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订婚的诗句(精选58条)
描述订婚的诗句
1、“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
2、“我发现金融是现实世界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诗性。首先货币是一个符号,它的价值不单是兑换价值,还有由此引发的无限联想价值和消解物的虚空价值。在易货贸易时代,交易不具有语言的诗意性,而只具有语言的通约性。
3、韩滉倒也是个开明大度之人,见歌女如此表现,他立即将乐官喊来,责怪道:“这歌女明明是戎使君的心上人,戎使君是名士,我怎可夺他之爱呢?你也没搞清情况就把人家带来,这显得我多不讲究?”
4、1935年冬天,戴望舒委托好友杜衡向穆丽娟的母亲提亲。穆父刚刚去世,穆母与女儿之间平等相待,能够娓娓谈心,对于这件婚事主要听女儿的意见,自己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二人订婚了,虽然没有举办正规的仪式,但是戴望舒还是送给穆母一笔钱,让她陪女儿买一枚钻石戒指,送给穆丽娟,算是定情之物。结婚的时间也敲定下来,过半年就举办婚礼。
5、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读书认字。叶嘉莹没有到小学念书,但父亲找来她的姨母,教授她古书,开蒙的便是《论语》。
6、一曲终了,韩滉立即听出了歌中的意味,他当场就问歌女:“看来戎使君对你是情有独钟啊,这歌词唱的就是他对你的情,是不是?”歌女忙起身答道:“是!”说话间,泪也流下来了。
7、《空心人》中绝望的情绪十分明显:人是空心人,头脑里塞满了稻草,人的声音“完全没有意义,像风吹在干草上”,而整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空心人是失去灵魂的现代人的象征。艾略特毕生对现代文明困境和战后幻灭情绪的关注,在此也初露端倪。
8、无论是“1935年冬”的模糊表述,还是“虽然没有举办正规的仪式”或“没有举行订婚仪式”的描述,显而易见,作者均缺乏具体资料。事实上,戴、穆的订婚消息,就刊登在1935年12月18日上海《申报》上,标题是“戴望舒穆丽娟订婚启事”,正文为:
9、示例:鲁迅《彷徨·离婚》:“他就是着了那滥婊子的迷,要赶我出去。我是~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
10、“六礼”倒是文人墨客将婚礼阶段的各种礼节归纳的总称。传说,始于周文王。有史册记载:周文王卜得吉兆,纳采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经历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个过程。
11、李德武试图在金融风险与货币欲望和心灵修复和诗歌的不确定性之间,找到一种必然的联系。当然,他和我一样,有着多年保险职业和诗歌写作双重身份的社会实践。
12、关于戴望舒和穆时英妹妹的订婚消息,现在才正式实现。十九日下午二时,杜衡长袍黑褂,施施然而入公园坊,经戴望舒面授机宜以后,便手捧法币一百元,白金线戒一对(每只值洋十八元)直趋穆老太太处,一说便见成功。当夜便由老戴在聚兴园设宴谢媒人,又化去法币八元。据谈,结婚之期将在明年春天。(明日本报发刊戴诗人求恋的信一封,请注意。)
13、如今叶先生九十多岁了,不计高龄在为诗词奔走,是希望把中国传统上最宝贵的一部分留下来。吟诵现在几乎是已经失传了,“因为这是声音上的一件事,不像写在纸上可以保存很久”。叶嘉莹希望自己离开世界以前,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
14、他们的名字闪动着金币一样的光芒,但没有一点铜臭气。他们共同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每个人身上的标签都金光闪烁:
15、听朋友说,百岁高龄的穆丽娟老人仍健在沪上,愿她健康长寿!
16、也就是在给李昌巙当幕僚期间,发生了一件跟戎昱的容貌有关的事。
17、(《徐迟文集第9卷江南小镇上》,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10月,217-218页)
18、姚苏凤和作家们的渊源颇深,并一直延续。在《晨报》(包括《小晨报》)1936年初被当局勒令停刊后,姚苏凤还曾和穆时英、高明、叶灵凤、刘呐鸥等人共同创办了综合性文艺刊物《六艺》,姚本人还在第2期上发表过新诗作品《小手表》。
19、戴穆两人,既系自由恋爱,没有人从中介绍,但结婚时不可无介绍人点缀其间,所以临时请出了杜衡姚苏凤两人,作现成的媒人。
20、被誉为“诗人的诗人”史蒂文斯,早在1916年就加入了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保险公司的律师团。经过十多年的奋斗,他不仅成为保险行家里手,而且在1934年成为该保险公司的副总经理,风光无限。有趣的是,繁忙的保险业务工作并没有干扰斯蒂文森的诗歌创作,在诗歌领域,他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1、其他论者在赏析这首诗时,和施绛年联系起来的也颇多:
22、抗战爆发后,姚苏凤去了香港。高梅珊在《耋亦清纯爱亦浓:冯亦代与黄宗英的情爱世界》一书里写到:1939年6月3日冯亦代结婚,“在朋友姚苏凤的贺词中,在戴望舒和穆丽娟、徐迟和陈松、凌宪扬和杨蔼芳三对夫妇的祝福中,冯亦代和郑安娜(曾用名郑笑容)举行了婚礼。”原来,姚苏凤还是冯亦代文字生涯的引路人。冯亦代在《忆香港》一文中回忆,他1938年到香港后,在保险公司工作,工作极为单调,他一心要想跨入文艺的殿堂,后来在同学陈宪錡的介绍下,先是认识了徐迟,由他介绍又认识了姚苏凤:
23、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晨报》的小型报《小晨报》第2版刊登有《文人的桃色故事》一文,文章里先说了戴望舒感情上的伤心事后,接着话锋一转:
24、她告诉自己,不要怨天尤人。“我只是默默承受,但是我不跌倒,我还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要走的路”。她说,诗歌是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25、戴望舒的这篇情书,发表在1935年12月21日《小晨报》,题目是《〈望舒草〉外诗人书简戴望舒致穆丽娟》,其“编者按”说:
26、我表姐认为,施绛年是“丁香姑娘”的原型。施绛年虽然比不上我妈以及爸爸的第二任太太杨静美貌,但是她的个子很高,与我爸爸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很般配,气质与《雨巷》里那个幽怨的女孩相似。
27、那么,“寄Mll.eS”的《未定草》,多半就是戴望舒写给穆丽娟的情诗了(收入《望舒诗稿》,诗题改名为《见毋忘我花》,大致可以推测是和穆丽娟热恋中的戴望舒希望两人永远相爱,毋相忘也)。遗憾的是,Mll.eS这个拼写,是不是有问题,是作者戴望舒出错,还是排版时失误,如今都无法判定,留下不解之谜。
28、这部小说简直是一部百科全书,夸张的艺术表现力,突出的文体特点,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得体的叙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叙述语言,体现在叙述角度的多重变幻,包括第一人称的内角度和神性的全知角度记述,达到巅峰的境界。小说中不同的文体平行展开,包括早期英语文体及18世纪的散文体和哥特式小说文体等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这部小说内容丰富、场面壮观、记述繁杂的任务,因此,《尤利西斯》被人称为“天书”与“奇书”。
29、当然,这故事只是后世文人的演绎,戎昱那首诗的全貌其实是这样的:
30、1937年,戴望舒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望舒诗稿》。这本诗集收诗六十三首。包括作者《我底记忆》和《望舒草》中的全部作品,另收新作《古神祠前》《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等四首。
31、但这岁月静好的光景并不长,很快,北京便被日本人占领了……
32、关于刘方平的长相和人品,其好友李颀在《送刘方平》一诗中是这样描述的:“童颜且白皙,佩德如瑶琼”——不仅肤白而且显年轻,品德高洁就如美玉。
33、但在保险业早已发达的西方,竟然出现了四位从事保险工作的作家、诗人,且都是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在我们眼中保险与诗歌是看似不可调和矛盾,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这都不是事。
34、我有点替他感到难过,除非他上了保险,要不他那老婆和五个娃娃可咋办哪。(第十八章)
35、母亲的突然去世,给了她莫大的打击,她唯有通过八首《哭母诗》诉说衷肠:“诗句吟成千点泪,重泉何处达亲知。”叶嘉莹多次表示,苦难是催伤,也是锻炼,通过诗词的写作可以使感情得以抒发,使悲痛得以缓解。这是叶嘉莹人生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这就是她,一个用诗词去记录人生、感悟生命的灵魂工程师。
36、什么东西对这些回忆多少给与了慰藉?养老保险单、银行存折、股票的临时单据。(第十七章);
37、叶夫人赵克臻,因曾和新娘同居一室,所以对新人的恋爱经过,全本西厢记,都在肚子里,当举行婚礼时,忽有人提议请叶夫人报告两人的结合经过,夫人忸怩多时,终未敢开口,只得作罢。
38、“三茶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三茶六礼”是潜江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礼仪,一般为定婚到结婚之间男女双方所履行的各种礼节。
39、总的来说,刘方平和戎昱,都是人品能经受住考验的才子,也都称得上是表里如一了。
40、“谦卑地,悒郁地开着。”这就是诗人戴望舒的爱情。这首诗是他留法期间对施绛年的缠绵的感情的最后抒写。他一直深爱着绛年,可是,他却没有真正得到过姑娘的爱。他的寂寞、忧郁的诗句,也是由此而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41、在大学期间,她很少和男生讲话,有男生给她写信,她也从没回过。至于原因,叶嘉莹引用了一句吕碧城的词,“不遇天人不目成”,大抵是说,一定要遇到十分美好的人才可以。但这人一直没有出现……
42、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政治上是保皇派,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被称为是“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艾略特的代表作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艾略特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43、戴望舒情书的珍藏者姚苏凤(1905-1974),苏州人,是民国知名报人,还是电影编导、评弹作家,影剧评论家。上海《晨报》创刊后,姚苏凤曾担任该报副刊《每日电影》的编辑(其实就是主编),后来他还介绍穆时英担任副刊《晨曦》的编辑,1935年9月《小晨报》创办后,两人又一起主持这份小型报。既然姚苏凤和穆时英都参与《小晨报》的编辑工作,戴望舒这篇情书的来源就十分可靠了,毕竟穆丽娟是穆时英的嫡亲妹妹呢!
44、“我母亲本来身体还可以,只是她腹中长了一个瘤,去天津租界的医院开刀时,血液感染了……从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我的母亲去世了。”
45、这几年,我的关注重点在搜集整理先父当年在北平创办的《小雅》诗刊及“小雅诗人群”的资料上,当在《晨报》上又看到《小雅》诗人侯汝华的诗作后,不由兴趣陡增,连续花了半个月时间,几乎把《晨报》及其1935年9月出版的副刊《小晨报》翻了个遍。结果,除了找到更多诗人侯汝华的作品外,我还无意中看到诗人戴望舒的一封情书,堪称一个意外的大收获!
46、她家里是很有礼法的,是中国的诗礼传家,不是很死板,也不是像一般人那么随便。叶嘉莹说自己是关在家门里长大的,像女孩子会的游戏,荡秋千、跳绳子,她都不会,她只是读诵诗歌。
47、参考资料:CCTV朗读者(ID:cctvlangduzhe)、中国新闻网(ID:cns2012 编辑:董娇)、中国配音网(ID:peiyincom)、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社、《鲁豫有约》、环球人物周刊、冰点周刊等
48、茲承载杜衡先生介绍并得双方家长同意择于国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订婚敬此奉闻亲友恕不另简
49、这诗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夜深了,月光下的房屋半隐半明,北头星和南斗星斜挂在天边。后两句是从感觉和听觉来写:虽然寒气尚未退去,但在这深夜却分明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气息,听啊,绿色的窗纱外,已经响起了小虫子的鸣叫声。
50、这些早年有关银行业的情节,日后曾反复出现在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中,甚至《都柏林人》中的人物西蒙·德拉鲁斯就以他的父亲为原型。
51、男方将双方八字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决定缔结姻缘,称着“纳吉”(也叫纳八字、订婚)。
52、从诗人情书中“我曾经几次想向你表示”看,戴望舒对穆丽娟产生感情的时间大约应该在6月份。而对方首肯的时间,应该是情书发出之后,当然,首肯难免还是要有前提条件,需要戴望舒去解决。
53、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卡夫卡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虽然他曾是是保险公司的高管,但他没有得到一份可以慰藉心灵的保障,他对于生命的体验,似乎永远是在非现实的层面中挣扎。
54、叶嘉莹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她却说自己从未真正恋爱过。
55、《霁雪》首句中的“风卷寒云”后来就演化为“风卷残云”,成了一个成语。
56、史蒂文斯是很理性地规划了自己生命的路线,并且乐在其中。“除了诗歌,我没有生活。”这是史蒂文斯的心灵独白。“虚构之境就是终极的善”这一理念,也正是进入史蒂文斯诗歌的灵魂和密码。
57、在韩滉心目中,戎昱是个名士,一是缘于戎昱的才华,二是缘于戎昱的容貌和风度。《唐才子传》中说:“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阻。”