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
【释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出处】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如何理解?
此句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
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此句大意是:由于月光过于明亮,栖息在横斜突兀树枝上的鸦鹊误认为是天亮了而飞起。
因鸦鹊飞起时造成树枝的摇摆使的蝉也起叫不停。
夜间的蝉鸣声在习习的凉风中显得更加清幽动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静中有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片中写动的有:
1.“别”,“别枝”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
2.“惊”,作者极巧妙地用了一个“惊”字来修饰“鹊”,这就可以使人想象到已经栖息的喜鹊被突然惊起来的情景。
3.“鸣”,“鸣”字与前句的“惊”字一样,用得十分精彩。它不仅准确地写出了知了的特点,而且可以使读者想象到知了惊慌逃窜的动态,所谓“闻其声,便可想见其形”。
4.“说”,以“说”字写蛙鸣,就赋予了青蛙以人的性格。“说丰年”就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青蛙的吵闹,似乎是在热烈谈论年景,向人们争报丰收喜讯。
5.“听”,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用了一个“听”字,既与上句的“说”字密切配合,又把“夜行黄沙道中”的诗人同“青蛙”联系了起来,似乎他听懂了青蛙的争论。
词的上片,作者采用实写虚写相配合的方法,由近及远,再从远到近,分别刻划了惊鹊、鸣蝉和噪蛙三种处在不同动态中的小动物的形象,而它们的声音,又组成了一支微妙的夏夜交响曲。
词的下片描写静的有以下:
1.“星”,词人以“七、八个星天外”写星稀,就同上片的“明月”互为补充,真实地勾勒了整个夜空的形象。
2.“山”,“山前”,强调了雨点洒落的地方,与上句的“天外”绝然相反。
3.“店”,乡村的月夜,房屋的轮廓是比较清晰的。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在勾勒地面景物时,着重突出了“茅店”的形象。
4.“林”,继而指出其位置是在“社林边”上。“社”,古指立春或立秋日,人们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这里说的是土地庙。“社林”,即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5.“桥”,“路转溪桥”写诗人的行走,再次照应题目。“忽见”则写出了“茅店”蓦然出现在面前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词的下片,词人采用纵横勾勒的方式,从空中到地面,描绘了星、山、店、林、桥等景物。它们不同于“惊鹊、鸣蝉、闹蛙”而带有静态的美。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乡村月夜的安宁和平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什么季节?
1、说的是夏季;
2、出处: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全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4、注释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5、赏析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描写什么节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写的描写夏季夜晚农村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