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精选61句文案)
一、王夫之的思想主张三条
1、一一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7期“人物春秋”栏目
2、批判君主来自专制;提出唯物辩证法叫伤轴达样落值穿思想。船山先生主要的贡献是唯物论的重提,反对理学心学,认为气在理先其次他的政治思想是“循天下之公”。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的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反封建,只是中国自古的公有思想的集中体现,但还是具有伟大的创新意义。王夫之生于1619年,1692年去世,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刚唱顶却层封结质轴、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减实无色设据去密职全目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3、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的主张,是教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正确地反映了教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根据这一观点他强调指出,获取知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而求知识要落到行上,又要从行上检验知识的效果功用。
4、(12)王夫之.诗广传.北京:中华书局,19
5、校对:马雪杨志成(灵武教研室)
6、王夫之还进一步用对立面斗争的观点解释社会现象。他明确肯定:豪强兼并的人家与流离失所的百姓是社会的两级,二者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发生激烈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坏事,也可能会引出好的结果。他意识到对立面的斗争会促成矛盾的转化。
7、王夫之反对“圣人无我”之说,强调德性凝于感性,“身成”为“性成”的基础。他说:
8、(4)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17)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
10、3这里还有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涉及面甚广,无法详述。
11、(3)梁启雄.荀子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主办单位:贵州省新时代学习大讲堂领导小组办公室
13、抗清失败后,王夫之既能够婉拒好友兼师长的方以智的劝他逃禅的引诱,又成功地抗拒来自政治功名方面的诱惑,保持住一个儒家士人坚贞的文化理想,实属不易。这一保存并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神自觉,堪与孔子于春秋末年删述六经、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努力相媲美。
14、顾炎武: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认为“天下”是“匹夫”的“天下”,社会“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对于“正风俗”,顾炎武则提倡了“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顾炎武认为:“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首先在与人人“行己有耻”。“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顾炎武认为:学习在于“博学于文”、“好古敏求”,“在于得理而验于事物”。“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 王夫之:“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理势相成 有欲斯有理的伦理思想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美学思想
15、(8)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
16、(1)他们都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17、(14)程灏,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
18、王夫之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观点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人性、教与学等许多重大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这些独特的见解绝非是零星片断的经验总结,而是一代大师理性思维的结晶,是系统的独特的理论建树,因而能给后人的教育行动以理论上的指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2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见《朱子语类》卷中华书局,19
20、(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
二、王夫之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1、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民主、自由思想便随之出现,其中的主要人物就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以思想理论为武器,将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1677年(五十九岁)秋,《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定稿。其中《大学》《中庸》依朱子旧注。萧萐父先生认为这部著作“盖授徒讲,非自得之作”。
3、(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4、(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5、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在中国哲学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却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6、王夫之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他主张“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二者是统一的,“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有欲斯有理”,“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王夫之这个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把人们正当的物质利益要求,即“人欲”看作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绝不能灭人欲以求天理,禁欲、室欲都是阻碍人性发展的。在这种主张之下的教育,就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欲望,要推己及人,要节欲而反对灭欲。他说:“推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王夫之的这种道德观,是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级需要的,有着要求解脱束缚的意义。
7、王夫之在教学上极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教者学者是一种道义的结合,教师负有“正人心”的重要任务,绝非可有可无者。正因为教师如此重要,选择教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心道德。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行动与道德行为上,能做学生的榜样。教师还要“躬行”,“躬行”即身教,是陶冶学生的根本。教师的“躬行”在道德教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8、(3)赞扬历史上的“异端”行为(肯定改革、农民起义、寡妇再嫁)、倡导变革。
9、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从天下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人,一定会遵循天下的公理,那么天下就不是夷狄蛮夷盗匪篡逆所能够私自夺取的,这才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私利的解释)”。
10、王夫之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抛弃了(周易)八卦以乾为首的观点,认为乾与坤、阴与阳没有先后之分,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为主的一方在另一条件下就会转变成为辅的一方,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为辅的一方也会在另一条件下转变成为主的一方,矛盾双方的地位可以转化,人们不应当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对立面。
11、哲学思想: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12、1683年(六十五岁),重订《诗广传》。
13、(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
14、C 试题分析: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之王阳明的基本主张就是知行合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而他的“心外无物”即强调了人在世界的地位,强调了由于人的感知从而使得万物存在,这与普罗泰格拉的思想即为相似,都是主观唯心。荀子是儒家代表,主张“仁义”“王道”和“人性之恶”,朱熹是理学大家,主张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王夫之则是唯物思想,主张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因此应选择王阳明。
15、1685年(六十七岁),孟春写成《张子正蒙注》。同年八月写成《楚辞通释》十四卷。九月,为门人讲解《周易》,写成《周易内传》十二卷,又写成《周易内传发例》一卷。另外,《思问录》内外篇亦当定稿于此时。
16、1688年(七十岁),重订《四书训义》四十卷,今存三十八卷。
17、(2)欧洲: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开启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18、“继善成性”首见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认为,阴阳对立的变化法则(“道”),是没有不善的,它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成为“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中国古代学者心中,《易传》是孔子作的。中国文化有个特征,孔子提出但语焉不详而没有讲清的命题,后世儒者都会去探究一番。《易传》的“继善成性”,是挂在孔子名目下,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王夫之对“继善成性”命题作了发挥:
19、身者道之用,性者道之体。合气质攻取之性,一为道用,则以道体身而身成;大其心以尽性,熟而安焉,则性成。……君子精义研几而化成其心,所以为作圣之实功也。(8)138
20、(3)提出“工商皆本”理论,反对重农抑商。
三、王夫之什么思想
1、与同时代的其他几位大儒如方以智、黄宗羲、顾炎武相比,王夫之大约于三十三岁(创作《章灵赋》及《注》)时确立了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而且基本上没有动摇,五十岁自题“观生居”的对联更进一步阐明了今后的人生方向。但是,这并不表明他没有受到外界的诱惑与干扰。1667年前后,方以智多次劝王夫之出家,并有诗云:“何不翻身行别路,瓠落出没五湖烟。”王夫之虽然理解方以智的好意,也尊重他的学术与思想,但却有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答诗中说道:“洪炉滴水试烹煎,穷措生涯有火传……旧识五湖霜月好,寒梅春在野塘边。”这表明,王夫之要在穷乡僻壤的“野塘边”,像寒梅呼唤春天一样,为民族文化的未来春天独自抗争。
2、(11)王夫之.尚书引义.北京:中华书局,19
3、 王夫之(1619年一1692年),字而农,号 损斋,别号一壶道人,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 人,明清之际哲学家、思想家。他早年曾参加抗 清活动,兵败后在石船山麓定居,专心著述。他 批判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提倡古代的唯物主义 思想,认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 观规律。他反对天命观,主张历史的发展是有规 律性的。他学识渊博,著有《周易外传》、《尚 书引义》等。
4、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一书中,批判了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观点,提出了“天理”“人欲”并存不悖的思想。他认为天理和人欲都出自自然,离开人欲就谈不上什么天理。他说:“理欲皆自然”,“终不离欲而别有理”,“天理人欲,虽异情而亦同行……天理充周,原不与人欲对垒”。王夫之在这里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
5、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6、王夫之认为,教学不但要“习”,还要注重“时”,他指出“学而不习,习而不时”是学者的通病。他所说的“时”有两层含义,一是循序渐进之义,一是有恒之义。
7、(4)但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的批判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故,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体系。
8、作者按:笔者认为,清初对常宁思想文化影响之大,莫过于二王,一是王卜子,即王祚隆(常宁瑶塘市塘王家人),顺治廪生,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七年。二是王夫之,别称王船山(衡阳人),明末举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他们互为挚友,肝胆相照。王卜子给常宁人留下了“月下弃妻,状元移陕西”的爱情警示。王夫之寓常三年,设馆授徒,广交文友,其道德文章烙印于常宁许多大家族之中。二者较之,王夫之对常宁思想文化的影响尤甚,本文拟对此作些探究。
9、“有序”和“不息”相结合
10、1682年(六十四岁),《说文广义》两卷写成。十月,《噩梦》一书写成。
11、(15)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
12、船山先生主要的贡献是唯物论的重提,反对理学心学,认为气在理先其次他的政二弦降短蛋待山杨缺治思想是“循天下之公”。在这个主旨下,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他的思想并不是彻底的反封建,只是体则精病轮响调区跟素防中国自古的公有思想的集中体现,但还是具有伟大的创新意义
13、(18)王阳明.传习录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14、“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气魄,对自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上述评论中的“他”应是
15、(2)欧洲: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进行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16、首先、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重传》、《尚书引义》等书中对手五但阶兰额许齐材永统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批评。其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与《宋论》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其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
17、王夫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正确的知识,能够“温故知新”,“欲明人者必先自明”。王夫之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都是教师所应必备的条件,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前也有借鉴价值。
18、(2)批判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19、D此题主要考查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了解。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主要向西方学习是清朝末年开始出现的。因此案为D。
20、五十七岁以后的王夫之,其学术的堂庑愈加广大,出入儒、道、佛,精研中国历史,对历史的兴衰成败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其晚年所作的《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两书,是最为杰出的哲学与历史哲学著作。
四、王阳明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1689年(七十一岁)四月,重订《尚书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