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几分几秒有车130条

2024-08-26 12:47:17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1、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豆瓣

(1)、根据资料显示,三峡第三期工程是在2003年开始启动,也就是说,居民的迁徙和安置在此前已经完成。据此可知,马剑铃应是在千禧年左右回去寻找小裁缝的。当我们回到现实,正是在2000年时,法国伽利玛出版社(ÉditionsGallimard)出版了法文小说《BalzacetlaPetiteTailleusechinoise》。到了2002年,这部名为《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电影则成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开幕电影。

(2)、无论从电影里看到什么,人往往只会看到自我的经历。不如就安静地在这留白中臆想吧,什么也别说。

(3)、那些年里,老师每周都在雅安各个区县奔波,每个地方只待上一两天。回想起来,当我们这些学生和学生家长盘算着他回到县城的日子,心情就像电影里等待着罗明讲电影的乡民们一样,等待着他带来关于外面世界的新消息。

(4)、我在天池的时候,正遇上雨过天晴。空气里是落叶、虫豸腐烂的味道。太阳照耀过来,在竹林的泥地里投下了星星闪耀。石板都被清洗过了,雨水顺着石板的痕迹勾勒出它表面的高低纹路,又在太阳的照射下映照成银色的线条,随着微风轻轻抖动。

(5)、无数的影片简介、影评都犯了严重的地理错误,说故事是发生在湘西,让我怀疑这些信口胡说的人根本没仔细看过电影。

(6)、有一场热闹的开会戏是在大坪镇政府二楼的会议室,这个镇政府楼房正好是剧中那个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已经破烂不堪,正好派上用场。当时顾了很多群众演员,二十元一天,管一个中午盒饭。记得当时符汉民书记试演了会议的主持者,戴着解放帽,胸前别着像章,可能缺乏经验和气势,后来还是饰演生产队长的王双宝撑下了场。我和周迅在这里有个接触,她说正在浙江拍摄《射雕英雄传》,是戴导“借”来的。她个子小,说话声音特别,属于那种小女人,但很会来戏。我问她有没有功夫,她把一只脚抬起来,居然搭过肩膀。她抽烟,那种很细的,想抽的时候朝一个小伙子招招手,立马就给递过来,估计是她的经纪人。陈坤饰演罗明、刘烨饰演马剑铃,王宏伟饰演四眼,丛志军饰演老裁缝,我没和他们来往,因为我不追星,有很多人找他们签名,周迅忙不过来,被他的经纪人拉走了。

(7)、最后奉上及其珍贵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拍摄花絮视频:

(8)、阿罗读了整整一夜,一大早就匆匆忙忙赶往小裁缝的家,他要去给小裁缝讲巴尔扎克的这个故事。而这一天,阿罗回来时带来一块手帕,里面包了好几片干枯的树叶,上面全都沾上了黑乎乎的血迹。阿罗说,他和小裁缝在白果树下品尝了爱的禁果。

(9)、保持思想和精神的独立性。四眼已经被某些东西洗脑了,他看不到“实”。罗明和马剑铃冒着风险把采集到的民歌拿给四眼看时,四眼的脸一下子阴沉下来,“简直是瞎胡闹!你们记下来的,简直是一派胡言!我要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歌词,带革命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你们怎么会这么傻的白白浪费时间,弄来这些个乌七八糟的东西呢!我可是没有什么回头路了!你们总还不至于愚蠢到这个地步!”马剑铃怎么也想不明白,对未来的一个小小的希望竟然会如此的改变一个人的头脑,直到他彻底的变得疯狂,狂妄自大,在他的口气中注入那么多的欲望,那么多的仇恨。随后四眼把这些歌词改成了他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歌词”,并自鸣得意地说“我的脑子转得比你们谁都快,我毫无疑问要更聪明。”一向沉稳内敛的马剑铃跳起来,打了四眼重重的一拳,这一拳或许是不满四眼糟蹋自己的劳动成果、或许是痛心于知识分子对知识本身的不尊重、或许是对满是欲望之人的憎恨。

(10)、就像马剑铃的闹钟改变了村里的作息一般,老师也为县城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闹钟还是小提琴,都成了一种符号,这些被崎岖山路困在原地的人们,通过它们试图与外界产生些联系。人们每日照常过活,而又总要隔山差五地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似乎是在提醒外界,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我,不要忘记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生活。”

(11)、当小裁缝离开凤凰山时,罗明问了她这样一句话。对于小裁缝来说,罗明和马剑铃就是她的巴尔扎克,可最终,她却也没能成为他们两人的包法利夫人。

(12)、就在艺术、现实的拉扯之间,就在这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之间,对过往记忆和艺术创作真伪的追问都无必要了。表述一旦完结,叙述人便再无垄断解释的权力。至此,只剩下观者的声音,只剩下观者在心中与自己的交谈和独白。

(13)、我似乎是98年时候在天池边玩耍过。那时的天池已经并不清澈了,不像有人会在里边游泳的样子。有农家把土豆装在竹筐里,荡在池边,据说这样就可以筐到鱼。在天池周围,还有一丛又一丛的竹林。差不多十株一丛,围着池子靠山的一侧散落着。在这些竹林间,又穿插着用石板铺成的路。这些石板像是页岩,宽大又扁平,一阶一阶地把重量压在彼此身上。

(14)、然而很奇妙的,这条沟壑,却被一位外国作家的书给弥补上了——就是巴尔扎克。

(15)、得闲时候,厨师和小保姆就会带着我和表姐在山里玩。厨师有很多新鲜玩意儿,比如用萝卜削一朵花,送给小保姆。这种花其实不难,削一些椭圆形的萝卜片,再用两根牙签十字交叉,把萝卜固定成花瓣的形状就可以了。我和表姐常常在分解花瓣结构的过程中把它给吃得精光。我们都挺喜欢厨师的,因为他好玩。那时候,还在念小学的我就明白了,讨小孩子喜欢和讨女孩喜欢其实是一个道理。

(16)、几个月过去了。一个周末的晚上,不少朋友来到我在巴黎蒙巴纳斯的小屋里喝酒,吃四川火锅。巴黎唯一的妙处,就是常常和来自各国的流浪艺术家们瞎闹,穷欢乐,某种程度上,有点像知青生活。半夜以后,大家都喝醉了,有唱歌的,有跳舞的,一个作曲家,名叫让·玛丽·塞尼亚,在我放各种手稿的架子上随意抽了一本。他看了看说,这不是剧作。我说是小说,没人看得上。他看了几句后,乘着酒兴,竟站在椅子上,大声地朗诵了第一章,还博得了这群乌合之众一阵狂热的掌声。塞尼亚的定语是:亲切可爱。他说他认识伽利玛出版社的一个人,寄去试试。人生难测,我们写的东西也各有不同的命运,起伏跌宕,变幻无穷。于是,这本手稿很偶然地走进了书店,走到了素不相识的人家的书架上。

(17)、“他对我说,巴尔扎克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女人的美是一件无价之宝。”

(18)、这是我非常喜欢的描写,它们让马剑铃的状态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他享受唐泰斯曾有过的爱情,同时,他与后来的唐泰斯(即基督山伯爵)共享某种对小裁缝、梅尔塞苔丝不可得的惋惜。另一方面,这种游戏只是他趁着友人(兼情敌)缺席时的诡计,他扮演着唐泰斯,心中却怀着如费尔南一般的对自身罪孽的担忧和惶恐。

(19)、经过许多年的语言大清洗,“劳动人民”已经成了自动包含如勤劳、勇敢、坚毅等许多特质的词组。这个穷鬼,真切地把自己活成了这些词汇的反面。他是一个比很多资产阶级更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他活脱脱就是生活的艺术家。在他的生活里,除了音乐和酒,千事万事可都去他妈的吧。

(20)、从第一段台词可知,故事发生在四川省境内一个与天全县相隔两天路程的小村庄。很快,在电影算上片头都还不足10分钟时候,刘烨的旁白又给出了第二条线索。他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同性恋皇帝把这座山赏给了他的男宠开矿铸币。现在,我们打开搜索框,输入“汉朝同性恋皇帝男宠铸币”,立马就可以在搜索结果里读到汉文帝和邓通的故事。据《史记》记载,邓通因受汉文帝宠幸而得了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获得了铸币权,因而成了一方巨富。在此,我们又可以查到,蜀郡严道县,就是现今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

2、巴尔扎克和小裁缝几分几秒有车

(1)、在电影最后,戴导追加了回到天凤乡寻访小裁缝无果的部分,让往事都随三峡大坝淹没在水底。虽然这场后来新加的时代戏码将天凤乡迁到了三峡附近,可这场戏里的场景和人物,却仍像我故乡停留在90年代的人们。那些衣服,那些发型,那些农家胡乱堆砌的箱子和楼梯,都是那样熟悉。

(2)、“她不是有知识的人,至少对我来说,她还不够有知识!”

(3)、我家还开着农家乐的那几年,除了裁缝阿姨,先前在奶奶家做饭的小保姆也在夏天做过一段时间帮工。我还是先说明白吧,她便是这段故事的女主角。而男主角,则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厨师。我不确信他们之间是不是旁人嘴里明确的“恋爱”,我隐约记得,后来听说厨师在老家还有相好,没多久就离开了。

(4)、在电影里,铜山是天全县的辖区。我不知道是艺术处理还是这几十年来周边县界有更改。按理说,作为凤凰山原型的铜山从一开始就隶属蜀郡严道县,在10多年前,严道镇也仍旧是荥经县城的中心,这么说来,铜山是没有划归天全的可能。但我记得,在90年代末,确实又重新划过县界。当时,荥经、洪雅两县为了另一处可做旅游景点的瓦屋山争得不可开交。在当地小学生的传闻里,为了这场争斗,双方还出动了各自的黑社会势力,相约在瓦屋山脚下进行了一场对决。最终,荥经的地痞流氓不够洪雅凶狠,便输掉了瓦屋山。对此,我不知真假,这或许就是那几年《古惑仔》文化的影响吧。

(5)、《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根据法籍华人导演戴思杰在法国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戴是四川成都人,当年的下放知青,后入大学,改革开放几年后去了法国,写了几本书,执导过三部电影。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巴山区,后来湘西选景,改成了凤凰山某村,其实是戴的一段生活经历。后来见到戴导,是一个中等身材十分亲和的人,他讲了那一段知青生活,有很多感怀,他的作品既是寻根,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6)、对于马剑铃、罗明两位知识青年,这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他们自认与山民不同,自认与四眼不同,哪怕是在插队、做工,他们仍自认是巴尔扎克的信徒,是爱与美与自由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崇高、单纯、骄傲,也混有同样的虚伪、盲目、自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与小裁缝的关系是如锁链一般难以斩断的,甚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将小裁缝看作自己的造物。而现实却是,知识分子和普通人一样,同样伟大而渺小。

(7)、小矿洞选择在三岔乡石灰窑后面,前临公路,也很方便。拍摄的时候我也去了,洞内拍摄不让看,自然洞内发生的故事无从知晓。

(8)、可惜,这些观众抓住了歌谣本身,却忽视了电影。也就是说,当一些元素出现在电影里,它们便不再是生活里的“本身”,它们是为电影表达技艺而服务的工具。当歌谣作为工具时,它与这段剪辑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这个“谜语”。基于电影艺术,谜底是存在的。

(9)、对于马剑铃而言,我想他依然孑然一身,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去抹平这青春的…遗憾。

(10)、由于小裁缝出走并非电影的结局,在这里,戴导并未有太多着墨。但是,在小说里,这就是故事的终章,戴导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描写两位青年追逐小裁缝的情形。有跌宕的心情,有崎岖的山路,有盘旋不已的红喙乌鸦,有遗失在风声里的告别。

(11)、随着医生一字一句的念着,马剑铃悬而潸然泪下。从中我看到的是青年人对人性枷锁的反抗,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两位青年人用以拯救小裁缝的东西,一开始是情感,后来是思想。

(12)、我曾听到过很多为这种艺术工具主义者开脱的言辞,无非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云云。在我听来,这些话都是狗屁。生存不是难事,人要维持生命,需要的东西本就不多,轮不到仅仅是为了活着就要糟践艺术。况且,他们那样,算是为了生存吗?不是,是谄媚,是为了向既得利益者靠拢。

(13)、对了,我想起来了,她的笑非常特别。大多数人笑起来都会自然地半眯着眼睛,要是眼睛太小,笑起来就只剩一条缝了。她不一样,她笑起来时候也会睁大眼睛,脸上除了快乐,还有眼里的惊喜。相比起单纯的快乐,她似乎更享受这快乐带来的意外。

(14)、我实在不想用这么公式化的形容去描绘这曾在我生命里出现过的活人,可我当时的记忆又很难想起她别的特征。要怪就怪时代吧,那时人们的审美总是那样单只会记得这样的女人。

(15)、当电影里的马剑铃拉响小提琴时,我总会想起我的小提琴老师。他的年纪和戴导差不多,似乎是在“上山下乡”活动时听过哪位知青的演奏,由此便喜欢上了小提琴。我从未打探过老师的师承,但我可以确信,他不是荥经人,因此,他听到的琴声,不会是来自戴导或他的哪位朋友。而且,他们所处的年代也对不上。五六十年代的“上山下乡”更多是对苏联农场模式的效仿,和后来文革时期的“插队”不同。

(16)、伏案数月,唯一的感受是写小说过瘾,比写剧本愉快多了。在这之前,我曾用法文写过一些电影剧本,主要是为自己的片子写,也给一些法国导演、日本导演写过,但从来没有体会到写小说时的随心所欲。(也许是因为那些故事离自己的经历稍远?或是写剧本时总免不了要去算计在黑洞洞的大厅里放映时的观众心理?或是电影工业和经济的压力?)

(17)、首部曲《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周迅与她的好友陈坤、刘烨出演的电影。

(18)、当然,无论是哪个年代的知青,无论他们是作为“援助者”或是“再受教育者”,他们的身份、知识背景都早已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记。他们仍是不同于普通的乡野山民,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之外,他们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总会吸引村民的耳目。至少,他们的出现,让一些未受教化的人们产生了对知识和艺术的原始向往。哪怕知识不一定能改变人的命运,对知识的追求至少让人可以去追寻改变命运的机会。我的老师抓住了这个机会,电影里的“小裁缝”在追逐这样的机会。

(19)、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剑铃在犹犹豫豫地些许扮演着费尔南的角色。他试图在罗明因故回家时修改阅读计划,另选了福楼拜、鲁迅的作品。他试图用同样的模式建立自己与小裁缝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仅仅作为替代罗明来给小裁缝读书的朗读者。只是,他的计划似乎不成功。小裁缝坚持“我还是更喜欢巴尔扎克”算是做出了拒绝。而后,小裁缝的怀孕也进一步打断了马剑铃的计划。

(20)、2000年5月初,张家界市天门山南麓的大坪镇来了一帮人,带着介绍信,说是要来这里拍电影。镇d委书记符汉民找我说,这事由你负责,做好协调服务。见了剧组的制片人老赵和美工小雒,做好了交接,他们后来只认我。

3、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中的时间观念与时序模式

(1)、以我看来,这是中国化的“浪漫”概念,缺少了原词“罗马式”的激情。不过,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解释看作一种概括。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体验(情绪的、感官的),这些是无法被掩盖的真实,因而是真诚的。它是真实的、个体的,因此是反威权的、不可操弄的,它具备的独一性、真实性、存在性共同构成了它的美学价值,因而,可以说它是“美好的”。

(2)、剧中有一场溪中洗澡戏,我带着老赵和小雒看了离主场地不远的后山溪(现在改名叫红河谷),那里绿柳掩映,潭水清莹,他们看后十分满意,说周迅(小裁缝)可以在这里“裸浴”了。后来拍摄,引来很多人围观,不得不派人维持秩序。

(3)、我很少回故乡了,现在想起,也不清楚荥经县还有多少人知道“铜山”的出处。但我确实记得,似乎是在90年代,县里有修建过一座贴满了绿色玻璃的“铜山大厦”。在那些年的县城文艺界,还活跃着一位笔名为“铜山耕夫”的知识分子前辈,县城的很多地方也都留有他的笔墨。

(4)、剧中的一个情节是马剑铃在屋里透过破旧窗户看见外面的好友罗明和自己心仪的小裁缝接吻亲热时失落哀伤的神情,在二胡婉转凄凉的配乐下,个中滋味也许只有马剑铃能够体会。

(5)、“我罗明,就用这箱外国小说,彻底地改变小裁缝,让她不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山村姑娘。”罗明说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想到这箱外国小说在改变小裁缝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更不会想到小裁缝会改变的如此彻底,以致于自己的爱情也随着小裁缝的离去而只能长存心里。

(6)、在当今现实世界里,山歌的“情欲”元素常常受人忽视。很多学者、政客为了职称、政绩纷纷举起“保护山歌民俗文化”的大旗,却对产生山歌的土壤避之唯恐不及。其实,“山歌”并不需要保护,需要保护的是人们“庸俗”的权利和表达“情欲”的自由。当滋养山歌的土壤不复存在,我们所听到的被定义为“山歌”的事物则与档案里书写的数字无异,只是对表达的不高明模仿。

(7)、想把这事写出来,我与电影《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8)、在天凤山,人们说长得最好看的姑娘有着椭圆的脸蛋,亮闪闪的眼睛,还有一条长长的辫子,有三四厘米粗,从她的后脑勺上垂下来,耷拉到背上,一直拖到她的胯部以下,发梢上扎着一条红红的头绳,她叫小裁缝。

(9)、也许在看到小裁缝的那一刻,罗明便爱上了她,只是这个美丽的姑娘在思想上仍然受到这山村的束缚,于是罗明产生了教小裁缝认字的想法。

(10)、“爱情是理性的放纵,伟大心灵的享受,严肃的享受;野蛮人只有情感,但文明人除了情感还有思想。”随着剧情的推进,在巴尔扎克小说的熏染下,深藏于小裁缝心中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那对美与爱情的追求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小裁缝和罗明相爱了。我想,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这爱是他们纯粹而又真挚的享受。

(11)、同名电影由作者本人担任编剧、导演,周迅、刘烨、陈坤饰演三位主角,影片围绕巴尔扎克的小说,讲述了70年代知青的故事。该片于2002年在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上作为“一种注目”单元的闭幕电影首映,并获得2003年美国全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2)、为了给小裁缝补身子,马剑铃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我想,这个时候的小裁缝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马剑铃那深沉而又无言的爱。

(13)、这时的我在想,三个人的感情将走向何方?但事情的发展是所有人都无法预料到的,小裁缝走了,她离开了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带着“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去找寻新生活去了。最终小裁缝的出走对于他们三个人而言,是一种感情的解脱;对于时代而言,象征着新中国女性成长与进步。

(14)、很多关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电影、小说的简介都说,这是一个山野里的浪漫爱情故事,似乎默认了“山野”和“浪漫”总是捆绑出现的美好事物。不,不是这样。在很多乡野地区,就像在电影里的天凤乡一样,“浪漫”是一种稀缺物。在这里,《莫扎特奏鸣曲》必须假以“莫扎特怀念毛主席”之名才能够被演奏、被聆听。人们看重“名义”甚于“本质”太多,用“名义”划分人群、书籍、艺术,制造了太多的隔阂,而忽视了同为人类所共同经受的欲望、诱惑。看看这群同是被时代摒弃的人们吧,他们甚至拒绝相互的慰藉。

(15)、阿罗还说,巴尔扎克的小说颠覆了小裁缝的认知世界,她彻底地被书中外面世界的神秘景象所吸引、所诱惑、所征服,她怔怔地张着嘴巴,一动也不动。或许是小裁缝的反应刺激了阿罗,从那以后,他便开始致力于改造小裁缝,每天给她读书,他想让她变得更精致,更有文化。

(16)、但愿我用法文讲的故事,我自己的母亲还能听出她的儿子的声音。

(17)、阿罗和“我”第一次见到小裁缝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因为“她的脸部线条中,有着一种美,一下子就能让人感觉到,令人敬畏,使得我们无法抵抗心中的欲望,只想留在那里,看着她踩着那台上海产的缝纫机。”

(18)、《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作为一部回忆文革的影片,那些本来是戕残人性的苦难经历,因为对女性的窥视与玩味而弥漫着一股异样浪漫的轻松情调,这种对苦难理性反思的放逐。

(19)、 刚来到山村的马剑铃和罗明无疑是失望的,无论是文明的缺失还是“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荒诞,更多的是讽刺当时环境的荒谬和预示知青们将面临的各种困境。

(20)、1991年,出演《古墓荒斋》出道。1998年凭借《苏州河》获得第15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00年凭电视剧《大明宫词》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最受欢迎女演员。2001年主演的电影《香港有个好莱坞》入围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02年主演电影《烟雨红颜》获得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2003年主演的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获得第61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4年凭借《恋爱中的宝贝》获得首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最佳女演员。2005年凭借电影《如果·爱》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同时获得亚洲影评人协会奖、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香港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及亚洲电影博览会年度最佳女演员。2006年凭借《夜宴》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及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2008年主演电影《画皮》。2009年凭借电影《李米的猜想》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及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

4、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简介

(1)、被雨水浸润过的石板非常好看,却也像好看的蛇蝎美人一样,从来没按什么好心,轻易就能把人摔倒。它们太光滑了,光滑得连青苔都不容易长。人在山路上摔倒时,周围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左侧是一道灌溉用的水沟,隔开了高大的玉米林,右侧是稀疏的竹林,竹子太远,竹笋太矮,都抓不住。就像电影里罗明背粪的时候,摔倒了,就没有东西可依靠。还要祈祷自己不要顺着山路滚下山崖,也不要侧身滚进一旁的水沟,更不要被粪水洒一身。

(2)、“小裁缝”的故事离我太远了,哪怕“她”或许也曾离我那么近。在我家那处农家乐,我曾切实地亲眼见证了一段山野里的爱情故事。如果在1971年的山野里真有过一段激烈的爱情故事,那我便见证了它的千禧版。当时我还小,只是隐约记得事情的一些经过。在这些见证者里,除了我家里的人,还有在这里帮工的裁缝阿姨。

(3)、当知识分子垄断了文字,他们也在试图垄断对爱情的解释。贯穿整个故事,马剑铃、罗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小裁缝灌输这种垄断的“文明”。可他们最终忘记了,爱与欲都先于文明存在,哪里由得了用文明去做出“最终解释”?

(4)、因电影不同于小说的表现手法,戴导在这一段没有使用小说里的“虱子歌”,而是另外选用了“鸟之歌”。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浪漫至极的淫词吧。在这一部分,我将选用更原始的用词,对电影给出的台词做些修改,希望各位不要在字词上过多纠缠。如下:

(5)、因为慢下来以后,才有心情去读那些很多的书;

(6)、在电影里,四眼母子就是坚定的艺术工具主义者。对于他们来说,在文革以前,巴尔扎克、大仲马、波德莱尔从来都不是文艺作品,而是进入某个圈子以谋生的工具;文革时候,它们又都是些不能被人发现的禁书。他们对禁书的保存,并非出于对文艺作品的爱护,仅仅是这片被反复凌虐的土地上人们谋生的本能——对保值物的青睐。

(7)、就算你过去不认识他,也多半风闻过他拍的电影——

(8)、《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就是这样的。同样是一个知青的故事,出自于一个真正当过知青的人之手。片子里面弥漫着大作家,弥漫着好风景,弥漫着不能回首的往昔岁月,弥漫着青春、爱情、欲望,潮湿,困惑,多情。

(9)、保持对知识的渴求。罗明给马剑铃提起他的父母给他读过外国文学,而那些书现在都被红卫兵烧毁了,不经感叹“我们这代人真的没有运气。到了会读书的年龄,却没什么书可读了。”我多么庆幸自己活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可以获取任何想知道的信息,读任何我想读的书。我不必担心想看书却找不到书;我需要担心的是,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我要读哪些书…一直到后来,三人谋划去偷四眼的书,他们跋山涉水、小心翼翼地把书运到“藏书洞”,为了保护好书,每次只带一本出来读,把喜欢的篇章段落抄在衣服上,马剑铃看了一夜书后,早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天空,星星,声音,光线,甚至连猪圈的味道都完全变了”。后来罗明离开天凤山回家看望他生病的母亲,马剑铃得知小裁缝怀孕后,四处找医生帮小裁缝做流产手术,最终以一本书作为交换,医生给小裁缝做手术,马剑铃答应给医生一本书。

(10)、他的书不仅能令“文化人”深深着迷;其中关于女性独立精神的颂扬,也深深震撼了小裁缝,还启发她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憧憬。

(11)、 “说不定我们会在这小屋里过一辈子,想起来我的背脊骨都发凉了。”当马剑铃说这话的时候,这两人或许都不会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大山里会有一场关于青春的遇见等着他们,在这场遇见里他们邂逅了那个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姑娘——小裁缝。在遇见之后,三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12)、 当电影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便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在上山下乡的历史洪流中,两位知青马剑铃(刘烨饰)和罗明(陈坤饰)来到了凤凰山插队。与沈从文在《边城》对湘西景色的描写相似,影片中的凤凰山景色秀丽,山路蜿蜒。这喻示着淳朴的民风和人性的美,也暗示着山村的闭塞和知识的贫乏。

(13)、这是我听到过的一个很悲哀的故事,一个让我震动的故事:他说法语时的声音,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的声音,连自己的母亲也无法辨认出来。

(14)、2000年这本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了第二届意大利电影节“文学电影剧本创作奖”。

(15)、只是世事弄人,这时的小裁缝怀孕了,为了给小裁缝做手术,马剑铃将法国小说抄在羊皮袄上,作为贿赂医生的礼物。

(16)、短短100多分钟的电影,把70年代的两个“资产阶级狗崽子”,在天眼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演绎得生动又美丽。

(17)、也许每个午夜梦回的晚上,他们都会想起那个曾经并且正在深爱着的姑娘,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18)、我不认电影最终的安排是一种巧合,相反,我认为,正是这样刻意的安排,这个故事才真正落下了帷幕。哪怕它不是足够优秀的电影,它却披着艺术的外衣将人重新拉回了现实。

(19)、当时,剧组只有十来个人,集体住在市中心的玉屏酒店,导演和主要演员还没到。老赵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选外景、置导具、搭建拍摄场景。接着给我介绍了《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的剧情,让我根据剧情去作安排。我是本地人,自然对当地情况熟悉。

(20)、虽说作品名称强调的是巴尔扎克,但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也并未缺席。其中,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故事后半部分尤其重要的元素。对《基督山伯爵》有过了解的观众不难发现,叙事者马剑铃把自己、罗明、小裁缝分别带入了书中。对于马剑铃和罗明而言,小裁缝就像梅尔塞苔丝,是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而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唐泰斯和费尔南,即是友人,也是情敌。

5、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水下是几分几秒

(1)、多年之后,马剑铃成了蜚声中外的音乐家,罗明也成了国内著名的医生并且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在他们久别重逢之后,他们谈论着旧事,仍不禁有泪,个中滋味,唯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2)、小裁缝不识几个字,却喜欢听罗明读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生产队长要砸马剑铃的小提琴,他说莫扎特歌唱毛主席,生产队长便不砸了。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影片是不是讲述音乐和文学对人的影响。可能我的想法太肤浅。

(3)、人性的冷漠。人可以冷漠到什么程度呢?大概是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利己主义者。就中国的伦理观念来说,一个人是基本不可能完全脱离家庭、脱离父母而独自存在的。小说里的牧师将死之时,牧师的儿子请求牧师“爸爸,再使一点劲,我们这是最后一次给你录音了,你就给儿孙们说些啥子吧。”“要是你能念一段毛主席语录,那就再好不过了。一个简短的句子,或者,一句革命口号也成,来吧!孩子们将会晓得,他们的爷爷不再是一个反动分子,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他的父亲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担心的是证明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的“清白”。小裁缝最终不顾一切决然离开,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4)、这部片子,是由华裔导演戴思杰自编自导完成的。

(5)、在我看来,这是她与周迅饰演的“小裁缝”最大的不同。虽然在电影里,周迅的灵气实在令人难以忘却,可是,这不是我所见过的山里姑娘的美。这个“小裁缝”身上混合了雅典娜的冰冷和阿芙罗狄的魅惑——这两位希腊女神连出生都极其“非人”,像是遗落在山间的珍宝,总是会离开这里。

(6)、这种苏联式美声与样板戏结合而成的产物让我感到恶心,与这样的怪胎比起来,任何一个抖音、快手播主都显得读过几年书、受过点艺术熏陶。

(7)、当小裁缝被蛇咬了之后,马剑铃吸她手指的毒,小裁缝不解的问道,“蛇又没咬你,你抖什么呀?”是啊!若不是心存爱意,他又何必抖呢!看着马剑铃那关切又逃避的眼神,我想我们都明白了,他又何尝不爱她呢!只是,这时的小裁缝还没有真切地感受到,这份深沉的爱。

(8)、“我”跑到县医院,用巴尔扎克的书换来妇产科医生的一次人工流产手术。手术很顺利,小裁缝躲过了法令的惩罚和世人的谴责。

(9)、而在旅法30年之久的导演戴思杰眼中,这部充满法式浪漫的中国电影,是给美,给女性,给艺术,都赋予了全然独到的诠释。

(10)、作为对角色原型有些许耳闻的旁观者,作为在电影所描绘的地方生长的体验者,我很难对这部电影做出客观评价。无论我怎样尝试,这些场景和演员总是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家乡的旧房子、山林里的水塘、有好有坏的乡里乡亲、小镇近30年的是是非非,以及那位曾在某个夏天来家里帮工的裁缝阿姨。在县城的传闻里,她就是“小裁缝”的原型。

(11)、另一方面,从山歌艺术的创作手法来看,这首歌谣最初很可能就是男女调情的山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答还山歌》完整版,山歌问答前半段围绕“哥哥”与“小姑娘”的特征不同进行区分,事物特征多围绕“长”“短”“贵”“糨”展开,在后半段里,又多围绕“鸟”“花”来提问,并有“结子”“叫声”等讨论。从大多数问答山歌的创作流程看来,原始的山歌可能就是“男方隐晦地表达求偶意愿却被机灵的女方见招拆招”的故事。随着对歌习俗的遗失,山歌的隐晦含义也逐渐被淡忘,经过一些词句的修改调整,便成了小儿生活知识启蒙的儿歌。

(12)、在这段满地捡钱的日子里,再没有人愿意好好上班了,况且,县城单位总是没太多事可做的。有些人胆子大,能空手套白狼;还有的人胆小些,但稍微精明些,也能靠借贷把资金链盘活;剩下的老实人,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在这段时间里,县城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连街头的无名服装店也能把普通的polo衫卖到300块,很多工薪家庭的小孩也有机会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学习。在我小学的时候,50人的班级里,连我在内就有3人在学习小提琴,除了我,另两位后来都去了川音附中,直到念完川音本科、研究生。

(13)、不要跌倒,不要用鼻子近距离感受撒落了粪水的山路,也不要在摔倒时惊到钻进干枯玉米杆准备冬眠的蛇——这是我从过来人那里听来的关于山野生活的忠告。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把这些忠告听进耳朵去,很快就摔倒在这光亮的石板上,被裤兜里的玩具在屁股上扎了个印,还有一只绿色的四脚蛇,飞快地从我手背上爬过。

(14)、当我看到电影里周迅饰演的“小裁缝”时,我总会想起我在那个夏天看到的一切,总会想起那个小保姆。她当时年纪和“小裁缝”差不多,也就十七八岁吧。但和小裁缝不同,她长得,就像知识分子笔下农村女孩的范本:黝黑的皮肤,铮亮的大眼睛,乌黑的长发编成一股麻花辫。

(15)、这一切赋予了她一种奇特的性感,一种优雅的姿态,宣告了一个略带笨拙的漂亮村姑的消亡。而那个时候,阿罗还经常在“我”耳边喃喃道:“咱们这几个月的阅读终于没有白费。”当时的阿罗沉浸在一种幸福和成就感中。

(16)、“她想去一个大城市,”他对我说,“她对我说到了巴尔扎克。”

(17)、如果仅仅是山野里的爱情故事,它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爱情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只是,当爱情发生在山野的时候,似乎才更能刺激已丢了根的知识分子们麻木的神经。若仅仅是这样,那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用来满足知识分子优越感的猎奇故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狠狠地给了知识分子们一记耳光。

(18)、所以,我偶尔会故意地放慢脚步,即使眼前工作堆积如山,这一刻也要走得慢慢悠悠。

(19)、这一地区的半山上,常有这样的一处坝子,将山脉划为两段,再往上走,垫脚的石板越来越少,直到只剩散落了一些脚印的羊肠小道淹没在密林里,要是不带上开荒的镰刀,很容易把路跟丢。

(20)、如果有人告诉老磨工,他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的反应不过是一句“啥子浪漫哦?”这是他在电影里对“浪漫”的回答。对此,戴导借马剑铃之口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1)、当然,我也不指望所有人在面临生活困境时能坚守艺术创作的操守。像四眼母子这样的人,只是芸芸众生的一种,他们的怯懦和精明都是能被理解的。只是,我可以理解他们、原谅他们,但我绝不认同将他们的行为合理化为某种既定的“社会榜样”。相反,他们应当作为“现代生活英雄主义”的陪衬。当这些历史的尘埃褪去,显露出的应是那些无论在何种时候仍坚守创作操守的英雄。

(2)、在这一个月里,“我”充当了小裁缝的守卫者。有一天,小裁缝跟“我”说,她遇到了麻烦,她好像怀上了阿罗的孩子。“我”的心揪得紧紧的,失落和担心一时间让我痛苦万分。面对小裁缝的眼泪,“我”决定帮助她。

(3)、这种山歌形式在各种地区文化里都很常见,常常是被归为儿歌的形式,因为,儿童可以在这问答游戏里学到很多日常事物的名称。便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样的歌谣有何“淫秽”的含义。确实也有一些江浙人说过,这是他们记忆里的儿歌。我想,正是因此,一些观众便认为,谜底并不存在。

(4)、在千禧年前夕,趁着最后一波花岗岩热度冷却下来的时候,县城里的乡村道路已经修到了天池旁。哪怕是破旧的二手桑塔纳,也能在这条蜿蜒曲折的碎石盘山路上艰难攀爬,最终停靠在天池旁的一小块空地上。

(5)、“可怜的克里斯多夫,自由的兴趣是你所不能知道的,那的确是值得用痛苦、危险,甚至生命去交换。自由,感到自己周围所有心灵都是自由的,连无耻之徒也在内,那真是一种无法相形容的乐趣。仿佛你的灵魂在无垠的太空游泳,这样一来,灵魂就不能在别处生活了。”

(6)、小编不喜欢这种状态,像人生正被什么东西裹挟住了一样。

(7)、他们不相信知识和艺术,他们只是单纯地相信书籍可以作为保值物,在未来可以兑换成金钱,或是用来换取别的提升物质条件的机会。文艺作品并未给他们的灵魂带来多少震颤,只是让他们多读了些字词,能借用别人的文字写一些阶级故事或社会主义打油诗——这就是保值物的附加值。

(8)、原稿是用法文写的。我想到一个希腊裔的法国名作家的故事:他几年前回到故乡,他的母亲是一个希腊的话剧演员,会法语,演过莫里哀的戏。有一天,他母亲在厨房里做菜,他拿着录音机进去了,给母亲放了一段他在法国的一个广播电台上所做的采访录音。放了半个小时以后,母亲说,这家伙有点意思,但他什么时候才说完,什么时候才轮到你讲呢?

(9)、而在小保姆身上,她的魅力更像是海伦,你在她身上能明确感受到人与神的交汇,还有两种力量的拉扯。她的所有外在特征都在表明,这是一个完全世俗的人类,可你却总能在一些瞬间从她身上察觉到神的惊喜。

(10)、小说创作的一半,是作者,而另一半是由读者去完成的。这说起来属于老生常谈,但其中确有一点真理。我带着这本书,就像带着自己的儿子似的,周游列国,跟当地的读者讨论。有时候,他们的想法让我吓一大跳。最近一个美国批评家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人类最古老的故事:一个男人想改造一个女人,反而被这个女人超越。其他的,什么文学啦,巴尔扎克,等等,都是幌子。我还曾遇到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的评论家,他坚持说,这是一个同性恋故事。前不久,去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一个多古怪的名字),参加了一个当地的汉学界组织的讨论会,我的桌上竟放了一堆发黄的、蝴蝶形的银杏叶,还有一个中国的小瓷碗,里面有水,无色,水中有一些小石子,碗上面摆了一双筷子。我怔了一下,他们说碗中是盐水,我才恍然大悟:他们是在表现我的小说中的两场戏。他们解释说,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两个段落。(我很吃惊,我个人一直窃窃私好队长补牙一段,记得下笔写时之愉快: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去做的事,竟然在小说中完成了。)

(11)、周迅,1974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省衢州市,中国影视女演员、歌手。

(12)、石子泡盐水的法子绝对不是杜撰。不只在荥经山区,在重庆码头地区,一些老头也有这个习惯。可见,这个穷苦的解馋方法,在巴蜀穷人的亚文化圈里是有广泛流传的。据我猜测,这可能是晚晴闹盐荒时候传下来的秘法。很多人都不了解近代四川闹盐荒的事。这是对当代四川民风影响深远的大事件,甚至影响了现代川菜的成型。

(13)、在这场以失败告终的爱情追逐里,先前许多(有些并未在电影里出现过)人和事都胡乱地涌上来。所有这些象征都指向一个爱情故事的圆满结局,而眼前却只离别,甚至或许是再不能重逢的离别。只留下一句,“女人的美是无价之宝。”原著里写道,小裁缝变成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样的描绘总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蕾梅黛丝升天的景象——在此刻,她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4)、让我们来看看笼中的金丝雀们是如何演唱这些被保护的山歌吧。在“艺考曲目列表”里,我们仍可以看到《啥鸟飞来节节高》的曲目。在演唱时,常伴随着强有力的钢琴、弦乐声部,演唱者通常是身穿长裙的女歌手,一边演唱,一边用她浓妆艳抹的五官尽力挤出官方钦定“农民式喜悦”的表情。要是关掉声效,你会以为是哪个东北农民在盼望丰收。

(15)、“也许是吧……只不过,我们两个爱她的方式不一样吧。”

(16)、永远对生活满怀希望。罗明和马剑铃刚到村里时,觉得生活就到此为止了,一切都结束了,罗明发出“我一定会死在这山洞里”的绝望哀叹,马剑铃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确实很失落。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生活,马剑铃冒着风险在村民面前演奏莫扎特的曲子,村长问这是啥曲子,罗明脱口而出“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罗明带去了一个闹钟,他们可以依靠这个闹钟来支配山里的生活作息,村民们什么时候下地干活、什么时候结束今天的劳作,完全取决于这个闹钟什么时候响。四眼的妈妈到乡下接四眼回去,在和马剑铃聊天时,四眼的妈妈说“现在,读书无用成了最吃香的时髦,但是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重新需要好的医生,毛主席还需要你的爸爸。”并告诉马剑铃,不能放任自流、得过且过,虽然自己手上在织毛衣,但脑子里依然构思着诗歌。

(17)、简介:周迅,中国内地女演员,1974年10月18日生于浙江省衢州市,毕业于浙江艺术学校。

(18)、小裁缝的离开,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话,“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19)、很明显,故事不是发生在湘西的。如果有一部电影,乡民台词都用的是东北话,你们能相信它是描绘发生的西安的故事吗?那么,这部全程用四川话拍成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又怎能成为一些人所说的发生在“湘西”的故事?虽然电影是在张家界取的景,那导演煞有介事地让所有人都讲四川话又是何种用意?就因为电影里有凤凰山,就肯定是讲的湘西凤凰山?那贵州省境内的一大堆凤凰山作不作数?

(20)、马剑铃是幸运的,靠着罗明一句“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鬼扯蒙混过关,能在这穷乡僻壤享受演奏《莫扎特奏鸣曲》的乐趣。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虽不算稀奇,但也要碰运气。文革时,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要么去死,要么洒脱地作践自己、作践艺术,以此谋求一条活路。我的老师不如马剑铃幸运,没有蒙混过去。在十年文革里,他少有碰琴的机会,更多时候只是躲在被子里偷听奥依斯特拉赫的录音。

(1)、“长得很漂亮,却没有文化。”这是阿罗和“我”对小裁缝最初的印象。

(2)、在当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东西方美学和文化的精髓,不仅有着真实动人的真挚情感,同时片中镜头尺度之大,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非常大胆。

(3)、主外景的选择自然是天门山南麓的天门山水库了,风景很美,又与剧情十分契合,关键是要在水库堤上搭建一栋小木屋。小木屋要陈旧,天门溪村d支书符克明告诉我,他哥哥符伯年正好有三间木屋卖,我找到正在镇联校任职的符伯年校长,要他支持工作,最后以四千元的价格买下来。后来通过改建,一栋跨堤两间漂亮的小木屋搭成了,一头悬空吊脚,镶着栏杆。这是小裁缝的缝纫店,与知青罗明、马剑铃、四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4)、“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人世间的一切大抵如此。就在罗明和小裁缝的爱情浓烈之时,罗明的父亲生病了,他需要回家探亲。我想,这时的两人都是不舍的,只是一个选择了不牵绊,一个将自己的心爱之人托付给了自己的好友照顾。我想,他们对这短暂的分别是充满了担忧的。是啊!在那个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的年代,自己的命运尚且不能做主,又何况爱情呢,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尽随人愿的。

(5)、在这一个的环境里,无论是罗明对小裁缝的爱慕,还是马剑铃听老磨工唱的山歌,都是在追求稀缺的浪漫主义。如果把小裁缝看成萌芽阶段的浪漫,那么,老磨工便是浪漫主义的终章。

(6)、在我心里,拍电影肯定好玩,没想到后来却发生了很多事。

(7)、在这个国家,把艺术当做工具的人比比皆是。成绩不行,那就去艺考,把艺术当作生存保命的工具。在这里,他们不需要艺术表达,只是按照圈子的既定模式“努力地”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便有了上一节所写的东北农民版《啥鸟飞来节节高》。

(8)、对于马剑铃对小裁缝的爱,影片中其实早有暗示。在他们最初遇见小裁缝的时候,对于这个单纯而又美丽的姑娘,两个少年的心中已经情根深种,只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作所为也不同。罗明说“我教你认字吧”,马剑铃说“我很喜欢你做的小飞机,能不能送我一个?”我想,这也算两个人不同的表白方式吧。

(9)、如果我没记错,阿姨在我家帮工时也有40多岁了,算下来,如今已是60多岁的人了。虽然人人都说她就是电影里的小裁缝,可她却没有小裁缝那么好的命。在电影最后,小裁缝离开了乡村,去了大城市,去寻找更多的可能。导演给了她一个好去处,说她去了深圳,又说她去了香港。可是,在现实里,在我所知的这30年里,阿姨仍是被困在这小小的县城里。

(10)、说起来,这座铜山大厦应该是靠着县城另几处“金山”修起来的。虽说是“金山”,其实一点也不产金子,产的是硬度极高的石头——花岗岩。90年代初,县城里的人靠着花岗岩满满地捞了一笔。通常是这样的情形,三五个好友借钱合伙,去矿山上拉一车矿石,再租用一阵切割机、磨机,雇几个工人切割、打磨成俗称“毛板”或“精板”,最后雇一台货车,跑上一天一夜,拉到成都建材市场找买主。这一趟跑下来,刨除成本后,每人能分得的利润差不多抵得上三年的工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防雷产品】防雷产品个人简介_防雷产品个人简历_防雷产品个人资料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