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苟的诗句(精选26条)
第一个字是苟的诗句
1、接下来杜甫顺着银河的流向往西看,天色将暮的场景,隐喻着即将日落西山的大唐帝国。而在更深处,则是杜甫心心念念,却似乎一去不返,永远无法触达的三代理想。
2、但是杜甫通过这样的诗篇,这样的沉郁和悲愤,却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意蕴:我们永远不能忘掉它,永远不能停止去回望它,否则它就真的回不来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就彻底堕落进暗黑污浊的泥潭了。
3、这首诗的神妙魅力就在于,每一句写的既是眼前之景,也暗示出时代迫在眉睫的危机,同时还包含着跨越千年的省思。
4、“少昊”也是上古时期的圣王,后来被奉为秋神。“少昊行清秋”也是一个很微妙的双关,既是一个时间与季节的背景,与此同时,杜甫从“夕阳”“清秋”中,引出了自己对于上古圣王的怀想和追慕。
5、站在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正因为有着无数像杜甫这样的人,不断地回想、探索、追问乃至重构这一早已远去的三代理想,中国文明的发展才有了一个上限和下限。历史才会在跌跌撞撞中,不断地触底反弹、返本开新。
6、三代以降,中国历史就进入了霸道之世:从春秋战国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历史真的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即使是盛世的繁花似锦,也掩盖不住与三代理想渐行渐远的沆瀣与混沌。
7、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8、苟不夭阏之,夤缘自无际。东园课瓜菜十绝其二
9、如果,假使:~非其人。“~富贵,勿相忘”。
10、这句是延续了上一句的视觉和心灵感受:从塔上往下看,天地之间一片污浊昏暗,以至于都看不清楚长安的方向了。
11、开篇第一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人仰望能够与苍穹相比肩的高塔,感到酷烈的寒风吹过,无时停歇。
12、这一句的意象极为精彩。是诗人将眼前景物和心中志趣融为一体的极致表达。
13、“河汉声西流”,则暗喻大唐帝国向西开拓的雄心。其中的“声”字,让人联想《兵车行》中“爷娘儿女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
14、这就是伟大的诗圣杜甫,他心中的志向与关怀,在动荡的背景中,化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对于唐代以后的士大夫来说,就像一个又一个烙印,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精神和情怀中。
15、现实中的更多的是毫无理想的“随阳雁”,只为眼前的“稻梁”即功名利禄而汲汲谋划的俗人。
16、这句诗中“虞舜”这个意象里,同样藏着一个双关。唐人习惯将高祖李渊比为唐尧,而将太宗比作虞舜。相传大舜南巡,逝世于苍梧之野,“苍梧”即湖南永州的九嶷山,舜帝陵就在那里。
17、苟非伸脚眠,曷见光武大①。梅花喜神谱其四就实六枝
18、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19、“瑶池饮”,“昆仑丘”都是《穆天子传》中的传说:周穆王驾车西游,与西王母在昆仑山瑶池宴会。唐人常以这个意象比喻唐玄宗和杨贵妃。
20、这个时候的杜甫还怀有这样的期盼和理想,到了安史之乱后,秩序瓦解、生灵涂炭。杜甫对“三代”也不敢奢望了,他笔下追忆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对比这两段时期诗人的心境,更加令人扼腕叹息。
21、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22、杜甫把眼前的事物、景象和他深层的心灵感受都融合到了开篇的第一句中。这也是这首诗的特点:表层意象之下有潜意识,而潜意识里面又藏着更深的意蕴。所以看起来很平常的景物描写,其中蕴含着气象万千。
23、一个是指秦岭的终南山,在历史上一直是隐士追求逍遥长生的修行之所。“秦山破碎”意味着天下一旦大乱,我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连归隐的去处都没有。更何况,如果没有天下太平、安全稳定的秩序,隐居遁世,不但不能实现内心的逍遥自在,反而背负着更加沉重的心境包袱。
24、登塔的路线曲曲折折,就像一条龙蛇之窟一样,而长安的生活也是“仰穿龙蛇窟”。
25、苟合殊真味,咄咄成乖离。予夏中卧病起已见落叶因取渊明诗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赋十章遣兴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