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作品有哪些143条

2024-05-09 09:46:36

歌德作品

1、歌德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1)、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著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名著。歌德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影响,在自然科学、近代西方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了解德国及欧洲文学史、思想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2)、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3)、赫尔德说:“由于其精辟的原则,我像一个中国人那样尊重经书(即儒家经典)。孔子的名字对于我是一个伟大的名字。”赫尔德以此指出,他对孔子及其学说并不怀有特殊的反感,而且还在他主编的《阿德拉斯蒂亚》(Adrastea)杂志1802年第一和第二期连续发表了《中庸》上半部的德译文和以孔子及其道德学说为题材的十八个故事。《中庸》德译文仅能大致传意而已,无文采可言。十八个故事中,八个直接描述孔子的行止,其余的故事则描述他的政治伦理和教学活动。这些故事分别摘自《论语》、《孔子家语》、《礼记》、《晏子春秋》、《国语》、《史记》和《说苑》。赫尔德为之写了一篇短短的引言。他在论及中国的道德学说时说:“我不得不称赞他们这最纯正的道德理性。”不过,他并未摆脱他固有的偏见和傲慢。当他谈到中国在人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时,他说:“德居伊内一个人所做到的就如一个中国的科研机构的功效!”这里所称的德居伊内(Deguignes,1721—1800)就是那个认为中国的氏族和文化完全来自埃及的人。此说连同赫尔德所称的被描绘在木乃伊上的象形文字早已为莱布尼茨所批驳和否定,德居伊内作为编辑曾审编出版儒家经典《书经》法文译本,不过,“凡是他对手稿文本改动过的地方大都是错误的”。

(4)、《桃香满山》    58×58cm    RMB:80,000

(5)、歌德的诗词全集: 《格言诗》 《欢聚与离别》 《玛丽恩巴德悲歌》 《野蔷薇》 《迷娘曲 (之一)》 《五月之歌》 《幸福的渴望》 《对月》《赫尔曼和多罗泰》和《莱涅克狐》

(6)、《抽烟的胖女人系列154》 70cm×70cm RMB:180,000

(7)、2016年作品《夏之桃》入选风骨--中国当代青年写实油画艺术展北京山水美术馆

(8)、2004《结构》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9)、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10)、《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11)、海中女神的歌,已经领我们进入一个多重的镜像构造。“海”是“日”“月”的镜像,作为镜像的“水中天”是美的倍增和澄明的永恒。而更重要的是,诱惑渔夫的并不是水神或水神之歌唱,而是渔夫的容颜在海水中的镜影(“汝颜”)。渔夫溺水在终极意义上缘于一种由自恋而归入永恒之美的“死亡冲动”。而正如威尔伯里所提示的,这种诗本身的结构也是镜像:如果说水神之歌幻化出一种宇宙在海水中的镜像,那么,渔夫和这支歌的关系,也同构于诗人歌德和神话原始之音的关系,这又是一重镜像。于是,通过这首诗,诗人歌德认出自己在“抒情声音”(lyricalvoice)和“本原之歌”(primordialsong)中的镜像。渔夫最终走向大海,沉于“露晶”,也就是诗人主体进入歌声之“镜”中:“自恋的欲望,达成了自我实现,又熄灭了自身”,标记出“通向水中、镜中、歌中的瞬间”。

(12)、歌德像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求学,在那里结识了很多”狂飙”诗人,并积极参加旨在反抗封建、谋求民族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运动。当时的德国,“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气息渗透了全体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歌德只能借助自己的文学之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的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1773)获得成功,使其成为狂飙运动的领袖。

(13)、歌德不仅仅是他所处时代的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诊断者。在其经典《浮士德》中就提到,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时代的脉搏跳动的频次也在加速。另外,现代化也可能会带来一种文化身份的丧失和身份意识的模糊。在现代化过程中,很多历史记忆正在被我们遗忘,而这些历史正好解释了我们从何而来。“所以他既看到了现代化的开端对于这个社会一些积极的方面,也预见了现代化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一些消极后果。”

(14)、《抽烟的胖女人系列155》 70cm×70cm RMB:200,000

(15)、2015参YOUNGARTTAIBEI,台湾。

(16)、2018年5月“生长”宋庄优秀艺术家五四青年节邀请展(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                  2018年8月“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水立方)

(17)、2016年作品《右卫北街的下午》和《曾经家园》入选追梦之路---长沙首届优秀青年美术人才作品展 湖南省画院展览馆

(18)、君子是否应该“不器”?歌德在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也谈到过类似话题,他把“不器”看作是一种注重通识教育的体现。歌德在他的这部作品中间讲了两个极端,第一种极端是通识教育,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都要穷尽。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的观念是专攻某一个方面的职业教育。歌德把这两者进行了一个对比,想表达的是这两者并不是通往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因为要穷尽所有知识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把人培养成某一种职业的专才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它会导致知识的贫瘠化、人的贫瘠化和人最终的异化,成为一种工具。”瓦尔克表示,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中庸之道”。

(19)、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它是歌德作品中被他的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

(20)、《潘多拉》(为节日创作的戏剧),作于1807年/1808年,1817年复印

2、歌德作品有哪些

(1)、《神,英雄和维兰特(Wieland)》(笑剧),1774年

(2)、2018年,欢聚——宝安区美术作品年度展,深圳。

(3)、有人推断,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教育省”(第二部分第一章)也许可以证明,歌德受到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从中选出四段与《孝经》中的有关段落对比,并进而断言,孔子的表述与歌德的表述几乎完全相同。我们在这里不可能讨论所有段落,仅举如下两段作一对比。初看起来两者似乎是一致的,但稍加思考便发现其间大有区别:

(4)、2017年8月“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水立方)

(5)、《壶口瀑布》    30cm×70cm     RMB:60,000

(6)、在这一片段中,苦闷的浮士德也在不断乞灵。他首先转向的,还不是地祇,而是“大宇宙篇之符迹”(dasZeichendesMakrokosmus)。“大宇宙”一词也出现在郭沫若1919年所作的《电光火中》,这首诗的第三部分《赞像——Beethoven的肖像》有“你好像是‘大宇宙意志’底具体表著”一句。大宇宙之符只是无限宇宙的图式镜像,而贝多芬之“像”却的确是宇宙意识的“具体”镜像。

(7)、《清清羊马河》   80cm×60cm    RMB:50,000

(8)、2017年民进邯郸市委“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书画摄影作品展  河北邯郸

(9)、《浮士德 一部悲剧》(符合《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始于1797年,1808年第一次以此题目复印

(10)、《同谋犯》(喜剧),1769年开始创作,1787年复印

(11)、2008《20081413》获黑龙江省群星杯优秀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12)、瓦尔克举了一个例子。歌德在1780年左右写给奥古斯特公爵的一首诗中提到了如何做一位英明的君主。歌德认为,作为君主,需要心系人民、为人民造福祉,歌德在这首诗里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点上和孔子关于为君的想法很相似。而且歌德本身也是一位支持改革的政治家,他也是希望用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诗歌去教化、鼓励他的君主为政以德,从而推动那个地区政治的改革。

(13)、2003《清.瓶》黑龙江省首届油画展金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14)、2013年大艺之境—无锡站-无锡苏珈美术馆·无锡

(15)、英国诗人威斯坦·休·奥登曾说:没有一本书是莫名其妙被人记住的。

(16)、2010《向北方5》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群星杯铜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17)、2013年作品《池塘边的洗衣女》《右卫的早晨》《乡间》入选多元映像---青年艺术家联展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18)、李鹏,1988年生于河北承德,现居河北保定,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职业画家。 

(19)、2016年1月第五届四川省青年美展(四川省美术馆)

(20)、《桃花依旧笑春风    50×50cm    RMB:120,000

3、歌德作品

(1)、《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2)、歌德:敬畏是一切之所系,以便使人在所有方面都是一个人。

(3)、2015年E京华V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

(4)、经由镜像而成立的诗歌主体,并不仅仅指向精神个体,也表征着、询唤着正在生成的集体性。这一新文化的集体性尚未定型,有待完成,而又具有创造力和历史潜能。它表现在带有《创造季刊》创刊宣言性质的《创造者》一诗中。《创造者》作于1921年10月,在《序引》之前。维特愿“画纸”如心之明镜,而郭沫若在《创造者》中的“我”,“唤起”历代“创造者”(包括歌德),所“幻想”的“神”也即“创造的精神”,这一精神如“太阳”“大海”,充满“宇宙”。当“我”成为“创造的精神”的主体,如同浮士德认为自己是神性和“创造精神”GeschaeftigerGeist的“写真”,那么,“我”也便成了集体性的“大我”:“我要高赞这开辟鸿荒的大我”。“大我”,后来成为20世纪革命意识形态中的集体主义关键词,在此召唤一种想象中的集体,而没有这种召唤,这种集体也就无法显形并展开其文化政治使命。创造社由此也可视为一种集体性想象的现实映射。

(5)、《五柿图》      60cm×60cm     RMB:45,000

(6)、《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7)、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Fürchtegott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8)、2000年作品《观念》于山东油画写生创作展中获铜奖

(9)、浮士德的生命连同他一生的求索、创造已经成为过去,然而魔鬼靡菲斯特却认为:过去和全无,完全一样!永恒的创造是毫无意义!不过把成品驱逐向“无”里!……我所喜欢的是永恒的太虚。

(10)、《威廉·迈斯特的戏剧使命》(“原迈斯特”,小说),《歌德文集》 《歌德文集》

(11)、《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1795年/1796年

(12)、2014《守望》中国第十二届美展入选(国家级重点展览)

(13)、2014年作品入选江西省第十四届美展(江西省艺术中心)

(14)、《外婆家的记忆•墙画》入选2018E京华(北京水立方艺术馆)

(15)、《外婆家的记忆•墙画》之二入选经典·融合(北京M3美术馆)

(16)、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17)、《晨·露》    40cm×80cm      RMB:90,000

(18)、古典思想只有在经过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才能历久弥新。不管当时多么确凿的箴言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和淬炼。傅杰就表示,《论语》里“君子不器”的说法在现实社会中已经部分不适用了。

(19)、2017 万象出新——万里油画作品展 云上艺术空间

(20)、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

4、歌德作品中最著名的诗体哲理悲剧是

(1)、2008年作品《黄河颂》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

(2)、“五四”之后,开始了对诗剧的翻译,并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歌德研究专著:冯至的《歌德论述》。其中的《〈浮士德〉里的魔》等两篇论文直接对《浮士德》进行了解读,文中将其看作一部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斗争的历史。

(3)、《论人类与动物的颌间骨》,1786年

(4)、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5)、2013年作品《屋后的菜园》,《桃源秋色》和《绿色掩映的秋》入选博宝第二届青年油画家联展,北京国粹苑美术馆

(6)、2014《澜》获黑龙江省第九届群星杯金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7)、《意大利游记》,1816年/1817年

(8)、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

(9)、我便感觉着那全能者底存在,他依着他的形态造成了我们的,我便感觉着那全仁者底呼息……世界怀拥着我,天宇全入我心……啊!我心中这么丰满,这么温熨地生动着的,我愿能把它再现出来,吹嘘在纸上呀!我的心如像永恒之神底明镜,画纸也愿能如我的心之明镜呀!

(10)、付艳明,男,河北保定人。河北美术研究所油画院副研究员,河北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

(11)、歌德在意大利这部诗剧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但歌德运用自己的智慧,极大地丰富了这个传说的哲学内涵,并升华了其艺术品格。

(12)、席勒《强盗》——《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扩展资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13)、2007《物语》获黑龙江省第七届群星杯银奖(省部级重点展览)

(14)、《浮士德》注家一般认为,“大宇宙”之符和地祇之真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图像符号”,而后者则是由“语言”召唤而出。而我认为,在这一召唤模式之中,又有一重镜像关系值得注意。如果说“大宇宙之符”是“万象本一如,/全盘动着在”的无限自然的镜像,那么地祇及其“创造精神”则是浮士德所追求的主体镜像。地祇以火焰现身,一般认为,他的形象在歌德的神话学中接近于太阳神,他唱出前引歌词之后,终究还是拒绝了浮士德。浮士德陷入茫然,他认为自己是“EbenbildderGottheit”,也即“和神一模一样”,怎么可能还和地祇不“相近”呢?人作为神的镜像,而神又是自然的镜像,这里已包含着歌德的泛神论倾向。在1928年版的郭沫若译《浮士德》中,这一处翻为——“神性的写真”。浮士德召唤地祇,从而认定自己为大宇宙的“具体表著”和“神性的写真”;郭沫若召唤浮士德之灵,以GeschaeftigerGeist为“创造精神”(1928年改译为“不息的精灵”),实际上也是一种诗歌的主体性构造,“大宇宙”和“写真”即不断展开的精神世界的镜像。

(15)、《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剧本),1773年

(16)、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法学博士,并从皇帝手中买得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有艺术修养,并擅长讲故事。这样的家庭,对歌德走上艺术之路很有帮助。1765年,歌德谨遵父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个人兴端却在艺术与自然科学方面。

(17)、2012年河北省统战系统书画展  河北石家庄

(18)、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前645)也说过类似的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以后的思想家也有相似的表述。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时说,“既庶矣”,则“富之”,“既富矣”,则“教之”。(《子路》)孔子虽然强调教育,但在这里,像席勒一样也以物质上的条件为前提。

(19)、人们若谈到十八世纪德国文学,不论从那个方面和在什么视角之下都不可绕过莱辛(G.E.Lessing,1729—1781)、歌德(J.W.Goethe,1749—1832)和席勒(FriedrichSchiller,1759—1805)这三个伟大的名字。莱辛在《智者纳旦》中所赞颂的宗教宽容,在《论人类的教育》中所论证的人在达到其自我完美时所具有的理性力量等或许表明他跟儒家的思想有所接触,可是他却从未直接提到过孔子或者中国。他似乎像后来的托马斯·曼(ThomasMann,1875—1955)一样,不谈他不了解的事。

(20)、郭沫若1919年至1920年的诗歌写作和翻译,和“五四运动”的大开展正好重合,其重要性是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在《呼语》等文章中,我关注的是这一阶段的惠特曼因素,郭在1936年的回顾尤其令人瞩目:“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由着这灵感的奔流,就产生了《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凤凰涅槃》等一系列诗作。而在1932年的《创造十年》中,郭沫若的回忆又勾画出作诗的阶段图式,“惠特曼式”是“我最可纪念的一段时期”,但很快就被“歌德式”所打断,“我成为韵文的游戏者”,尤其是自由诗的奔放,因1920年夏《浮士德》第一部的翻译而受到“限制”,这样一来,歌德就显得像是“一个很不好的影响”。以至于,有些评家也以“限制”来审视歌德对郭沫若的作用。其实,“不好的影响”这样的说法,背后隐藏的还是郭沫若译《浮士德》稿当年不能出版而竟遭到鼠啮的不快记忆。郭沫若后来嗔怪老歌德的“影响”,情有可原(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对歌德有批判性反思,也是个中原因,此处不表)。但我们不能被这一面的回忆所迷惑。“歌德式”并非后于“惠特曼式”,更不能归为“限制”,而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精神氛围,决定性地弥漫于郭沫若1919年至1920年乃至整个早期的一切创造活动。只要翻检姜铮先生的《人的解放和艺术的解放——郭沫若与歌德》一书中的《郭沫若与歌德关系年谱》,就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本来,《三叶集》中不仅有诗的“胚胎”,而且郭沫若、田汉、宗白华三人在1920年的通信正是“歌德研究会”的“胚胎”和雏形。更不用说,1920年,田汉译《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中歌德诗作,有不少就出自郭沫若的译笔,其中还有两首编入当年的《分类白话诗选》。最终选入《沫若译诗集》中的歌德诗,则有十三首。不过,我这里首先要从一首看似和歌德无关的《女神》诗作来进入“歌德神话”。

5、歌德作品中世界文学的概念

(1)、2009年作品《秋收时节》入选湖南小幅风景油画精品提名展--湖南省博物馆

(2)、2014年作品参加《新女性美的呐喊》油画艺术邀请品鉴展(西安) 

(3)、2016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年度展   山东青岛

(4)、2014年作品入选“江南SHOW大学生艺术博览会”(苏州雨村美术馆展)

(5)、2012《向北方7》获纪念中国共产d成立九十周年作品展优秀奖

(6)、歌德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是因为他的思想和孔子有很多契合点。瓦尔克说,歌德是读过拉丁语版和法语版《论语》的,而且歌德不仅是阅读而已,还把很多儒家的学说和想法融入到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7)、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8)、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9)、《当回报最亲爱者的时候》 (为保守秘密而作的共济会的诗歌),1816年

(10)、2003《清.瓶》中国第三届油画展入选(国家级重点展览)

(11)、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在他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一书中试图以人类历史作为对象研究历史的规律性。他在此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中国,他重复着人们当时在耶稣会士的报导中所可能读到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接着便开始从哲学上就中国的社会伦理原则进行讨论。他断言,中国人来自一个“在大地的一隅蜕变为中国的奴隶文化的”蒙古人部落。按照他的说法,这种奴隶文化建立在童稚的顺从(按:即孝)的基础之上。赫尔德称,童稚的顺从构成一切美德的基础,“它不仅适用于家庭,现在也应适用于国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然由此而产生那种表面上的温文尔雅,那种彬彬有礼的举止”。中国人想以此“不顾人的天性,制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的心灵”,并使“人的真实心灵”习惯于“虚伪”。既然单纯的义务成为习惯并背逆天理行事,那么,“义务就是无效的、虚伪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国家学说和道德学说与他们的现实的历史是分裂开来的”。总之,按照赫尔德的说法,中国人的单纯的顺从是万恶之源,并使其发展陷于停顿;他认为中国是一具描绘着象形文字和用丝绸裹着的、经防腐香料处理过的木乃伊;它体内的循环犹如一个沉睡着的冬眠动物的生命。他写道:“古代中国像史前时代的一堆废墟停留在其半蒙古的习惯中。”这类言论说明他作为西方人的狂妄和偏见,尽管他声称,有关中国他取中间道路,既不过奖也不过分指责。不过,这里谈不上褒贬,而只证明他的偏见和无知,而且也不想求知。尽管如此,赫尔德也有看对的地方。孔子的确将孝悌视为仁爱的基础,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但孝悌并非儒家唯一的仁爱原则,这种爱还必须推而广之。孔子解释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在这个语境中人们可以说,孝悌是针对青年人的教育,并非普遍的伦理原则。孔子的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仁。至于将中国在其发展中陷于停顿的原因归咎于儒家思想,赫尔德将问题过分简单化了,而且也并非事实。不过这里不是讨论此一问题的地方。此外,伦理学说与现实历史的矛盾也并非中国所独有。在欧洲并非对父母的顺从,而是对上帝的顺从削弱着人的力量。在敬奉上帝的名义之下散布谎言、迫害和屠戮异端、异族,进行战争,这类反人类的罪行还少吗?在多种宗教并存的中国从不曾有过宗教战争。因此人们也许可以反问,在我们这个可爱的世界上哪一种神圣的学说,哪一种高尚的名义不曾并正在被滥用呢?!

(12)、如果人们把歌德的作品尤其是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录,这本迄今为止最好的德语书排除在外:德语的散文作品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人们一读再读呢?在这个世界能够留下来的几本好书,真正的好书:它们的枝条延伸到这个世纪以外,就像那些根不在这个世纪的大树一样——我指的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和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录。

(13)、2010年,人物肖像《邱岩》在“融合与嬗变”邀请展中获入选奖并被盐城美术协会收藏2011年,《回顾与展望》在“艺术·新生”展中获全国二等奖并被私人收藏2011年,入围2011首届中国现代青年画展2011年,368青年艺术家沙龙展----大楚美术馆2012年,2012年武汉昙华林马道门五号个人展览2012年,《人物肖像—小邱》被武汉个人收藏2013年,E京华3并于---时代美术馆2013年,第三届全国画展/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展览馆。获优秀奖2013年,雅昌“未来艺术家”-----北京798悦美术馆2013年,个人写实油画展展于红巷美术馆2013年,“十月怀胎当代写实油画展”-----红巷美术馆展出2013年,“青春之歌--2013湖北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武汉圣典拍卖公司2013年,“位移”小幅油画作品展,-----武汉鼎韵艺术沙龙2014年,心和·时代厦门春季收藏展------心和美术园2014年,全国九城艺术联展·武汉站之一--《一人一城》青年艺术家沙龙展----益合美术馆2014年,湖北第十二届湖北省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年,“入境”青年油画家邀请展-----时代美术馆2015年,2015E京华---时代美术馆2016年,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宋洋美术馆   2016年,“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艺术家展----楚上空间2017年,“E京华”2017雅昌艺术家联展2017年,品物经典---品物观天下,中国写实油画邀请展------上海美博美术馆2018年,“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水立方2019年,首届五四艺术季 上海惠生美术馆

(14)、2018年作品《桃香满山》入选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 北京水立方美术馆

(15)、2018年,足迹——广美粤东校友美术作品展,汕尾。

(16)、2008年5月成都2008春季沙龙展(成都新会展中心)

(17)、关于诗剧的主题。残雪在《是什么促使作者写下了〈浮士德〉》一文中写道:艺术家要表现的就是:人身上与生俱来的二重性矛盾如何推动着人性的发展,《浮士德》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索自身奥秘的证明。杨武能的《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认为,诗剧宣示了一种源于对人类存在的肯定,一种积极乐观的、本体论的有为哲学。也有人指出应该看到剧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散乱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18)、后来,战乱年代给了歌德机会去了解戏剧,他也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就开始写起剧本来。著作先后有《葛慈冯?伯里欣根》、《亲和力》、《诗和真》、《意大利游记》等。

(19)、席勒将戏剧对人的影响与法律和宗教等同。他认为,法律和宗教若与戏剧结合便会得到增强。他声称,舞台的审判权开始于法律领域终止的地方。即便在宗教和法律认为与人的情感相伴有失其尊严的地方,舞台仍可对我们的教育有所作为。在席勒看来,法律是平滑的和有弹性的,而宗教的约束力是严格的和永恒的。两者无法独自完成对人的全面的教育。孔子在人的教养中非常重视诗与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他在论及人的教育时同样重视诗、乐和礼,他解释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在他的语言中,礼和乐往往作为一对概念或者相互对比使用。孔子将礼与乐视为教育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

(20)、《在所有美好的时刻》(共机会分会会歌),1775年

(1)、年过半百的学者浮士德沉湎于中世纪的书斋,脱离了现实生活,为烦琐、僵死的知识所困,苦闷到企图自杀,直到复活节的钟声响起,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在与学生瓦格纳的郊游中,他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同时也遇到了靡非斯特变的黑狗。回到书斋后,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解除他的苦闷,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2)、瓦格纳这个人物,有人认为他就是一个学究气极浓的沉迷于书斋的知识分子,残雪却在《靡非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一文中顺带提到:他以否定个人生活和欲望的方式,唱出了对生命与欲望的赞歌。如果他敌视生命的话,结晶人就完全是多余的产物。

(3)、2004《结构.2004》获黑龙江第十届美展入选(省部级重点展览)

(4)、《施黛拉》,为恋人们写的戏剧,1776年

(5)、《五桃图》    40cm×80cm   RMB:80,000

(6)、2007年参加“携手行”6人油画作品巡回展

(7)、对靡非斯特这个人物的理解在当下比较全面了:有人将其视作一个浮士德需要不断克服、战胜之才能飞升上天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在浮士德身上不可避免的有着靡非斯特的影子,靡非斯特是浮士德思想意识的一个侧面,表面上的主仆关系掩盖不了二人的相互交融,他既是向善的阻力,又是一种原动力,他促进了浮士德向善的追求。残雪的《靡非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指出:作者写靡非斯特,是要向人类展示自己毕生的追求,是要将生命中的狂喜和悲哀、壮美和凄惨、挣扎和解脱、毁灭和新生,以赞美与嘲讽互相交织的奇妙形式展现在人间。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沉痛:人要绝对遵循理性来成就事业极其困难。在沉痛与颓废的对面,便是那魔鬼附体的逆反精神,是一种动力。丁谦的《西方文学中的伴生对偶原型》一文从“伴生对偶”出发,将主人公视作对偶中的两极,是资产阶级人性中两种力量的冲突与合一。

(8)、2014台湾第四届台北新艺博会,香港宝胜画廊「优雅姿态」油画个展,

(9)、2019年首届中国当代写实油画名家邀请展.日照

(10)、李厚岑,男,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高级研究生课程班,导师杨飞云院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经典写实画会成员,成都经典汇CLATIA签约画家,职业画家。主要从事欧洲传统油画和超写实油画的创作与研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展览,并被国内,海外藏家以及机构收藏。

(11)、2017年后新社区画家联盟小幅油画展(保定)

(12)、同样众所周知,“宇宙”是郭沫若一生著译中的标志性诗歌词汇、话语和思想概念。在《女神》中,“宇宙”是“有生命的交流”(而非“无生命的机械”),是不断扩充、“燃烧”、变革的“一切的一”,而“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一方面,这“宇宙”表现为“常动不息的大力”,运转出永恒的“星空”,“美哉!美哉!”而“星光不灭”又是人类创造“天才”的镜像。另一方面,这“宇宙”不外乎“永恒革命”,“革命的精神便是全宇宙的本体了”:“宇宙只是一个动!/宇宙只是一颗心!/……/这便是革命的精神!” 。后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解释“赞天地之化育”的古典“乐”感,又弘扬出一种主体能动的宇宙论:“人的创造力量发挥到极高度的时候,对于宇宙万汇是必然要起一定程度的作用的。……更进一步是把宇宙全体看为一个音乐或一座礼堂……”作为音乐的宇宙,让人想到郭沫若笔下的雪莱,代表了“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而与此直接呼应的,当然是历史剧中的“雷电颂”,风和雷组成“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光明“就是宇宙的生命”,“爆炸”“燃烧”“炸裂”和“烧毁”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至于作为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的郭沫若,他在《科学的春天》发出最后的号召:“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闻一多——郭沫若的重要对话者之一——曾在初唐诗中总结中国古典的“宇宙意识”,我们也可以说,郭沫若代表了一种中国现代“宇宙意识”——宇宙是生命创造的、能动的、无限的、时空交流的、不断变化的、新陈代谢的、物质和精神合一的……

(13)、2009年6幅作品参加美术馆举办的写实油画联展

(14)、《六月物语》    60cm×80cm    RMB:50,000

(15)、2016年作品参加“E京华Ⅵ”雅昌艺术家联展(北京时代美术馆)

(16)、为了防止对一个领域过度钻研,导致丧失对其他专业的敏锐度。有的理工科院校会举办人文阅读竞赛,宣传一年要读多少本书,读完了有奖励。傅杰认为,文学就是要逐字逐句精心品读的。“一本《歌德谈话录》里面肯定有很多人生智慧,那真是一个老人到了人生的尽头所彰显的炉火纯青的人生和学问境界。”这绝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阅读方式所能体悟得到的。

(17)、《好事成双之二》  18cm×120cm    RMB:50,000

(18)、细察可知,郭沫若对泛神论的定义,承接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1771年5月10日”书信,信中维特自述身处自然春光之中灵魂所得的“不可思议的愉快”,由光线、溪流、深草和昆虫,他感觉到神——那“全能者”——的存在:

(19)、《红纱中单白玉肤》  86cm×36cm  RMB:120,000

(20)、《奥黛赫本》       70cm×60cm        RMB:50,000

(1)、2010年2幅作品参加博物馆举办的“形而上下”10人油画作品汇报展

(2)、2016年作品《春夏秋冬》入选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3)、2012年,油画作品收录于李正天教授的教学著作《光色定调论》。

(4)、《浮士德 II》(《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833年(遗作)

(5)、2019年作品参加“净界”2018~2019写实油画全国巡展,北京首展。

(6)、这样的宇宙意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性的神话创制,其生成正和“歌德神话”相互映照。本文将试图说明,歌德的文学世界和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之间存在多重“镜像”关系。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美国学者、德国文学专家大卫·威尔伯里(DavidWellbery)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在歌德的诗作和自然哲学之中,隐藏着极为重要的“镜像环节”(thespecularmoment),这里的“镜像”不是现实反映,而是一种内在抒情模式,对浪漫主义美学影响甚大。本文将展示,郭沫若早期作品反射出、翻译出这样的“镜像”构造,而又以层层叠叠的“宇宙写真”,内化为新文学、新文化的“创造”和“化育”。

(7)、《罗马哀歌》,作于1788年至1790年

(8)、《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取材于德国中世纪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民间故事。诗剧以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赌赛为开端,引出作为赌赛对象的浮士德博士,并进而引发了浮士德与魔鬼的赌赛。

(9)、《瑞鹤图》   100cm×100cm   RMB:160,000

(10)、·《恋人的情绪》(恋爱剧),1768年创作,1806年复印

(11)、说到浮士德精神,董问樵直接引用了悲剧人物的表白来分析其主要方面: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追求真理,重视实践和现实。杨武能的《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提出:浮士德精神非纯粹的德意志精神,而是整个欧洲文化和哲学传统的延续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欧洲精神的凝聚和结晶。张辉在他的论文《浮士德精神与中国化审美诠释》里比较了宗白华、张月超等人的观点后发现了审美现代性本身的一个悖论:审美的来理解浮士德精神,并以之进行审美启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吁求,同时由于对审美作用的片面强调,可能伴随着审美本质的变异乃至异化,使人变成审美乌托邦里的“单向度的人”。

(12)、2014年作品《右卫的早晨》入选江山如画---第二届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 北京北航艺术馆

(13)、《秋香》    90cm×55cm   RMB:90,000

(14)、2014年E京华4雅昌艺术家联展-皇城艺术馆·北京

(15)、2013年作品《右卫农家小院》入选《春。发》雅昌力量当代艺术精品展,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

(16)、《硕果之二》入选2017E京华(北京水立方艺术馆)

(17)、有自己的技能所长就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是傅杰觉得,这样也是有弊端的:“你要在很小的事情上知道很多,很大的代价就是很多作为一个人应该知道的东西你就不能再知道了,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他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有人眼睛坏了去找医生,医生对患者说:你这个是左眼,我是专治右眼的。“当然,这样的医生可能成为世界顶级专家。但是人生到了这个地步,可能就比较无趣,把右眼所有的东西都搞清楚了,对左眼一无所知,更不要说对别的东西一无所知。”

(18)、2017年河北美术研究所油画院首展(保定)

(19)、2016艺驰金陵墨舞青春青美协精品展南京润墨美术馆

(20)、《春读》     80cm×30cm     RMB:30,000

(1)、还撰写了不少思想深邃、风格独特并富含文学美质的文艺评论和其它论著,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巨大、光辉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涅兼擅诗歌、散文和游记的创作,但是无论个人的性情和气质,还是创作的成就和影响,都仍然让我们首先尊他为一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手。

(2)、《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包括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及言论,较全面地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及活动。

(3)、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写一句歌颂母爱的名言文言文107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