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作(精选128句文案)

2024-04-11 11:01:21

一、朱熹的诗作

1、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2、自驾路线:根据导航定位到“罗源县飞竹乡丰余村”即可到达!

3、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

4、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性表现为诗歌文学性与哲学性的密不可分。无论儒、道、亦或释家文学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古代诗歌,其文学性决不限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意义上有意味的语言和形式,以此来凸显“石头的本质”,而是在美学意义上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知以及寻求感性共鸣的方式达成不同于理性逻辑思维的哲学沟通基础。纯粹无功利的审美几乎是不存在的。这种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审美来进行哲学沟通的思维方式早在《易传·系辞》当中就有了设定:“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5、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6、一雨散林表,清阴生广庭。

7、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8、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9、注意事项:游玩需注意天气情况,严禁在溪边下水游泳,注意安全。

10、当他行役途中,看到涧边立石,不仅发出轻轻的叹息:“偃蹇西涧滨,枵然似枯木。下有幽泉鸣,上有苍苔绿。来往定何人,山空此遗躅。”(《临流石》)此景此情,可见朱熹的共鸣。在《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中吟出:“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这是颇受冷落的叹息。因而官满不得升迁,在同安等候接任官员时,心中发出愤愤不平之音:“青山一何深,上下尽云木。中有千岁姿,偃蹇卧寒谷。明堂不徵材,大匠肯回目。樵斧莫谩寻,从渠媚幽独。”这应该是朱熹当时思想的写照。

11、目前据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后发现,由于当时权臣蒲寿庚的作乱,林起鳌未能随南宋小朝廷南下泉州;同时,在兵荒马乱年代,安全回到家乡平阳盖竹,可能性极小。进退两难中,林起鳌只得就地隐避于福建长乐洽屿村(福建长乐《洽屿林氏宗谱》),一方面躲避元朝追杀,另一方面也等待南去皇帝的归来。结果,而这一隐避,就是漫长的700多年。林起鳌就这样成了洽屿村林氏的开基始祖。

12、大雅凋零尚此翁,醉乡一笑寄无功。

13、(31)朱熹:《朱子语类》卷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4页。

14、两石如醉翁格清,兀然相待坐岩扃。

15、(3)林学增修、吴锡璜总纂:《同安县志》卷一《疆域沿革·道里》,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辑民国同安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16、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17、(22)朱熹:《答程允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2册,第1864页。

18、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9、解析: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20、 宋 朱熹

二、朱熹的诗作

1、从此,历史上除了一句“……宋末诸臣……其终不可考者甚多……有言从死二王者”(摘自民国版《平阳县志·人物志四》)外,再也没有了林起鳌的相关记载。在正史《续资治通鉴》、《宋史纪事本末》等相关史料中对林起鳌生平的记述基本的模式为“帝赵昰航海走……,起鳌……不知所终。”

2、朱熹《登罗汉峰》诗地点析考

3、(30)(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四库全书本

4、朱熹二首面山亭诗作

5、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6、在有关历史记载上,鳌江流域的平阳、苍南的人口基本上是属于移民居多,主要还是在五代以后,以福建移民居多。宋时,闽民迁平阳最多。尤其南宋乾道二年浙南沿海遭特大海溢,“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郡守传檄要求福建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大批闽民陆续迁平。这在有关史志、谱牒,墓志等均有所记载。

7、(6)《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8、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9、朱熹的诗词有很多,但大都很长,列举部分如下:

10、林起鳌的发现缘于福建省长乐市人民将祖籍盖竹的林起鳌与当地的南宋爱国民族英雄陈文龙相提并论,该市文武砂镇洽屿村中的林起鳌坟,虽在历史的野草堆里埋没700余年但代代相传。当地政府对此甚为关心,称一定要挖掘这份丰厚的民族精神遗产。

11、附录:历史上名人有关盖竹的诗词

12、如将上述《漳州府志》《长泰县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所载进行辨析,显然乾隆《浙江通志》、道光《福建通志》、光绪《漳州府志》所载均有误。金鼎即金元鼎,误写为余鼎,金鼎并不是长泰令,而是长泰县尉。

13、《春日》描写春天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4、在《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这首诗里,朱熹先写金元鼎乘高骋望之景,写出了面山亭周边的深秋雄浑景色:“众崿互攒列,连冈莽萦环。”良岗、董凤、鼓鸣、吴田、天柱、天成诸山攒列簇拥,连绵莽苍。向阳的山崖景致秀丽,背阴的深壑草木幽深,青草尚未枯凋,远林已经染红。诗人满眼青黄杂糅,心绪悲欣交替。

15、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16、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17、(5)《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部丛刊初编缩本。

18、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19、明代理学家朱熹也曾为罗源

20、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三、

1、又曰: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此驻江干。

2、(15)朱熹:《延平答问》,《朱子全书》,第13册,第341页。

3、深层含义就是说: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积累,就像水源头一样,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

4、喜兹新秋夜,起向高斋行。

5、“盖竹”这个历代曾经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超过30人,其中状元有2人的名人云集地方应该可称为老平阳历史上的名村,我们应该好好去珍惜和发掘它。历史上的名村、名人、名臣是个鳌江流域地方上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今天社会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大家应该不会否认,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对一个地方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故为今用,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去发掘和利用身边鳌江流域历史上这一巨大的无形文化资产和资源,这也是对古人和杰出英雄人物的最好的纪念!!

6、有诗曰: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杆。

7、(作者何乃川,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195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留校长期从事哲学原理和中国哲学史教学、科研工作。)

8、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朱熹诗句(速度)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1、(26)(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九十三《宋职官•长泰县》,清同治十年重刊本,中国省志汇编本之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68年,第1849页。

12、①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寻芳:游赏美景。泗水:河名,又称“泗河”,位于山东省。滨:水边。

13、(39)朱熹:《朱子语类》卷1第8册,第3333页。

14、除此之外,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对“心虚理明”的做事原则的讨论也与艺术创作与审美心境的营造不谋而合。而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求之于日用之间”的“感之则通,触之而觉”,“心虚”则与感性认知的审美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勾连。朱熹说:

15、栖身托岁暮,毕此岩中缘。

16、洁荡鸥盟久末寒,征骖聊此驻江干。

1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名臣文天祥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那些忠臣杀身取义的人生信念。中国历代文人君子特别推崇做人的"节操",因而出现了一些在国家危亡之际,"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臣子,这其实也是我们今天民族精神的体现。隐居长乐洽屿村后,林起鳌始终不忘南宋山河,这让我们想起了他留在《全宋诗》里的一首七律:“直节槃槃古树平,纲常山重一身轻。历陈高庙神灵语,愿法周公日月更。飞雾堕鸢迁客憾,漏泉疏爵大君明。百年富贵端能几,天壤无穷独令名。”“愿法周公日月更”,林起鳌是想和周公一样救王室于危难,扶社稷于将倾,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而只能让他“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18、从《寄诸同寮》诗句内容来看,是寄给很遥远的同僚的,所以朱熹才发出“遥知江树已芳菲”“落尽梅花未得归”这个季节当是冬末春初,与朱熹秋冬之际长泰行时节不同。

19、(20)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第477页。

20、人们常说道某个地方有名及名人辈出之地,人杰地灵,或地灵人杰就是一句很好的概括,名人是个无形的资源,无论是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当代名人,现在的人们都趋之若鹜,各地纷纷打名人牌,名人开路搭台,经济文化唱戏。好不热闹。各地因此都不遗余力的大力发掘自己的历史上的文化名人。

四、

1、华盖影高千古月,竹林香远半天风。

2、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4)例如《读道书六首》,《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0册,第236页。

4、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5、宋代,长泰庙学基本建筑格局已初步建立。据宋淳祐八年(1248)任长泰县令的赵与坦《长泰县儒学记》记载,长泰庙学宋初在登科山南面山脚。即现长泰县县医院到长泰县防疫站一带。《儒学记》载:“曩长泰有学,初创于登科山之旁。以地窄逼不足为士子藏修之所,遂移其学于祥光寺之东偏。自绍兴杨公棫登第之后,未有续遗响者,士子病之。载谋欲迁焉,而未果。绍定癸巳(绍定六年,1233),(邑人县丞叶惟寅,以旧学不利)……闻之邑宰清源陈公纯仁,俞其请,白之于郡。朝谒夕报。”(13)杨棫进士登第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绍定六年癸巳(1233),长泰县令陈纯仁移县学到罗侯山麓县衙东侧,即今长泰宾馆现址。

6、(27)朱熹:《文集》卷《朱子全书》,第23册,第3131页。

7、 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8、(9)比如《赠刘虚谷》,朱熹:《朱子遗集》,《朱子全书》,第26册,第538页。

9、读书久已懒,理郡更无术。

10、这份沿途吃喝玩乐游购娱一条龙攻略收好啦

11、这时的朱熹,已访张敬夫于潭州,会吕祖谦于寒泉精舍,与陆九渊辩论于信州鹅湖寺,接待陈同甫于浙东官衙。他继二程写了不少理学著作,况且于江西、浙江当官归来,已非当年同安主簿生涯之可比。在“起向泉山觅旧游”之际,他“举目怆新亭”,在“盘谷门前泪沾臆”,凭吊了傅自得以后,和老朋友陈休斋等人,“谈经论义,相与追游连华、九日、凉峰、风凰、云台之间,昼则连车,夜则对榻”,直到十二月才回到武夷。

12、(18)(清)张懋建修、赖翰颙总辑:《长泰县志》卷之十一《艺文志》,清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2008年,第218页。

13、这里森林如海、绿波汹涌

14、(5)(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334页。

15、一开始朱熹与众人约定,无论“其间山川林野风烟景物”多么能够激发诗兴,也以讲学论道为主,绝不作诗。而之后实在感觉“非言则无以写难喻之怀”,于是为诗歌平反,认为之前的约定“矫枉过甚”,遂而作罢。诗戒一开,几个回合之后朱子又开始顾虑,继而苦口婆心地认真提醒大家虽然写诗,但一定要保持“戒惧警省”。这便是朱熹事后回忆《南岳唱酬》148首和《东归乱稿》200多首得以产生的整个心路历程。写诗数量之多、心态之纠结,朱子一生写诗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16、《九曲棹歌》宋·朱熹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7、朱熹《茅舍独饮》《宿传舍见月》

18、朱熹的诗篇一:《满江红·秀野诗翁》

19、个人专著3部11册,主编1部20册:《台湾涉漳旧地名及聚落开发》(上、下册),于2013年12月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岸冠籍同宗同名聚落》(8册)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约于2021年10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由邓文金、涂志伟共同主编《台湾族谱续编》(20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漳州民间信仰》(与人合作)。担任副主编、执行编委、编委出版的书籍、丛书有20多部250多册。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20、②天光:天空的颜色。徘徊:来回移动。

五、

1、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

2、“菡萏含跗天外秀,婆娑散影月中孤。惜无画手追前辈,写就凉峰憩寂图。”(《次黄叔张宿凉峰韵》)把凉峰夜景,写成含苞欲放的荷花处于月下,使人产生清新憩寂的意景,孤洁的情操,使人浮想连翩。

3、(25)例如,《语类》中记载朱熹所言:“性者指其未发,故曰‘仁者爱之理’。情即已发,故曰‘爱者仁之用’”。朱熹:《朱子语类》卷《朱子全书》,第14册,第690页。

4、关键词:朱熹;长泰;诗作;析考

5、这与苏轼所说的“随物赋形”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差别只是在于,与苏轼“不可知”的坦率相比,朱熹用了相对折中的“天命流行,生生不已之机”来含混地强调天理的统摄。而实际上对于应接外物,并形成感知,以至修身体认的次序来说,朱熹与苏轼并无二致。这正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朱熹对苏轼的评价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甚至将苏轼的诗文纳入儿子从小学习的必读篇目,“令写出,反复成诵尤善”。(38)

6、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7、涂志伟,男,福建漳州人,漳州市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漳州地方文史工作,致力于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闽台族谱研究,闽台移民、聚落地名、海洋文化研究。

8、(19)(清)沈定均修、吴联薰增纂:《漳州府志》卷九《秩官》,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252页。

9、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东鲁有书藏古壁,西湖无树挽春风。

11、如果你想近距离体验海滨风情

12、朱熹《双髻峰》《涉涧水作》诗析考

13、(17)(明)罗青霄修纂:《漳州府志》卷十四《龙溪县》、卷二十三《长泰县上•秩官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880页。

14、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15、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16、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那么朱熹的诗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有关朱熹的诗,供大家参考。

17、宋代诗朱熹流传千古的佳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出自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全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富有哲理。诗句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阅读书籍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句就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领略其中的奥妙。

18、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

19、劝学诗/偶成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360问答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0、还有“非遗”闽剧《畲山蝴蝶飞》

1、导航搜索“罗源仙茅山”或“茅顶留云”,按语音提示即可到达。

2、(3)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76页。

3、幽幽亭馆碧山中,老木寒泉一径通。

4、低头包羞汗如浆,老人此心久已忘。

5、今辰仲冬节,寤叹得隐忧。

6、纵观朱熹一生,历经南宋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虽然宦海坎坷曲折,但他凭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天下的热血,在每一任上都努力为百姓多做实事。几番出仕入仕,他经历岁月的雨雪风霜,由春华走向秋实。去任而归的朱熹感叹“出山今几时,忽忽岁再秋。江湖岂不永,我兴终悠悠。”他释怀过去种种,在麻阳溪畔筑室定居,并在此创办了著名的“考亭书院”,著书讲学,传道授业,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考亭学派”。

7、朱熹喜欢山涧之水,在这之前有数首诗写涉涧之乐,如《濯足涧水二首》《垂涧藤》,如《寄山中旧知七首》中的“结茅云壑外,石涧流清泉。涧底采菖蒲,颜色永芳鲜”。又如《濯足万里流》诗曰:“褰裳缘碧涧,濯足憩清幽。却拂千岩石,聊乘万里流。氛埃随脱屣,步武欲横秋。极目沧江晚,烟波殊未休。”再如《借王嘉叟所藏赵祖文画孙兴公天台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一幅有契于心因作此诗二首》其二:“山空四无人,涧树生凉秋。杖策忘所适,水木娱清幽。散发尘外飙,濯足清瑶流。静啸长林内,举翮仍丹丘。”(3)

8、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3)(宋)朱熹:《朱子可闻诗集》卷(清)洪力行钞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刻本。

1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12、从文献资料看,游览七首岩的名士骚客,都到石狮岩。如宋郡守李弥逊有诗题为《秋日同刘方明游石狮岩》,当作于绍兴十年(1140)秋任上。刘方明即刘昉,为江西虔州(赣州市西南,后徙今赣州市)知州。(9)

13、其次,朱熹所作的两首面山亭诗是不同年份所作。如二诗是朱熹与金元鼎共游双髻山、面山亭所作,是一次共游或二次共游,则会使人误认为朱熹连续两年二次到长泰。其实,朱熹仅一次游长泰,否则朱熹也不必将第一首诗题标上寄题金元鼎。朱熹也并未与金元鼎在长泰共游双髻峰、面山亭。

14、(14)朱熹:《程钦国》,《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朱子全书》,第25册,第4879页。

15、《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宋·朱熹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

16、风光美好的日子里,在泗水河畔游赏美景,无限的风光景物都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能看出春天的面貌,眼前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天的美景。

17、该诗句出自于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其诗的全文如下:

18、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19、(10)(宋)刘才邵:《杉溪居士集》卷四库全书本。刘才邵,字美中,吉州庐陵人,他在城东开凿水渠十四条,灌溉田园数千亩,建郡治、道院,为人气豪貌恭。

20、其后人林千之(1228—?),字起岩,居盖竹。南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武进士,后换文于开庆元年(1259)登进士第。曾任南康军江阴教授,连江丞、国子正、嘉兴通判、枢密院编修等职,宋亡,隐居盖竹山。家藏经藉、法帖甚多,又精于鉴赏,颇为当时名士推崇。旧府志、县志上,有名、有传的,光在南宋一朝,还有,林景熙、林熙载、林槱、林应龙、林起鳌等,不可胜数。王十朋、张天英均到过盖竹,并留有诗。这与林氏子孙,官贵学显,交游广达有关。

1、尽管如此,如前所述,朱熹对于这个实质是审美空间与理学哲学建构的调和问题并没能给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便是为什么在此之后朱熹自己也时常这样描述自己的体会: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3、独有忧世心,寒灯共萧瑟。

4、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5、(2)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5页。

6、自驾路线:根据导航定位到罗源县中国畲山水景区,行驶大概2小时即可到达!

7、陆游曾游罗源洞宫山天庆观,并作一首七律诗来咏颂罗源。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朱熹事迹考(精选67句文案)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