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路(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我不仅想起了王维的名句)

2024-01-01 15:14:04

看到奔腾不息的黄河我不仅想起了王维的名句?

想起了《渡河到清河作》的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这是是王维居济州(治今山东济宁)时,一次从黄河泛舟到清河县城途中所写。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黄河的壮观景致,在诗的开头两句,王维便写出了黄河景致的磅礴气势,令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维的这首《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使至塞上中的征程是什么意思?

使:出使。

2.

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3.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4.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19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拍成MTV写一下解说词?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使至塞上中征蓬是什么意思?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古代人到边关要多长时间?

长安城到玉门关的距离约为570千米也就是1140里,这个可以参照现代地图西安市——兰州玉门关一带的距离。

行军速度。古代行军多为步行。步兵一天估计20--30里,骑兵应该大致是60---80里。考虑到普通行军时,一昼夜要含睡眠时间、用餐时间、休整时间等,那么24小时内有效行走时间恐怕最多8小时左右而且带甲执械负重行走、并需保持队形,速度打折,正常每小时健步行走4-5里路,即每个时辰8-10里路。所以普通一昼夜步军行军30-40里不算慢。

路程1140里(大约)/40里=28.5

从长安城到玉门关行军大约28天左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koi网名是情侣的吗?(精选330个)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