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薛宝钗的诗句(精选26条)
评价薛宝钗的诗句
1、第三十七回诗社的情形,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贾宝玉、贾探春都是写诗的高手,贾迎春、贾惜春虽不善写诗,但以她们的文化修养,欣赏诗歌是没问题的。薛宝钗的诗写出来,虽然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林黛玉的诗写出来的轰动程度是远远超过薛宝钗的。先是贾宝玉忘情的叫好(贾宝玉叫好不惟因爱着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确实写得好),接着是:(评价薛宝钗的诗句)。
2、而林黛玉的诗写出来后,李纨也不过是找了个“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的托词来做理由。
3、假设薛宝钗当政,以她的周全,肯定会给李纨、贾兰母子更多的关照,而不似现在王熙凤这般“嘴甜心苦”,家宴居然连贾兰都忘叫,非得贾政过问才行。(评价薛宝钗的诗句)。
4、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
5、薛宝钗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就教她读书写字。她的知识远比一般的男儿高得多,在文学、医学、佛学等方面都有涉猎。
6、宝钗写柳絮词的这种故意逆向思维是可学习的,而且是各代诗人创新的不二法门。比如关于王昭君的诸多作品中,当时枉杀毛延寿,就是由逆向思维而来的名作。宝钗称许黛玉的五美吟,也是称赞黛玉写出了另一种视角。
7、北宋王溥撰《新编唐会要》卷七十六《制科举》认为其始于天宝十三年(754):
8、于是,我以为,八十回以后,真正帮着王夫人出主意、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的,不是王熙凤,而是李纨。
9、诗末自注云:"蘅芜君配潇湘妃子,才是一对好姻缘,读红楼梦者未知也。"
10、《击壤歌》展现了上古先民农耕时节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以至于“帝尧之世,击壤而歌”成了太平盛世的一个典故,如清方贞观《出宗阳》诗:“生逢击壤世,不得守耕桑。”所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说的就是因为躬逢太平盛世,百姓不需为耕织奔忙,颂扬得何等高古雅致、不留痕迹,又何怪以为是宝玉之诗的元春如此惊喜——“果然进益了!”
11、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是石头记书里宝钗主动写诗唯一一次,众人评价为,吃螃蟹的绝唱,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反观黛玉的诗,流于肤浅小清新,说来说去还是吃蟹的事,没有更多意境。而且黛玉这首诗的表现还不如宝玉。
12、脂砚斋评论认为,黛玉诗才是天赋,宝钗则是靠学力。什么是天赋?不必用力学习技术就可以掌握优于多数人的技能。什么是学力?要依靠学习获得各种技能。因此从宝钗作诗,可以提炼出许多技术要素,比如命题,比如立意。
13、《牡丹花》之诗的全貌,我们可以清晰窥得宝黛钗湘四人的真实关系,一起欣赏这首诗如下:
14、首先,是李纨力排众议力挺薛宝钗而力压林黛玉。
1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16、有人说,黛玉“吟成一律,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元春看到了这种公然作弊行为,故而不喜黛玉。此说有待斟酌,因为众人在诗案之前作诗,离元春还有一段距离,元春如果看到了黛玉作弊,那么离得更近的宝钗、探春等应看得更为分明,如果在此情况下元春还如此公然揄扬宝玉,显然太失身份,所以很可能元春对“代作”并不知情。
17、宝钗为何这个场合要显才呢?不一定是为压倒黛玉,因为黛玉这首诗没什么可压倒的,她自己已经否定了。合理解释,宝钗其实是正好遇到自己特别擅长的题材,即讽喻人事。之前诗社里的诗题都没有提供这个机会,宝钗本身内敛谨慎,不大会主动表现。文艺方面两次主动显才,一次是说画,一次就是螃蟹诗。
18、可见,黛玉不是不能体察人心,想她初进贾府饮茶之聪慧可知端的;也不是不会迎合别人,比如写一首投合元春心理的颂圣诗。但是她心高气傲,不肯卑词下意讨好尊长,故而难免前路坎坷,毕竟个人命运乃多方合力的角力结果,并非高绝才华一端可定。
19、请大家注意,林黛玉的诗还没有写出来,李纨就已经“要推宝钗这首诗有身份”了。
20、按理说,薛宝钗应该是生活阔绰悠闲、没有任何烦恼的贵族小姐,然而,薛宝钗却是一个衣着朴实、不讲究富贵闲妆的女子,她不喜欢铺张浪费,也从不在衣服上熏香。出身富贵,却并不沉迷于富贵,使她散发出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2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2、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结语“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化用了先秦古诗《击壤歌》之意:
23、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24、李纨已经被“定位”,只能寡居以教养贾兰和小姑子们,这是贾府给她的空间,不可更改;
25、更麻烦的是,黛玉替宝玉作的这首《杏帘在望》和宝钗所作的《凝晖钟瑞》形成了珠联璧合的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