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茶的昵称(精选121个)

2023-12-20 11:33:38

古人对茶的昵称

1、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2、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3、茶还有一别称为“清人树”,《茗荈录》载,“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年初,嫔嫱戏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4、宋·曾几《述侄饷日铸茶》:“宝胯自不乏,山芽安可无?子能来日铸,吾得具风炉”。

5、何以男女订婚谓之“下茶”?其意取种茶之下籽即定,不可移植、福寿永年之意。明朝大学者陈耀文(1524-1605)的《天中记·茶》有云:“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著名茶人许次纾(1549—1604)的《茶疏·考本》亦云:“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金瓶梅词话》第三回有证:“干娘若肯去,明日下小茶,我使人来请你”。

6、宋·梅尧臣《和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宋·陆游《起晚戏作》:“云子香炊熟后,露芽瓯浅点尝初”。

7、(74)紫云腴

8、香片:指制作精良的茶叶,具有浓郁的香气。(古人对茶的昵称)。

9、茶的发展历程:

10、水厄:南北朝时期,茶有个代用语唤为“水厄”。喝茶为啥成了“水难”?

11、茶叶的制作过程

12、瑞草魁: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

13、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14、荼(tú)

15、宋代王禹偁《恩赐龙凤茶》:“香于九畹芳兰气,园如三秋皓月轮。”宋代秦韬玉《采茶歌》:“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

16、超过3条,你就该喝茶了

17、宋·陶谷《清异录·茗》:“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古人对茶的昵称)。

18、(5)荈

19、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20、酪奴:南北朝时期,南方人饮茶风俗盛行,而北方民族则称茶与奶酪为奴。大战期间,南齐秘书丞王素投归北朝。刚刚北上时,他从不吃羊肉和奶酪,经常吃鱼喝茶。多年后,北魏孝文帝设宴。王素居然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便问:“爱卿是南方口味,以你之见,羊肉和鱼羹,茶水和奶酪浆,哪一个好?”

21、雨前:表示从茶叶采摘到加工期间没有受到雨水的浸淋,茶叶品质较佳。

22、(36)茶枪

23、涤烦子就是洗去烦恼,这个美称更多了些意境,这个称呼还有个小小的故事,唐代《唐国史补》中曾有记载,常鲁公跟随使者去往西番,路途中在帐篷中煮茶,赞普问:什么东西啊,常鲁公回答:是茶,可以洗涤心中的烦恼,可解口渴。最后唐代施肩吾写诗赞咏:“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这便是此美称的由来。

24、苦口师

25、除此之外,茶叶也被称之为茗、荈、甘露、余甘氏、琼蕊浆等,纵观茶史,茶的雅号或因形赋名,或因香得号,或因地而异,或因文成典,总之,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下,茶与生活、文化早已融为一体。

26、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27、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28、秦代以前,中国各地的文字还不统一。茶的名称也存在同物异名,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29、文人许茶的盛世美名

30、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高。  

31、不夜候

32、也是茶的一种别名。《玉篇·草部》认为,是“茶叶老者”。

33、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

34、“向女方下聘礼谓为“下茶”,亦可能与古时称小女孩为“茶茶”、“小茶”有关。几钱茶叶,一杯清茶,贯穿了订婚、结婚、婚后的礼节,见证无数对夫妇隆重而华丽的大婚过程。古人看重茶树不移而多子的特性,与妇人从一而终的品德相通,因而茶就成了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品,更添了诸多送茶、奉茶的礼节,以完成古代男女人生中的大事。订婚叫“下茶”,结婚叫“定茶”,同房叫“合茶”。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合称为“三茶六礼”。当完成了这些礼节之后,一对夫妇才成为被神明和祖先认可的新人,开始相伴一生的婚姻生活。

35、据说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饮茶遂成风俗,初饮不惯之人饮之不快,故戏称为“水厄”,意为“水灾”。《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载:“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36、第二步:第二次杀青。将第一次杀青后茶叶,从锅中全部拿出,在簸箕中晾两到三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杀青,这时候锅的温度要达到100多度。此步骤是为了防止有的茶叶没有杀透,同时也能通过第二次杀青,让茶叶香味更加醇厚。

37、意为高山深处;高空;茶,后演变为对茶的美称。唐代李白曾在《题元丹丘山居》诗中写道:“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碧霞也被视为对美好的向往和寄托。

38、“嘉木”出自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39、不夜候,古人将茶进行了一个拟人化的称呼,不夜不夜,顾名思义就是睡不着,茶的作用就是提神,通常夜晚喝茶,将会使这一夜都不能寐,这也是个十分有趣的美称。

40、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41、涤烦子:唐朝人认为茶是可以洗去心中的烦恼,帮助止渴的饮料。唐代诗人施肩吾诗中写到:“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借此说明饮茶能够洗涤烦闷与困苦,所以涤烦子这样精准又俏皮的名字就落在了茶叶身上。

42、据《茶经》注释,“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字”,至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另有记载,“茶之名,始于王褒《僮约》,盛著于陆羽《茶经》”。茶字确定前有多个同义字。

43、玉爪 

44、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

45、玉蝉膏

46、凌霄芽,元代杨维桢所撰茶事散文《煮茶梦记》文中记载,“铁崖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

47、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

48、《世说新语》有两处提到饮“荼”。其“王濛好饮荼,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其“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这两处描述,都明确指向作为待客之礼的功用。

49、仙芽

50、(22)乳茗

51、以茶为名是风雅,不仅在戏剧中,更多在文人之家。明代两广、宣府巡抚、吏部左侍郎叶盛(1420~1474)撰笔记《水东日记》。书中记述的《追封鲁郡公许公神道碑》,碑文中记叙许公五个孙女都名茶:“孙女五:小茶、三茶、增茶、顺茶、相茶。”拓片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

52、玉茗

53、古人谓茶能消除烦恼,故称。唐·施肩吾《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54、原指一种香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是草香之意。

55、中国茶诗之最——《七碗茶歌》

56、(责任编辑:浮生)

57、唐代后许多诗文中指茶。唐朝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58、唐末孙樵曾在《送茶与焦刑部书》提到,“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

59、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60、(78)龙芽凤草

61、茶香列国|其实,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茶星球”!

62、《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63、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

64、盛唐朝廷科举时,很多人将茶称为“麒麟草”,不仅借以寓意祝福,而且还用来助发文兴情思。《凤翔退耕传》即曰:“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

65、水豹囊

66、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67、“瑞草魁”语出唐代诗人杜牧《题茶山》,诗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溪尽停蛮棹,旗张卓翠苔。树阴香作帐,花径落成堆……景物残三月,登临怆一杯。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

68、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69、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70、今天,水污染严重,要找到一泡好水也是不容易了,找到有活力的好水更是不容易,用活水泡的茶,色、香、味、韵溢散空气里,像一个香甜醇厚的拥抱,团团环住喝茶者,得到充分发挥的茶性,在人的七窍间打转。

71、据《茶经》记载,茶的别称有槚、蔎、茗、荈、皋卢、瓜芦等。中唐以前,“荼”字有时也用来指茶。

72、《调琴啜茗图》慕本

73、代表的是茶的清热解毒功效。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故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也曾有饮茶诗称“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74、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75、第六步:晾凉。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开晾凉,一般要半小时左右。

76、(59)琉璃眼

77、(66)水豹囊

78、苦荼,荼为茶的别称,陆羽《茶经·七之事》中多处载有“苦荼”一词,如华佗《食论》载,“苦荼久食,益意思”。

79、“酒要满”是指在宴席上,主人为客人斟酒时,倒至满溢,以显示待客的诚挚。很多地方还有头三杯全满全干,不醉不归的习俗。在宴席上,酒一定要倒满,否则主人会被认为待客不周。

80、玉爪

81、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82、第四步:搓团提毫。这是最关键的制作过程,当锅温降到60到70度左右的时候,一边炒一边用双手用力地把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持续抖散,反复如此,直到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83、茶的赞称。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84、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85、(77)玉川先生

86、刚冒出幼芽的茶。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87、名字是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标签。但,浪漫的中国文人,除了父母起的名字外,还热衷于给自己取别名、雅号。至于他们自己喜欢的事物,别称、雅号就更多了。

88、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89、彭城王为镐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90、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91、茶的别称:

92、-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93、鸡苏佛

94、蒙顶甘露别称。

95、荼(tú)

96、茶汤。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

97、香乳

98、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99、以上所例举的茶之别称,其命名方式从其字演变的有荼、槚、蔎、茗、荈;从其形状别称有茶旗、茶枪、鸟嘴、雀舌、玉爪、芳芽、香叶、嫩芽、小草等;从其滋味的有苦荼、香茗、苦口师、余甘氏、鸡苏佛、橄榄仙等;从其意蕴的有嘉木、水厄、碧霞、乳茗、消毒臣、瑞草魁等;从其精神的有清友、清风使、涤烦子、冷面草等。除此之外,茶的别称森伯、汤社、甘草癖等等,释义不但却处处显现着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对茶的喜爱,也诠释着茶人们对茶的深刻理解。

100、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甘琼液”。

101、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102、有趣的诨名

103、灵草

104、“乳茗”,语出清代桐城派学者姚鼐(nài)的《同秦澹初等游鸿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忆僧窗啜乳茗”。

105、直到唐代宗上元初年(公元765年),陆羽(733-804)的著作《茶经》问世,书中将“荼”字减去一横,成为“茶”(chá)。

106、苦口师: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107、清代陈维崧《喜迁莺·咏滇茶》云:“春园里,教琪花玉茗,娇姿更别。”

108、明清时期,呼唤“茶茶”之声不绝于耳。明人朱由燉(1379年-1439年)的《元宫词》有云: “侍从皮帽总姑麻,罟罟高冠胜六珈。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活跃在道光、同治年间的清代画家张振的亦云:“春将暮,日方赊。鸟啼花。人在画楼深院里,唤茶茶”(见《愁倚栏令和程正伯韵·其一》);清人蒋敦复(1808年~1867年)的《浣溪纱》为之留下佳句:“绮阁三层枕落霞。珧窗四面拓文纱。断烟零梦剩些些。薄晕脸花红醋醋,淡描眉叶绿茶茶。当时犹说好年华”。

109、(34)蓝英

110、(51)碧霞

111、玉爪

112、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113、芽茶美称为“玉芽”。

114、相关文章链接:

115、第五步: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来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效果。

116、雀舌

117、茶与酒这对“欢喜冤家”,自古以来,就“争斗”不休。唐代敦煌变文《茶酒论》(唐·王敷)是史上首篇以拟人手法表述茶酒争功的俗赋,并深刻影响了后世邓志谟的小说《茶酒争奇》及布朗族的《茶与酒》、藏族的《茶酒仙女》等寓言故事。

118、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119、鸟嘴,唐代郑谷《峡中尝茶》诗,“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合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120、云华: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古人的昵称和头像男(精选117个)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