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忏悔文66条

2024-04-29 10:16:20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诚心忏悔要怎么做

(1)、家,很平淡,只要每天都能看见亲人的笑脸,就是幸福的展现;爱,很简单,只要每天都会彼此挂念,就是踏实的温暖。幸福并不缥缈,在于心的感受;爱并不遥远,在于两心知的默契。心,只有一颗,不要装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心灵的愉悦,来自精神的富有;简单的快乐,来自心态的知足。

(2)、原文:悬弧之旦。忆争骑竹马,各怀金弹。恨岁月、去我堂堂,向酒畔愁生,镜中颜换。灶坏丹飞,慢追悔、邺侯婚宦。已发心忏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

(3)、3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归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4)、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5)、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6)、天池旧拜金灯了,却裹兜罗一袖绵。关于忏悔的句子我没有怪你,我只是恼怒自己。一份本该是如此单纯的友谊,硬生生的让我改变了颜色。看看身边这些无论是在的亦或是离开的朋友,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彼此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快乐。

(7)、忏悔是向真实而赦罪的耶稣认罪悔改,而认识上帝的真实,心灵获益。向社会忏悔,走错方向。

(8)、(注:这是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音频,没有影像)

(9)、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10)、三者广修供养   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花,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如以‘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是为法供养。吾人广修供养,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如法供养。可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普贤菩萨称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11)、所谓「流」就是「相续」,「转」是「生起」──相续的生起。意思是说:依止色心因果前后的相续而假立为「流转」。我们的色法跟心法,能够造业,也能够出现果报,若因、若果都是不断灭,前后相续;如是因果生灭、相续不断,谓之「流转」。总之,生命依赖业力而得以相续流转,那么生命的相续,由于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由于心识的相续─以识为体,而在生死中流转。

(12)、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3)、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14)、所谓「老」,就是「变异」,当色法渐渐趋向衰老、内心精神也衰退了,就叫作「老」。简单说:当我们的色心念念不住,起了迁变流动,慢慢地衰老变异,安立作「老」。

(15)、济群法师:南传主要继承早期佛教的生活形态及声闻乘、解脱道的思想。汉传虽然同时传译声闻乘、菩萨乘典藉,但实际继承的是声闻乘的行仪,菩萨乘的见地。藏传佛教则主要继承印度晚期的大乘佛教思想,并结合西藏本土的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就佛教的核心思想来说,三大语系都是相同的。

(16)、2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

(17)、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18)、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19)、10不读《愣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憨山大师语录》

(20)、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忏悔是对信徒非常有益但主要对罗马教会的教士非常方便的发明。由于这个方法,他们能知道所有家庭秘密,能引起夫妻口角,如果需要的话,也可激起宗教叛乱。

2、真诚忏悔文

(1)、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菩萨修空忍,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分别;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通达一切波罗密,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2)、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4)、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不得不淡定从容的放手,于是,我只能选择放弃它。关于忏悔的句子。

(5)、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6)、八者常随佛学  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7)、所以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劫的四百九十九劫当中─『前六识心及彼心所长时不行』,这时候他的生命体,第六识跟心所完全不活动,只有第七识微细的「俱生我执」,及第八识的明了性仍在。这是讲内心的状态,只有第七识跟第八识,前六识都不活动。

(8)、可是,此人问道,我该不该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了呢?当我们相信爱情还在,可它毕竟过去了,而我们不愿面对现实,好像蒙在鼓里。问题是:谁在收我们的“房租”呢?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包容心和忏悔心:忏悔时不应指望对方能包容你、原谅你,这样的初衷证明你没有任何的抱歉,你只是希望使自己早日摆脱掉对方的指责,这是一种自私、功利的目的。

(9)、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10)、20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

(11)、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12)、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佛经最经典的句子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

(13)、你任何一种佛教的活动,离开清净的自性,那叫做外道啊!所以,八大宗派争个什么劲儿?诸位!八大宗派互相排斥是没有道理的。好!你修哪一宗,讲讲看。讲:我修天台宗!天台宗的教祖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再推上去,听谁的法?释迦牟尼佛!净土宗,净土宗是谁宣说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华严经》,《华严经》是谁讲的?释迦牟尼佛!你讲啊,你讲讲看!

(14)、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15)、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

(16)、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

(17)、而一份爱情,却不能甘于平淡,它终会在平淡中走向殆失并渐渐消亡。感情就会给自己留下创伤,为何还要让自己走这条不明智的道路呢?

(18)、密宗永嘉仁波切回答:有些人是自己不愿或不能持守清净戒律,而找了借口去做遭人垢病的事,却说是密宗要人这般修行。密宗强调,若以密宗的名义杀、盗、淫、妄,这种做法比五无间罪还严重。

(19)、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

3、诚恳忏悔

(1)、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尊严;活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

(2)、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3)、忏悔是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它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会让人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无

(4)、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关于忏悔的名言警句忏悔,是心灵真心愿意悔改。

(5)、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7)、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8)、易醒晨昏易醉人,幻觉今生误今生。十四阙《祸国》

(9)、那他的色法呢?『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因为他的心法非常的微细,所以色法也特别的精妙而且有光明,能现出光明。这种微细的色法,当然不是清净法身所变现,因为他的我执、法执并没有破坏。这种微细的色法是怎么有的呢?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一种杂染的情识所变现的,『依此色心分位假立』叫无想报。

(10)、对自己的行为悔恨者,即是惩罚了自己——普布利留斯希鲁斯

(11)、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面对弱于己者平等视之。

(12)、一份本该是如此单纯的友谊,硬生生的让我改变了颜色。看看身边这些无论是在的亦或是离开的朋友,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让彼此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快乐。

(13)、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佛教有哪些经典句子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当下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14)、原文:此翁幸自偏盲,那堪右目生微翳。羽流禳谢,缁郎忏悔,天乎无罪。客曰不然,也因口腹,也因瞻视。汝夜披黄卷,日餐丹荔,贻伊戚、将谁怼。长智都缘更事。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

(15)、3阿难:……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大佛顶首楞严经》

(16)、2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大方广佛华经》

(17)、事与愿违,结果是我们自己亲手打破了这份平衡。做人以来,我从来没有做的如此失败过。

(18)、如幻忍  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19)、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20)、20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佛遗教经》

4、诚心忏悔后不复造

(1)、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2)、汝夜披黄卷,日餐丹荔,贻伊戚、将谁怼。长智都缘更事。

(3)、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佛曰:“寻找自我。”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4)、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5)、我们现在不用说慈悲心了,连出离心都还没有。出离心是什么?比如,我现在很讨厌轮回,非常想解脱,非常想离开这个世界,非常想脱离这个痛苦的轮回,这就是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有没有非常强烈的这种想法?有的时候有。男女感情上出问题了,失恋了,这个时候就觉得“唉,这个世界非常痛苦,我必须要赶紧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跳楼自杀都可以。但这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才讨厌这个世界,并不是明白了轮回的真相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6)、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佛经大全经典名句100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