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谢灵运的诗句(精选84条)

2024-01-06 09:59:55

李白写谢灵运的诗句

1、直到此时,诗人才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春天真的已经来临了。(李白写谢灵运的诗句)。

2、谢灵运钟情于永嘉山水,不舍昼夜,“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猿啼。”做到了“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大凡永嘉的名山秀水,游历殆遍,每每“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登石门最高顶》)。他耳濡目染,在沉醉山水中获得了灵气,创作了大量语言、音律兼美的山水诗作品,留下了“江南倦历揽,江北旷周旋”(《登江中孤屿》)、“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不少传世名句,奠定了山水诗鼻祖的地位。山水奇异的永嘉,因谢灵运诗歌的流传影响,也被世人誉为“中国山水诗的摇篮”。

3、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5、他是当之无愧的“山水派”掌门人,在诗坛上的地位比起陶渊明也是不遑多让。

6、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7、好在,江南明媚的山水很快就成了他消愁解忧、寄养情志的理想之地。景平元年(公元423年)春天,病体初愈的谢灵运,在池上楼写出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名句。此后,历代登临池上楼的文人骚客颇多,题咏不绝,池上楼,成为名副其实的“诗之园”。斗转星移,池上楼从物理意义上,在接近1600年的时光长河里历经无数次的倾毁,但因为其精神上所具有的独特人文价值,使其在倾毁后又被无数次重建,恰是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基因赋予了其涅槃重生的强劲生命。正如清代大家梁章钜在池上楼撰写的一幅楹联:面壁拓幽居,一角永嘉好山水;筑楼存古意,千秋康乐旧池塘。

8、这是两个对立面,对于古代很多文人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两条路,要么归隐田园,躬耕陇亩,要么跻身官场,一展抱负。

9、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李白写谢灵运的诗句)。

10、《望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11、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2、前面我们说过他出身富贵,是个天之骄子,却被逐出京城,贬为永嘉太守,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了。

13、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4、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曹操.《蒿里行》)

15、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16、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9、全诗以一“望”字为红线,情景交融。就距离而言,望是自远而近,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并由望岳而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景。在描写方法上,这首诗虚实相生,由景及情,由情及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20、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21、这两个意象很值得玩味,“潜龙”象征的是隐逸悠闲的生活,而“飞鸿”则是代表着锐意进取的仕途生涯。

22、刘宋时期,中原人民大量南迁,民多田少,对浙闽等东南地区的开发为朝廷所重视。因而谢灵运曾数次泛舟游历永嘉江(瓯江)、瓯水(楠溪江)等江河,实为考察永嘉各地的风土人情,而山水诗则是考察游历的副产品。谢灵运舟行永嘉江,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名句,道尽了江心孤屿的景色。自谢灵运登临江心屿题咏后,历代著名文人纷纷慕名前来寻踪怀古,或远寄幽思,唐有李白、杜甫、顾况、孟浩然、韩愈,宋有陆游、叶适、陈亮、文天祥、永嘉四灵,明清有刘基、袁枚等。千百年的积淀,江心屿留下文人墨客诗章近800篇,遂成驰名全国的“诗之岛”。迄今,岛上还有谢公亭、澄鲜阁两处缅怀谢灵运的古建筑孑存。

23、“荡胸生层云”,是承转的妙笔。此时作者虽未直接写泰山,却通过山中层出不穷、飘浮不定的云雾,写出泰山的深邃;而随山云层出而心胸激荡、思绪万千的诗人,其襟怀也正如吞云吐雾的泰山一样广大。一“荡”一“生”,由静至动,给肃穆的泰山再添生气,诗人的兴致也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24、元代诗论家方回评价这首诗“句句佳,铿锵浏亮,合是灵运第一等诗”,深以为然。

25、《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这印证了谢灵运的标新立异,即便是游山玩水,他玩起来也是很“嗨”的。他对自己穿的衣裳,用的器物都要作一番改造创新,并成为时尚。他登临永嘉绿嶂山时自创的“谢公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在永嘉瓯北街道的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中也有仿制品展示,但这只是后人对其想象、揣摩而加工出来的,远没有他当时制作的精巧。谢灵运还制造了一把曲柄雨伞,可以固定在身上,是他雨天登山或游玩时的标配。这两件物什,今人尚不能完整地复制。由此可见,谢灵运即便是活在当下,也活脱脱的是一个文创产业的领军人物。

2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7、而“楚吟”指的是《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

28、他羡慕无忧无虑的隐逸生活,但他又无法彻底放弃仕途,故而他深感惭愧。

29、谢灵运不同于前人对山水景物的描摹主要表现为诗中的新变,表现为对山水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他的诗中,尤其是水的姿态丰富多姿。有写水的逶迤曲折的:“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有写水波荡漾的:“澹潋结寒姿,轩栾润霜质”(《登永嘉绿嶂山》);有写细密的溪流:“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也有写飞泻的流泉:“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有描画陶公洞水光山色的,如“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山》);写到自己倾听波澜:“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等等。诗中所呈现的江南水的各种情状。“水”这一物象,第一次以如此丰富的侧面多彩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中,这种“情必极貌以写物”的风格代表了刘宋时代诗歌的新走向,也正是谢灵运山水诗的重要特征和精华所在。

30、他是古代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文人,在他流传下来的将近100首诗中,山水诗就有30多首,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3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32、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33、“阴阳割昏晓”,是接写泰山之高。由于山势高峻,山之阴、阳两面竟判然分为一昏一晓之色。这一句紧承“造化”而来。正因为“造化”将其一切神灵之气赋予泰山,泰山亦以其奇绝之姿割断昏晓,参与造化。《庄子》云:“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四句,将“造化”与“阴阳”对偶而写,在有意无意之间造成天地间阴阳之气于泰山周围运作之势。古籍中对泰山常有“东岳之灵,造化氛氲,是生二仪”(北魏孝文帝《祭岱岳文》)或“东方万物,始交代处”(《五经通义》)的一类观念。可见杜甫是受了这类观念很深的影响的。

34、如上所说,“岱宗”是五岳中古人认为最高的泰山的尊称,是“王者升中告代”之地;在民族意识中,已具有最高境界的象征意义。所以当诗人一开端就以“岱宗”二字呼唤,其情思之庄严凝重可想而知。一个虚字“夫”,就把如此庄严凝重的情思与至深至厚的自豪感,精妙传出;“如何”二字,更表明诗人此种至深之情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35、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

3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37、而这八句中,最经典的当属“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后世对这两句的评价非常高。

38、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9、根据历史记载“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40、谢灵运从小就展露出了过人的智慧,深得祖父谢玄的宠爱,在他18岁那年便继承了祖父康乐公的爵位,是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

41、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他贬谪期间所作,其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惊艳了世人一千多年。

42、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

43、《四溟诗话》有言“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

44、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4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46、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47、“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4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49、“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恃才傲物、特立独行的大诗人谢灵运这样向世人宣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鲜衣怒马,以偶像派的形象隆重登场,而且家世显赫,文采出众,在门阀世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他追求功名,却不懂得封建社会官场上蝇营狗苟之事,被贬到永嘉担任太守。然而,谢灵运宦途的不畅却是永嘉山水的幸事。在永嘉太守的任上,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堪称“洛阳纸贵”。据《南史》谢灵运本传记载:“每有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

50、很多文人都选择出仕,即使是“田园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最初也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5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52、谢灵运何许人?他是南朝刘宋最著名的诗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政治失意,从朝廷外放,贬任永嘉太守。此时的他,是郁郁寡欢,情绪低落的。世袭的公爵封号也被朝廷降级为侯爵,换成任何一个人,心情哪里会好得起来呢?谢灵运到永嘉,路上一走就是数月。当时的他,从京都建康(南京)出发,从七月十六日开始,经舟行至始宁(上虞),写下《山居赋》,转富阳、桐庐的七里濑等地,几经辗转而到永嘉郡城(现鹿城区)大概是初秋时节。此时他的内心是忧愁抑郁的,一度患了风寒之类的病症,其间深居简出,只是数次登上永嘉郡城城内积谷山西麓的池上楼,少有吟哦的句子。

5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54、这两句算是倒装句,原本应该是春草生长在池塘中,鸣禽栖息在园柳上,可是诗人这么一写,仿佛连池塘和园柳都重新焕发了生机。

55、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有声有色的春景,而他的心情也随着诗歌的推进而产生变化。

5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57、例如沈约的“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晏几道的“芳草池塘绿”、杨万里的“无数新禽有喜声”等等都可以看到这两句诗的影子。

58、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9、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6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61、他的曾叔祖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大败号称有着百万雄师的前秦,是一代名相。

62、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63、以上四句,作者以浩然沉著之笔,勾勒出一个包罗万象、气韵超然的泰山;下四句更渐渗入了作者一己之亲切感受,诗人欲将自己远大浩茫之思与高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了。

6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5、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决裂开了。眦:眼眶。

66、为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我们应首先对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郑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为五岳之长,故曰岱宗。”古代某些帝王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战国时齐鲁一些儒生以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统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权“与天无极”、“天禄永得”的一个象征(见《汉书·武帝纪》)。统治者的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当时社会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然,巍巍泰岳,不仅会引起统治者永葆政权的联想与祈祷,而且也引发着国人一种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谢道韫《登山》)。“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谢灵运《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爱景者欲在万人之先”(丁春泽《日观赋》)。从这些对泰山讴歌的诗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泰山在国人心中唤起的,该是一种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联想。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便将对民族崇高精神的礼赞和个人奋发的入世情感融为一体,歌颂了一种“泰山精神”。

67、前一个典故暗喻他遭陷害被贬谪,后一个典故则流露出了归隐山林的心迹。

6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69、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70、连诗仙李白也是他的粉丝,曾在诗中多次提到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宿处苍苔没”……

71、一曲民族精神与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望岳》诗赏析

72、就在写完这首诗半年后,谢灵运便上书托病请辞,回到了家乡。

73、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74、从一开始的矛盾苦闷到后来的欢心再到最后的解脱,情景交融,不失为一首佳作。

75、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

76、接下的“齐鲁青未了”句,历来为人们所叹赏。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更觉泰山之高。这种写法,确实十分新颖。然而,它还能给读者更深远的联想:齐与鲁既曾为古国,则泰山屹立于此,由来久矣;悠悠古国与泰山苍翠之颜相依相存,竟无了时。这历史悠远的“齐鲁”之国,曾是登过泰山的文化巨人孔子传播文化之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极为重要之基地,最能引起读者对其文化蕴味的亲切感受。杜甫笔下的泰山,不似谢灵运《泰山吟》的“崔崒刺云天”那样高不可攀,也不似李白的“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六首》之六)那样引起遗忘人世之感,而是扎根于大地,绵延于齐鲁,给人间带来无限青翠之生机。“齐鲁青未了”之警句,来源于诗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崇敬和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7、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10字,惊艳了世人一千多年。

78、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79、也就是说他写的文章,当时江南几乎无人能及,足见他的才华有多高了。

80、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8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83、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萧涤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李白出川时写的诗句(精选29条)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