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口号(精选31条)
丰收节口号
1、中国政府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肯尼亚境内难民提供的的玉米和高粱粮食援助。
2、中国也一直把粮食安全视为重点问题,几十年来为粮食增产作出了不少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第40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中国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秋收作业,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3、此外,中国除了向世界直接提供粮食援助,还不断与世界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积极参与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面对世界粮食紧缺问题,去年9月,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了为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纳米比亚3个南部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的协议,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5、在全球粮食危机重重的情况之下,中国除了通过政策、科技等方面在粮食上做到“开源”,获得了大丰收,同时也进一步践行节约、深入“节流”。
6、眼下,全国各地的秋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收割机隆隆作响,丰收的喜悦洒满了垄下田间。
7、今年疫情灾情的影响之下,全球粮食问题较之往年更加严重。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将新增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
8、今年,中国依然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比2019年增加18万吨,增长0.9%。
9、在中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帮助下,杂交水稻在全球快速发展,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应用,超过五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试种和示范。目前,国外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已达到9000万亩,能够解决上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10、联合国也多次发出预警,呼吁各国应对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还确定,今年的9月29日是首个“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呼吁世界减少粮食浪费。
11、2020年,面对疫情汛情的夹击,中国通过科技、电商等种种手段,以及长久以来对农业的深切关注,依旧获得了喜人的丰收。
12、国家还坚持推进大型灌区配套和小型农田水利结合建设,并且同步推进智能浇灌系统的普及,在进一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农田所遭受到的旱涝灾害。
13、除了在危机时刻向农业生产伸出援手,中国一直都在关注农耕,关心农业生产,并且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使得中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产品日益增收。
14、四川省的刘玉兰在专家的手把手指导下,种下优质新品种,利用配套种植技术,今年水稻增产100多斤。
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长0.9%。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16、在开慧启蒙的教育中,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从小就知道粮食的珍贵,早已将节约变成了习惯。
17、除了践行7年的光盘行动再次成为人们餐前饭后的最热话题,“打包有礼”、小份菜等节约粮食的创新方式也层出不穷。
18、2020年2月,东非地区蝗灾肆虐。肯尼亚的一个蝗虫群长40公里,宽60公里,每平方公里可聚集5亿只蝗虫,每天能吃掉数十万人的食物。
19、如今,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保有世界领先地位,杂交水稻技术不仅是我国农业领域旗帜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20、再是严重的洪水灾害给农田造成了难以言喻的损害。
21、天津一家餐厅内,后厨将同一份菜品分为大份菜与小份菜供应
22、但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世界范围而言,粮食问题依旧不容小觑。
23、江西省兴国县桃仙生态农业园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图源:新华社)
24、新中国成立7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d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粮食产量不断创新高。
25、自1964年湖南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种业科技工作者们披荆斩棘、孜孜不倦,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26、8月11日,习近平主席再次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7、全国各地,男女老少都在响应着“节约粮食”的口号,并积极实践着。因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传统美德。
28、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29、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蝗灾和极端气候等多种因素叠加下,全球的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30、2020年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挑战巨大的一年,先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春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