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赞美草的诗句(精选24条)

2024-01-03 09:59:54

白居易赞美草的诗句

1、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上面“枯荣”二字的进一步阐释。在这里,诗人将抽象的“枯荣”进一步形象化。“野火烧不尽”表现了生命经历残酷摧折后依旧顽强生长的壮烈。“不尽”和“又生”用词虽显质朴,但是同时也是刚健有力的。这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更写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具有普适的生命哲理。在语言上对仗亦工致天然,故成为卓绝千古的名句,为人津津乐道。

2、不管野火如何焚烧,它也不会被烧灭,春风一到它依旧重新生长。(白居易赞美草的诗句)。

3、古草原上的小草长得很茂盛,一年之中有茂盛也有枯黄。

4、证明白居易十五六岁没有游历过京城,不是容易事。有句话:说有易,说无难。仅凭白居易十八岁前生活在徐州、衢州等地,便断言他不可能见过顾况,难免武断。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白居易早年的行踪,今天所能知道的,也只是一鳞半爪,远非全貌。

5、有这些渊源关系,同时也就有臧否。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话》认为刘商“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不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思畅”;称有人认为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如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

6、《草》的写作时间,有说是贞元三年(787),即白居易十六岁时。

7、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8、《唐诗三百首》的编辑者孙洙(蘅塘退士)认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比喻小人。“野火烧不尽”,比喻小人是铲除不尽的。“春风吹又生”,比喻小人会随时出现。“远芳侵古道”,指小人侵犯正道。“晴翠接荒城”,指小人文饰鄙陋。

9、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10、又要送别游子远去,看着满目的小草,又唤起了无限别情。

11、本诗题有“古原草”三字,白居易在首联就以“离离原上草”将其点破。“离离”是形容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野草是一年生的植物,春荣秋枯本是自然规律,似乎表达上应为“一岁一荣枯”更符合联想应有的顺序。但诗人用“枯荣”而不用“荣枯”,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在构思上有特别的意味的,因而也是读者在阅读吟咏时应当玩味的。诗人实际意在表现生命的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强调的是野草的生命即使枯萎,也依然会在天地满盈生命力的作用下迎来再一次的繁华。所以,“枯——荣”与“荣一一枯”,前者积极,后者消极,暗示的情感倾向是大不一样的。诗句中另有两个“一”字,形成重复咏叹,将生命循环、生生不息的意味进一步体现出来。

12、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唐语林·赏誉》、《唐摭言》也有类似的记载。

13、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14、《旧唐书》本传记载,“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15、可见,把诗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改为《草》,并不恰当,还不如改为《送别》更切题。

16、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17、而从其所具体的顽强生命力来看,它又可以升华为生命的颂歌。我们说白居易这两句诗所写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但是能够像白居易一样,在年仅16岁的时候,就能将其写入诗中,且语言朴实有力,对仗天然工整,一字一句皆水到渠成就很难得了。所以白居易这首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据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在京城谒名士顾况时,准备投献的诗文中便有这首诗。但顾况一开始没有在意白居易,反而取笑他的名字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即长安的米价很贵,想要在长安混不容易呀。而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二句时,不禁大为嗟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也就是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就很容易了。后来更是帮白居易到处宣传此诗。

18、《草》诗白居易写于十五六岁上,是有可能的。白居易出生于父亲以上数代“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的家庭,早年的文化教育条件优越,早早学会诗歌写作,完全可能。《草》诗不是孤立现象,想要否定这诗写于十五六岁上,至少还事关相传作于十五岁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和作于十八岁的《病中作》等。

19、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写景,不过是回溯动态之景,并非眼前静止之景。等于把春草发芽、生长的过程给复原了。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有趣。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相当于上世纪初李叔同(弘一法师)填写的《送别》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乃是送别时分的眼前之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的是移情手法,萋萋芳草成了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艺术手法上,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把滔滔江水想象成对远行朋友的留恋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20、《草》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21、颈联将重点转移到“古原”上,由此引出题面中的“送别”之意。其中,“远芳”“睛翠”都是承接上面对草的描写,形象更具体、生动。“侵”“接”都是包含动作主体有意识行为的动词,是对上面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的继承和发展。而“古道”“荒城”一方面紧扣“古原”,另一方面又将诗歌的关注点从自然界的荣枯转移到人事的兴衰变迁上,野草的旺盛生命力与人迹的颓败形成了鲜明对比,富有深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过渡是随着诗人的视线焦点、循野草蔓延之势而自然完成的,可谓不着痕迹,自然巧妙。

22、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3、《唐诗鉴赏辞典》:“……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周啸天撰文)显然,这是把《草》视为生命的赞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白牡丹的优美诗句(精选15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