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精选好句83句)
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1、第二个原因就更为深刻了,那就是孟德斯鸠对现代社会从未作过研究。被人们视为社会学创始人的奥古斯特·孔德或马克思,他们的研究目的是找出现代社会(即主要是工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孟德斯鸠不仅没有把反映现代社会作为目的,而且他使用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典政治哲学范畴。最后,《论法的精神》一书着重论述的既不是经济,又不是社会,而是国家。
2、也就是说若是没有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也就不必谈什么启蒙。
3、也和历史上的很多大神一样,年轻时的孟德斯鸠那知识都学杂了。早年时期,作为贵族子弟的孟德斯鸠自然在一所教会学校读书,教会学校教的当然是神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为孟德斯鸠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孟德斯鸠了解到了笛卡尔,于是他的兴趣又转向了自然科学。要说同时代,自然科学谁玩儿得孟德斯鸠发现英国有个老头很牛逼,于是就把他奉为自己的偶像,这老头就是牛顿。从20岁开始,孟德斯鸠开始频繁地参加巴黎学术界的一些高端沙龙,沙龙中的思想都比较先进,都想搞一个大新闻改变世界,孟德斯鸠也深受影响,于是最终,他还是转向了人文科学。
4、如果说这就是孟德斯鸠的最终思想的话,那么这丝毫说明不了他是反动的。他在十八世纪的这场论战中无疑是反动的。他既没有预料也不曾希望发生法国革命。或许他在无意中已经为这场革命作了准备,那是因为人们无法在事前或事后了解每个人的历史责任,但在主观上他并不希望发生法国革命。如果说一个人在未曾经历过的环境中的作为是可以预料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想象孟德斯鸠在当时情况下或许勉强可以算一个制宪派,然后不久就转为反对派,并像和他类似的自由派人士一样要么流亡国外,要么上断头台,要么隐居国内以逃避革命的急风暴雨。
5、这是精彩的地方,也是最吸引欧洲读者的地方。
6、《论法的精神》中的理论和思想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中提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立,相互制衡,保障公民自由这一脍炙人口的理论为历代资产阶级所啧啧称道。首先运用孟德斯鸠的理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是美国。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们都对《论法的精神》烂熟于心,而且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订入宪法。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布的《人权宣言》中也宣布没有三权分立就没有宪法。
7、在他看来,这君主最大的财富,不是金矿,而是臣民的虚荣心。君主像个大魔法师,能随心所欲地左右臣民的思想。这样的统治靠的是欺骗,而人民却轻易相信谎言,好像臣民只有跟着他以及他的政治势力,才有幸福日子。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君主也是傀儡,因为在他背后,还有不能变的思想,一个宗教的乌托邦,几个世袭的教皇。正是他们,让人们相信最为荒唐的道理。路易十四和一切有帝王思想的人一样,喜欢周围恭维着自己的人。那些献媚之徒,只要伺候好上司,哪管人民的疾苦!他们等着舔主子吃剩的宴席。那里可是大有油水,不过主子早已吃够了!主子所要的,只是牌位或面子而已。
8、孟德斯鸠认为,哪个国家实行哪种政体,有时不是主观选择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客观因素。这一思想在当时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当时的人们,都习惯于从宗教、道德、自然法等高深莫测的角度去讨论人类社会,很少关注客观物质世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孟德斯鸠却通过对气候和土壤的论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9、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10、疑罪从无——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孟德斯鸠领先了1800年。
11、现在提到波尔多,我们往往就会想到红酒,而孟德斯鸠家族也经营着红酒生意,而且非常火爆,生产的红酒甚至远销英国。所以说,孟德斯鸠其实是个富四代。按理说,孟德斯鸠是继承不了爵位的,因为上一代继承爵位的是他大爷,但他大爷只有一个儿子,不幸死得比较早,于是这位夏尔-德-塞孔达,便在20多岁时成为了新的孟德斯鸠男爵,同时也继承了他大爷高等法院庭长这一职务,当然了还有丰厚的遗产。
12、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孟德斯鸠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孟德斯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13、 3 “地理”说,这个著名的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因素与人民的性格、感情发生直接的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
14、好了下一个,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这该怎么理解呢?孟德斯鸠认为,通过优待和赏赐,可以激发臣民的能动性,这样一来,各部分力量自以为在追求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实际上却都向着公共利益会聚。也就是说,在达成自己目标的同时,也维系了君主政体的稳定。
15、除了强调政教分离,孟德斯鸠还强调对宗教宽容。他指出,法律如果允许各种宗教同时并存,就应该强制这几种宗教彼此宽容。比如作为天主教徒的孟德斯鸠本人,就娶了一个信奉新教的老婆。
16、其实,这本书还有一个超长的副标题:或论法律与各类政体、风俗、气候、宗教、商业等等之间应有的关系,附作者对罗马继承法、法兰西诸法以及封建法的最新研究。此外,《论法的精神》还有一个题记,简简单单一句话:无母而生的孩子。对于这句话,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孟德斯鸠是在说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而另一种解释是,孟德斯鸠曾说,撰写一部伟大的著作,天才和自由都不可或缺,天才代表父亲、自由代表母亲,显然,孟德斯鸠认为,他有天才,但却没有自由。
17、孔子在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都有完善的理论。而孟德斯鸠只有在法治一个领域有巨大成就。
18、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把理性与传统相对立,并且希望借理性之光在反对特权和无知的斗争中取得幸福和进步。
19、莱昂·布伦什维格还指出孟德斯鸠还在笛卡儿主义的政体类型公式(即在圆周画出之前每根半径原已相等,同样,在实在法产生之前,公道与不公道即已存在)和从亚里士多德传统中得出的政体分类法之间犹豫不决。最后,他还说《论法的精神》一书既非一气呵成,又缺乏前后呼应,因而得出结论说读者在这部书中看到的是一种受自由价值启示的、不明确的进步哲学。
20、我们把法国的几个思想家单独称为启蒙思想家,是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反封建专制诉求,而且他们都有着出众的文笔,影响力大,这些思想家对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有着直接影响。
21、主张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将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割开来,不同的人或单位分工不同,这样就削弱了君主的权利,使更多的人都参与到了国家大事的制定和实行当中,使平民百姓分得了部分的权利提高了百姓的地位,孟德斯鸠的这个学说可以说是顺应了民意,他的这部著作的提出不仅仅对法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22、所谓的共和政体,是指由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民主政体,而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时,就被称为贵族政体。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不是由一个人掌握最高权力,所以称之为“共和”。
23、这种游历,让他也认真观察了解了各地的风俗。
24、应该注意的是,孟德斯鸠并未放弃分类法。但正如达朗贝尔观察到的,其分类从表面上看并不严格。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他明确地要从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出发论述各种政体,但在讲述英格兰政体的部分中,这种分类却消失了。取代这种严格分类法的,是好看的外表——他频频用历史故事代替论述,使用了大量朦胧的、带有诗歌韵律及色彩的表述。这种写法吸引了不少附庸风雅的文人,当时甚至有贵妇人觉得,这本书有诗歌般的语言,因此值得每天诵读几句。惟有少数人真正有智慧,不仅能将分类法贯彻到底,而且懂得好看行文背后的秘密。因此,在孟德斯鸠那里,启蒙只从表面上看才指向所有人,实际上针对的只是少数人,能透过曲折回环的笔法洞见真实的人,终究只能是少数人。然而,达朗贝尔却并未使我们注意到,这种“故意为之的含糊”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是古典政治哲人的发明,因此,他根本没有明确向我们说出孟德斯鸠在何种意义上模仿了古人,更没有向表明,应该如何读这类书(也许只有对我们来说,这才是问题,对达朗贝尔来说则是常识)。而明明白白地向我们讲述这个道理的,是二十世纪著名的解经哲人施特劳斯。
25、启蒙永远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的动词,而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
26、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27、法国当时意识形态里的主要冲突是人权概念和自由主义与绝对君主制和贵族传统特权之间的对立。还有自然科学与宗教和教士权力的对立。
28、游历罗马时的他写了大量的游记,这些都成了他写《论法的精神》的材料。
29、随后在老家波尔多居住两年,写出《罗马盛衰原因论》。此后十几年里,依然奔波于波尔多和巴黎之间,成为贵夫人们的文化沙龙的常客。
30、因为就在孟德斯鸠出生的前一年,公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而在孟德斯鸠出生后整整100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同时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处于两个历史大事件中间的孟德斯鸠,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31、这里插一句,我知道各位老板听节目看节目,其实都是消遣,没人把这玩意儿当真,但是刚才两段孟德斯鸠关于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的原则的论述,我觉得确实值得细细品味,或许它能解答我们很多的疑问,让人茅塞顿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2、尚杰认为影响孟德斯鸠一生的最主要因素是他的好奇心。
33、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象他那时代所有的哲学(只有怀疑主义是部分的例外)一样,主要的是想要获得恬静。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34、当然了,有道是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更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姿势水平再高,没有合适的社会背景的驱动,孟德斯鸠也是搞不出《论法的精神》的。那么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只能用八个字总结:沧海横流,英雄辈出。
35、在专制国中,人人胆战心惊,唯恐犯上作乱。专制国要求人民绝对服从,所以设立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犯错的只能是奴才,主子永远不会错,至少是当政的主子绝对不会承认自己错。即使主子明显地错了,他的错误命令也要执行。主子的诏令一经颁布,就容不得争论、商谈、限制等,而只能是服从。
36、 4 《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诸如:反对酷刑、主张量刑适度,刑罚应富有教化意义,舆论威慑可以作为阻止犯罪的工具之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的无理的刑罚。
37、那么宗教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说过,政体的性质与原则是最高的法律,所以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主要就体现在宗教与政体的关系上。
38、 1 关于政治分类的学说,他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他认为这三种政体的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尽管这一结论并不完备,但是他的许多精辟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论断以及运用绝妙笔法鞭笞专制政体和封建主义罪恶,他的无畏和机敏无疑起到了使人振聋发聩、警醒社会和民众的积极作用。
39、实际上自文艺复兴后,所有的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法学家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启蒙的工作,这个工作一直在持续。
40、鉴于书中对西方民主的敌视与对自由权“贵族根源”的怀念,今天再读茹弗内尔的书籍简直是自绝于人民。若说贵族自由主义的语言在20世纪40-50年代尚可接受,时至今日,它已经完全被抛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怀疑我们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政治思想的继承者,可能是它而不是较早的19世纪的自由主义预示(至少在政治理论上)西方真正的民主革命。探究这种对19世纪自由主义中社会(与政治)民主的深深敌意,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该思想流派的发展历史充满冲击与失和、分歧与决裂,而不是和平有机的发展。将今天的自由主义置于长期的历史传统中来看待,其所导致的结果是,我们会挑选最能迎合当下世人情感的思想与辩论。这不仅有负于过往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而且不利于我们创造一种新的、有活力的自由主义。
41、在此期间他与一贵夫人保持暧昧,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女人都是靠不住的。
42、阉奴们肉体的残缺导致精神心理的变态,自然心理残暴。
43、你或许会认为,三权分立就是《论法的精神》的思想主旨了,毕竟我们今天谈到《论法的精神》,就必谈三权分立,而谈到三权分立,也必谈《论法的精神》。但其实在《论法的精神》刚刚出版的时候,三权分立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真正在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其实是孟德斯鸠在第三卷论述的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
44、在孟德斯鸠看来,把这种三种不同的国家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政治组织身上,是权力腐败的最终原因,最大的腐败是制度的腐败。
45、将迫害与写作技艺关联起来,会使人首先得出如下结论,即迫害使言说者不得不注意言说方式的问题,写作者也不得不使用曲笔,以防止遭受迫害。孟德斯鸠的时代不得不面对政治迫害问题,但好在他本人有处世智慧,一度得以避免。为了防止迫害,《波斯人信札》和《罗马盛衰原因论》都在荷兰出版,此外,在出版《罗马盛衰原因论》时,还特意将书稿送给对自己有利的书报检查官审阅,以利评审通过。《论法的精神》的出版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几经周折,最后才得以在日内瓦找到出版商。但即便如此,在法国也未必能买到这本书,因为在1747年,任何在日内瓦印制的作品都是可疑的。
46、 6 他还主张兴办工业和商业,反对横征暴敛。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他竭力反对奴隶制
47、康德宣称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
48、在洛克的思想中,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这三者并不是平等的,其中的执行权和对外权,辅助和隶属于立法权。洛克认为,法律是不需要经常制定的,所以立法机关没有必要经常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如果享有立法权和执行权的是同一批人的话,那么立法和执行就无法做到公平、公正,这很好理解,如果我既是立法者又是执行者,那在立法的时候,我肯定是怎么方便自己怎么来,同样的,执行上出现了问题,我再立个法使法符合我的执行就行了,这样一来,无疑就会损害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这就显然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49、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福莱西尔提醒我们,想要读懂《论法的精神》,重要的不是关注层出不穷的史实,而要重视表述观点和编排史实的方法,并且他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孟德斯鸠的体系是隐藏的。但他并未揭示《论法的精神》的笔法与其想要传达的内在思想之间的关联,因而他就将笔法与内容区分开来,将作为文学家的孟德斯鸠和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孟德斯鸠区分开来。然而,孟德斯鸠的同时代人、颇有影响的启蒙哲人达朗贝尔却提醒我们:《论法的精神》的笔法同它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50、孟德斯鸠提出了许多关于刑法的理论,如反对酷刑,主张量刑适度,刑罚应富有教化意义,舆论威慑可以作为阻止犯罪的工具之,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的刑法思想与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刑法思想一样,都具有历史进步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法律的建立及其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刑法思想是其三权分立学说的延伸,因而丰富且具体,对后世的刑法理论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孟德斯鸠的刑法思想只是他要求对当时所处的社会进行改良的一种理想。归根结底,在孟德斯鸠看来,自然法所调整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因为自然法单纯渊源于人的生命本质,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其他诸如刑法之类的人为法都是基于出现了战争状态的产物,是自然法面对社会现实作出的一种妥协。所以,孟德斯鸠总结道:“总而言之,历史已充分地让我们懂得了刑罚除了破坏是不会产生什么好作用的。”这表现了孟德斯鸠基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刑法的不满和否定,但作为对刑法整体的历史评价,则不免失于片面,不够妥当。
51、孟德斯鸠在巴黎读完中学,17岁回波尔多大学读法律,硕士毕业后在波尔多高等法院当律师,后来跟随一名法官在巴黎实习四年。
52、而孟德斯鸠给法国开出的这剂猛药,便是《论法的精神》。事实上,早在写作《波斯人信札》时,孟德斯鸠就已经开始为撰写《论法的精神》收集材料了。最终,经过长达20年艰苦的撰写,1748年,《论法的精神》横空出世,两年之内就疯狂印刷了22版,平均每个月都再版一次。但可惜的是,眼看法国人就要吃下这剂猛药了,国王和教会察觉到了不对,最终,《论法的精神》在法国被列为禁书。
53、从英国回来之后,他的明确目标就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和整个欧洲都以英国为榜样发展自己。
54、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孟德斯鸠却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学先驱而不是社会学家呢?不把他列为创始人之一的原因是什么呢?
55、换句话说,孟德斯鸠政治哲学的基本点是自由主义:政治秩序的目的是通过各派力量的均势确保政权温和。力量均势指的是法国君主政体下平民、贵族和国王之间的力量均势;英国君主政体下平民和特权阶层之间的力量均势;罗马共和政体下平民阶层和贵族阶级之间的力量均势。这些不同的例子都说明庞杂的、等级森严的社会这一个基本概念。在这种社会里,政权的温和需要各派力量保持均势。
56、而启蒙运动的法国思想家就是要把英国的政治形式当作自己的典范。
57、《论法的精神》是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的最主要著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这本书提出了“三权分立”说,奠定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
58、当波斯人穿上欧洲的服装,巴黎人竟然不搭理他了。
59、尽管孟德斯鸠并未明确谈论过写作风格的问题,却撰写过“论趣味”的文章。趣味也好,风格也罢,都是与写作笔法有关的大问题。在“论趣味”一文中,他一面反对古人有关美的观点,承认启蒙运动的前提,认为个体性的人是产生趣味的终极原因,所谓“美丽的、优秀的、愉快的等等的根源都存在于我们本身。”一面又试图在启蒙的框架内恢复古典时代有关美的讨论与德行的关联,他谈到“秩序的快乐”,并因此称颂古典诗人的创作,将诗人们描述的黄金时代视为“精神在事物中间确立联系的另一个后果”。因此,不同于布丰的“风格即人”的论述,如果由孟德斯鸠探讨风格的话题,他就会将精神确立的内在联系和秩序融入到个体化的情绪之中,使个体化的情绪受到规训和节制。
60、孟德斯鸠主张严格完备的诉讼程序,提倡实行辩护制度。他认为,严格的程序是维护和保障公民自由的重要条件,即使地位卑贱的公民,他的人格、荣誉,财产、生命只有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依照法律作出处置决定。同时,要保护公民的自由,即使在国家要控诉他的时候,也应该为被告人提供一切为自己合法权益进行辩护的手段。
61、书信就在郁斯贝克与妻子们,还有阉奴总管间进行,郁斯贝克也是通过书信完成对自己后宫的“远程管理”。
62、孟德斯鸠说:我对世界上各种宗教的审视,仅仅着眼于它们能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带来什么福祉,无论它们源自天上,还是来自人间。孟德斯鸠认为,即使是最真实和最圣洁的教义,如果不与社会福祉相结合,也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后果。比如印度佛教相信灵魂不死,假如被个别人错误理解,诱使他们走上自杀之路,那么这就不是好宗教。反之,哪怕是伪宗教,如果能与社会原则相结合,也能产生美妙的后果。比如缅甸勃固人信奉的宗教,估计没人听过,但它的主要教义是不杀、不偷、不做下流无耻的事,不做让众人不快的事。他们相信只要能做到这些,就能得到拯救。孟德斯鸠认为,虽然他们心中并没有神,但这也是一种好宗教。
63、人们可以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清晰地看到当代社会学家也在试图寻找的好几种解释和可以理解的关系。这些可理解的关系应当成为法律制订者的指导,本身就是各种命令。例如,孟德斯鸠提出了一种理想的政体类型,因而他就可以合乎逻辑地提出教育法、税收法、贸易法、限制奢侈法等各种法律应当怎样制订才能使这种理想的制度得以全部实现。他认为立法者应当帮助一种制度使它得以维持,因而他科学地提出了这种种建议。
64、为了证明自己是有道理的,孟德斯鸠还特别拿印度人信佛作为例子。孟德斯鸠认为,印度的酷热令人萎靡不振,动起来就难受要死,静下来就会让人舒服一点,所以印度人相信,静和空是万物的根本和终结,把绝对无为视为至高境界和永恒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正是为了应对炎热的气候而创造的。
65、孟德斯鸠主张司法独立,这是其三权分立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行法治原则的理论基础。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分立,以便用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护人民的自由。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千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想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一个无私的政体就是要对各种权力加以规范和调节,使权力之间能够彼此抗衡。他提倡司法应当以法律的文字为依据,倘若法律文字不明确,法官也只能探求法律的精神而不能曲解法律。在他看来,法官只要用眼晴看一看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宣布刑罚就够了。“法官是法律的留声机”。他主张以法为断的罪刑法定原则,并把它提高到与共和政体的性质相提并论的高度。
66、然而,孟德斯鸠有关意见或成见的界定却又清晰地表明,他是在对少数人说话,“我在这里所说的成见,不是那些使人对事物无知的东西,而是令人对自身无知的东西”(序言,第13段)。他十分清楚人的成见是从哪里来的,“人是能屈能伸的,能在社会上适应他人的思想和看法,也能认识或者丢失对自己的认识。当本性被揭示时,人能够认识它;当本性被遮盖时,人便失去了对本性的感知。”(序言,第14段)人之所以被成见困扰,是因为人并未努力认识自己。考虑到只有哲人才能认识自身,因此,有关成见的论述也意味着,他是以政治哲人的身份来写作的。他想要通过《论法的精神》揭示人的政治与社会本性,从而教育“潜在的政治哲人”。在第一章第1节中,他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人来到世上就要生活在社会之中,但有可能会忘掉他人,立法者借助政治法和公民法让他们恪尽自己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谓的立法者或政治家是指能认识到人的政治存在的人,他们懂得政治生活的本质,懂得区分政治生活的真理和意见。因此,尽管他想要对所有人说话,但他的目的不在于教育多数人,他对多数人懂得政治生活的真理不抱期望,而是寄希望于少数人。
67、首先,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孟德斯鸠是何许人也。1689年,孟德斯鸠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事实上,孟德斯鸠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真名是夏尔-德-塞孔达。而后世之所以称他为孟德斯鸠,是因为这哥们爷爷的爷爷曾经给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和他的女儿当过宫廷总管,由于活儿干的不错,所以亨利四世的女儿就在波尔多附近买了一个名叫孟德斯鸠的荒山,并把这块地赐给了孟德斯鸠的爷爷的爷爷,作为他的封地,于是他爷爷的爷爷就成为了孟德斯鸠男爵。
68、最后,孟德斯鸠的作品也为人性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参考。这种普遍规律即使不能给人类以决定具体政治制度的权力,至少给了人类以谴责如奴隶制等这样一些制度的权力。我十分倾向于认为《论法的精神》中已经出现过埃里克·韦尔的政治哲学中的否定定义的形式天然权利这一概念。在孟德斯鸠的作品中,人性的理性法则都是以十分抽象的方法提出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从这些法则出发,得出特定的政治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推论,并使人得以谴责某些实际做法。
69、孟德斯鸠指出,在一人主政的政体下,贸易通常建立在奢华之上,此时的贸易是为了满足一人的奢华要求,为一人的荒诞而服务。而在多人执政的政体之下,贸易通常建立在节俭的基础之上,此时的贸易是满足人的基本的日常需求。所以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要求“君主一律不得经商”。不仅是君主,贵族经商也有违贸易精神。一方面君主和贵族经商,容易走向奢侈性的贸易,另一方面也破坏商业的平等精神。唯有节俭性的自由贸易,才能培养一种恰如其分的贸易精神,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而这也正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所以说,微小的工作其实并不微小。
70、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这样一来,君主或议会就可能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而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会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同样的,如果司法权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拥有了压迫者的力量。
71、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权力机关手上,他或者它必将制定对自己的行为有利的法律。
72、主子与妻子、妻子与阉奴,阉奴与妻子,其实也可以再加上女仆和阉奴、女仆和妻子的复杂关系。
73、自文艺复兴后,整个欧洲的思想主题就是启蒙,但是各国的表现又因为国情而不同,有的温和,有的激烈。
74、那么我国的帝制王朝是什么政体呢?这就是孟德斯鸠所说的第三种类型了——专制政体,专制政体由一个人单独执政,只要他想,就可以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可以说,孟德斯鸠对专制政体毫无好感,因为在他看来,专制主义就是对权力的任性。
75、曾有后世学者指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其实是误读了英国宪制,英国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它更符合洛克的论述。不过这不要紧,因为这种误读反而创造了有关权力分立的经典理论,如果真是误读的话,那这也是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误读之一了。
76、●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77、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快速走上了宪政道路,全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给英国带来的空前的繁荣与活力,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英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领跑者。但是反观法国这边,那是一潭死水,太阳王路易十四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结果还没退位。国王当得时间长倒不要紧,关键是路易十四这哥们那是大权独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即国家”,其实大权独揽也不要紧,问题是路易十四没什么作为,更没有责任感,所以他的第二句名言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老子爽够就行了,烂摊子你们谁爱收拾谁去收拾。
78、开篇就说“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79、俞吾金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80、除了这种纯社会学以外,布伦什维格倾向于认为孟德斯鸠的著作没有任何体系。他以“理性世界应当和物质世界一样得到很好的治理……”这句话为例,认为这种异乎寻常的说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至少表面上对理性世界的贬低,尽可能地违背它应当遵循的规律——表明他混淆了因果律和支配法则。
81、在孟德斯鸠的著作中确实有理性普遍主义哲学的东西,也有强调历史习俗和历史群体多样性的东西,问题在于是否应当把孟德斯鸠的思想视为这两种思潮脆弱的折中,视为发现总体历史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是试图把两种考虑(其中任何一种都不会被全部消除)糅合在一起而进行的一次正当的但不完善的尝试。
82、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