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比而不周(精选小人比而不周的比是什么意思)
一、小人比而不周
1、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2、周而不比,可以使得国家强盛;比而不周,只会使得国家衰亡。
3、《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4、位君子不一定有德(貪官)德君子不一定有位(高人在民間)
5、不能因为部分人的反感就改变,同样为何不改变自己不让他人反感或包容。
6、在现在社会,不用这个称呼,比如,我们用“领导干部”,“普通大众”概括不同身份,但在本质上,有何区别呢?(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可能有人说,“领导干部”是公仆,“普通大众”是主人啊。但人们会想,为什么公仆住高档豪宅、乘豪华汽车,主人甚至买不起房呢、买不起车呢?所以,我想,人权主义者与其在概念上争高低,不如想办法改善普通大众的生活境遇,哪怕帮他们租经济适用房也行啊。
7、反感是相互的,如果只有反感没有包容,是人权主义?
8、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9、《论语》:父在,观其志
10、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2、@仲大军,你的考虑也是有道理的。但首先是回到文本本身的意思。如果怕“人权主义者”的反感,就曲解经典原意,是不可取的。
13、《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14、《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6、身為帝王未必貴,生為庶民未必賤。修君子ing,可也。
17、(注释)(表情)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ì。
18、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19、25子曰:“君子易事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0、《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二、小人比而不周的比是什么意思
1、《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第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
3、其实在论语之中就保留了一段对“君子不党”的争论:
4、还有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3)
5、比拼(bǐpīn)
6、@仲大军 從認知角度來解讀(强)
7、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1)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
8、通过转变思维、改变认知,减少私欲、喜好、分别心,稳定情绪后,便能容纳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事,如此,才能海纳百川,提升境界,做到周而不比,君子不器。
9、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王氏云,以義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這個意思跟上面的也基本一致。
10、所以,概念有時害死人。
11、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12、另外,有一個不太相關的問題:鄙人只知夫子時代有季氏,不知有仲氏。「仲尼」、「仲由」是伯、仲、季的「仲」吧?關於「仲氏」源起只能向其後人@仲大军 請教。雖是小問題,也是知識。
13、任大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14、《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
15、赞赏陈嘉庚办学理念,但说他是教育家,不认同。可能,我对教育家要求高吧。
16、《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7、明朝初年刘基曾经对李善长进行了“掐算”:“李善长是功臣勋旧,能够调和众臣,可惜志大量小,后事难料。”
18、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19、孔子的弟子中大多是破落贵族子弟,也有平民与贱民子弟。这些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改变了小人的命运。
20、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太祖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在朝廷做官。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太祖开始对他有所反感。
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比而不周
1、毫无疑问,他们会在很多时候变得更亲密,交流更多,成为朋友或知己。由此,他们会有“爱家爱黑”的深厚感情。即使朋友或知己犯错,也会觉得可以原谅和理解,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态度。与此不同的是,君子恶人的态度不同于大多数人。如果你是一个绅士,即使你在和你的朋友或知己打交道,你也不应该偏袒。如果你的朋友或知己犯错,你应该客观公正地指出,千万不要因为爱家爱狗而偏袒他们。这种人的素质特别可贵,但也容易得罪人。它既不为朋友或知己所理解,也不为恶棍所容忍。
2、应该是。包括幼儿教育。可惜太少。
3、有“比”因为有私,有私因为有“我”。与“比”相对的是“周”,朱熹讲,周者,普遍也。所以,“周”又指面积大、范围广。心中存道、义、仁、公,放下私欲和喜好,无私,无分别时,便是“周”。孔子打破普通百姓不能学习文化的常规,提出有教无类,没有分别心,是“周。”《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化育万物,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美丑,也是“周”。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多数人翻译成:“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5、刘正平: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6、左传襄公三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此谓祁奚举其子而无偏私之爱也。
7、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比,近也。周,密也。”孔颖达疏:“言恶人所爱,爱同己者也。”
8、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第二》,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9、君子的操守是持公义,公平对待每个人。普通百姓则更愿意以交情的厚薄远近来决定待人的态度。后世朋党之争的乱象正是比而不周浸透入朝堂的结果。
10、这句话说的是,在与性格相似、性格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君子和恶棍表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第一种情况:与性格相似的人打交道时,绅士的态度是永远不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个恶棍的态度是结党。自古以来,当大多数人对待不同的人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如果他们对待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他们往往更愿意接近他们。
11、不是啊。您是说张謇和陈嘉庚仅仅是出钱办学?
12、除此之外,唐末的牛党李党之争;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都是使得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13、我亦疑惑呢,封土建國和封建社會要不要區別,有啥關係?
14、@任大援 在今天这个公民社会里,要认真解释君子与小人的定义,否则会引起人权主义的反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我们的学习要与当下时代有所结合。
15、既然对正义的认知各有不同,主张自己正义的人就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党行义也就是势所必然了。
16、我老祖仲由与孔子一起办学多年,我是深知他们的苦衷的。
17、@刘正平 好的,我也续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