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精选好句70句)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1、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2、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3、台湾大学周志文教授:我从长期“被凌辱”,慢慢走向自我救赎(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4、邓晓芒汉译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5、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6、“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7、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8、自然从我在外部感觉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在其中的联系扩大到重重世界、层层星系的无限空间之中,以及体现着它们的循环运动、生成与延续的无限时间之中。每念及此,不知多么渺小的我们,无不对这个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广阔无垠的宇宙产生出某种敬畏之情。
9、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10、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1、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 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12、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13、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仰望星空~的出处指的是要敬畏星空和道德
14、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15、而人之所以能够有道德认知,有“应然”的意识,恰好是因为人同时处于这两个世界之中:
16、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17、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18、即使有这些“对人类图像的攻击”,即使康德怀疑自己的认识论,作为自主个人的我们人类,还是可以被拯救的。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虽然反驳了传统形而上的期望不能实现的说法,却认为人类的自主性理论上是可以证明的。恰恰相反,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尝试重新证明人类的自主。如果区分理性的这两种形式,即理论上的理性和实际上的理性,就可以解释康德拒绝和重新接受形而上的矛盾了。那么,实际上的理性对我们人本的人类图像有什么贡献呢?康德作为物理学家,一方面坚信,我们完全受控于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又自认为可以用理性的论点来证明,我们原则上有能力根据道德准则自主展开新的行为链。康德认为,人属于“两个世界”,既属于“感官世界”,又属于“思维世界”。
19、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20、所以总结一下,康德的人本人类哲学在许多层面造成了痛苦。如果指望康德哲学可以证明“内心的道德信条”和个体的绝对价值,那我们肯定要失望了。恰好相反,康德抽走了我们可能都期望的可作为支柱的论据。我们既不能以经验也不能以形而上来证明人本人类图像。康德认为,不如说是取决于我们的“存在”的自由、个人决定,对“内心的道德法则”不断重新感受,不断感到与日俱增的“惊奇和敬畏”。就像康德自己说的那样,他的哲学尤其刺痛了教条形而上学者和经验主义学派,他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基本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见证自己被迫痛苦改变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的证据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与其支持者的“形而上教条主义”的主张不同,我们以空间-时间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无法奢求认知“上帝,自由和不朽”。因此康德非常明确:“人类的理性如果单纯使用毫无成就,那就是耻辱。”可是,如果我们想要被理解为行为自由,不受此观点的感官世界约束的个体,那就意味着“自由的概念对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冲击的石头”,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所有自然主义者来说是这样。我们的举止虽然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但是我们的行为却以道德准则为导向。康德驳斥形而上的理性认知,他还论证我们由于实际意愿,相对于经验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更有能力自由及道德,意思是这抵御了空洞而混乱的臆想,同时也强化了每个人理性意愿中的自信。针对学院学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最后说:“难道你们要求的是一种(正是!)和所有人有关的认知?这种认知已超越共同理智,你们只能从哲学家处发现。”
21、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22、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23、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4、(注):本文选自艾克哈特·玛腾斯《哲学之美》
25、“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段话的理解:
26、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27、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28、"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29、定言命令在它的第一个,并且最出名的版本中被视为普遍化公式(1):“只依照那些你想让其成为普遍性法则的原则做事。”比如说,有人也许会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好目的而说谎,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原则或者主观规则,那他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主观原则了,看一下他是否愿意让每个人都承认该原则为客观原则。有一个测验是这样的:“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会怎么样?”康德说,这样的话结果肯定是否定的。即使可以根据这一准则保护他人生活,谎言也不是可以普遍化的规则。没人会让每个人为了好目的而说谎,否则真相信条或者谎言禁令就会自相矛盾,进而失去作用:我们应该,同时也不应该说实话。如果每个人都必须被其他人以为,所说的或者所承诺的可能与所认为的和想做的恰恰相反,那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信任了。相互的、共同的行为所必需的信任关系将被摧毁。同时我们也辜负了人类的尊严和自尊——继续道德行为,借此脱离“动物性”。
30、有二事焉,恒然于心,敬而畏之,日念日甚:外者璀璨星穹,内者道德律令。(钱坤强)
31、出处:《实践理性批判》(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
32、为了给定言命令的绝对适用性进行立论,康德从位于“天堂”和“人间”中间的一个调节位置入手,援引了“无法否认”的“理性事实”。定言命令既不能以源自经验的(“人间”),也不能以宗教的,又或者形而上的信条(“天堂”)来证明,而“只能靠理智来感觉”(参见上文引用)。我们可以这样反驳康德,即我们所有人能够实际感觉到道德信条的东西是非常有问题的。康德自己也在多处援引,引申而来“共同的人类理性”,并没有对定言命令进行明确的表达:“这里也许很容易说明,就好像手中拿着指南针,在所有出现的情况中都清楚知晓和区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尽职,什么又是渎职,就像苏格拉底做的那样,只需要让人注意到个人的原则,而不需要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回想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欧悌甫戎篇》,宙斯和其他荷马笔下的天神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反被视为最高道德主管,因此被一致批判(参见第三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说,甚至一个“十岁的孩子”,只要让他看到“正派的人”不因为期望报酬或者害怕惩罚而诋毁无辜的人:“这样的话,我的小听众就会一步步地从单纯的赞同变为钦佩,从钦佩变为惊讶,最终成为最高的崇敬,并且迫切期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在他的状态下)。”
33、我们可以接受这种“无法理解的”人类道德和自由的立论吗?如果把绝对的应该理解为比我们个人的绝对意愿弱的思想——就像康德自己暗示的:“这种应该其实是一种意愿,如果理性被顺利地实践,那么它就适用于任何理性的存在。”——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同时康德还循环论证:原则上,为了可以变为无条件道德,人必须已经是道德的。这个循环被恩斯特·图根德哈特在《伦理学讲座》(1993)中认定为不可避免的。相反,图根德哈特还认为,康德的“先验理性论证”是“试图世俗化宗教论证”。没有人可以被强迫转向道德立足点,如果没有预先回答某个问题:“提出‘我愿意归属于道德共同体吗’这个问题的人,也必须问自己‘我到底想成为谁?我生命中重要的是什么?我能否理解成为道德共同体这一点取决于什么?’”一点儿不被重视,以最微不足道的方式作为人被共同体互相承认的人,对名誉和诋毁也做出相应的回应,他既不能援引宗教或者形而上的权威论点,也不能借助普遍经验的天性来强迫他成为道德的人。与其如此,我们不如作为自主个体自己考虑决定,我们想如何根据自我形象和人生规划来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图根德哈特明白,这种道德论证必然会让对绝对基础的期望落空:“但是不管我们期望什么,基础都是如此脆弱。”
34、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35、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36、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37、康德说“在这个世,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律。
38、一切尚属粗糙的尝试情况都是这样,在这些尝试中,工作的最主要的部分都取决于理性的应用,这种应用并不像双脚的应用那样凭借经常的练习就将自行产生,尤其是当它涉及不能如此直接地在平常经验中展现的那些属性的时候。但是,无论多么迟,在对理性打算采取的一切步骤都事先周密思考,并只让这些步骤在一种事先深思熟虑的方法的轨道上运行这一准则流行开来之后,对世界大厦的评判就获得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同时与这个方向一起获得了一个无比幸运的出发点。一块石头的降落、一个投石器的运动,在它们被分解成它们的各个要素和在此表现出来的力并经过数学处理之后,最终就产生出对世界结构的那种清晰的、对一切未来都不可改变的洞识,这个洞识在进一步的考察中可以希望永远只是扩展自身,但绝对不用担心不得不倒退回去。
39、选自《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0、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41、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着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42、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43、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44、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45、“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46、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47、在至高无上这个义涵上,无论是人的头顶还是九重云霄,都构成了中国人对广袤宇宙和自身的神秘感知。即使是后来简化为大字形人头上顶个“一”的“天”,不仅仍然指称一望无边的蓝天,还多了“道生一生万物”的创世意味。
48、康德的普遍化公式曾经,也在继续被猛烈批判为严酷或顽固,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到同等的信条或者义务的不可避免的价值冲突,比如真相和仁爱之间的矛盾。批评者认为,康德死板理解的道德哲学把残忍或毫无人性的行为合理化了,因此就和他强调的人类尊严相矛盾。事实上,例如被法国哲学家本杰明·康斯坦批评之后,康德在他的作品《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中再次强调绝对的谎言禁忌。他重新论述了自己个人的例子,是否可以欺骗迫害无辜者的杀人犯,比如骗他说被害者不在家,而实际上他还在被问者的房子里。康德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令人担忧的后果或者所期望的利益并非决定性的,同时也无法提前预测。礼节性谎言也会给想借此保护的人带来严重后果。如果杀人犯相信了被问者的谎言,然后去房子外面寻找被害者,被害者可能这个时候刚好逃到屋子外面,这样就落入了杀人犯的魔掌。所以说,礼节性的谎言其实是对此有责任的。相反,如果被问者说了实话,杀人犯在屋子里四处找被害者,那也无法排除他此时逃跑不被发现的可能性。
49、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50、Twothingsfillmewithconstantlyincreasingadmirationandawe,thelongerandmoreearnestlyIreflectonthem:thestarryheavenswithoutandthemorallawwithin.
51、中文翻译: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52、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53、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54、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
55、然而,惊赞和敬重虽然能够诱人去探索,但却不能弥补探索的缺陷。现在,为了以有用的和与对象的崇高相适合的方式来着手进行这种探索,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里,例子可以用做警告,但也可以用做效仿。对世界的考察曾经从人类的感官只能永远呈现、我们的知性则只能永远忍受在感官的广袤范围里去追踪的那种最壮丽的景象开始,而终止于──占星学。道德曾经是从人类本性中其发展和培养可望有无限好处的那种最高尚的属性开始,而终止于──狂热或者迷信。
56、觉醒的生命明白自己就是当下,超越时空,超越宇宙和微尘,同时自己就是这一切!
57、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让我们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严而圣洁,值得我们一生坚守。
58、那头上的星空就是现实世界,心中的道德律,就属于价值世界。
59、我在礼仪认知教学中也喜欢经常引用这句话为结束语,觉得是升华,是点睛之笔。引用了3个版本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口语化,更适合在课堂表达的。从而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也增加点言语的深度、厚度和浓度。
60、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61、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62、“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63、自由就不同了。它开始于我的无形的自我和人格,并把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理智世界之中,尽管这是只有理性才能思想的世界,然而我发现,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而且可以通过这个具有本体意义的世界与所有那些有形世界发生发现。显而易见,这个理性的世界更令我们赞叹不已。
64、文字上要注意的是,康德并不是以旁观的、第三者的学者或者科学家的角度,而是以体验的、第一人称的角度来描写的。康德虽然是从关于“心灵”和“思考”的方面入手的,但是接下来他转换到个人经验和评价层面,甚至是情感的震动上。他谈论的不是普遍的星空和某条道德法则,而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他从普遍转换到具体或者也可以说是从非个人主张转换到个人经验。这些都不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说话方式,而是建立在康德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即每种认识都是从感官经验开始的。他的“惊奇和敬畏”针对的不是“被黑暗遮掩,或者在地平线以外”的纯“揣测”的东西,而是来自个人经验的事物。这种个人经验人人共享。康德的“我”指的是我们人类。他以“我在外在感官世界所处的位置”和“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个性”开始,同时还要求所有人的赞同。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分享康德的经验和他从中获得的观点。康德所思和所写都是个人的、激情的,同时却要求普遍的理性认同。
65、从1781年开始。他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3部著作。这标志他的批判哲学体系的诞生,并带来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1793年他因一些观点,被告蔑视基督教教义,遇到一些麻烦。但他仍不断探索和写作,直到1804年2月12日病逝。
66、我在想是星空的美丽和深邃给人震撼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对它了解的越多对它未知的也越多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给予群居的人类以最便捷最文明的相处之道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成为人类。
67、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68、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来自维基名言)
69、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