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什么学派的集大成者(精选76句文案)
一、荀子是什么学派的
1、《史记》记载,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荀子曾去过秦国,打算劝秦昭襄王以儒治国,但遭到了秦昭襄王和秦相范雎的反对,荀子无奈而去。
2、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其思想主张导致为:
3、再来看看荀子的生命历程。
4、其荀子年始入齐国游学,并进入稷下学宫。
5、到了齐襄王的时候,田骈去世。在稷下的学者当中,荀子是最资深的长者。不同于多以阴阳黄老之学为宗旨的稷下学者,荀子恪守儒家传统,擅长讲说《诗》《礼》《易》《春秋》。此时的齐国正好要补充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然而,由于荀子的学说与当时齐国的风气格格不入,齐国便有人借此毁谤荀子。随后,荀子便离开了齐国。
6、开研究班,选什么经典来讲呢?我的基本原则:第容易的不讲,你自己可以去看,比如《论语》,外面各种各样的讲稿读本多得很。所以我要讲就讲难的,一般人讲不了的。确实《中庸》是四书里最难的。《荀子》和《管子》一样是子部最难的。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内容广泛,哲学、伦理、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教育、文学、逻辑各个领域的东西都有。如果知识面不广就不容易读懂。你上网查一查目录,研究《荀子》的论著也不少,但大多只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一篇文章或者一句话,很少有人能把整部书打通了,来解读荀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和我们现时的学术训练方法有关,只培养专家,鄙薄通才,所以就通不起来。结果就造成瞎子摸象,各说各话。
7、一见面,秦昭王就问荀子:“儒者对于国家有什么用处呢?”荀子回答说:“儒者效法先王,尊崇礼义,谨慎地遵守臣子的本分。君王如果任用他们,他们在朝廷上执掌事务可以处置得宜。君王如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作为百姓恭谨而顺从,即便穷困受冻挨饿,也不会依靠歪门邪道取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即便没有立锥之地,也能明白维护国家社稷的大义。他们通晓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道理。他们居高位时,具有足以成为王公的才能;居下位时,则是国家的栋梁,国君的重宝。”
8、人格的独立自由,思想的卓尔不群,使荀子在中国文明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9、在战国文明群山中,荀子是一座突兀的奇峰。
10、实际情形是,只要摆脱了非此即彼的学派桎梏,荀子的真实面目便会很清楚。
11、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2、显然,萧公权一方面肯定荀学符合孔孟之神髓,但是,面对于现实政治的史实,他又不免发出了深深的疑问。不仅荀子时代符合他治人理想的君主寥若晨星,倒是后世之昏君暴君往往以荀学为自我粉饰和欺骗天下的工具。他不仅疑惑这是否由于荀子之说存在“未安之处”?说荀子本来是想将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治法结合起来,从而兼得其美,可是,实际情况是既丧失了德治之功用,又丧失了制约君权的手段,由治人与治法两“两兼之”变成了“两害之”,他因此推断荀学有“未安”之处,那么,荀学之“未安”究竟何在?萧先生并未明言,笔者以为在于其儒家道德理想与法家极权体制的内在矛盾。
13、说荀子是儒家是因为荀子十分推崇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并且对于孔子的思想也是有所继承的,荀子还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着非常显著的贡献,因此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4、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15、为了弥补秦制“无儒”的缺陷,荀子将治人置于治法之上,正是要为秦制的身子安上一颗儒家的头颅,试图使法家的体制服务于儒家的理想,这确实是一个前无古人的设计,显示了荀子的苦心。这一个设计的关键部件是“治人”即君主,他成了沟通儒法之际的桥梁,荀子的设计是否成功,端赖作为君主的“治人”能否胜任此一重大使命。
16、在荀子的门生中,最著名的是李斯和韩非子两人,他们两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巨大的影响。李斯后来成为秦朝始皇帝手下的宰相。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以武力统一了中国。李斯辅佐秦始皇,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中国,而且企图在政治思想上也实行统一。这项方针的具体贯彻最后导致了公元前213年的焚书坑儒。荀子的另一个著名学生韩非子,是法家的领袖,他的理论为秦始皇在政治和思想上统一中国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下一章就介绍这一学派的思想。
17、在《正名》篇里,荀子首先阐述他对于知识的理论看法,与后期墨家的观点比较接近。他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这是说,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称做“知”,人所赖以判断自身的认知与外部世界是否相合的功能称做“智”。人所赖以认知的功能,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荀子所称的“天官”,如耳目;另一部分是心,即头脑。天官接收印象,头脑则对感官的印象作出解释,说明它们的意义。在《正名》篇里,荀子又说:“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这是说,五官可以注意到某些感官收到的印象,但如果一个人不能对它们加以分类,如果头脑不能辨认它们,并赋予意义,则只能说,这个人无知。
18、(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孟子思想中关于人性问题的主张中提出了人性本善,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人性本恶,主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人,所以选A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孟子、荀子
19、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20、在儒家的思想史上,荀子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方面,荀子本人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他弟子众多,其中韩非子和李斯都天下闻名。西汉的思想家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子的弟子鲍丘子传儒学于申公,申公弟子众多,有一千多人,其中不少都在汉朝做了大官。鲍丘子还有一个弟子是西汉皇室成员楚元王刘交,刘交的后人中刘向、刘歆都是著名的学问家。荀子的学术思想不论是在西汉皇室,还是官僚阶层和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荀子对儒家五经的传承有着关键的作用。《诗经》中的毛诗、鲁诗、韩诗三派都是出自荀子。《春秋》中的《左传》和《谷梁传》也是出自荀子。大小戴编辑的《礼记》中有很多篇幅和《荀子》这本书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荀子学派对五经的传承至关重要。
二、荀子是什么学派的集大成者
1、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独出于战国,独出于荀子,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2、如此奇特的历史现象,与荀子的伟大思想体系相配么?
3、范雎将荀子的这番话报告给了秦昭王。秦昭王很快便召见了荀子。
4、荀子不会刻意迎合某一学派,只凭自己的思考说话。
5、但是,我们人类还有一个“求善”的诉求。在“求真”之外还要“求善”。“真”“善”有的时候有矛盾。因此我觉得,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他把一切可能有的神圣价值都解构了,由此而失去了对天的“敬畏”,对很多应该“敬畏”的事情缺乏足够的“敬畏”。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恰恰就缺乏这样一种“敬畏”之心。
6、提到荀子“入秦观政”一事,不得不说这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一件大事。在春秋战国时期,“儒者不入秦”是儒家的律条与规矩。这是因为,在战国时期,儒家视秦国是蛮夷未开化的地方。在儒家看来,秦地苛政繁税,民风剽悍,不接受礼治,不讲究仁义,是坚决不能踏足的。事实上,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及其门下弟子的脚步,也确实从未越过秦国地界。然而,荀子却偏偏去了秦国,并向秦昭王宣讲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此举也可看出,荀子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7、联结如上足迹,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这样一幅奋争的人生历程——
8、我们先看看荀子与儒家及儒家思想的关系。
9、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10、马卫东:2013年,《大一统源于西周封建说》,《文史哲》2013年4月卷。
11、那么到了什么时候,荀子的地位才出现转折,开始下降了呢?我们了解任何一种学说命运的变化,离不开社会历史背景,离不开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思想潮流。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封闭多年的大门一打开,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是什么?西学,西方哲学。没几个人读得懂,但是大家好奇,所以西学很火,过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因为社会并不需要。然后是管理学热,人人谈管理学。这时候,如果我讲《荀子》,谁要听?所以要了解一种思想潮流的兴衰,必须要学历史,了解其历史背景。这就是南怀瑾先生讲的“经史合参”的做学问的方法,经是代表思想,史是历史。我从他那里学到这个方法,受用无穷。
12、其荀子在学宫曾“三为祭酒”——三次做稷下学宫长官。
13、谭嗣同:1959年,《仁学》,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
14、荀子《儒效》篇认为,真正的“大儒”是仲尼(孔子),“彼大儒者……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千举万变,其道一也……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
15、2006年,《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第71页。
16、D正确A——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B——孟360问答子是儒家,墨子是墨家C——荀子是儒家,庄子是道家D——商鞅和韩非都是法家故D项正确。
17、荀子,是这类思想家中唯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政治理论家。无论其生存方式还是其精神创造,都不能不与特定的权力框架相联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既要保持独立自由的人格,又要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实中的荀子,却做得极为出色——不受制于权力制约,不受制于生存艰辛,不受制于学派桎梏,不受制于关系周旋,始终坚实地立足于社会现实,始终研究着最尖锐的现实问题,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自由与思想的独立自由。
18、荀子指出,秦国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得人民要想获取利益和地位“非斗无由”,通过变法成功地将民众变成了只知道发财的经济工具,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
19、春申君去世后,荀子再次被罢官,但也没有离开楚国。此后,荀子一直居住在兰陵,著述讲学,直到去世。
20、从这里看荀子的思想,为降雨而祈祷,为做重大决定而占卜,是为了表示重视,不是为了求以得之。如果认为向神祈祷,便能感动神明,或卜筮便能知未来,那将成为迷信,造成迷信的后果。
三、荀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1、在儒家中间,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正好针锋相对。有人认为,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则代表儒家的右翼。这种说法虽能令人一新耳目,但不免过于简单化。孟子强调个人自由,就这一点说,他可以被看为是“左“的,但孟子重视超越道德的价值,与宗教比较接近。荀子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控制,就这一点说,他可以说是“右”的;但他重视自然主义,与任何宗教思想都不相容,就这一点说,又可以说是“左”的。
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3、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这是说,葬礼的作用是向生者表明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以悲痛和尊敬来送别死者,是隆重表示人的一生的完成。
4、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5、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唯物论的天人论者。他们都把天看成仅仅是大自然,并用这样的观点来阐明天和人的生活以及思想的关系,因而构成一种合乎科学的心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定胜天”。
6、段玉裁:1998年,《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7、A解析:“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360问答,排除C;礼法并用随军求厂染是荀子的主张,排除D;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儒家学派
8、应该指出,这种儒表法里的体制比单纯的法家制度更有蛊惑性,因为它为一个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戴上了一幅温情脉脉的面纱,借儒家之名而行法家之实。赤裸裸的法家会很快招致天怨人怒而迅速瓦解,儒法表里的体制则为君主的暴戾恣睢涂上了一层令人炫目的油彩而真伪莫辨,更易掩盖其君主集权的本质,也更能麻痹了大众的神经,使民众将对于制度变革的渴望转换为对于明君贤臣的期盼,进而对极权体制产生出无穷的遐想,在某些特定时期,甚至使得整个民族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而演变为重大的历史灾难。近代中国政治转型是一场走出秦制以建立现代政治文明的艰难历程,要想最终走出秦制的卡夫丁峡谷,荀学乃是我们不能不过的一个重要理论关口。
9、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10、其齐人攻讦荀子,荀子离开齐国。
11、《前线》推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观照
12、C本题考查学生对荀子思想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项是道家学派。B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思想。所以攻委选C。
13、荀子还使用另一个论据。他在《非相》篇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14、按照儒家的说法,当我们举行丧葬和祀祖的仪式时,我们是在欺骗自己,却又并未真正被欺骗。据《礼记·檀弓》篇所载,孔子曾说:“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这就是说,对待死者,既不能完全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不能完全照着所希望的去做。中道则是:既要照着所知道的去做,又要照着所希望的去做,对待已经去世的人就如同对待他们生时那样。
15、“亢慕义斋”是谁的“斋”
16、阿伦特2008年,《极权主义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7、从此,荀子开始了私人学馆的育人生涯。李斯、韩非,一定是这个时期的荀馆学生。后来,春申君死于权力争夺,荀子被免职了,学馆也被废止了。荀子没有被牵连处死,说明荀子与春申君只是社会情谊,而不是春申君的政治死d,兰陵令只是挂名领钱而已,并不是实际的县令。春申君死后,荀子一直没有停止对现实的研究,并整理出了数万言的文章流传,直至老死兰陵……
18、毛泽东的睡衣:穿了20年,打了73个补丁
19、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纂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故天子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块然独坐而天下从之如一体,如四胑之从心。夫是之谓大形。《诗》曰:“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此之谓也。
20、再来说说荀子的人生经历。这个也有很多疑点,因为各种典籍对此的记载简略而模糊。综合《荀子》《史记》《战国策》《风俗通义》《盐铁论》,还有刘向的《孙卿书书录》等书籍中关于荀子的记载,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荀子下面这些经历:
四、孟子是什么学派的
1、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富国》篇中,他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人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这是从个人求生存的角度来说的。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2、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荀子虽然集儒家之大成,但其地位在儒家学派中十分尴尬。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孔子、孟子为尊,孔门十哲为代表人物,却很少有人提及荀子,因为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是一位“另类”,他发扬了儒家思想,却被后人否定,这可能是荀子的悲剧。
3、除了祀祖之外,还有其它的祭仪。荀子对它们的解释也出自与此相同的观点。《天论》中有一段话说:“云而雩,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4、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看来,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荀子在著名的《天论》中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
5、《荀子》,书名,原称《孙卿子》,战国赵荀况撰.《汉书·艺文志》著录《荀子》三十三篇(当为三十二篇)
6、秦昭王接着问道:“那么儒者居于人上时会怎么样呢?”荀子回答说:“儒者居于人上的作用可就大了!他们内心意志坚定,用礼节治理朝廷,用法度整治官府,以忠信仁爱为天下做出示范。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即便能因此得到天下,他们也不会去做。他们的信义被百姓接受,传遍四海,于是天下的人都会响应他们。他们高贵的名声传遍四海,天下便可得到大治。离他们近的人,会用音乐歌颂他们;离他们远的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想要投奔他们。四海之内如同一家。这样的儒者被称为人师。《诗经》中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就是这个道理。儒者无论居于人上或人下,都能有如此大的作用,怎么能说儒者对国家没有用处呢!”
7、如何来评价荀子唯物主义的思想呢?我个人认为,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派对自然界的认识上,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更接近真理。我自己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上帝鬼神。我曾经问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上帝存在吗?”他说:“上帝怎么不存在呢?”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经常会碰到“天”这个概念,它到底是自然之天,是神学之天,还是义理之天。我觉得可能就是自然之天。神学之天,义理之天,都是人们加上去的。所以,从一种“求真”的角度去考虑,荀子唯物主义一派哲学家可能更接近真理。
8、中国文化最深邃神奇的八个汉字: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9、荀子的观点靠近唯物主义,反对天命说,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方面,荀子认为礼义与法治应该并行,同时主张依法治国;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有转化为恶的可能,强调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10、荀子最出名的徒弟有三个,分别是后来的秦国丞相李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西汉初期丞相张苍。另外,荀子还有一位著名的徒孙,此人就是《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因为李斯和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因此后人曾认为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实荀子主张的仍是儒家,毕竟,荀子说过“青出于蓝”嘛。司马迁也认为荀子是儒家代表,因此他把荀子和孟子并为一传,为《孟子荀卿列传》。
1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12、关键词:周制,秦制,法家,礼义,治人,治法
13、荀子则代表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另一个重要的派系。以荀子为代表的三晋儒家起源于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代表的西河学派。西河学派根源于儒家思想深层的救世济民的理念,要求后来的儒者将儒家思想与战国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富国强兵的需要结合起来,强化了儒学的现实性与在政治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荀子主张“法后王”“礼法并用”,与言必称“先王之道”的思孟学派针锋相对,非常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
14、这样一个君主,兼备儒家的礼义和法家的威势于一身,能够成为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工具吗?如前所述,荀子要求作为治之原的君主好利义、尚贤能、无贪利,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如果君主的个人爱好恰好相反,荀子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可行的制约办法。荀子否定主宰之天之后,君主已经变成了天,而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中的士大夫官员也只剩下了口称万岁的义务,否则就是非礼无法了。
15、其春申君死于政变,荀子被免职,学馆废止。
16、秦昭王听了这番话,无法反驳,只能回答说:“好吧。”可惜的是,秦昭王最终也没有接受荀子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