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什么叫做民居)
什么叫做民居?
民居的意思是:百姓居住之所;民家、民房。
一、基本简介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二、最有特点的民居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和蒙古的蒙古包。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2、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房子,就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汉族有哪些民居?
建筑形式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民居家中是什么意思?
民居家中意思是非本市的外来人员来本市,本地居民家中。
长期居住在居民家中外来人员必须办理居住证,申领居住证,应当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机关委托的社区服务机构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本人相片以及居住地住址、就业、就读等证明材料。
旁无民居的居是什么意思?
“旁无民居的居”是指某个地方周围没有其他人居住的居所。这个居所可能是一个房屋、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小区,但它的周围没有其他人居住,可能是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偏僻或者没有人愿意在这里居住。
这样的居所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孤立,但也有一些人喜欢这种独处的感觉,认为可以更好地享受自由和安静。总之,“旁无民居的居”是一个相对孤独的居所,需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是否合适。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中国特色民居有以下5种:
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2.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人物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3.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4.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 ,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扩展资料:
特点
人居与生态
虽然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口号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由此却带来了自然界的报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等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和谐与共生。建设生态城市其中包括探索和营造结合自然和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共生原则是指不同种类有机体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的关系,而再生原则是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对于人居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人居的自然环境设计。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是运用自然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是我们今天的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