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免费(精选55句文案)
一、论语学而第一原文
1、(疏)“有子曰”至“本与”。○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为人也,孝于父母,顺于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后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注“鲜,少也”。○正义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3、(培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学习潜能从生活教养开始,养成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4、(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5、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译文解读)有子说:“施行礼制的作用,应以达到和谐目的为最好。古代君主的治国时,在这一点上做的就很好。不论大事小事他们都会依循礼制而行。但是遇到行不通的问题时,如果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9、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0、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1、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三个要务:人要学习,终生学习,以学习为快乐的事;人要交友处事,以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与外。
12、(译文解读)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3、虽suī曰yuē未wèi学xué,吾wú必bì谓wèi之zhī学xué矣yǐ。
14、子zǐ曰yuē:君jūn子zǐ不bú重zhòng则zé不bù威wēi,学xué则zé不bú固gù;主zhǔ忠zhōng信xìn,无wú友yǒu不bù如rú己jǐ者zhě,过guò则zé勿wù惮dàn改gǎi。
15、(译文解读)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缺少仁爱的。”
1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7、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18、《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掉殖何源不走免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试延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9、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0、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二、论语学而第一原文翻译免费
1、子zǐ曰yuē:道dǎo千qiān乘shèng之zhī国guó,敬jìng事shì而ér信xìn,节jié用yòng而ér爱ài人rén,使shǐ民mín以yǐ时shí。
2、孝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走向社会就会尊敬上级,优待朋友同事,以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
3、(一日一背)《论语•学而第一》第三章
4、《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5、君jūn子zǐ务wù本běn,本běn立lì而ér道dào生shēng;
6、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子zǐ夏xià曰yuē:
8、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11、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3、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有子认为,只有全面彻底推行礼制,也就是各项制度,才能达到社会大治的目的。推行礼制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和谐,但是不可以为了和谐而破坏制度。
15、Thesuperiormanbendshisattentiontowhatisradical.
16、孔子说:“从外界学到知识,并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与自己分享探讨学而时习之的经验、体会、感悟,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遇上有人不懂道理,却不生气,不恼怒,这不就是君子吗?”
17、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1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9、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0、往期国学经典诵读链接:
三、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拼音
1、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èizhīyǒuyějūnzǐwùběn
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3、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5、(译文解读)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8、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0、(译文解读)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12、注释: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少的意思。
13、*朗读:叶子,《论语》爱好者,朗读爱好者,感谢您关注慈怀书院,让我们一起,在国学经典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14、“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15、有yǒu子zǐ曰yuē:其qí为wéi人rén也yě孝xiào悌tì,而ér好hào犯fàn上shàng者zhě,鲜xiǎn矣y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