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书(精选94句文案)
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书评
1、但我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在寻找什么?
2、这本书,从打开第一页,其别具风格的目录陈列让我耳目一新:
3、他想照顾她,保护她,享受有她在身边的快乐,又觉得不必为一个女人改变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莫失莫忘》《远山淡影》《浮世画家》《我辈孤雏》《小夜曲》《长日将尽》
5、母亲年轻时因为冲动,仓促走进荒唐的婚姻。父亲后来死于狱中,母亲另嫁他人,日子过得艰难。她把自己人生的痛苦归咎于特蕾莎——这个意外到来的胎儿。
6、我们在第一节中引出了巴门尼德和老子关于“轻与重”的相映成辉的哲学思考,那么在这本书中,昆德拉是怎么看待“轻与重”呢。在这本书中,虽然他没有提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但他提到了另一个,那就是贝多芬。昆德拉按照主流的观点认为,贝多芬将重当做了正面的东西,“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并从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里引出了一句话: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并将其作为本书中对于“重”的引申,不过他还引用了另外一德国谚语:Einmalistkeynmal(偶然一次不算数),用以说明托马斯这个角色的由来。
7、第三个是他期待小说美学具有“随笔感”,小说可以有不同的系列和层次的反讽,不必刻意宣称要传达什么绝对真实的信息。可是,你其实是引领你的读者去思考去观看去感受生命的各种信息,追求每个人心中的不同想象。不仅是《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昆德拉自己说:“我这辈子最渴望的是什么?就是把极端严肃的问题和极端轻薄的形式来结合。”他就是在这种基调上面来开展他的小说的创作。所以,读昆德拉,不能只读一本《轻》,因为他每一本书的母题基本上都是相关的、互相切换的,甚至连书名都可以取代。对他来说,创作是怀疑世界现实的“整体性”,但创作本身,自成“整体性”。
8、特蕾莎与萨比娜代表着“重”与“轻”,同样的,她们还代表着“灵”与“肉”。托马斯有个习惯,就是每次做爱后从不留人过夜。因为他认为:“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对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即便是萨比娜也从不被允许过夜。
9、通俗来讲,“祛魅”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引申之,也可以指主体在文化态度上对于崇高、典范、儒雅、宏大叙事、元话语的能指疑虑或表征确认。
10、追求意义,做事讲求原则,积极承担责任,是生命之重。
11、我觉得我们民族实在太苦难了。如果他们的苦难,都不能让我们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耻辱。——严口
12、那么仅此一次与无限轮回,究竟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它不像其他正负之极的区分那样幼稚简单,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
13、可托马斯并没有与情人断绝往来,因为他无法控制对女人的占有欲。这也让特蕾莎感到痛苦。
14、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15、一年就能收获365本好书的精华。不仅有人物传记、文学经典,还有心理学、社会学好书。丰富内涵,愉悦身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顶部海报购买哦▼
1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艺术》《告别圆舞曲》《无知》《慢》
17、但实际上,我又觉得我们将自身的失望、怨怼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人们放下拯救自己,而将期望寄托到别人身上。
18、于大众共通的记忆,就应有你的高三VS高三暑假的区分。
19、不知为什么,很喜爱这句话,如它所言,生命真的在死亡面前就如广袤黑幕中的一瞬流星,只绚烂了那眨眼的工夫,就悄然无影了,似乎人们如此珍惜的生命,只为给那静寂的死亡作铺垫。
20、他说他一共有个两百多个女人,并且解释道:“我和女人大概打了二十五年的交道,用两百除以每年差不多八个新的女人,这不算多。”他对女人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二、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书
1、以上,如果你还是很难理解刻奇的概念。那这两个词是你耳熟能详的:虚伪,作秀。
2、人生一世,是一个不断寻找和选择的过程。
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内容是: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内涵: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
4、她也和书中的人物一样,拥有令一般人群羡慕的一切:包括美貌、才华、财富和自由。所以,她自由行走在世界各地,她有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松驰状态,仿佛面对任何事情都不会紧张的那种自信,这使她更像一个迷,吸引着我一般的读者和朋友。
5、《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6、从Einmalistkeynmal的角度看,“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既然一连串的偶然成就了我们的生命之轻,我们的生活只是万千可能性之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Esmusssein”是愚蠢可笑的呢?是否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观呢?
7、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特蕾莎所在城市的医院偶然发现一起疑难脑膜炎,请托马斯的科主任前去急诊。
8、《活着》读后感600字7
9、你让一个不谙床事的小透明,去解释灵肉分离,实在是太勉强了。
10、这是马斯在遇见特蕾莎后纠结的问题。
11、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话。
12、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13、想想看,假如一个人可以长生不老,或者带着记忆不断轮回,体味世间百味,那么就不会存在“生命”这个词了。人会小心翼翼,有所畏惧,是因为有限的生命吗?人会急功近利,一昧追求速度,是因为有限的生命吗?人会及时享乐,逃避痛苦,是因为有限的生命吗?倘若人的生命是无限的,又会怎么样呢?心如风平浪静的水面,从容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但是反反复复地轮回,是否会带来沉重之感带来乏味无趣?
14、我突然非常满足于自己衣食无忧但没有积蓄的生活,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猜想这是洛艺嘉不会想到的,我在她的小说里找到了安慰。虽然她要说的不是这些,可是我读到的,是文字背后的丰富。她写了我完全没有的生活,我猜想许多现代人发疯的追求的,正是她主人公们所拥有的东西。可我突然不羡慕自己没有的一切了。
15、作家史铁生在轮椅上写下对生命的哲思,他觉得人活着,逃不开意义,不是这种意义,就是那种意义。
16、唯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17、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18、在给别人说起自己的公司,讲故事时,会说:
19、知识|思想凤凰读书文学|趣味
20、特蕾莎来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豆瓣书评
1、生命到底是轻是重?这句话大意是说,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2、所以说,背叛是个好东西。甚至,有时候为了强烈地去感受自己的探索快感,你没法不背叛自己。明知道背叛不对,但还要背叛,而且找不同的男人,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男人身边。她就是这种肆无忌惮为自己而活的女人。
3、家中没有米吃,人人只能各吃各的,又过了一些天,有庆出了事,有庆的学校教五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去给校长献血,校长怀孩子大出血,孩子们一个个的都特别高兴,到了医院,孩子们挨个验血,验了许久,都没有合适的血型,直到有庆才对上校长的血型,可是抽血的医生一直抽,抽到有庆的嘴唇都白,还不停下,有庆死了,福贵他很伤心,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他要找到害死他儿子的的人,可害死他儿子的人是县长,县长还是当年自己一起打过战的老战友。他还能怎样?
4、正如这个隐喻所示,南周人对自家报纸的不是,向来都直言不讳。
5、而你去翻他朋友圈,确是昨夜加班到凌晨四点,抱怨外卖都已经关门。
6、马克思曾说过“重要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作家借这些特写鲜明的人物向我们展示呈现。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应当如何选取该过怎样的生活。
7、生活中,刻奇的媚态比比皆是,昆德拉认为“刻奇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将人强行拖入集体性之中,消除了人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尊严”。尽管如此,昆德拉也认为,“我们中没有一个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刻奇。不管我们对它如何蔑视,刻奇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
8、越是极权(你可以联想一下文革,朝鲜)的地方,越是容易产生刻奇。
9、萨比娜一辈子与媚俗对抗,活的潇洒而轻,但她“轻”的背后,自有她不能言说的孤独和落寞。
10、下面,我又要讲故事了。
11、终于看到希望,可摸一下,竟然是绝望。
12、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13、故事结束,那么“生命之轻”为什么不能承受?
14、《马德里美人帮》,值得一读,看看你从中找到了什么?
15、《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16、“……我想,他可能挺绝望的,也许在东北某个小城,听说**那一瞬,眼睛都会放光,拼命干了三年之后,以为能进京朝圣般来**上班。但,就像练就了一身伏牛打虎的本领,想去的地方却是文质彬彬和歌舞升平。
17、书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18、本书的主人公,福贵,给人的,则是一种渡尽劫波仍积极向上的人生色彩。他家道中落,一个地主家的公子哥儿沦为无家可归,亲人都离他而去,甚至和他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也死了。前路凄苦,他为什么要活着?人生黯淡,为什么还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为什么还要苟延残喘地活在这个令你身心俱疲的世界上呢?看完《活着》以后,这个问题曾一直一直在困扰着我,无解。苦根死后,他,没有随着已故的亲人,一起奔赴那虚妄远方,而是天天和老牛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独尝世态炎凉。
1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主题思想:
20、16岁初读时震撼。20岁再读,竟有些宽慰。
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书评
1、支撑我们的,不仅是诗和远方,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在好书里看那些名人的成长轨迹,思维方式,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照亮我们的前路,给我们追求幸福的勇气。
2、可以说,在卡列宁最后得病即将死去的日子里,特蕾莎找到了爱情如何美好和谐的根本道理——“伊甸园牧歌中美好的生活,不是因为它将我们引向未知的直线赛跑,也不是一次历险,它是在已知的事物中循环移动”。所以特蕾莎明白“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人与狗是这样,人与人也是这样,自然万物都是这样。
3、而他推崇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索。
4、我认为他是面对苦难时我们的好榜样,可以称其为生命的不倒翁。任凭残酷生活的拳打脚踢,他总能找到活着的重心,让自己摆回最合适的位置,就算命运残酷的像一把铁锤,将他最后一点的盼望也砸得粉碎,他也要捧起一抔土将它小心埋好,让自己死后的骨灰能与之相伴。
5、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6、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职责与推卸职责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职责的人,看似一身简单、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能够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lz13)一个勇于承担职责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职责的人走的更远。
7、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评点成败;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荣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参悟生死……
8、当他办完事,上车之前去旅馆酒吧,特蕾莎又是偶然值班,同样偶然地为托马斯服务。
9、《活着》读后感600字8
10、读过的,和读了一半中途而废的朋友,再麻烦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它好懂吗?
11、我想,如果从“形而上”理解,整个世界是“轻”的,它是没有终极意义的。但我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鲜活实在的生活在“形而下”的人,那么该怎么理解这种“轻”呢?
12、《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作者:Milan Kundera
13、相比生命之重,轻,才是最可怕。
14、《活着》其实很简单,它只是讲述了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说更好的活着。
15、师妹也觉得我赚了,额外地索要一份书评做弥补。我答应了下来。
16、他不付出感情,也不允许哪个女人干涉自己的生活。
17、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18、他曾经打过比喻:成功就像一场可怕的灾难。比一个人家里失火还要糟糕。因为名声会将灵魂的空间全部毁掉、吞掉。
19、去年的《黑处有什么》借用少女的视角去回忆九零年代初一场凶杀案背后的人性荒漠;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里,导演张大磊则用儿童的眼光去反思有关时代变迁下背后的生活碎片。这两部影片与《少年巴比伦》恰好构成了“九零年代成长三部曲”,从儿童到青涩懵懂再到经历性体验成为成年人的过程。
20、林荫下,一个瘦小的老人和一头老牛,朝着太阳,渐得渐远。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书评800字
1、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福贵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了许多大困难,但他还是活着,没有放弃生活,依旧为了活着而努力着,他虽然平凡,但却是伟大的。
3、昆德拉的小说,反复强调一组母题,其实说来也就是这本《轻》里所表达的轻重、灵魂,肉体、伟大、卑微。还有特别在情节里面多次提到的粪便和媚俗。什么叫媚俗?媚俗就是对于粪便的否定,不承认这个东西就是媚俗。媚俗有它的美学,可是媚俗就是不承认有大粪的丑恶。
4、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爱情”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之一。人物都思考并寻求爱情,但他们与所爱之人的爱情往往有种种同床异梦的误读,即使是彼此渴望的也在有意无意中相互疏离。理想的状态似乎只在理想之中。当特丽莎终于看清楚托马斯的爱,他们却即将走向人生的尽头。这也许是悲剧,但是在活着的时候还有机会达成深深的体谅,难道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6、《恋爱的犀牛》中的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黄碧云的《温柔与暴烈》中说:“我对于你,如鲸向海,似鸟投林,无可避免,退无可退。”
7、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译者:许钧 推荐理由:译者采用的文体平实,清晰和克制,尊重原版。旧版的翻译非常kitsch.
8、人生难以一帆风顺,定会跌宕起伏。这起伏,可能对生命的旅途无关痛痒,诸如作业被批,小考失利;亦可能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诸如高考、从业……
9、有时候,就是给你选取,那选取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取》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纳粹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务必立刻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向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10、诚然,生命一旦永恒消逝,便不再恢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11、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
12、如果,您偶然有一天来布拉格……
13、文/云出岫(一天一本读书会)
14、没有人比政治家更深谙这一点。只要附近有一架照相机,一见到孩子,他们就会跑过去把他抱在怀中,亲他的脸蛋儿。刻奇,就是所有政治家,所有政治运动的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