里黄灿灿的都是籽儿。蛐蛐儿的数量最多,逮回来放锅里一炒,香得黏牙。割绿豆的时候如果来场小雨,天一放晴,翻开一捕子豆秧,会有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蛐蛐儿蹦起来四散逃命,带刺儿的脚爪踩在脚面上,凉凉的,痒痒的,慌忙去捂,张开翅膀一蹦就没影儿了。
6、草垡子在南阳那一带可算是个宝贝。盖牛屋、磨屋、粉房,草垡子打墙比土坯结实。没钱买砖的人家,起房盖屋用草垡子打墙,涨大水时比土坯墙、板打墙耐泡。就是青砖瓦舍红砖院墙的人家儿,打个猪圈、垒个厕所、春来砌个下红薯母的池子,也离不了它。至于用两个海碗大的草垡子,草对草摞一起当坟帽儿,不知何年何月已经相沿成习了。
7、你闻过两块砾石打出来的火味吗?一张铁锨在磨石上哧啦哧啦磨,锨刃对着铁,磨出来的也是这种味道,这味道有核儿,沉腾腾地,带点腥,芯子里还是那股儿石头味儿。
8、 鱼虾名是报完了,但肯定还得有“漏网”之鱼,而且个别鱼虾的名字是当地渔湖民的习惯叫法,有的是借音字或者是方言,因此,有的字写得就不一定准确。说完鱼,下面就该说说捕鱼的工具和捕鱼的方法了。
9、刚开始还挽着裤腿儿把小布衫掖在腰里,逮着逮着啥也不顾了,又是捂又是罩,青泥迸得一脸一身都是。大鱼劲儿大,筛子影儿刚一晃,它就箭一样窜了。孩子们忙活半天,逮到的净是些四指长的窜白条儿和几寸长的鲫鱼娃子。站在岸上看热闹的大人,一见有大鱼被哄出来,就把鞋一脱下了水。一老一少两个人合伙儿,瞧准那条一尺多长的黑脊梁骨,“嗨嗨”地叫着,张开双手哗啦哗啦把水玩儿得山响,不一会儿就把那狡猾的家伙赶到了坑边儿,下筛子一罩一个稳。
10、 拣主要的说吧,先说说下大网大箔。为什么把大网大箔放一起说?因为这大网大箔逮鱼的原理基本差不多,都是给鱼摆迷魂阵。下大网大箔,水域要宽阔一些,水要深一些。早年还没有尼龙网的时候,是用劈开的竹篾织成帘子,叫箔,插到水里,后来就逐渐被尼龙网代替了。下网就是摆阵,在水里插上竹篙,竹篙的粗细一般在八公分到十公分左右,把网拴在竹篙上,网的底纲要有沉坠,也叫网脚子,主要起让网沉底的作用,以前多用铅或铁做成,由于铅和铁成本太高,现在都改用小石子了,把石子装进筒子袋里,绑在网的底纲上就行了。这大网大箔什么鱼都逮,只要钻进了“迷魂阵”一般就别想再出来,以致最终钻进最后的“口袋”里。有些鱼起初也想伺机跳出这“迷魂阵”,谁知鱼的这点小心眼早被渔夫们识破,在网内的水面以上又挂起了一道跳网,这鱼不跳还好,一跳只要落在这道跳网上,离下锅的时间也就不算太远了。凡是跳上来的都是比较大的鱼,且多是鲤鱼,可惜的是这一跳没有跳上龙门,却跳进了锅门。去年春天,大妹夫下的网就跳上来一条22斤多的大鲤鱼,足有一米多长。下大网如若水域足够宽阔的话,最好在主网的两侧再下上路网,就像给主网再插上两个翅膀,把过路遛跶的鱼拦住,让其顺着路网慢慢遛进“迷魂阵”。小网小箔和大网大箔的道理一样,下在小水域、水位浅的地方就行,不再赘述。
11、 小老姚扛着叉和罩正在土埂上走着,突然发现埂下水汪里有一条黑鱼,呼闪呼闪地张着嘴巴喝水。凭小老姚的经验,这条黑鱼半米多长怎么也得有个四五斤重。小老姚一阵惊喜,轻轻放下叉和罩,也没想用叉去叉这条鱼,心想,叉的鱼身上都是窟窿,血乎沥拉的也不好带,用罩又怕地不平,从下面跑喽。反正跟前也没有女的,小老姚把裤子一脱,找东西把两条裤腿一扎,提着裤腰处,蹑手蹑脚地走到水边,把裤子往水里一摁,黑鱼扑棱一下打了个浑就不见了。小老姚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小老姚两手把裤腰一斗,往上一提,咦?这么轻?鱼呐?小老姚把裤子往土埂上一扔,赶紧弯腰到水里再去摸,摸了一会没摸到鱼,小老姚却找到了鱼跑的原因。原来水里有很多苇茬子,裤子根本就没摁到地,鱼从裤子下面跑了。小老姚还不死心,上岸解下鱼叉,先拿罩到水里罩了几下,这一罩才发现,原来带罩来就是个错误。罩,是用薄竹片和竹竿编成的圆形渔具,高约八九十公分,直径约一米,上口略小,下口略大。罩鱼时,在浅水区不断地举起放下,每放一次就弯腰到罩里摸一摸,有鱼就逮上来。每年春天,鲤鱼就要在浅水区撒子,也叫咬子,就是一公一母在一起撕咬,要拿鱼的说话,大概这就是鱼每年一次的作爱吧!而且多在晚间。在水边住,一夜都能听到鲤鱼们咬子呼隆呼隆地声音。每到这个季节,就有人扛着罩去罩鲤鱼,而且一罩一个准,还都是一公一母几斤重的大鲤鱼。怕鱼往外跳,有人还在罩的上口蒙上一层网。小老姚带罩的错误,就是小老姚的个子太低了,罩下去,小老姚弯腰根本就摸不到罩内的底,还谈何摸罩内的鱼?还是用鱼叉吧。小老姚把罩放回,拿起鱼叉下到水里继续寻找那跑掉的大黑鱼。
12、 “起草”,一看这两个字,我相信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这是专指冬天逮鱼的一种方法。就是每年秋天割芦苇的时候,专门在水较深的地方留下几块芦苇不割,每块一两亩大小不等。以前的冬天好像比现在要冷,每年的冰都能封湖,有时还能在冰上拉车拾柴火。在冰上拾柴火的活,老姚小的时候可没少干。也不用拉车,家里也没车,手里拿根木棍,带根绳子就行了。冰面上露着的芦苇,用木棍一敲一根,半晌就能打一捆干柴,放冰上拉着就回家了。“起草”就是等一场北风过后,天气骤冷,鱼就都钻进芦苇丛取暖过冬,奇怪的是,这一片芦苇钻进的说是鲤鱼就全是鲤鱼,那片钻进的说是鳊鱼就全是鳊鱼。趁没结成厚冰,人们就在一块芦苇的周围砸上竹箔,把鱼都圈在里面。那时还是生产队,每年临近春节,如果冰凌开化,就“起草”逮鱼过年,如冰没化就只好等到春节后了。“起草”时先把网箔打开一个小口,放几条船进去,开始割里面的苇子,边割苇子边往里收拢竹箔,逐渐缩小包围圈。慢慢奇观就出现了,鱼那个多,苇子割到最后,可以说是水多深鱼多厚,连撑船的竹篙都难以插到底,用尼龙网做成的舀子你就使劲往上搲吧!活蹦乱跳,那个景人,不容你不兴奋,不容你不流汗,有的就干脆甩掉“一进院”的大棉袄,也叫耍筒子袄,即袄里面既没有秋衣也没衬衣,更没毛衣,平时就用几根稻草一拧,往腰里一扎,连扣子也不扣,脱掉棉袄就是裸背。如赶上年前起草,社员们就到河边来分鱼过年,也不用称称,大约莫按人头一人先分几条,剩下了再分,一般不会出现分不够、分不公的现象。
13、三伏天下暴雨,下得沟满河平,村里的坑,野外的坝,天生的沟,人工开挖的渠,都和白茫茫的河连在了一起。“七上八下”,说的就是鱼,七月里涨大水,它们成群结队逆着水往上顶,一天一夜上行两百多里,这就是“七上”;八月里发大水,它们又成群结队顺水往下游跑,这就是“八下”。水如果来得猛消得快,沟里坑里潭里就会存住好多鱼,你挤我扛,密密麻麻的鱼脊在水面上盘旋着,随便拿个东西一捞,就是好几条。如果雨下得不太大,河水没出湾,人们就戴草帽,披蓑衣,去到连着坑通着河的水沟里,挖几锨草垡子两边一堵,中间闪出个一尺多宽的紧水溜儿,拿草筛子罩住,要不了多久,就会有鱼撞过来,猛一端往岸上一攉,白亮亮的鱼儿在草窝里一蹦几尺高,蹦不了几下儿就被人按住放桶里了。
14、 拉大网,也叫围网,这可是个力气活。要说摆“迷魂阵”是静态的话,这拉大网就是动态的了。拉大网要有两条船,比一般捕鱼的船要大,有七八米长,上口不到两米宽,两头有些翘,渔民叫这船为大叉(三声)子。两个船一般有七八个人,主船五六个,辅船上两个人,各有分工,但必须都得有把子力气,尤其是主船拉大纲的。大网要在大水域而且是净水的地方下。网一般有一两百米长,网收起的时候是在主船上放着,放网时辅船扯住网的一头,开始时两船先是“背道而驰”,然后再慢慢合拢,形成一个包围圈。网的上面有浮子,形成合围后,在水面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大圆圈。网的下面有底纲,底纲上拴着用铅或铁制成的网脚子。收网时,主船上的五六个人,一个划船,一个扯上纲,剩下的人就开始往上拉底纲。底纲很沉,尤其是拉头纲的人最累,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的人担当此任。辅船上的两个人,一个划船,要紧靠着主船;另一个把网纲拴好后,在网口处,或者用竹篙砸水,或者在船头挂个烂铁锨头、破脸盆子什么的,拿个木棍咣咣当当地敲,目的是吓唬鱼不要从网口处跑掉,那场面很是热闹。有时赶上发秋水过鱼阵,一网就能拉上几百上千斤鱼,而且还都是一样的鱼。小的时候听大人说,有个拉网船赶上了鱼阵,鱼太多太沉了,一个拉头纲的人就累死在了船上。后来就有人想法在船上安了绞关,这样起网就省劲多了。
15、美丽与健康同在—老年大学《健身瑜伽》班开始招生啦!
16、孙晓岐介绍称,这里有丰富的古村资源,而且东莞地处大湾区核心位置,比邻广深佛,希望通过盘活古村及周边的闲置资源,打造醉千年慢生活社区,挖掘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同时打造企业品牌会客厅,为企业孵化和品牌升级提供策划咨询,由此吸引更多周边的市民游客以及企业过来。
17、鱼台县老年大学2018年春季招生简章!!!
18、逛到停不下来!茶山首届文旅购物节好吃、好看、还好玩!
19、 还有一种逮鱼的工具叫卡,现在的年轻人恐怕见的就更少了。卡,用薄竹青做成,与牙签长短粗细差不多,削扁窝成U形,像挂鱼钩一样在U形底部一个个用尼龙线吊起,把细嫩的芦苇或草茎剪成约一厘米长的小段,套在U形卡的上口,里面再塞上个大麦粒就可以下水了。鱼一咬鱼饵,草茎就会开裂,U形卡就会撑开,从而卡住鱼嘴争脱不得。人是祸从口出,这鱼就是祸从口入了。卡一般都是逮一些半大杂鱼。为了使卡线(包括钩线)挺托利落不缠绕,新线都要用槲树皮制成的染料染一下。方法是:把干槲皮放在石臼里踹成粉沫状,放大锅里倒上水烧开搅匀,再把新卡线、钩线放锅里染,染成咖啡色,拿出抖开晾干就行了。一到冬天,老姚家的石臼子就没闲着过,满院子都是槲树皮味。要想再踹点盐什么的,石臼子就得刷上好半天。
20、 前面说了,叉有圆叉,有扁叉,这回小老姚带的是圆叉。有人要问:我们平时见的不就是圆叉吗,扁叉长啥样,是干什么用的?确实,现在人们见到的叉多是圆叉。在浅水区可以盲叉,也可以明叉。盲叉,就是在浅水里无目标的乱叉,叉到谁谁倒霉;明叉,就像刚才小老姚如果用叉叉那条黑鱼的话,就是明叉,有明确的目标。要明叉,没准那黑鱼还真被小老姚叉上来了。可偏偏小老姚怀有仁爱之心,不愿伤及那鱼,结果就被那鱼逃之夭夭了。明叉还有一个叉法,叫飞叉。有的人眼神好,能看到较远处的鱼游动,但叉竿不够长,就用一根细绳,一头拴在竿头上,一头套在手脖上,把绳收起攥在手里,看到鱼,就像掷标枪一样掷出去,然后还能把叉拉回来。所谓扁叉,顾名思义,这叉肯定是扁的,一字排开八九个叉齿,主要用以在芦苇荡里叉鱼或叉野鸭子,出叉利落,以免被芦苇、杂草蓬住、挡住。现在这种叉已很少见了。小老姚在水里盲叉了一阵子,也没叉到那条黑鱼,只叉上来几条小鱼。正在灰心丧气之时,小老姚感觉脚下有个什么东西,圆圆的、鼓鼓的像个大河蚌。小老姚弯腰用手摸了摸那东西的周边,软软的,下面还挺滑溜。不是河蚌,应该是个甲鱼。小老姚接受跑黑鱼的教训,这时也没了仁慈之心,用叉对准自己的脚背,几乎在抽出脚的同时,这叉就叉了下去,只听“咔嚓”一声,一个足有四五斤重的野生甲鱼被小老姚叉了上来。这叉几乎正中甲鱼的整个背壳,穿透了五六个窟窿。因为叉有倒齿,小老姚费了半天劲才把甲鱼从叉上退下来。小老姚一阵高兴之后,又到浅水里摸了一会,总共也就逮了三四斤小杂鱼,看看天色不早,打道回府。这是小老姚长这么大第一次单独下湖逮鱼。回到家让母亲熬鱼闷米饭,父亲收拾甲鱼,做了一锅甲鱼汤,还打了几个鸡蛋穗,全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现在想起来这顿饭,老姚还直舔嘴唇,回味着那个甲鱼汤的鲜美!
21、速报名|老年大学《舞蹈形体班》,让你演绎不老“青春”
22、要是地块大,得一会儿才能放满,改水人就背起锨,顺着水渠往上去,走走停停,侧着耳朵听听有没有漏水的声音。一路过去,清茫茫的夜色被他走动得越发空明起来。夜,在乡下人眼里一点都不黑,只要不是厚厚的云彩遮住了星光,即使没有月亮,近处也能分出庄稼的茎叶,看见庄稼的颜色,往远处能看见星星隔着清朗的夜气,在十几里外的树梢上眨眼。静夜里,人的耳朵特别灵。熬到天快明的时候,露水下来了,蚊子也少了,水也放得差不多了,就到大路上枕着锨把儿打个盹儿。上下睫毛一打架,就沉进了黑甜乡。田里的水一满,哗哗漫过田埂直往河里流。不知什么时候队长来了,照屁股上蹬一脚,:“好哇你小子,教你来改水谁教你来睡觉哩!看看水都跑回河里去了,不记分还得罚你!”
23、俗话说:“地没唇,饿死人。”因为再肥的地,也搁不住水土流失。夏天一场暴雨,凡是一溜坡耷拉头的地,都会被冲出大大小小的豁口儿。雨一住,人就扛着铁锨到田里察看,听见哪儿嘟嘟往下流水,赶紧砌几块草垡子堵住。
24、走进牛过蓢古村,这里风景如画。原始质朴的生态和舒适潮流的民宿映入眼帘,瞬间让人褪去疲惫。
25、 老姚小的时候没逮过多少鱼,也不怎么会逮鱼,但却见过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见识过各式各样的捕鱼场景,吃过的鱼那就不用说了。不能说拿鱼当饭吃,但天天都能吃上鱼,不但吃过各种鱼,就连生鱼生虾也吃过。好像吹得有点大,其实这话一点都不假,因为老姚家的几间土屋就在湖西大堤和复新河入湖口的河头上,下湖逮鱼存车的,逮鱼上岸泊船的,都要放在老姚的家门口,几十年来,老姚的父母和家人都是义务为大家看管,谁逮鱼上岸都放下几条鱼。那时候鱼太多了,也不值钱,大湖大河里鱼多鱼大就不用说了,小沟小塘稻田地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哪儿都有鱼,没有大鱼有小鱼,没有小鱼有小虾。今天老姚就扮演一回渔者,为大家报报这鱼虾名,再说道说道那些捕鱼的工具和方法。
26、据了解,为促推茶山文旅产业发展,2021年茶山与深文投(深圳)发展有限公司、深文融合(深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牛过蓢古村的文化资源,在超朗村麦屋片区、孙屋片区打造“大湾区文创产业园”项目。项目包括推动传统文化体验区建设、推进品牌数字化营销建设、古建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茶点产业品牌孵化中心打造、生态农场打造等五大板块。目前已完成部分民宿项目建设。
27、草垡子打墙也没什么技巧,垛一层,木榔头夯,石头砸,人上去踩,实落了,拿棒槌两边儿捶捶,用铲子修修边儿,光溜溜的。等到干透,敲敲梆梆响,骨头茬子一样硬。果真遇上连阴雨,上面长一层草,轻易淋不塌。
28、 当年地里不收庄稼,就得到水里去觅食儿。那个年代的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水下一两米的鱼儿在游动,用“鱼翔浅底”来形容就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掬一抷放嘴里甘甜甘甜的。水质好,水生物就多,生长得也好。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万亩藕塘,各种野鸭水鸟种类数不胜数,如:孤鸭、对鸭、四鸭、八鸭,红冠子、骚包子、苇喳子,白鹭、绿鸶等等,尤其是鱼虾的种类更是名目繁多,肉肥味美,不下几十种。有人曾形容微山湖能“日出斗金”,生活在湖边的人,就是粮食绝收,只要肯吃苦、能卖力,掌握一手捕鱼的技艺,到湖里讨食儿吃,也是饿不着的。
29、春夏之交,云彩低气温高将雨未雨,坑就会翻底。坑一翻底,呛得鱼们在下面呆不住,都把嘴张圆了伸到水面上,密匝匝的成片。孩子们有的拿筛子,有的拿箩头,有的拿网兜儿,有的拿搪瓷盆子,卜通卜通争着往坑里跳。
30、拿根针穿上三股子长线逮蚂蚱,那是大人。对小孩子来说,逮蚂蚱是一件好玩儿的游戏,烧烧吃或炒炒吃,只是这种游戏的奖赏。随便抽一根带穗的狗尾巴草,沿着田埂、水沟、荒坡走着轰着。浅绿的淡黄的太嫩,个头大也不逮,长得和老扁担一模一样身子半透明的药蚂蚱也不逮。哧棱一声飞得又高又远的,才是孩子们追捕的猎物。看准了那家伙的停息处,蹑手蹑脚靠过去,猛一捂,逮住了,赶快捏紧它的后背,一不小心,会被它的两个大门牙咬着,要么就被它带锯齿的后腿割一道血口子。捏住这个拼命挣扎的家伙,拿狗尾巴草穿住脖子后面那道硬箍儿,往下一捋,大功告成。蚂蚱的血是绿的,染在手指上,过一会儿才会变成褐黄色,这让蚂蚱们看上去像是带腿长翅膀的植物,大大减少了伤害生灵的惊悚。
31、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话一点都不错。对生在水边、长在水边,喝着大运河的水、吃着微山湖的鱼长大的老姚来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一说起当年家乡的鱼和那些捕鱼的事,两个嘴角都冒白沫,就像打开了水闸,滔滔不绝。
32、 老姚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鱼台县谷亭镇西姚村人,村庄在县城(谷亭)的东面,距县城有个七八公里的样子,也是谷亭镇最东边的一个自然村庄。村子三面环水一面向田,村东紧靠通往江苏丰县的复新河(原名东支河,1956年春截弯取直改名为复新河),村西是1967年冬天开挖的东鱼河(自菏泽市的东明县至鱼台,当时叫红卫河),村后紧挨湖西大堤,滨湖大道南延工程已于一年前通车,站在新修的滨湖大道上,放眼北望就是烟波浩渺的微山湖(也叫南四湖),村前就是旱涝保收绿油油的稻田了。现在来看,西姚村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在没有兴修水利、稻改之前,这里却是有名的蛤蟆汪,十年九灾荒,一年不荒也是划着小船收高粱的穷地方。
33、路沟、荒坡,田埂,还有水坑、河流潮润出来的边边角角,凡葛巴草茂盛的地方,都是起草垡子的好地场儿。葛巴草秋枯春荣,旱不死,踩不绝,象牙色的草根儿密密实实抓住表层的熟土,结实得搂都搂不开。起草垡子常用的工具是尖头儿锨、老虎耙子。尖头锨上面有两个窝平一指多宽的“肩膀头儿”,脚一踩,“咔嚓嚓”切断草根,锨刃儿就插到了硬底儿上,搦住锨把用力一掘,一块儿草垡子就起下来了。要起大片的草皮,就得用老虎耙子,高高地扬起来,可满劲儿一耙子下去兜起一大块儿。土黏草密吸劲儿大,抬起耙子把儿往下揭,草根断裂、垡子离地,呼哧--空气一涌而入,新鲜的泥腥味儿四散开来,沿着胳膊传向全身的惬意把鼻腔喉咙眼儿都麻酥了。
34、扯远了,一说起以前的鱼、和逮鱼有关的那些事,老姚就兴奋,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在眼前显现,有亲眼见的,也有听大人说的,但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还有很多很多捕鱼的工具、捕鱼的方法和有关捕鱼的故事,今天不再一一赘述。
35、“蚂蚱蚂蚱你别飞,你吃庄稼我吃你!”逮蚂蚱的孩子念念有词。
36、这话,大多时候也是说说算了,一块儿光屁股长大的,谁跟谁过不去呀。
37、在超朗村牛过蓢古村,新开发的醉千年民宿项目组织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村民”,开展抓鱼活动,大家换好衣服,纷纷“跳”进古村的池塘里开始抓鱼,你争我抢,不一会儿大家的渔网里都收获满满。
38、这家的大人下了水,那家的大人也不甘落后,不到一亩大的水坑里跳下几十口人,大家的兴致被乱窜的鱼提到极点儿,呼叫声此起彼扬,能逮住多少鱼无关紧要,共同游戏的快活,一时间把人活泛成了狩猎的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