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给我的启示(精选17条)
诗句给我的启示
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诗句给我的启示)。
2、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3、初读这首诗,我们可能会疑惑了: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也不过如此嘛,并没有让人觉得特别的惊艳。但是,这首诗既然被选作唐诗三百首的压卷之作,自有她被甄选的道理,我们来细细品。
4、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5、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对此,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6、如果没有读书,我们不会幸福;如果没有读书,我们不会美好;如果没有读书,我们的生活会无比的无味;如果没有读书……
7、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静夜思》李白。寓意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心心相印,共享美好时刻。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9、作为豪放一派的开创者,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既是开派立宗的人物,同时又是最高成就者。如果要从苏轼这么多作品选一篇作为代表作的话,确实是一件令人难以抉择的事情。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但是如果非要去选择不可的话,小编就选择他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与大家分享。
10、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11、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2、放下光芒万丈的那层衣服,无论是谁,在学生时代都会有那么一段心路经历的
1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寓意人生短暂,我们应该以真诚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留下自己的足迹和价值。
1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鹿柴》王之涣。寓意光阴易逝,年华不再,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抓住机遇,不要虚度光阴。
15、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6、 其以禅宗教义入诗。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该诗乃苏轼游遍庐山后所写,是通过各种不同视角观山,即凝聚了庐山的诸多局部认识,有了对庐山全貌之印象,才悟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事理。其实是将禅宗”渐悟”与”顿悟”的关系融入了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