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豪迈情怀的诗句(精选65条)

2024-01-04 09:37:12

王勃豪迈情怀的诗句

1、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2、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诗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王勃到底是年轻无敌,诗句中都是洋洋洒洒的豪迈奔放,其实生而为人,谁又没有悲苦呢?

4、有人说,王勃的这首诗是“抄袭”了三国时曹植的诗。

5、结果笔就递到了王勃眼前,这孩子真没惯着谁,接过笔就准备开写。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8、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古代交通不便,很多人一旦分别,或许一生都不会再见,因此很多送别人总是离愁别绪,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1、上元三年,27岁的王勃渡海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路上遇到了大风浪,王勃受到惊吓,不久惊悸而死。

12、到此整首诗结束,虽然仅仅40个字,意境却是如此绵长不绝。王勃于诗中纵横捭阖,变化无穷,如二尺见方的一幅国画,中间却藏着无数丘壑大川,亦如杜少府即将要走过的漫漫长路。

1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14、这四个人,就像是四颗流星,划过初唐诗坛的天空,但四人最终结局都不是很好:

15、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16、这个问题,因为缺少明确的史实依据,史学家至今也还没有争出个明确的结果。

17、这句劝得真好。不仅是另辟蹊径,升华了离别万里的意义;更通过对于“知己”的描述,再次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最高峰。

18、介绍完诗歌,再来讲讲这首诗两个有争议的地方。

19、从陕西到四川,地图上看是相邻的两块,以高铁和飞机计算,几个小时就足以穿梭。可是在唐代,长安与蜀州,便是数重高山大河,便是天上地下,便是生离死别。

20、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21、山高水远,总会相见。这位杜县令虽然暂时离开了长安,但如今天朝盛国重视人才,历练几年也就回来了。

22、但王勃的这首五言律诗,却充满豪逸之气:离别就离别,怕什么分别?

23、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24、为什么要给你送别呢?因为你我二人同在宦海沉浮,经历着一样的起落悲欢。一个“与”,一个“同”,再次强调了两人的深情厚谊,也为后面四句飞来之笔埋下了情感上的铺垫。

25、这一年,王勃才刚刚20岁,已经进入京城两年之久,颇受朝野上下重视。此时的他,春风得意,自觉前途一片光明。

26、《旧唐书》:“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2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28、史学家考证,写作这首诗时,两人官阶相同,常一起游乐玩耍。又因为杜甫家族祖籍襄阳,来到长安,也应了“宦游”二字。

29、都督阎公就请在座的才俊写文记录,与会的众人都知道阎都督早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文章,只等着在众人面前露脸,所以大家都笑着推辞。

30、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31、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32、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

33、这四人之中,王勃年少,但骤得大名,其他人也不服气,杨炯就曾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34、(出自:唐·王维《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35、杜少府,其实你我大可不必如此哀伤。四海之内,知道还有我的知己。只要两个人的心连在一起,哪怕相隔千里万里,不都是如同比邻而居,随时可见吗?

36、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zhé)以(而)犹(相)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37、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38、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39、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4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1、讲一个很真实的例子,就是我和我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我们两个初中到高中都在邻班,吃饭干嘛的都是一起,感情很好。大学都在省内,也经常互相去玩,毕业之后我去深圳,他回老家,常常几个月半年都没有联系。

42、王维最洒脱的一首诗,最好的人生境界莫过于此

4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句诗和王勃的诗的确有相同之处,但曹植的诗,终归还是落入临别哀叹的老路子。

4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45、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46、公元667年,东都乾元殿落成。王勃写成一篇《乾元殿赋》,一时名动京华。深得朝中大官青睐,这里面就包括了左肃机李敬玄以及杜甫祖父辈杜审言、杜易简等人。

47、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48、骆宾王就不用说了,毕竟6岁时就能写出“咏鹅”。

4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50、除了《滕王阁序》,王勃留下的诗作不多,但有一首,却一直被传诵至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1、可即使就算生活艰辛,像王勃这样的少年,转过身,依旧是一脸笑意。

52、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王绩的侄孙。曾为沛王府修撰,后任虢州参军,因罪革职。他的诗作描写酒的诗句如下:

53、随后,王勃顺流而下,结果遭遇落水,惊吓而死。

54、后世很多评论家认为,给王勃的人生再延长几十年,或许他就是李白杜甫之外的唐诗另一高峰。

55、带着这样的想法,王勃写下了历史中最为独特,也最是别开生面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无法探知详细的“杜少府”,也随着这首诗一起,名垂千古。

56、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57、胡应麟: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58、空青,90后诗词爱好者,梦想是承继中华文脉,传播诗词之美。

59、唐朝人写诗比较懒,不怎么爱写题目。题目很多都是宋朝人加上去的,比如王勃这首诗的题目,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宋苑英华》中。清朝时候,沈德潜于康熙56年(1423)辑《唐诗别裁》作“州”。乾隆28年(1763)蘅唐退士孙洙选《唐诗三百首》作“川”,由此形成了争议。

60、此诗哲理深刻、意境开阔、格调高昂,是古代送别诗中的上上之品。

61、卢照邻天生多病,遭遇过牢狱之灾后,最后自己投河而死;

62、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63、自从项羽入关分封,三秦之地就以将士的姿态,护卫着近在咫尺的巍巍长安城。

64、结果后面仆人进来回报: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一听,从座上跳起来:这可真是天才。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王安石关于推敲的诗句(精选73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